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方案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方案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方案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方案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方案TOC\o"1-2"\h\u22115第1章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概述 319272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331371.1.1绿色建筑的核心要素 3274041.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4101021.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4281651.2.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216031.2.2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410971第2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591352.1国内外绿色建筑政策与发展趋势 5147682.1.1国际绿色建筑政策概述 5221792.1.2我国绿色建筑政策发展历程 54022.1.3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5244122.2我国绿色建筑相关法规与标准 5159782.2.1国家层面法规与标准 5152182.2.2地方层面法规与标准 5111232.2.3行业层面法规与标准 6176802.2.4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与监管 678212.2.5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建议 613707第3章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 67313.1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6117763.1.1整体性原则 6218963.1.2节能减排原则 6321213.1.3生态平衡原则 676093.1.4持续发展原则 6229573.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6248103.2.1绿色建筑集成设计 698183.2.2生态模拟与优化 6243883.2.3绿色建筑技术创新 722433.2.4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 7327003.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 7122583.3.1节能指标 7209743.3.2环境指标 7161933.3.3经济指标 7317643.3.4社会指标 7311393.3.5技术指标 723955第四章节能与能源利用 7291474.1建筑节能技术 7130314.1.1高功能外壳设计 7316274.1.2高效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HVAC) 7117674.1.3绿色照明系统 888614.2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8199994.2.1太阳能利用 8265424.2.2风能利用 8239194.2.3生物质能利用 8124964.3建筑能效提升策略 8258374.3.1建筑能效评估与诊断 864694.3.2节能改造技术 8143024.3.3建筑运行管理与优化 824609第5章绿色建筑与环境友好 9303055.1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9299435.2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 9107235.3绿色建筑室外环境设计 923296第6章绿色建筑材料 9292406.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977686.1.1绿色建筑材料选择标准 9123696.1.2绿色建筑材料应用 10133836.2循环再利用建筑材料 10173976.2.1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 1099046.2.2旧建筑材料再利用 10235206.3绿色建筑材料认证与评价 10112926.3.1绿色建筑材料认证 1051716.3.2绿色建筑材料评价 116397第7章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11156507.1建筑节水技术 11153847.1.1节水型建筑设计 11133697.1.2节水措施实施 1118517.2雨水收集与利用 11196407.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1119457.2.2雨水利用途径 11265757.3中水回用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12319707.3.1中水来源及处理工艺 1291577.3.2中水回用途径 12178447.3.3中水回用系统设计 12336第8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2314098.1建筑废弃物分类与处理 1263078.1.1建筑废弃物分类 12134398.1.2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法 1210258.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3244908.2.1破碎与再生利用 1350778.2.2焚烧与能源回收 13288798.2.3生物降解与有机肥制备 13165458.2.4矿物质废弃物利用 13254388.3建筑废弃物管理政策与措施 13126058.3.1政策法规 1380138.3.2技术创新与推广 1382578.3.3经济激励与市场机制 141386第9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 143999.1绿色施工技术与管理 1479829.1.1绿色施工技术概述 1444389.1.2绿色施工管理策略 1456989.1.3绿色施工技术标准与规范 1469.2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4309959.2.1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 14192139.2.2施工现场环境管理 14156619.2.3生态保护与景观恢复 1441829.3建筑施工废弃物减量化与资源化 14136149.3.1废弃物减量化措施 14232629.3.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580819.3.3废弃物管理体系与政策 1563699.3.4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设施 1523719第10章绿色建筑与社区可持续发展 151238810.1绿色建筑与社区规划 15344110.1.1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社区规划 15337310.1.2社区规划与生态环境的融合 151081410.1.3社区交通规划与绿色出行 15702010.2社区绿色基础设施 152232410.2.1绿色能源利用 153189410.2.2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161182510.2.3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 162874810.2.4绿色景观设计 161245610.3绿色建筑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163104010.3.1案例一:某生态居住区 162697610.3.2案例二:某绿色科技园区 161803810.3.3案例三:某低碳示范小镇 16第1章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循环再生、功能合理、健康舒适等因素,以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绿色建筑不仅关注建筑物的单体功能,还强调与周边环境、社区及城市的和谐共生。1.1.1绿色建筑的核心要素(1)生态环保: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保护,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节能降耗: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选用高功能建筑材料和设备,降低建筑能源消耗。(3)低碳减排:采用低碳技术,减少建筑行业对大气环境的碳排放。(4)循环再生:推广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建筑行业资源利用率。(5)功能合理: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满足用户需求,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实用性。(6)健康舒适:关注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等方面,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和《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等。评价体系涵盖了绿色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与维护等多个方面,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全面的评价依据。1.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未来代际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强调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平衡发展。1.2.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保证建筑行业的发展惠及所有人群,包括弱势群体。(2)持续性原则:在建筑行业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3)共同性原则:强调全球范围内建筑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资源环境挑战。(4)阶段性原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1.2.2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1)绿色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因素,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绿色建筑材料:选用环保、节能、低碳、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对资源的消耗。(3)绿色建筑施工:采用节能施工技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4)绿色建筑运营:通过智能化、节能化的运营管理,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绿色建筑拆除与废弃物处理:实现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通过以上措施,建筑行业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第2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2.1国内外绿色建筑政策与发展趋势2.1.1国际绿色建筑政策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世界各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政策法规。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分析其绿色建筑政策体系、认证标准及激励措施,为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提供借鉴。2.1.2我国绿色建筑政策发展历程回顾我国绿色建筑政策的发展历程,从起步阶段、推广阶段到成熟阶段,阐述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政策演变及取得的成果。2.1.3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分析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包括低碳环保、节能降耗、智能化、装配式建筑等方面。2.2我国绿色建筑相关法规与标准2.2.1国家层面法规与标准介绍我国国家层面关于绿色建筑的法规与标准,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标准》等,分析其内容、要求及实施效果。2.2.2地方层面法规与标准梳理我国各地区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法规与标准,分析各地在绿色建筑政策方面的差异及特点。2.2.3行业层面法规与标准介绍我国建筑行业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相关法规与标准,如《绿色建筑设计规范》、《绿色施工导则》等,探讨其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推动作用。2.2.4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与监管分析我国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政策执行力度、监管机制等,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2.2.5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建议从政策体系、法规完善、激励机制、监管体制等方面,提出我国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建议,以促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3章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3.1生态建筑设计原则3.1.1整体性原则生态建筑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即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3.1.2节能减排原则生态建筑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原则,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选用高功能建筑材料、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等手段,降低建筑对能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污染。3.1.3生态平衡原则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生态平衡,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资源、植被等因素,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1.4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建筑设计要遵循持续发展原则,即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可持续发展。3.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3.2.1绿色建筑集成设计绿色建筑集成设计是将建筑、结构、机电、室内等多个专业进行紧密协作,从整体上考虑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提高建筑的综合功能。3.2.2生态模拟与优化运用生态模拟技术,对建筑的光照、通风、能耗等环境功能进行模拟分析,优化建筑布局、形态、结构等设计参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高效性。3.2.3绿色建筑技术创新绿色建筑设计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采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结构体系、设备系统等,提高建筑的节能、环保、舒适功能。3.2.4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可视化、协同化和信息化,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3.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3.3.1节能指标包括建筑节能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建筑能耗等指标,评价建筑的节能功能。3.3.2环境指标包括室内外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绿化覆盖率等指标,评价建筑对环境的影响。3.3.3经济指标包括建筑投资、运行成本、经济效益等指标,评价绿色建筑的经济性。3.3.4社会指标包括建筑功能、舒适性、安全性、健康性等指标,评价绿色建筑对居住者及社会的贡献。3.3.5技术指标包括建筑技术创新、绿色建筑认证等级、设计施工水平等指标,评价绿色建筑的技术先进性。第四章节能与能源利用4.1建筑节能技术4.1.1高功能外壳设计优化建筑外壳的绝热功能,减少热量传递;采用先进的窗户技术和高功能玻璃,降低传热系数;科学合理设计建筑朝向和开窗面积,提高自然光照和通风效果。4.1.2高效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HVAC)利用变频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先进热源技术;引入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舒适度和节能并行。4.1.3绿色照明系统推广使用LED等高效光源;设计合理的照明布局,提高照明效率;引入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按需照明。4.2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4.2.1太阳能利用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建筑提供电力;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满足建筑热水需求;研究和开发太阳能通风和制冷技术。4.2.2风能利用在适宜地区,利用风力发电技术为建筑提供电力;研究和推广建筑通风与风能利用相结合的技术。4.2.3生物质能利用摸索生物质燃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如生物质锅炉等;研究生物气体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4.3建筑能效提升策略4.3.1建筑能效评估与诊断对建筑进行全面的能效评估,找出能源浪费环节;引入先进的诊断工具,实时监测建筑能源消耗情况。4.3.2节能改造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采用相应的节能改造技术;推广绿色屋顶、绿色墙面等生态节能技术;更新和优化建筑设备,提高整体能效。4.3.3建筑运行管理与优化建立健全建筑能源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能源使用策略;引入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控和优化;培训建筑管理人员,提高节能意识。第5章绿色建筑与环境友好5.1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阐述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Assessment,LCA)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分析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使用及拆除等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探讨生态效率评价方法,如生态足迹分析,用于评估绿色建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及环境影响。还将介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指导建筑行业的环境友好实践。5.2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本节重点讨论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保障措施。从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热环境、室内光环境、室内声环境等方面分析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介绍绿色建筑在室内设计中所采取的措施,如选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建筑材料、合理布局室内空间、提高室内自然采光和通风等,以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满足人体健康和舒适度的需求。5.3绿色建筑室外环境设计本节关注绿色建筑在室外环境设计方面的实践。阐述绿色建筑室外环境设计的原则,包括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介绍室外环境设计的方法,如绿色景观设计、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以实现室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将探讨绿色建筑室外环境设计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提高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此基础上,分析绿色建筑室外环境设计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减少热岛效应、降低雨水径流污染等方面的作用,为建筑行业提供环境友好的实践参考。第6章绿色建筑材料6.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是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章首先阐述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标准,其次探讨各类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6.1.1绿色建筑材料选择标准(1)环境友好性:材料生产、使用及废弃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小,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环保法规。(2)节能降耗:材料具有较低的能耗,有助于降低建筑整体能耗。(3)健康安全:材料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无负面影响。(4)耐久性:材料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更换频率。(5)可回收利用:材料可回收利用,减少建筑废弃物。6.1.2绿色建筑材料应用(1)绿色混凝土:采用工业废渣、粉煤灰等替代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绿色陶瓷:采用低温烧结、节能降耗技术,减少对能源的消耗。(3)绿色木材:选用符合可持续经营原则的木材,如FSC认证木材。(4)绿色涂料:选用无毒、无害、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涂料。6.2循环再利用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建筑材料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6.2.1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1)建筑废弃物分类:对废弃物进行分类,便于回收利用。(2)再生骨料应用:将废弃物破碎、筛分,制备成再生骨料,用于混凝土、砂浆等。(3)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材料,如再生砖、再生板材等。6.2.2旧建筑材料再利用(1)旧建筑材料回收:对旧建筑中的木材、砖石、金属等材料进行回收。(2)旧建筑材料改造:对旧建筑材料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现代建筑需求。(3)旧建筑材料应用:将回收的旧建筑材料应用于新建建筑,实现资源再利用。6.3绿色建筑材料认证与评价绿色建筑材料认证与评价是保证绿色建筑材料质量、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手段。6.3.1绿色建筑材料认证(1)国内认证:依据我国相关标准,如《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等,对绿色建筑材料进行认证。(2)国际认证:参照国际标准,如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的LEED认证等,对绿色建筑材料进行认证。6.3.2绿色建筑材料评价(1)生命周期评价(LCA):对建筑材料从生产、使用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环境标志产品评价:依据我国《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评价绿色建筑材料的环境功能。通过本章的阐述,旨在为建筑行业提供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循环再利用以及认证与评价等方面的参考,促进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第7章水资源利用与保护7.1建筑节水技术7.1.1节水型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节水技术的应用。通过采用低流量节水型卫生器具、智能控制系统以及合理的给排水系统设计,降低建筑用水量。7.1.2节水措施实施(1)加强用水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降低漏水率;(2)推广感应式水龙头、延时自闭冲洗阀等节水装置;(3)合理设置绿化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4)提高员工节水意识,加强节水宣传教育。7.2雨水收集与利用7.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根据建筑特点及地形地貌,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收集屋顶、地面等部位的雨水,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7.2.2雨水利用途径(1)绿化灌溉: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建筑周边的绿化区域;(2)景观水体补给:补充建筑内部或周边的景观水体;(3)非饮用水:经处理后用于冲厕、洗车等非饮用场景;(4)地下水补给:将雨水回灌至地下,改善地下水环境。7.3中水回用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7.3.1中水来源及处理工艺中水主要来源于建筑生活污水、雨水等。通过生物处理、物化处理等工艺,对中水进行处理,使其满足回用要求。7.3.2中水回用途径(1)生活杂用水:如冲厕、洗车、绿化等;(2)工业用水:如冷却水、洗涤水等;(3)景观水体补给:经处理后的中水可补充景观水体;(4)地下水补给:将中水回灌至地下,改善地下水环境。7.3.3中水回用系统设计根据建筑用水需求及中水处理能力,合理设计回用系统。通过管网分配、泵站输送等环节,保证中水安全、高效地回用。通过以上措施,建筑行业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为实现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第8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8.1建筑废弃物分类与处理建筑废弃物是指在建筑建设、拆除、维修及翻新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本节主要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并探讨各类废弃物的处理方法。8.1.1建筑废弃物分类建筑废弃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建筑材料废弃物:如砖、瓦、混凝土、钢筋等。(2)建筑渣土:包括土石方、挖掘出的地下障碍物等。(3)建筑垃圾:如包装材料、木料、金属、塑料、玻璃等。(4)建筑污泥: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等。(5)建筑拆除废弃物:包括拆除建筑物产生的各类废弃物。8.1.2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法(1)分类收集:按照废弃物种类进行分类收集,便于后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物理处理:采用筛分、破碎、研磨等方法对废弃物进行预处理,提高其资源化利用价值。(3)化学处理:通过化学反应,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实现有害物质的转化和稳定化。(4)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处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8.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实现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资源化利用技术:8.2.1破碎与再生利用将废弃物破碎成一定粒度的颗粒,用于制备再生骨料,用于混凝土、砂浆等建筑材料的生产。8.2.2焚烧与能源回收将可燃废弃物进行焚烧,回收热能,用于发电、供暖等。8.2.3生物降解与有机肥制备利用微生物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土壤改良和绿化工程。8.2.4矿物质废弃物利用对矿物质废弃物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制备新型建筑材料,如透水砖、轻质混凝土等。8.3建筑废弃物管理政策与措施为促进建筑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政策与措施。8.3.1政策法规(1)完善建筑废弃物管理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2)制定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3)加强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处理、利用等环节的监管。8.3.2技术创新与推广(1)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2)推广先进适用的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8.3.3经济激励与市场机制(1)实施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税收优惠政策。(2)建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基金,支持相关企业发展。(3)推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市场应用,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9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9.1绿色施工技术与管理9.1.1绿色施工技术概述本节主要介绍绿色施工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分析绿色施工技术对建筑项目的影响。9.1.2绿色施工管理策略本节从施工组织、施工过程、施工人员等方面探讨绿色施工的管理策略,以提高建筑施工的绿色水平。9.1.3绿色施工技术标准与规范介绍我国绿色施工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在国际上的发展动态,为绿色施工提供参考依据。9.2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9.2.1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分析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9.2.2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本节重点讨论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扬尘、噪音、废水、垃圾等方面的控制。9.2.3生态保护与景观恢复探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进行景观恢复,以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9.3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