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课标版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_第1页
广西课标版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_第2页
广西课标版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_第3页
广西课标版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_第4页
广西课标版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专题实力训练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旺盛——从魏晋到宋元专题实力训练第4页

一、选择题1.(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协商确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须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的法定地位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可知政事堂的出现在肯定程度上减弱了而非强化了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原有的决策程序,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以推断出,政事堂的出现提升的是门下省而非中书省的法定地位,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协商确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可知政事堂的出现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初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故D项正确。2.(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心)官”;宋朝则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臺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中心官员的选拔()A.强调对中心政令的听从 B.注意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 D.注意基层实践阅历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中心官员对中心政令的看法问题,故A项错误;对于中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论述的是中心官员的选拔标准是基层实践阅历,而不是德和才,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的中心官员必需有州县官的经验,在宋朝,中心官员必需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心高层的官吏必需有基层经验,故D项正确。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缘由,他说:“尔谓帝王可简单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朝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冲突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从材料信息看,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他顾忌史官对其言行的记载和由此产生的后世的评价。此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故选A项。史官所撰写的内容不行能全部可信,解除B项;史官主要是为皇权服务的,且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的冲突,解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宋太祖明显不情愿史官记载对自己不利的言行,而非全部言行,解除D项。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当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C.知府 D.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官员职务。转运使是中心派往地方的官员,负责地方财政;兵部属于六部之一,兵部员外郎是宰相的下属官员;知府属于地方官职。三者都不行能“位同宰相”。枢密院属于中心机构,主管军政,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选D项。5.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A.代表中心治理地方 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与都省相互制衡 D.是征收赋税的特地机构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行省收取的税赋除一部分留作地方备用外,其余上交中心,可见行省代表中心治理地方,故A项正确;在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行省与都省的制衡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行省有收税的职权,并不能体现它是收税的特地机构,故D项错误。6.(2024课标全国Ⅰ,26)唐朝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朝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输赢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朝()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化人心C.阳刚与力气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生活。题干材料中的“恒贾勇”“英雄志”等信息反映出唐朝广为流传的“拔河”运动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阳刚与力气的推崇,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未就江南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农耕与斗争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拔河”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体育运动,故D项错误。7.(2024课标全国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许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重,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改变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处理好与儒家思想关系的问题。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的造像,明显带有异域风格;洛阳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迁都以后,其造像更符合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本题材料主旨是佛教造像的外部表现,与经济发展、绘画技术、政治权力没有干脆的关系,故可解除A、B、C三项。8.下表为唐朝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状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峻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自耕农经济发展状况。从表格数据来看,占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占了绝大部分(74.1%),故A项说法正确。占有高额土地数量的户数较少,还不足10%,故B项说法错误。土地兼并不明显,无法反映出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占有状况,无法反映农业生产效率问题,故D项错误。9.(2024课标全国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看法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理学的思想观点。题干以程颢的诗为材料,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反映了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即对万事万物进行视察思索从而获得“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自然界获得理的过程,即相识论,而不是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目的论,故A项错误;材料“富贵不淫贫贱乐”体现的是理学自我约束思想,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主动入世的思想,故D项错误。10.(2024天津文综,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见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民本思想。“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均关系到“君之尊……之存亡”,说明朱熹强调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君主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影响君主统治存亡的因素,不是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灭人欲”的主见,故C项错误;材料中朱熹的思想只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不是创新,故D项错误。11.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记载:“凡为子为妇者,毋得私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公婆),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A.缓解家庭内部冲突 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D.限制父母安排权利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子女的财产由父母公婆支配的记载,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尊长的敬重和孝顺,这是对封建纲常伦理的维护,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是材料的主旨。12.下图是宋朝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它问世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受挫时。这一作品()A.工笔重彩,线条流畅尽情 B.笔画详备,气象端庄浑厚C.雅俗共赏,字形斜正交织 D.结构严整,笔画平直稳重答案:C解析:《黄州寒食诗帖》为书法作品,无法体现“工笔重彩”,故A项错误;由图片可知,有些字借鉴了行书的写法,不具有“笔画详备”的特点,故B项错误;苏轼此帖的字有正有斜,雅俗共赏,故C项正确;从字体、字形来看,无法体现D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24江苏海门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肯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心。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确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确定作用的是考试成果。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行。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渐渐增加,到宋朝已占有肯定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特别详细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朝,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亲密。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中华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察举制出现的缘由。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依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理由。(3)依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参考答案:(1)缘由:统治者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意培育官员的实际实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允公正)。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精确。价值:注意选贤任能;追求公允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心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围着四大基本制度而绽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心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究,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中心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心集权的。(2)结合所学学问,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