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提升二 中国近代史_第1页
综合提升二 中国近代史_第2页
综合提升二 中国近代史_第3页
综合提升二 中国近代史_第4页
综合提升二 中国近代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RTONE综合提升二中国近代史Contents纵横拓展大题攻略03练习帮练透好题精准分层01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adipisicingelit.目录

一、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影响时期阶段特征影响第一阶段(1840—1894年)①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为主要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②侵华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①政治: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经济有所发展。③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外交:国门打开,清朝被迫开放,外交客观上走向近代化。时期阶段特征影响第二阶段(1895—1918年)①侵略方式: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②侵华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企图独霸中国。①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②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③思想:维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新文化运

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④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时期阶段特征影响第三阶段(1919—1949年)①侵略方式:从“以华制华”到企图独占中国。②侵华国家:先是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后日本、美国企图霸占中国。①政治:华盛顿会议使中国重新回到被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日本侵华并扶植傀儡政权,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美国“扶蒋反共”,内战爆发。②经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在解放战争时期日益萎缩。③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发展。④外交: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例1

[2024湖南部分学校联考]《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要求在五口“市廛”

“自择地基”。耆英等认为口岸界址“断难任其自择”“随意混指”,经多次交涉,终于争取到英国人同意“议定界址”并写入《虎门条约》。这表明,清廷(

C

)A.外交从传统向近代转型B.反侵略的民族意识增强C.固守传统朝贡体系思维D.善于利用近代条约外交体系C[解析]据材料可知,耆英等人认为口岸界址不能让英国人随意选择,经多次交

涉,最终争取到让英国人同意“议定界址”并写入条约之中,这反映出清政府仍沉

浸在传统的朝贡体系思维里,故选C项;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中国外交向近

代转型,排除A项;清政府的做法反映不出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增强,排除B

项;此时清廷并未过多了解近代条约外交体系,排除D项。例2

[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1938年2月,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在北平成立并在沦

陷区发行“联银券”。日伪银行通过宣扬战场形势、强调兑换截止日期等制造紧迫

感和恐慌情绪,以加快民众旧币兑换速度。这表明日本(

A

)A.加紧掠夺中国的财富和物资B.扰乱国统区与边区的经济秩序C.维护华北地区金融稳定和安全D.破坏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抗日A[解析]日本在沦陷区发行伪币是对中国人民财富赤裸裸的掠夺,故选A项;伪币是

在沦陷区发行的,排除B项;日本发行伪币是为了掠夺中国财富,并非维护华北地

区金融稳定和安全,排除C项;日本在沦陷区发行伪币,与国共两党的合作没有关

系,排除D项。

二、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

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最后资产阶

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工人、农民、资

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民族意识进一步

升华。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例3

[2024江西联考]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呼吁,中国欲锻造人民

爱国的“国魂”,必须首先要“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该呼吁(

B

)A.要求以维新变法来实现国家独立B.主张通过人民主权强化民族认同C.过分重视对人民政治权利的维护D.强调以政治革命来应对民族危机[解析]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要“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才能锻造中国人爱

国的“国魂”,故该呼吁主张通过人民主权来强化民族认同,故选B项;1898年9月

维新变法失败,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该呼吁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爱国意识,排

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政治革命的主张,排除D项。B例4

[2024山东滨州摸底]1935年,有人认为“逃避了现实躲向‘天鹅’‘人鱼’等

的乐园里去,这是安徒生童话的特色”。1947年,有人认为“处于苦难的中国,我

们不能让孩子们忘记现实,一味飘飘然地钻向神仙贵族的世界里”。这些观点反映

了(

D

)A.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B.中华传统文化地位逐步提升C.儿童教育受到政府的关注D.社会环境影响教育价值取向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随着日本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华民族危机加

深;1946年,国民党挑起内战,战争持续,民众遭受战争苦难,人们认识到不能逃

避现实,不能让孩子们忘记苦难中的中国,这些观点反映了社会环境影响教育价值

取向,故选D项。

三、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走西

方人的路①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

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在中国行不通。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革命的方式,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

级共和国道路也行不通。走俄

国人的路1918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

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和多次以攻

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都失败了。实践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论”不

符合中国国情。走自

己的

路1927年文家市决策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实践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例5

[2024广东佛山南海区摸底]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最后十年……被迫向竞争对

手甚或侵略者学习的选择,也带来深层次的心态紧张,进而促生一种集焦虑和激情

于一体的急迫情绪,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

方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B

)A.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B.维新变法的特点C.义和团运动兴起过程D.甲午战争的背景B[解析]据材料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成为时代潮流,1898年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

制,但由于措施激进、急于求成、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和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等而最

终失败,故B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在19世纪最后十年已经走向失败,排除A项;义

和团运动不主张向西方学习,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虽发生于19世纪最后十年,

但背景是朝鲜农民起义的爆发,排除D项。例6

[2024江西十校联考]1928年,中共六大指出,在民权革命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

“力争建立工农兵苏维埃代表会议(苏维埃)的政权,这是引进广大的劳动群众参加

管理国事的最好的方式,也就是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最好方式。”据此可知,中共

六大的主张(

C

)A.奠定了以俄为师道路的基础B.促使土地革命模式发生调整C.利于打开民主革命的新局面D.引发了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C[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六大把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当时革

命的首要任务,迎来了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新革命政权的时代,这有利于打开民主革

命的新局面,故选C项;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就走上了以俄为师的道路,排除A

项;建立苏维埃政权与土地革命的模式无关,排除B项;国共对峙局面在国民大革

命失败后已形成,并非中共六大主张所引发,排除D项。四、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促进因素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

条件。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时期政府鼓励

民间兴办实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

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

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促进因素自身因素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阻碍因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例7

[2024长沙一中检测]据下表推知,该时期(

D

)公司创办人创立时间注册时间给执照时间上海振生电灯公司民国三年民国三年民国七年浦东电气公司童世亨民国八年民国十一年通明电气公司张謇民国六年民国十七年A.民营电业艰难起步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企业服务战时需要D.政局不稳影响电业有序发展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电灯、电气公司从成立、注册到给执照,时间相

隔较长,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有序发展,再结合表格中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主

要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频繁,因此政局不稳影响电业有序

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民营电业”出现于晚清时期,排除A项;官僚资本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企业服务战时需要主要

存在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

五、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螺旋式上升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长时段特征。从思想演进的历程看,思想

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而变化,前后之间一方面有传承,另一方面有否定和突

破,这就使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征。例8

[2023长春三模]曾国藩等人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必于国家大有

裨益”。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设置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机构;

到1900年,共出各种西书555种,涉及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公法等。这一时期

的翻译活动(

D

)A.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B.推动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C.进一步解放了广大民众思想D.是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解析]据材料可知,曾国藩认为翻译之事十分重要,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

设置机构对西方自然科学、国际法等相关书籍进行翻译,这是救亡图存,寻求国家

出路的早期探索,D项正确;材料中的活动没有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排除A

项;洋务运动并未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近代化从戊戌变法开始,排

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对民众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例9

[2023山东聊城一模]上海《星期评论》周刊曾发表新年宣言:“一九一九年末

日的晚间,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暗里突然地透出一线儿红。这是

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卷到远东。那潮头上涌着无数的锤儿锄儿,

真要锤匀了锄光了世界的不平不公……这红色的年儿新换,世界新开!”这里的

“新潮”应是指(

C

)A.民主与科学B.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D.实业救国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新潮”涉及锤和锄这一象征工人阶级和农

民阶级的生产工具,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开

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因此,“北极下来的新潮”指的是马克思主义,自五四运

动以来,其进一步激励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改造旧世界,故选C项。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1)目的:进行根据地建设,推动革命斗争。(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3)影响: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2.抗日战争时期(1)目的: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2)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3)影响: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3.解放战争时期(1)目的: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

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3)影响: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例10

[2024河北摸底]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

中,不仅将没收来的财物都散发给了农民,并且还给他们分田地。此外,苏维埃政

府还相继出台了新的劳动政策,“分田后,没有长工了,零工也大幅度减少”。由

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

C

)A.巩固并逐步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B.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C.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区社会面貌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解析]据材料“将没收来的财物都散发给了农民,并且还给他们分田地”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给农民分土地,出台了新的劳动政策,

调动了根据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及革命热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区的社会面貌,

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时期,排除A项;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在解放战争

后,排除D项。

变化、趋势类非选择题解题技巧变化、趋势类试题主要是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

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1.表现形式前后变化型某一事件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

化,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阶段变化型即分阶段归纳。如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内容变化型主要是指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其设问模式为列出新出现的情况。如明朝中后期中国经济的新变化。2.设问模式:“根据材料……,指出(或阐述)……变化”。3.答题思路(1)有参照物: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从……

到……”“由……到……”。(2)无参照物:用动态语言表达,如:强调……,注重……,越来越……,日益……,

增加(或减少)……,逐渐……。例

[2020天津,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材料二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

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

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

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

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

其历史背景。(10分)

第一小问为变化类设问,涉及阶段变化,答题时可按照“有参照物”的思路进行。

材料信息[答案]要点材料一“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

业知识”、材料二“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从主要学习西方技艺到全

方位向西方学习。材料信息答案要点材料一“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

业知识”、材料二“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从主要学习西方技艺到全

方位向西方学习。材料信息[答案]要点材料一“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

总计200余人”、材料二“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

其中多为自费”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留

学生人数由少到多。材料一“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

政府的重视和任用”、材料二“从世界各国归来

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

会革命。材料信息答案要点材料一“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

总计200余人”、材料二“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

其中多为自费”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留

学生人数由少到多。材料一“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

政府的重视和任用”、材料二“从世界各国归来

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

会革命。第二小问,据材料“19世纪70、80年代”“甲午战后”“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

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并结合所学知

识,从洋务运动、民族危机、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角度分析。

变化:从主要学习西方技艺到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留学生人数由少到多;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革命。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新民主主义革

命兴起。(10分)

综合训练二中国近代史一、选择题1.[2024河北邢台期中]《南京条约》第十条中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

秉公议定则例”,“秉公议定”四字本来无由英方派员参加议定税则的意思,但英

国委派的首任香港总督声称要“履行一个中英两国间公平裁判员的职责”,在谈判

中蛮横地要求裁定税则是否“公平”。英国此举(

C

)A.破坏了中英贸易的平衡B.使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C.展露了鲜明的殖民野心D.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做法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据材料可知,首任香港总督“在谈判中蛮横地要求裁定税则是否‘公平’”,反映了英国想要控制中国关税税率,进而加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C项正确;

鸦片战争前后中英贸易一直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想要通过控制关税税率侵略中国,没有涉及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排除B项;英国想要控制中国关税税率,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不符合国际法的原则,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2023山东潍坊模拟]1848年,徐继畬在《瀛寰志略》的序言中写道:“方今圣泽

覃敷,海外诸国鳞集仰流,帆樯萃集。其疆土之广狭,道里之远近,势难已于咨

询。此说虽略,聊以为嚆矢之原。”这表明作者(

A

)A.对国家未来深切忧虑B.积极探求治国方案C.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D.摒弃天朝上国观念[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继畬生活在晚清时期,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因

此材料中“方今圣泽覃敷,海外诸国鳞集仰流,帆樯萃集。其疆土之广狭,道里之

远近,势难已于咨询”体现的是徐继畬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A项正确。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2024安徽联考]“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19世纪

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在各占领地区的“讲道理”侧重于政治说教和宗教宣传;19

世纪60年代初,“讲道理”以经济劝导为主,旨在劝谕民众进贡、交赋、纳税。这

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

)A.政权指导思想的改变B.时局战局的恶化C.基层政权建设的巩固D.商品经济的发展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天国处于衰退时期,军事和政治形势急剧恶化,亟

须通过征收赋税来应付开支、巩固政权,B项正确;太平天国政权的指导思想并没

有改变,排除A项;这一时期太平天国处于衰退时期,基层政权不稳,排除C项;经

济劝导不等于发展商品经济,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2023福建泉州模拟]掌握地方军政实权的洋务派督抚支持兴办近代企业,但他们

关注的往往是本地区的矿山开采和工业建设。洋务民用企业转归商办后,企业家更

多地考虑经济效益,总是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地区投资设厂。由此

可见,洋务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A

)A.促进了工矿企业的合理发展B.实现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目标C.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限制D.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根据材料中“洋务派督抚……关注的往往是本地区的矿山开采和工业建

设”“企业家……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地区投资设厂”可知,地方

督抚更关注本地区的矿山开采和工业建设,企业家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更关注企

业本身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合理发展,故选A项;洋务运动的目标

是自强和求富,其目标并未实现,排除B项;洋务民用企业虽转归商办,但依然只

引进西方科技,并未引进西方制度,尚未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限制,排除C项;D项

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情境创新/2024南京调研]下图所示是洋商在上海《申报》投放的西方军械广告总

量统计图,由此可推知,当时(

A

)A.早期现代化尝试效果显现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西方军械广告的投放量从无到有,而且在一定时

期内增长迅速,洋商在上海《申报》投放的西方军械广告数量在洋务运动前期

和中法战争前后出现了两个高潮,这折射出清朝大量采购西方军械;洋务运动

期间开创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

国产军械的生产使得西方军械的购买份额缩

减,所以19世纪70年代后投放的西方军械的广告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是清

政府早期工业现代化尝试的成果,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主要是轻工业而不

是军事工业,排除B项;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排除C项;1895年甲午中日

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6.[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1891年,翁同龢在读到《新学伪经考》后,在日记中评

论康有为:“真说经家一野狐也。”赞同变法的大臣孙家鼐读了《孔子改制考》之

后,也忧心忡忡,“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是导天下于乱也”。这说

明(

D

)A.变法冲击了儒学的地位B.维新思想冲击晚清统治基础C.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D.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翁同龢和孙家鼐都对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不赞同,如翁同龢

“真说经家一野狐也”的评论及孙家鼐“是导天下于乱也”的结论充分说明改革派

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故选D项;维新变法开始于1898年,排除A项;康有为的维

新思想意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旧

知识分子阵营分明的情况,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7.[情境创新/2023长沙重点中学摸底]在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上海商人徐荣村经

营的“荣记湖丝”夺得了金、银两项大奖;在1906年的意大利世博会上,江苏海门

颐生酿造公司的“颐生酒”获得金奖;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苏州沈寿的刺

绣、贵州茅台酒等获金奖,常州的梳篦获银奖。这说明当时中国(

C

)A.传统工商业产品仍具明显市场优势B.政府非常重视开拓海外市场C.工商业者已具有近代商业竞争意识D.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荣记湖丝”“颐生酒”“苏州沈寿的刺绣”“贵州

茅台酒”等可知,近代一些民族工业都有自己的品牌,这说明当时中国工商业者已

具有一定的商业竞争意识,C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8.[2023广东深圳六校联考]下表反映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

一些重要论述。据此可知,他们都(

D

)人物重要论述陈独秀一面抛弃此等(“天经地义”“自古如斯”)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李大钊我确信这两种(新旧)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胡适今日的学术思想,有这两个大源头:一方面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一方面是西洋的新旧学说。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肯定了传统道德原则的可取性B.以民主科学精神推动思想进步C.主张政治革命与思想启蒙并重D.力求推陈出新创造时代新文化[解析]材料主旨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都主张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并与

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创造新文化以推动社会进步,D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

片面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革

命,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9.[2023山东日照校际联考]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

社、改造联合会、讲学社、新教育促进会、平民教育演讲团、工学会、新民学会等

新式的进步社团;同时,还出现了《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湘江评论》

《少年中国》等形式多样的新期刊。这一现象表明(

D

)A.反帝反封建成为国人共识B.社会开明开放的氛围浓厚C.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D.思想界呈现空前活跃局面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众多新式进步社团和形式多样的新期刊,这

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这一现象表明思想界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D项正确;“共

识”一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界活跃的局面,并非强

调社会层面的开放氛围,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各种新思想的传播,无法得出

“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的结论,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0.[2024黄冈调研]1926年,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班。在开设

的25门课程中,把注重本党主义之解释、国民革命基础知识之灌输摆在第一位;还

特地设有14课时的“革命画”课。材料中课程的设置意在(

A

)A.增强党的组织动员能力B.加速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C.宣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提升广大群众的综合素养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根据材料中“把注重本党主义之解释、国民革命基础知识之灌输摆在第一

位”“特地设有14课时的‘革命画’课”等内容可知,该做法有利于启发农民的思

想觉悟,培养革命干部,以待学员们毕业后,能够到全国各地开展革命工作,据此

可知,课程的设置意在增强党的组织动员能力,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农民运动

讲习所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动员农民,配合国民革命的发展,但主要意图并不是

“加速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排除B项;1927—1937年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C项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中的做法可以提高群众的“革命能力”“组织能力”

等,但不一定提升其“综合素养”,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1.[2024福建漳州模拟]1928年,毛泽东指出,“边界红军的来源……以敌军俘虏为

多,设无此项补充,则兵员大成问题”。1930年后,兵员不断增加,如23万人口的

兴国县就有8万人参军。兵员的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

C

)A.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B.中共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C.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效D.反“围剿”的斗争获得胜利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1927—1937年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群众打土豪,分田

地,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

持革命,故选C项;国民革命于1927年失败,排除A项;1927年,中共的工作重心由

城市向农村转移,排除B项;材料与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2024河南联考]老红军林攀阶在回忆1931—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民主选举时

说:“要从10个候选人中选出5个代表……临投票时,让这10个人站成一排,背着手

面向墙壁,每个人后面各摆一个碗。每个选民分5颗黄豆,同意选谁当乡苏代表,

就往谁的碗里放一颗。”这一投票办法(

B

)A.出现于革命形势发生重大转折之际B.有利于调动基层群众的革命热情C.旨在激发广大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保障了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根据材料中“临投票时,让这10个人站成一排,背着手面向墙壁,每个人

后面各摆一个碗。

每个选民分5颗黄豆,同意选谁当乡苏代表,就往谁的碗里放一

颗”可知,中央革命根据地民主选举的投票方式公平公正,保障民众的选举权,这

有利于赢得基层民众的支持,调动基层群众的革命热情,B项正确;当时革命形势

未发生重大转折,排除A项;这一投票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基层群众的革命性,打击

国民党势力,此时民族矛盾并未成为主要矛盾,此举并非为了激发广大人民的民族

民主意识,排除C项;“保障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3.[2023海南模拟]1934年被国民政府定为“妇女国货年”后,上海妇女会为调动妇

女选购国货的积极性,竭力为妇女购买国货提供便利,特创办妇女国货消费合作

社,内分粮食、礼品、化妆品等部,一切价格均较商店低廉,采购手续亦极便利。

这一现象(

C

)A.体现女性政治地位的提升B.说明上海引领女性运动走向C.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D.反映妇女事关国货运动盛衰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1934年被国民政府定为“妇女国货年”后,上海妇女会积极支持妇女购买

国货,这在当时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女性政治地位的提升一般要

从女性政治权利等方面体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侧重国民政府对女性

消费国货的引导,而非引领女性运动,排除B项;D项说法夸张,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4.[2024安徽联考]下表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没收地主等阶级财产收入简况表

(1936—1937年),表中数据变化(

C

)1936年1937年总额(单位:万元)65.32.3占财产收入比重55%5.41%A.说明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B.折射敌后战场的困境C.体现中共努力推动统一战线D.源于日军掠夺的加剧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根据材料中表格数据可知,1936—1937年,陕甘宁边区没收地主等阶级财

产收入的比重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调整

了没收地主财产收入的政策,表格中数据的下降表明中共为争取全民族抗战所做的

努力,C项正确;该变化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有关,与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

和日军的掠夺无关,排除A、D两项;“折射敌后战场的困境”由材料无法得出,排

除B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5.[2023广东湛江二模]1940年4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将赈款全部拨充边区难民纺织工厂作资金的呈文》指出:“(该厂)所得盈余,部分留作扩大营业,部分提作赈济”;同年7月2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庆环公路以工代赈问题发出训令,强调:“从速兴筑,以利灾民而便盐运。”这表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救助(

C

)A.反映了“三三制”实施成果B.以深化土地改革为目标C.与边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D.体现了持久抗战的决心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根据材料中“(该厂)所得盈余,部分留作扩大营业,部分提作赈济”“从速

兴筑,以利灾民而便盐运”可知,陕甘宁边区兼顾赈灾与建设,统筹安排赈款,且

推行以工代赈,体现了当时难民救助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故选C项;“三三制”属

于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建设,而材料强调难民救助,排除A项;1940年还未开始土地

改革,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持久抗战的决心,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6.[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重印列宁《共产主义

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列宁在本

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

)A.积极探索新政权建设方向B.致力于维护革命统一战线C.全面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由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

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这为未来

成立新政权指明了方向,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B项;

根据材料中“列宁在本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可知,这并不是在全面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而是基于中国

国情,积极探索本国新政权建设方向,排除C项;人民民主专政并不属于工农武装

割据理论的内容,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二、非选择题17.[2024河北联考,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所示为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次数统计情况。时间民变发生次数1836—1845年246次1846—1855年933次1856—1865年2332次1866—1875年909次1876—1885年385次1886—1895年314次1896—1911年635次——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材料二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

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

革,迄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餍吾侪之望,固无待言”。立宪派一般

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宪派的努力在皇

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

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朝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

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宪”“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

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

作出坚决彻底的批判。——摘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材料一中所示现象变化的因素。(6分)[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性质的变化、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意识的觉醒、清政府统治的腐朽等角度分析。[答案]社会性质转变;列强侵略加深;传统经济(自然经济)解体;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清廷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剥削沉重(赋税沉重)。(任答3点,6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看法。(8分)[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立宪派的看法:根据材料二中“日日言立宪……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可知,立宪派认为内阁筹建不符合宪政原则;根据材料二中“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