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预案制定TOC\o"1-2"\h\u18877第1章网络安全事件概述 325001.1网络安全事件定义与分类 3121051.1.1网络攻击 3281881.1.2病毒与恶意软件 4171361.1.3数据泄露与隐私侵犯 4292451.2网络安全事件的影响与危害 4301861.2.1个人影响 495641.2.2企业影响 4230481.2.3国家和社会影响 4234691.3国内外网络安全事件案例分析 4321801.3.1国内案例 4207161.3.2国外案例 524776第2章预案制定原则与依据 5134022.1预案制定原则 543932.2预案制定依据 544432.3预案制定流程 613654第3章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 6251833.1组织架构设置 6154303.1.1决策层 7183663.1.2管理层 7259223.1.3执行层 7272983.2各部门职责与分工 7101543.2.1网络安全领导小组 751903.2.2网络安全管理部门 74523.2.3业务部门 710313.2.4网络安全运维团队 7120273.2.5安全研发团队 889843.3协同作战机制 82373第4章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8273634.1风险识别与评估 8139584.1.1范围界定 8151924.1.2风险识别 825934.1.3风险评估 822284.2预防措施制定 810614.2.1技术措施 8175434.2.2管理措施 9252604.2.3物理措施 9174234.3风险管理与监控 980384.3.1风险管理 9138404.3.2风险监控 917011第5章应急预案制定 932895.1应急预案框架设计 9319775.1.1设计原则 995015.1.2框架构成 10206765.2应急处置流程 10309065.2.1应急响应 10309865.2.2救援与恢复 10257755.2.3信息报告与沟通 1072805.2.4资源调配与保障 109755.3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11260485.3.1修订原则 11276305.3.2修订流程 11145435.3.3更新要求 1118847第6章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 11122296.1备份策略与方案 11303986.1.1备份策略 11112696.1.2备份方案 12190256.2数据备份与恢复 12243126.2.1数据备份 1252666.2.2数据恢复 1247406.3系统恢复与验证 1241246.3.1系统恢复 12302076.3.2系统验证 126533第7章事件监测与预警 1371227.1事件监测手段与方法 13186867.1.1监测手段 13300007.1.2监测方法 1396397.2预警级别与发布流程 13175497.2.1预警级别 13104177.2.2发布流程 1312027.3预警信息的处理与响应 14139727.3.1预警信息的处理 14291007.3.2预警响应 149947第8章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置 1425278.1事件分级与响应流程 14305408.1.1事件分级 14207438.1.2响应流程 14280378.2事件处置措施 15112458.2.1Ⅰ级、Ⅱ级事件处置措施 15169588.2.2Ⅲ级、Ⅳ级事件处置措施 1589868.3事件报告与信息共享 1530228.3.1事件报告 1524708.3.2信息共享 1520997第9章通信联络与信息发布 15166089.1通信联络机制 15131409.1.1建立通信联络体系 1566819.1.2通信联络方式 16311929.1.3通信联络人员 16294769.1.4通信联络流程 16326659.2信息发布渠道与流程 16274869.2.1信息发布渠道 16179349.2.2信息发布流程 16101629.3对外沟通与协调 1727189.3.1对外沟通机制 17295689.3.2对外协调内容 17185199.3.3对外沟通要求 173596第10章培训与演练 172257810.1培训计划与内容 171232110.1.1培训目的 171141910.1.2培训对象 172970710.1.3培训内容 171896610.1.4培训方式 182305710.1.5培训时间及周期 182821910.2演练组织与实施 181384910.2.1演练目的 18803010.2.2演练类型 183049610.2.3演练组织 182933810.2.4演练实施 183267310.3演练评估与总结 1879410.3.1评估目的 181592010.3.2评估内容 191148410.3.3评估方法 192861210.3.4总结与改进 19第1章网络安全事件概述1.1网络安全事件定义与分类网络安全事件是指在网络系统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安全,可能对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数据安全、用户隐私等造成威胁。网络安全事件可分为以下几类:1.1.1网络攻击网络攻击是指针对网络系统、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等进行的非法侵入、干扰、破坏等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拒绝服务攻击(DoS):通过发送大量无效请求,占用网络资源,导致合法用户无法正常访问网络服务。(2)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利用大量被控制的僵尸主机对目标网络发起攻击,造成目标网络瘫痪。(3)网络钓鱼:通过伪造邮件、网站等方式,诱骗用户泄露个人信息,从而实施诈骗等犯罪行为。1.1.2病毒与恶意软件病毒与恶意软件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传播、感染计算机系统,破坏系统正常运行、窃取用户信息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计算机病毒:通过自我复制、感染文件等方式,破坏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2)木马:潜入用户计算机,远程控制用户计算机,窃取用户信息。(3)勒索软件:加密用户数据,要求用户支付赎金才能解密。1.1.3数据泄露与隐私侵犯数据泄露与隐私侵犯是指未经授权,非法获取、使用、传播用户个人信息、企业商业秘密等敏感数据的行为。1.2网络安全事件的影响与危害网络安全事件对个人、企业、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如下:1.2.1个人影响(1)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财产损失、隐私泄露、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等。(2)网络服务中断: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1.2.2企业影响(1)经济损失:企业资产受损,业务中断,客户流失。(2)商誉受损:企业信誉、品牌形象受到影响。(3)法律责任:可能面临法律诉讼、行政处罚等。1.2.3国家和社会影响(1)国家信息安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受到威胁。(2)经济损失:影响国家经济运行,损害国家利益。(3)社会秩序:网络犯罪活动猖獗,影响社会安定。1.3国内外网络安全事件案例分析1.3.1国内案例(1)2018年某市卫生系统网络攻击事件:导致多家医院网络系统瘫痪,影响患者就诊。(2)2017年某互联网企业数据泄露事件:涉及数亿用户信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1.3.2国外案例(1)2017年WannaCry勒索软件事件:全球数十万台计算机受到感染,影响多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等机构。(2)2013年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网络攻击事件:曝光了大量国家安全机密,引发国际关注。第2章预案制定原则与依据2.1预案制定原则为保证网络安全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地应对与处置,预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预案制定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预案内容符合法律、法规要求。(2)全面性原则:预案应涵盖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处置、恢复等全过程,保证应对措施全面、系统。(3)实用性原则:预案制定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保证预案在应对网络安全事件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4)灵活性原则:预案制定应充分考虑不同网络安全事件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预案的适应性。(5)协同性原则:预案制定应注重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配合,保证在应对网络安全事件时形成合力。(6)动态更新原则:预案应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形势和技术发展。2.2预案制定依据预案制定的主要依据包括:(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2)行业标准:如《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等。(3)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4)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结合企业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明确预案制定的重点和方向。(5)历史案例和经验:借鉴国内外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的成功经验和教训。2.3预案制定流程预案制定流程主要包括以下阶段:(1)成立预案制定小组:明确预案制定的责任部门,成立跨部门的工作小组,负责预案的制定、修订和实施。(2)收集资料:收集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历史案例等资料,为预案制定提供依据。(3)风险评估: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和脆弱性,明确预案制定的重点。(4)预案编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预案制定原则,编制预案内容,包括组织架构、职责分工、预防措施、应急响应、资源保障等。(5)预案评审:组织专家对预案进行评审,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6)预案发布:将预案正式发布,并进行宣传和培训,保证相关人员了解预案内容和操作流程。(7)预案演练: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实际效果,查找不足并进行优化。(8)预案修订:根据演练结果、实际应对经验和网络安全形势变化,对预案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第3章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3.1组织架构设置为保证网络安全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应对与处置,本章明确组织架构设置。组织架构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具体如下:3.1.1决策层决策层负责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与处置工作进行全面领导。主要包括公司领导、网络安全领导小组及相关负责人。3.1.2管理层管理层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与处置工作。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及安全专员。3.1.3执行层执行层负责具体实施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与处置措施。主要包括网络安全运维团队、安全研发团队、业务部门相关人员等。3.2各部门职责与分工3.2.1网络安全领导小组(1)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预案;(2)审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方案;(3)指挥、协调各部门开展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工作;(4)监督检查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工作的实施情况。3.2.2网络安全管理部门(1)组织制定和修订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2)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3)监测、分析网络安全态势,发觉安全漏洞和威胁;(4)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与处置工作;(5)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应急演练。3.2.3业务部门(1)负责本部门网络安全工作的实施;(2)配合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开展网络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3)参与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与处置工作;(4)落实网络安全整改措施。3.2.4网络安全运维团队(1)负责网络安全设备的运维和管理;(2)监测网络安全事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3)分析网络安全事件原因,提出改进措施;(4)参与网络安全应急演练。3.2.5安全研发团队(1)负责网络安全相关产品的研发;(2)参与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分析;(3)提供技术支持,协助网络安全运维团队处理安全事件。3.3协同作战机制为保证各部门在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过程中高效协同,建立以下协同作战机制:(1)建立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网络安全协调会议;(2)建立网络安全事件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间信息实时共享;(3)制定详细的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4)开展跨部门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5)建立网络安全事件问责机制,对不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追责。第4章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4.1风险识别与评估4.1.1范围界定在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之前,需明确评估范围,包括组织的信息系统、网络架构、关键业务流程、数据资产等。4.1.2风险识别通过收集和分析组织内部及外部的信息,识别可能引发网络安全事件的各类风险因素,如系统漏洞、恶意代码、网络攻击等。4.1.3风险评估结合组织实际情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组织造成的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4.2预防措施制定4.2.1技术措施(1)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等安全设备,以防止外部攻击。(2)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程序进行定期安全更新和漏洞修补。(3)采用安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4)实施访问控制策略,保证授权人员能够访问关键资源。4.2.2管理措施(1)制定网络安全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2)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识别和防范能力。(3)建立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流程,保证及时发觉和应对安全事件。4.2.3物理措施(1)对关键设施和设备实施物理访问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2)建立备用电源和灾难恢复设施,提高组织在面临网络安全事件时的业务连续性。4.3风险管理与监控4.3.1风险管理(1)建立风险数据库,对识别和评估的风险进行分类和记录。(2)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接受和风险转移等。(3)定期对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改进。4.3.2风险监控(1)实施实时安全监控,保证及时发觉和处理潜在的安全事件。(2)定期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预案进行演练,提高组织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3)建立安全事件预警机制,及时获取国内外网络安全动态,提高组织对新型安全威胁的应对能力。第5章应急预案制定5.1应急预案框架设计5.1.1设计原则应急预案框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2)实用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保证预案具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3)全面性原则:涵盖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处置、恢复等全过程;(4)灵活性原则:根据网络安全风险变化和应急实践经验,及时调整和完善。5.1.2框架构成应急预案框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预案编制与管理:明确预案编制的目标、任务、责任、流程等;(2)应急组织架构:建立应急指挥部、各应急小组及其职责;(3)预防与监测:制定预防措施,开展网络安全监测;(4)应急处置流程:明确应急响应、救援、信息报告、资源调配等流程;(5)后期恢复与评估:进行总结、恢复重建及应急预案的评估。5.2应急处置流程5.2.1应急响应(1)发觉网络安全事件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根据事件等级,通知相关应急小组和人员;(3)开展初步评估,确定事件类型和影响范围;(4)启动应急响应措施,进行先期处置。5.2.2救援与恢复(1)根据事件等级和影响范围,组织救援力量进行应急处置;(2)采取技术手段,防止事件扩大;(3)及时向上级报告事件处理情况;(4)制定恢复计划,逐步恢复受影响业务。5.2.3信息报告与沟通(1)建立信息报告制度,明确报告时限、内容和方式;(2)及时向应急指挥部、相关部门和外部单位报告事件信息;(3)加强内部沟通,保证信息共享;(4)根据需要,组织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关切。5.2.4资源调配与保障(1)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证应急处置需要;(2)加强与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等合作,共享资源;(3)保障应急通信、物资供应、交通出行等后勤服务。5.3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5.3.1修订原则应急预案修订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原则:根据网络安全风险变化和应急实践经验,及时修订预案;(2)适应性原则:保证预案与组织架构、业务发展、法律法规等相适应;(3)有效性原则:保证修订后的预案具备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5.3.2修订流程(1)定期评估网络安全风险,发觉预案存在的问题;(2)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预案修订;(3)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完善预案内容;(4)审批发布修订后的预案;(5)对修订情况进行记录和归档。5.3.3更新要求(1)修订后的预案应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更新预案相关文件、资料和培训内容;(3)保证应急预案的宣贯和培训工作及时跟进;(4)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持续监督,为下一轮修订提供依据。第6章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6.1备份策略与方案6.1.1备份策略为保证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制定以下备份策略:(1)定期备份:根据数据重要性和变更频率,制定不同的备份周期,如每日、每周或每月进行全量或增量备份。(2)多副本备份:为防止数据丢失,至少应保留两份以上数据备份,存放于不同地理位置或存储介质。(3)备份介质管理:采用可靠的备份介质,如硬盘、磁带等,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保证备份介质的可用性。(4)数据加密:对备份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6.1.2备份方案(1)数据备份方案:根据业务需求,制定以下数据备份方案:a.关系型数据库备份:采用数据库自带的备份工具进行全量或增量备份。b.非关系型数据库备份:采用相应的备份工具或命令进行数据备份。c.文件备份:使用文件同步或复制工具,对重要文件进行备份。d.应用程序备份:备份应用程序及其配置文件。(2)系统备份方案:针对操作系统、中间件等重要组件,制定以下备份方案:a.操作系统备份:使用系统自带的备份工具或第三方备份软件进行全量备份。b.中间件备份:备份中间件的配置文件和相关数据。6.2数据备份与恢复6.2.1数据备份(1)定期执行数据备份任务,保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2)按照备份策略,采用全量或增量备份方式进行数据备份。(3)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保证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和安全性。6.2.2数据恢复(1)在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时,立即启动数据恢复流程。(2)根据备份类型(全量或增量),选择合适的数据恢复方法。(3)恢复数据后,对数据进行验证,保证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6.3系统恢复与验证6.3.1系统恢复(1)在发生系统故障或损坏时,立即启动系统恢复流程。(2)使用备份的系统镜像或组件,恢复系统至正常运行状态。(3)恢复系统后,对系统进行基本功能测试,保证系统正常运行。6.3.2系统验证(1)对恢复后的系统进行全面的功能测试,保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2)检查系统配置文件和应用程序,确认无误。(3)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系统安全漏洞得到修复。(4)验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兼容性和互联性,保证业务正常运行。第7章事件监测与预警7.1事件监测手段与方法7.1.1监测手段(1)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控,识别和防御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2)利用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系统,对网络中的安全事件进行收集、分析和报告。(3)采用漏洞扫描和风险管理工具,定期对网络设备和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发觉潜在的安全隐患。(4)建立安全监控中心,实现对网络安全的实时监控和应急响应。7.1.2监测方法(1)流量分析:对网络流量进行深度分析,识别异常流量和行为模式。(2)日志审计:收集和分析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日志信息,发觉安全事件线索。(3)威胁情报:整合国内外安全情报资源,及时了解最新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信息。(4)资产测绘:建立全面的网络资产清单,实时监测网络资产的安全状态。7.2预警级别与发布流程7.2.1预警级别根据网络安全事件的紧急程度、影响范围和潜在危害,将预警分为四个级别: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7.2.2发布流程(1)监测到网络安全事件后,立即进行初步分析,确定事件等级。(2)根据事件等级,启动相应的预警发布流程。(3)预警信息应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等级、预警编号、预警内容、影响范围、应对措施等。(4)预警信息通过短信、邮件、电话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给相关人员。7.3预警信息的处理与响应7.3.1预警信息的处理(1)接到预警信息后,相关人员应立即进行核实和分析。(2)根据预警级别和内容,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通报。(3)对预警信息进行记录和归档,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7.3.2预警响应(1)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阻止网络安全事件扩散。(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事件。(3)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及时调整应对措施,保证网络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处置。第8章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置8.1事件分级与响应流程8.1.1事件分级根据网络安全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损失程度等因素,将网络安全事件分为四级: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较大事件(Ⅲ级)和一般事件(Ⅳ级)。8.1.2响应流程(1)发觉与报告:一旦发觉网络安全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事件分级进行报告。(2)评估与定级:对报告的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事件级别。(3)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4)应急处置:按照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降低损失。(5)信息共享与协调:与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及上级主管机关进行信息共享和协调,共同应对网络安全事件。(6)后期处置: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进行后期处置工作,包括修复系统漏洞、加强安全防护等。8.2事件处置措施8.2.1Ⅰ级、Ⅱ级事件处置措施(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2)组织技术力量,对事件进行快速定位、分析和评估。(3)采取紧急措施,如隔离攻击源、断开受感染设备等,控制事态发展。(4)及时报告上级主管机关,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应对。(5)根据事件发展情况,调整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8.2.2Ⅲ级、Ⅳ级事件处置措施(1)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2)对事件进行定位、分析和评估,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态发展。(3)报告上级主管机关,并根据需要协调相关部门。(4)对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8.3事件报告与信息共享8.3.1事件报告(1)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后,应按照事件分级和报告流程,及时向上级主管机关报告。(2)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影响范围、损失程度、已采取的措施等。(3)在事件处置过程中,如事态发展发生变化,应及时更新报告。8.3.2信息共享(1)与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及上级主管机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换网络安全事件信息。(2)通过信息共享,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事件。(3)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证信息共享过程中不泄露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第9章通信联络与信息发布9.1通信联络机制9.1.1建立通信联络体系为保证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建立健全的通信联络体系。该体系应涵盖组织内部各级别、各部门之间的通信联络,以及与外部相关单位、合作伙伴的通信协调。9.1.2通信联络方式(1)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等传统通信方式;(2)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社交媒体等网络通信方式;(3)视频会议、远程桌面等远程协作通信方式;(4)卫星电话、无线电等特殊通信方式。9.1.3通信联络人员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中的通信联络职责,指定专兼职通信联络人员,保证通信畅通。9.1.4通信联络流程制定详细的通信联络流程,包括:(1)事件发觉与报告;(2)事件信息传递与处理;(3)跨部门、跨单位协同配合;(4)重要决策与指令传达;(5)通信联络记录与归档。9.2信息发布渠道与流程9.2.1信息发布渠道(1)内部发布渠道:企业内部网站、公告栏、邮件列表等;(2)外部发布渠道:官方网站、社交媒体、新闻媒体、合作伙伴等;(3)紧急发布渠道:短信、电话、应急广播等。9.2.2信息发布流程(1)信息收集与整理:收集网络安全事件相关信息,并进行核实、整理;(2)信息审核:对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保证准确、完整、权威;(3)信息发布:根据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选择合适的发布渠道和时机;(4)信息更新:根据事件进展和处置情况,及时更新发布的信息;(5)信息反馈:收集社会各界对发布信息的反馈,为后续应对与处置提供参考。9.3对外沟通与协调9.3.1对外沟通机制建立与行业组织、合作伙伴、客户等外部单位的沟通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