吉林省吉林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吉林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吉林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吉林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吉林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级高一下学期3月考试(语文)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0小题,共30分)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①六王毕(完结)②蜀山兀(光秃)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B.①直走咸阳(通达)②廊腰缦回(萦绕)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2.下列各句中,与“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秦人不暇自哀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灭六国者六国也 D.赵尝五战于秦3.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忠诚的人。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司职:管理职事。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5.下列各句中“见”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冀君实或见恕也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C.终必不蒙见察 D.请您见谅6.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①辇来于秦②日削月割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朝歌夜弦⑥貌恭而不心服⑦骊山北构而西折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A.①②⑥⑦ B.①②④⑤ C.①③⑤⑧ D.③④⑥⑧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B.是又在六国下矣是而不见可悔故也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山峦为晴雪所洗D.将有作则思如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B.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C.嘉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D.故事:旧日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晚年退居江宁,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二、文言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其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材料二: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三: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1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安石文A行B甚高C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D宰相E自有其度F安石狷狭G少容。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但,是“只”的意思,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但”意义不同。B.经,是“处理”的意思,与《登泰山记》中的“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的“经”意义不同。C.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D.垂意,敬辞,用于让别人留意,“垂”的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保留,像“垂询”“垂念”都是这种用法。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皇帝对王安石是十分了解与信任的,最终没有受唐介等人的影响,任命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D.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1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2)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15.“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注】①刈:杀戮。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B.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C.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D.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17.下列选项中不正确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B.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他们C.而又得天助焉。焉:怎么,表反问D.而彼不用也彼:他们18.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C.苏洵《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二薄秦的偏颇之论。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20.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三、名句名篇默写(共8分)21.情境式默写①魏征认为历代帝王有良好开端并能保持到底的人很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③《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阿房宫赋》通过描写宫女头发来表现宫女众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表达(共12分)22.下列各项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是()A.小韩同学用通俗的语言就揭示出了深刻的哲理,真是微言大义。B.他开办了书院,决心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而他就要做这个最初的传递人。C.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D.自从那部获奖电影上映后,年轻的导演便声名鹊起,成为业界瞩目的新星。23.下列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C.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D.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侍郎”是辅佐尚书的事务实际执行者。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自古很多君王居所都称为“宫”,①________?先说“紫禁城”的“紫”,“紫”不代表紫色,②________。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他们认为古代星空三垣之一的紫薇垣正处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是所有星宿的中心,象征天子,所以天子居住的宫城被称为紫薇城。其次,皇帝居住的地方神圣不可侵犯,是普通百姓的禁地,③_________。最后,北京故宫占地1087亩,全部殿堂屋宇达9000多间,四周城墙高10余米,所以被称为“城”。综上所述,北京故宫被称为紫禁城。四、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对于“界”的认识,有人说,心有底线,守住边界;也有人说,科学无界,大爱无疆;还有人说,人无高下,界有高低,当自我修持。你如何认识“界”?对于“界”之有无、高低,你有怎样的思考?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4级高一下学期3月考试(语文)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0小题,共30分)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①六王毕(完结)②蜀山兀(光秃)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B.①直走咸阳(通达)②廊腰缦回(萦绕)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幸:帝王到某处。句意:盼望着皇帝来临。使:假使,假如。句意: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故选C。2.下列各句中,与“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秦人不暇自哀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灭六国者六国也 D.赵尝五战于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管弦呕哑,于市人之言语多”。句意: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句意: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B.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C.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故选D。3.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忠诚的人。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司职:管理职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在高位,要想到谦虚谨慎来约束自己。B.错误。忠:忠诚。句意:仁慈的人传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献出他的忠诚。C.正确。句意: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D.正确。句意: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故选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今同义。“而已”,罢了。句意:不仅是朝廷士大夫罢了。B.古今同义。古今同义。“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句意: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C.古今同义。“邪说”,不正确的言论。句意: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D.古今异义。“区区”,古义:小,用作自称的谦辞/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句意:内心不胜仰慕至极。故选D。5.下列各句中“见”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冀君实或见恕也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C.终必不蒙见察 D.请您见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见:指“我”。句意:希望您也许能谅解我。B.见:指“我”。句意: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C.见:介词,表被动,被。句意:最终必定不会被理解、被察觉。D.见:指“我”。句意:请您原谅我。故选C。6.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①辇来于秦②日削月割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朝歌夜弦⑥貌恭而不心服⑦骊山北构而西折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A.①②⑥⑦ B.①②④⑤ C.①③⑤⑧ D.③④⑥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名词作状语,乘辇车。句意:乘着辇车来到秦国。②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句意:每日每月割让土地。③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句意: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④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后世的人哀叹它却不以它为借鉴。⑤名词作动词,弹琴、奏乐。句意:在早上唱歌,在晚上弹琴(奏乐)。⑥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句意:表面恭敬,但内心不服从(听命)。⑦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⑧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句意: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①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故选A。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安:使动用法,使……安定。B.正:使动用法,使……端正。C.乐:意动用法,以……为乐。D.弘:使动用法,使……光大。故选C。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B.是又在六国下矣是而不见可悔故也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山峦为晴雪所洗D.将有作则思如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因,都是介词,因为。句意: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的奖赏。/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B.是,代词,这/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句意:这又在六国之下了。/(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啊。C.所,代词,“所”字结构,即“所”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与“为”连用,表被动,意为“被”。句意: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的奖赏。/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D.则,连词,那么,就/动词,是。句意: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老百姓安宁。/这就是岳阳楼宏伟的景象。故选A。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B.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C.嘉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D.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丙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D.“《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故事’即此意”错,《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例”的意思。句意: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故选D。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晚年退居江宁,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错,“垂拱”,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古时多称颂统治者以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故选C。二、文言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其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材料二: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三: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1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安石文A行B甚高C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D宰相E自有其度F安石狷狭G少容。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但,是“只”的意思,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但”意义不同。B.经,是“处理”的意思,与《登泰山记》中的“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的“经”意义不同。C.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D.垂意,敬辞,用于让别人留意,“垂”的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保留,像“垂询”“垂念”都是这种用法。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皇帝对王安石是十分了解与信任的,最终没有受唐介等人的影响,任命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D.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1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也,介甫偶未之察耳。(2)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15.“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答案】11CDF12.A13.D14.(1)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或“那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他们都是这样”),介甫您可能是偶然没有察觉到这种情况吧。2)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而唯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或“而只是推行自己的想法”)。15.①王安石认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②而司马光认为,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王安石文学才能很高,处于侍从献纳的职位,是可以的。宰相自有宰相的度量,王安石气量狭小不能容人。“安石文行”作“甚高”的主语,结构完整,主谓句中间不断开,在C处断句;“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是主谓句,在D处断句;“宰相自有度”主谓宾齐全,表意完整,而“安石”是后文的主语,故在F处断句。CDF三处断句。【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都是“只”的意思。句意:认为你只知道经学。/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B.正确。处理;经过。句意:经学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事务的。/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中那些像门坎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错误,结合原文“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可知,王安石是说现在不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而不是“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希意迎合”,曲意逢迎;“未之察”,即“未察之”,宾语前置,没有觉察。(2)“晓解”,劝说;“卒”,最终;“从之”,使大家顺从。【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知,王安石认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结合原文“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已志也”可知,司马光认为,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参考译文:材料一: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曾公亮极力推荐。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大任。”皇帝问他原因,唐介回答说:“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所以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唐介退朝后对曾公亮说:“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一定会陷入困顿之中,你们应该知道。”皇帝问孙固,孙固回答说:“王安石文学才能很高,处于侍从献纳的职位,是可以的。宰相自有宰相的度量,王安石气量狭小不能容人。必想求得贤明的宰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是适合的人选。”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事务的。”皇帝说:“这样那么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材料二: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三: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这当然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倘若介甫您能选择良才在执行部门任职,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部门所任非其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要独独以此为要务吗?至于说到排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只是恐怕介甫您与变法和逐利的人走得越来越近,身边少不了那些好歪理邪说的奸佞小人。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注】①刈:杀戮。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B.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C.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D.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17.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B.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他们C.而又得天助焉。焉:怎么,表反问D.而彼不用也彼:他们18.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二薄秦的偏颇之论。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20.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6.A17.C18.B19.(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2)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20.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李桢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所以”,译为“……的原因”,不能单独成句,排除BC;“而遂焉者”中,“而”为连词,表并列,应用在句首,在“而”前断开,排除D。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B.正确。句意: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C.错误。焉,句末语气词。句意: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D.正确。句意:而他们都不采纳。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错误。由“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可知,李桢的《六国论》有对比论证的运用。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满足;“弥”,更加;“愈”,更加。(2)“以”,据;“为”,做;“所为”,所做的事;“专”,只是;“以”,因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苏洵的观点:由“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可知,割地的国家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不割地的国家,因没有强大的后援灭亡,所以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割地贿赂秦国。李桢的观点:由“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可知,六国失败的原因是,不行仁政,自取灭亡。参考译文:(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三、名句名篇默写(共8分)21.情境式默写①魏征认为历代帝王有良好开端并能保持到底的人很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③《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阿房宫赋》通过描写宫女头发来表现宫女众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至于怨诽之多④.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⑤.钉头磷磷⑥.多于在庾之粟粒⑦.绿云扰扰⑧.梳晓鬟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繁”“寡”“怨诽”“固”“磷”“庾”“粟粒”“晓”“鬟”。四、语言表达(共12分)22.下列各项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是()A.小韩同学用通俗的语言就揭示出了深刻的哲理,真是微言大义。B.他开办了书院,决心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而他就要做这个最初的传递人。C.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D.自从那部获奖电影上映后,年轻的导演便声名鹊起,成为业界瞩目的新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使用错误。语境小韩同学用的“通俗的语言”与“微言”(精微的语言)的含义不符。微言大义:“微言”,指精微的语言,“大义”,指深远的意义。指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多用于形容经典著作或言论。B.使用正确。语境中用来形容他开办书院,决心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符合成语的含义。薪火相传:比喻学问、技艺、文化或精神通过师生或代际相传。C.使用正确。语境中用来形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符合成语的含义。日新月异:每日每月都出现新的情况,呈现新的面貌。形容新事物不断涌现,面貌不断更新,发展极为迅速。D.使用正确。语境中用来形容年轻导演因为获奖电影而名声大振,成为业界瞩目的新星,符合成语的含义。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故选A。23.下列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C.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D.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侍郎”是辅佐尚书的事务实际执行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错误,丁忧(也称“丁艰”)确实指古代官员因父母去世而停职守丧的制度,但并非“概无例外”。古代存在“夺情”制度,即朝廷因特殊需要(如战争、重大政务)可命令官员不必解职守制,或守制未满期即召回任职。如张居正就曾因改革需要被“夺情”留任。故选A。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自古很多君王居所都称为“宫”,①________?先说“紫禁城”的“紫”,“紫”不代表紫色,②________。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他们认为古代星空三垣之一的紫薇垣正处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是所有星宿的中心,象征天子,所以天子居住的宫城被称为紫薇城。其次,皇帝居住的地方神圣不可侵犯,是普通百姓的禁地,③_________。最后,北京故宫占地1087亩,全部殿堂屋宇达9000多间,四周城墙高10余米,所以被称为“城”。综上所述,北京故宫被称为紫禁城。【答案】①.为什么故宫被称为“紫禁城”呢②.而是代表紫薇垣③.所以被称为“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此处是一个问句,需要根据后面的分析提出问题,由后面的分析以及最后一句“北京故宫被称为紫禁城”可知,此处应是说“为什么故宫被称为‘紫禁城’”。第二处,由前面可知,此处是分析“紫”的含义,前面说“不代表紫色”,此处应是说“紫”代表什么;结合后面“他们认为古代星空三垣之一的紫薇垣正处于中天……所以天子居住的宫城被称为紫薇城”可知,应是“代表紫薇垣”。第三处,由“先”“其次”“最后”可知,这是按照顺序解释“紫”“禁”“城”的意思,“其次”解说的是“禁”的意思,划线处对应前面“所以天子居住的宫城被称为紫薇城”和后面“所以被称为‘城’”,此处也应该使用“所以被称为……”的句式,应为“所以被称为‘禁’”。四、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对于“界”的认识,有人说,心有底线,守住边界;也有人说,科学无界,大爱无疆;还有人说,人无高下,界有高低,当自我修持。你如何认识“界”?对于“界”之有无、高低,你有怎样的思考?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守住心灵疆界世上有许许多多界限,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但更多的则存在于人们的心里。界限在心中就像一堵墙,遐想驰骋在墙内的世界,这对许多人来说是美好的、正确的,是可以接受的。而围墙之外呢?超出了这个界限,有的人就会产生恐怖、畏惧、羞愧及各种负面情绪,仿佛超越心灵的界限就是地狱。于是心灵疆界就成了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分界线,成了许多人的道德底线。人们的心灵疆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构筑起来的。因为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与身处的环境千差万别,所以判断是非的标准也就各不相同了。但是无论你处在哪行哪业,都应守好心灵的疆界。教育者说:人要循规蹈矩,闯红灯是错;而有的父母带着孩子闯了红灯却显得无所谓。谁是谁非?教育者说:待人要态度诚恳、有礼貌;而在现实生活中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却处处碰壁。孩子应该怎样面对呢?为什么别人的行为在我眼中总是“错”呢?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旧的传统观念有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上有些地方是非、善恶、美丑混淆,欺骗欺诈、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常使我们茫然、惑然;心灵有时也在接受考验。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