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部分文献摘录文献名称相关内容摘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依据材料,任选两个文献,解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政权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南昌起义后,阶级矛盾成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立志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why).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对军阀、地主豪绅实行专政(what)。这是中国共产党借鉴苏俄模式,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密切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了很多抗日根据地(why)。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政府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在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what)体现了革命阶层的广泛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上面两次建设民主政权的尝试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时候,不唯书,不唯苏,打破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能够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些可贵的经验为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政权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大助益。
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条件正在成熟,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以及各界人士齐聚北平,共商国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对新政权性质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1954年,“三大改造"正在进行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月,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政权建设的艰苦探索,《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这一-探索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单元导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中国科举制影响影响中国公务员制度各国制度相互学习、借鉴
三课之间既有历史的时序,也有空间的不同,存在一定的继承与影响的关系,体现了时空观念。总体上反映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唯物史观。君权相权地方制度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考核与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唐
张九龄考核:对官吏在一定任期内施政的效果进行考察监察:对官员的监督、检举时空坐标西周-春秋
战国
秦朝
两汉
魏晋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世官制举荐军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上计制御史大夫刺史制度吏部御史台台谏合一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考满六科考课都察院古代官员管理:考核与监察制度
古代官员选拔:选官制度
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纲要链接(上)第1、2、3、4、5、7、9、10、13、14课选官制度输送官员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管理官员本课结构目录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贰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叁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一)先秦朝代西周—春秋战国选官制度标准特点影响思考:根据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填写下表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血缘官位世袭,贵族垄断高官才能、军功举荐与军功爵制爵位官制与军功紧密联系①积极:稳定统治。②消极:重血缘而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形成阶层固化,不利于长远发展。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适应了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思考:世官制为何被取代?①尚贤思想兴起;②各国争霸图强,需要人才。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史记•商君列传》只适用于战争状态和临时状态,并非常态化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二)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概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指百姓和普通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法官”“法吏”负责宣讲法律和君主的旨意。1、途径:2、目的:3、实质:4、结果: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规范社会秩序,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专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然而造成文化专制。韩非子: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秦朝之后实行官僚政治,但世官制仍存在:一方面在后代的少数民族控制地区或王朝有出现,另一方面通过“恩荫制”(官僚子弟凭借先人之功绩循例而仕的一种选官制度)的形式遗存下来。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三)汉朝1、汉武帝推行察举制:(1)方式:先考察而后推举(自下而上),重点考察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2)科目:常科定时察孝廉
讲求孝行、廉洁举茂才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特科不定时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经
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3)特点:地方推举(自上而下);形式多样;突出儒学地位。乡里清议——察举制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三)汉朝(4)评价:材料2: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材料1: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而且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州郡长官亲任察举官,这就能把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对象,选士任官。1、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制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三)汉朝(4)评价:积极:①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促进了阶层流动;②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局限:③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④推动儒家思想成为选官标准。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②后期选官被世家大族操纵,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③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也不利于中央集权。2、积功劳为官、征辟制:概念: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主要由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1、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地方推举
考核
中央授官——察举制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背景材料: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思考: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取代察举制呢?①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③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察举制不适应选拔需求察举制和战国时期的荐举制度相比,有何变化?(特点)更为健全完善①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科目由皇帝制定;②指导思想:儒家(开儒学取士之先河)③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并重。④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特点: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推行:220年,魏王曹丕采纳礼部尚书陈群建议推行3、内容:高门(上品)寒门(下品)(1)设置中正:(2)品评人物:(3)按品授官: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评定士人资品,写出评语“状”吏部授官4、标准: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5、实质: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6、衰落: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访问郡中正州大中正司徒吏部登记报名评定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状]审订职位授官本籍高官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7、评价:材料:九品中正制颁行之初,门第并非是定品的惟一标准,才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由于举荐制度的性质没有改变,而中正官徇私舞弊,以权谋私,门第成为选官用人的唯一标准,渐为诸姓士族垄断,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政治。材料2: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摘编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等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7、评价: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家学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儒家思想传播。后来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具有垄断性和封闭性的特点,不利于人才选拔和中央集权。积极:消极: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材料: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阎步克自选集》以寒门抑门阀,以考试代门第思考:针对上述弊端,统治者做了哪些调整?1、南朝宋孝武帝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从而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A.门阀士族政治结束 B.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D.九品中正制已遭到废弃c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1、背景材料: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②社会经济发展,门阀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③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④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⑤隋唐时期纸和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2、标准(特点):(1)隋唐:创立与发展3、发展历程分科考试选拔人才(才学)创立隋文帝隋炀帝发展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创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知识回顾: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1)隋唐:创立与发展3、发展历程时间科目结果制举
常举每年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内容皇帝自设科目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材料: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不足:重门第、重出身、兼采名望、录取比例小常举概况进士考诗赋文才政论明经考对儒家经典及注疏的理解秀才极难,高宗废止明法选拔明习法令、文字书法、数学计算的专门人才,社会影响不大明书明算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2)两宋:3、发展历程进一步发展完善(成熟)材料:北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的确立,堪称我国封建选士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至此,魏晋隋唐“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的时代始告终结。——张邦炜《论北宋“取士不问家世”》思考: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表现有哪些?①“取士不问家世”,录取人数大大增加;②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更公平、严密。③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已糊名弥封拆去糊名弥封①籍贯信息②三代脚色③所习经典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2)元朝:3、发展历程时办时废①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材料:从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创新先例。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取进士139人,国子学录取284人,总计1,423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政府中影响也不大。“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至此?”皇庆二年,颁布行科举诏。②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③录取人数不多,官员比例不高保留蒙古传统科举不受重视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3)明清:3、发展历程鼎盛与僵化①形式:②生源:③内容:④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取士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五)隋唐至清3、发展历程(3)明清:鼎盛与僵化材料: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思考:结合所学思考“南北榜争”出现的原因①“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问题;②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缓和矛盾,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4、评价材料1: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2: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3:(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4: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明)顾炎武:《日知录》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4、评价①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②教育和做官相结合,知识阶层追求功名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积极: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消极: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朝代制度标准方式特点演变趋势先秦①选拔标准:②选拔方式:③选拔原则:④选官基础:⑤选官权力:汉代魏晋南北朝
隋唐明清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世官制举荐与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血缘才能军功品行才能门第出身才学世袭品评授官考试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与当时门阀政治密切相关冲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举荐血缘世袭到公开考试逐渐走向制度化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由地方到中央趋势: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选官日趋科学、公正、客观实质: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材料:中国古代官员选拔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的孝廉、贤良方正、明经等科目,都包含着对官员“德”的重视,而秀才、茂才、明法、进士等科目,又包含着对官员“才”的重视。科举制形成后,儒家经典成为士人考试的必读书目,实际已将德才的关系在考试中具体体现出来了。中国古代对官员选拔的要求既重才又重德,且德是第一位的。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上计制(一)秦汉考核:也称考绩、考课,是中国古代政府对官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察、核实并评定优劣等级的一项人事管理制度。县、侯国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郡国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1、考核标准:2、考核官员:3、呈现形式:4、作用:
御史计簿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二)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三)隋唐1、考核机构:2、考核方式:
尚书省吏部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②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四善德慎公勤唐代的考课制度特点:覆盖广泛(所有官吏);等级与标准明确、客观;制度严密(设专门机构,定考课时限等)。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学思之窗(P32)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书·刘炫传》隋唐考核制度特点:①覆盖广泛:所有官吏均纳入考课范围;②等级与标准明确、客观,便于执行;③制度、流程严密:有专门负责机构和明确考课时限,既有校考使,又有监校使,相互制约监督;④与科举制形成相关。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四)宋朝——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五)明朝考满考察明朝考核初考再考通考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依据升迁降调朝觐考察京察内容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六)清朝清代考课京察大计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朝代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考核时间考核对象考核结果秦汉上计制每年岁末地方行政长官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两宋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每年九品以上官员官员升降的依据明朝考满三年、六年、九年任职期满的官员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考察三年外地官员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六年京官清朝京察三年京官官员奖惩的依据大计外省官员总体趋势①官员考核制度渐趋完善②品德与政绩并重③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④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⑤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拓展: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特点①考核内容较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②考核对象合理分类: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③考核机构专业化:唐代出现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会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⑤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宋代对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拓展: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评价(1)积极:①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积极性和政务处理能力;②考核与监察相结合,与奖惩相配套,强化了中央集权;③督促官吏励精图治,推动社会进步;④官吏的道德、品行、能力得到重视。(2)局限:①中国古代官僚考核制度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②考核逐渐流于形式,作用有限,制度本身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央地方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御史大夫监察史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御史台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御史台“台谏合一”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御史台行御史台(省)、肃政廉访司(省以下)都察院、六科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按察使司都察院按察使司要求:根据教材将下表补充完整,并思考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一)特点①以轻制重(监察官员位卑权重);②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化、垂直监察,并日趋完备;③监察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违法与不良行为);④服务于皇权。皇帝掌握最高监察权材料1: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门下省,变成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二)评价材料: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积极:
(2)局限: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加强了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的素质。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知识补充:中国古代谏议制度(1)含义:古代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就是谏议制度。(2)发展演变:朝代措施隋唐宋元明清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了谏议机构——谏院与皇权的高度加强一致,专门的谏议机构被取消(3)评价: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课程总结实质: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更体现出了中国古人在国家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方面的卓越智慧。课堂检测2、“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1、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察举制(
)A.对人才选拔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B.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名存实亡,无法选拔出有用人才
D.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AA课堂检测3、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其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重文轻武B.北方长期战乱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D.吏治腐败
C4、明宣宗时,科举考试出现南北卷。宣宗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共同经营鱼塘合同标准文本
- 个人经营土地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合伙人写合同标准文本
- 人才房买卖合同标准文本
- 买卖商品定金合同样本
- 东莞学车合同范例
- 体育购买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哈尔滨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试题题库答案大全
- 顶梁撤除施工方案
- 小麦冬季田间管理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测试题及答案
- 心肺复苏考试题及答案
- TSG ZF001-2006《安全阀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临床试验数据管理
- 2024年深圳技能大赛-鸿蒙移动应用开发(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职业技能竞赛初赛理论知识
-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三种文化”内容及价值实现
- 杜仲叶培训课件
- 【太阳能干燥箱设计15000字(论文)】
- 12D401-3 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
- DL∕ T 1129-2009 直流换流站二次电气设备交接试验规程
- 2024江苏无锡市滨湖区招聘专职网格员禁毒社工28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