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名校模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_第1页
2025年3月名校模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_第2页
2025年3月名校模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_第3页
2025年3月名校模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_第4页
2025年3月名校模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3月名校模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试(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庆历三年春,丞相吕夷简病,不能朝。上既更用大臣,锐意天下事,始用谏官、御史疏,追还夏竦制书。既而召韩琦、范仲淹于陕西,又除富弼枢密副使。弼、仲淹、琦皆惶恐顿首,辞让至五六不已。手诏趣琦等就道甚急,而弼方且入求对以辞,不得见,遣中贵人趣送阁门,使即受命。观琦等之所以让,上之所以用琦等者,可谓圣贤相遭,万世一遇,而君臣之际,何其盛也!于是时天下之志孰不愿为材邪顾予何人亦与其选。夏四月,召自滑州,入谏院。冬十二月,拜右正言、知制诰。是时夏人虽数请命,而西师尚未解严。京东累岁盗贼,最后王伦暴起沂州,转劫江淮之间,而张海、郭貌山等亦起商邓,以惊京西。州县之吏多不称职,而民弊矣。天子方慨然劝农桑,兴学校,破去前例以不次用人,哀民之困而欲除其蠹吏,知磨勘法久之弊而思别材不肖以进贤能,患百职之不修而申行赏罚之信,盖欲修法度矣。予时虽掌诰命,犹在谏职,常得奏事殿中,从容尽闻天子所以更张庶事、忧闵元元而劳心求治之意。退得载于制书,以讽晓训敕在位者。然予方与修祖宗故事,又修起居注,又修编敕,日与同舍论议,治文书所省不一,而除目所下,率不一二时,已迫丞相出。故不得专一思虑,工文字,以尽导天子难谕之意,而复诰命于三代之文。嗟夫!学者文章见用于世鲜矣,况得施于朝廷而又遭人主致治之盛。若修之鄙,使竭其材犹恐不称,而况不能专一其职,此予所以常遗恨于斯文也。明年秋,予出为河北转运使。又明年春,权知成德军事。事少间,发向所作制草而阅之。虽不能尽载明天子之意,于其所述百得一二,足以章示后世。盖王者之训在焉,岂以予文之鄙而废也?于是录之为三卷。不数日,奉使河东。还,即以来河北。故其所作,才一百五十余篇云。(节选自《欧阳修全集》)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于是A时B天下C之士D孰不愿E为材邪F顾G予何人H亦与I其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制书,是古代帝王诏书的一种,用于颁布重大制度、人事任免、赦令等重要事项。B.盖,发语词,大概,与《庖丁解牛》中“善哉!技盖至此乎”的“盖”用法不同。C.故事,旧例,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意思相同。D.出,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与《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的“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仁宗重用贤才,韩琦、范仲淹等人推辞任命,皇上亲自下诏催促,君臣间的良好关系激发了天下士人渴望成为有用之才的热情。B.当时国家存在诸多问题,西部边境未解除戒严,京东、京西地区盗贼兴起,宋仁宗锐意改革,体现了怜恤百姓、谋求太平的意图。C.欧阳修同样得到仁宗皇帝重用,尽心尽力撰写制文,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出对官员的任免意见,所以常常因为自己鄙陋而羞愧。D.欧阳修在第三年春天暂代成德军的政务,觉得自己的文章虽浅薄,但因其中含有帝王的训诫绝不能废弃,于是将其编录成了三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学者文章见用于世鲜矣,况得施于朝廷而又遭人主致治之盛。(2)虽不能尽载明天子之意,于其所述百得一二,足以章示后世。14.欧阳修“常遗恨于斯文”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考质检(二)二、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昭公元年正月乙未,楚公子入郑,逆①而出,遂会手虢,寻宋之盟也。祁午谓赵武曰:“宋齐婴楚人得志于晋,今令尹之不信,诸侯之所闻也。子弗戒,惧又如宋,子木②之信称于诸侯,犹诈晋而驾焉,况不信之尤者乎?楚重得志于晋,晋之耻也。子相普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③,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受赐矣!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驾于晋也。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譬如农夫,是镳④是衮⑤,虽有饥馑,必有丰年,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

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⑥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诗》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⑦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其是之谓乎?是宫也成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

(选自《左传》,有删改)①逆:迎亲。②子木:楚国的令尹。③讟:诽谤。④穗:田中除草。③衮:培土。⑥师旷:字子踩。⑦哿:表示称许,可嘉。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A宫B也C成D诸E侯F必G叛H君I必J有K咎L夫M子N知O之P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三舍”指行军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

B.“寻宋之盟也”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两句中的“寻”含义不相同。

C.“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与“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令”含义相同。

D.“故怨咎及之”与《氓》中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两句中的“咎”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率军包围原国,带了三天的军粮,到了三天原国没有投降,即便听到原国要投降的消息,也毅然退兵。

B.在宋国的盟会楚国人占了晋国的先,在虢地的会见,赵武担心楚国会再次占晋国的先,会给晋国带来耻辱。

C.师旷认为宫室高大奢侈,百姓财力用尽,即是做事不合时宜,百姓就会怨愤,就会有石头说话。

D.这三段文字都谈到诚信,分别从取信于民、诚信对维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的角度进行阐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②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

(5)赵武是如何表达对诚信的不倦追求的?山东省济宁市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为宋灾故,诸侯之大夫会,以谋归①宋财。冬十月,叔孙豹②会晋赵武、齐公孙虿、宋向戌、卫北宫佗、郑罕虎及小邾之大夫,会于澶渊。既而无归于宋故不书其人君子曰信其不可不慎乎!澶渊之会,卿不书,不信也夫。诸侯之上卿,会而不信,宠名皆弃,不信之不可也如是!”书③曰“某人某人会于澶渊,宋灾故”,尤之也。不书鲁大夫,讳之也。(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十年》)材料二:春秋之时,忠信之道缺,大国无厌而小国屡叛,朝战而夕会,夫子④盖厌之矣。观周之盛时,大宗伯所制朝觐、会同之礼,各有远近之差,远不至于疏而相忘,近不至于数而相渎。春秋之际,何其乱也,故曰春秋之盟,无信盟也,春秋之会,无义会也。虽然,纷纷者,天下皆是也。夫子将讥之,而以为不可以胜讥之也,故择其甚者而讥焉。桓二年会于稷,以成宋乱。襄三十年会于澶渊,宋灾故。皆以深讥而切责之也。《春秋》之书会多矣,书其所会而不书其所以会。书其所以会,桓之稷、襄之澶渊而已矣。宋督之乱,诸侯将讨之,桓公平之,不义孰甚焉?宋之灾,诸侯之大夫会,以谋归其财,既而无归,不信孰甚焉?非不义不信之甚,《春秋》之讥不至于此也。《左氏》之论,得其正矣。皆诸侯之大夫,而书曰某人某人会于澶渊,宋灾故,尤之也。不书鲁大夫,讳之也。且夫见邻国之灾,匍匐而救之者,仁人君子之心也。既言而忘之,既约而背之,委巷小人之事也。故书其始之为君子仁人之心,而后可以见后之为委巷小人之事。《春秋》之意,盖明白如此。《谷梁》曰:“不言灾故,则无以见其为善;澶渊之会,中国不侵夷狄,夷狄不入中国,无侵伐八年,善之也,晋赵武、楚建之力也。”如《谷梁》之说,宋之盟可谓善矣,其不曰息兵故,何也?呜呼!《左氏》得其正矣。(节选自《苏轼集·卷四十一》)[注]①归:通“馈”,赠送。②叔孙豹:春秋时鲁国大夫。③书:指《春秋》。④夫子:指孔子。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既而无A归于宋B故C不书D其人E君子曰F信其不可G不慎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尤,在文中是责备的意思,与成语“以儆效尤”的“尤”意思不相同。B.而,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都表示并列关系。C.会同,古代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称为“会”,一起朝见称为“同”。D.善,形容词用作名词,与《过秦论》“尊贤而重士”的“贤”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叔孙豹与赵武等诸侯国大夫会见,打算归还财物来帮助受灾的宋国,但是后来并未付诸行动。《春秋》记载此事时,对失信者的态度不同。B.春秋初期制定的朝觐、会同之礼,本应成为各国友好相处的规范,却出现了无信盟、无义会的现象。孔子对此进行了深刻讥讽并严厉指责。C.《春秋》一书记载了诸侯国之间的很多次会盟,但是只在记载稷、澶渊之会时说明了会盟的原因,是因为这两次会盟严重违背了信义的原则。D.见到邻国有灾,前去救援是君子的行为,背弃订立的盟约是小人的行为。苏轼认为《春秋》中就揭露了参加澶渊之会的大夫们的这种行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子将讥之,而以为不可以胜讥之也,故择其甚者而讥焉。(4分)(2)如《谷梁》之说,宋之盟可谓善矣,其不曰息兵故,何也?(4分)14.苏轼为什么认为《左传》对澶渊之会的记载、评价是公正的?(3分)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5年3月高考模拟考试(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蔡邕曰:“申屠蟠至行美义,人所鲜能。安贫乐潜,不为穷达易节。方之于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太尉黄琼辟,蟠不就。及琼平,归葬江夏,名蒙会帐下者六七十人,互相谈论,莫有及蟠者唯南郡一生与相酬对,曰:“君非聘则征,如是相见于上京矣。”蟠勃然作色曰:“何意乃相拘教乐贵之徒邪?”因不复与言。再举有道,不就。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或死或刑者数百人,蟠确然免于疑论。后蟠友人陈郡冯雍坐事系狱,豫州牧黄琬欲杀之。或劝蟠救雍,蟠不肯行,曰:“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琬闻之,遂免雍罪。中平五年,复与爽、玄、韩融等十四人并博士征,不至。明年,董卓立献帝,蟠及爽、融、纪等复俱公车征,惟蟠不到。众人成劝之,蟠笑而不应。居无几,爽等为卓所胁迫,西都长安,京师扰乱。及大驾西迁,公卿多遇兵饥,室家流散,融等仅以身脱。唯处乱末,终全高志。(节选自《后汉书·周黄徐姜中屠列传》)材料二: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则平日之为人可知矣。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广,故后人为立佳传。嗟乎,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之风气者。视伯喈之为人,其戒之哉。《太玄经》曰:“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中屠蟠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可谓君子矣。(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注】①处士:有才德的隐居之士。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黄子琰A为吾故邪B未必合罪C如不用吾D言E虽往何益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齿,指年龄,与成语中“不足挂齿”、《师说》中“君子不齿”中的“齿”都不同,B.就,接近、靠近,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相同。C.刑,受刑罚,与《诗经》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的“刑”意思相同。D.识,记得、知道;与《石钟山记》中“汝识之乎”中的“识”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琼归葬时,会集到其帐下的名士豪杰,没有人能比得上申屠蟠;他对南郡后生的驳斥,也表明他是一个不慕富贵的人。B,在京师游学的范滂等人指斥朝政,受到了公卿以下的各级官吏的推崇,太学生们认为这预示着有才德的隐士将被重新启用。C.中平五年和中平六年,董卓先后两次,派公车征召申屠蟠和荀爽、韩融等十四人,每次都是只有申屠蟠一人不去应召。D.顾炎武认为,从蔡邕应董卓征召并接受其重用,以及蔡邕随意滥写的碑铭颂文都可见出,蔡邕是个缺乏气节和操守的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安贫乐潜,不为穷达易节。(2)居无几,爽等为卓所胁迫,西都长安,京师扰乱。14.申屠蟠在乱世中能“终全高志"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三3月联合考试(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竞。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起对曰:“避之于易,邀之于阨。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阨;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鼓于阨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故曰: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节选自《吴子兵法》)材料三: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军相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吾左,或攻吾右,在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车骑为之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武王曰:“敌人远遮我武王曰:“敌人远遮我前,急攻我后,断我锐兵,绝我材士,吾内外不得相闻,三军扰乱,皆散而走,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太公曰:“明哉,王之问也!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锐冒将之士操炬火二人同鼓。如此,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里,微号相知,令之灭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约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云。”(节选自《六韬》)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当明号A审令B出我勇锐C冒将之D士E人F操炬火G二人同鼓。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敝,损害、败坏,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相同。B.恃,依赖、依靠,成语有“恃强凌弱”“有恃无恐”,三者“恃”的意思相同。C.固,稳固,与《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中的两个“固”的意思不同。D.约,约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的“约”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世民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刘武周,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道宗也随军出征,二人虽作战意见相合,但由于轻敌,结果率军连夜追到介州后,败于敌军。B.对于如何扭转敌众我寡的被动局面这一问题,吴起认为,要避免在平坦地形与敌军交战,而是要借助险隘地形,发挥以一击十、以千击万的效果。C.武王进一步提问:当敌军前后突击,以至我方“三军扰乱,皆散而走”,此时又该如何应对?太公认为这个问题问得很高明,并给出了相应的作战策略。D.太公指出,若我军面临即将溃败的紧急关头,应大造声势,以弱示强,弄清敌情,进攻时确保“中外相应,期约皆当”,而后“三军疾战”,方可胜利。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竞。(2)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鼓于阨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14.关于如何应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作战局面,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观点截然相反,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谒者仆射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计画始行卒受大戮臣窃为陛下不取也。”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吴、楚兵攻梁壁。太尉亚夫言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乘六乘传,将会兵荥阳。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崤、渑厄狭之间;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今吾据荥阳,荥阳以东,无足忧者。”使吏搜崤、渑间,果得吴伏兵。乃请赵涉为护军。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吴攻梁急,梁数使使条侯①求救,条侯不许;又使使诉条侯于上。上使告条侯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兵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吴兵欲西,梁城守,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士卒多饥死叛散,乃引而去。二月,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夜亡走,楚王戊自杀。(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八》)材料二:吴王之初发也,其大将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若借人兵,亦且反王。”于是吴王不许。少将桓将军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