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_第1页
基于AI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_第2页
基于AI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_第3页
基于AI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_第4页
基于AI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TOC\o"1-2"\h\u8910第一章绪论 3246931.1研究背景及意义 318905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7201.2.1国际研究现状 335301.2.2国内研究现状 3146791.3主要研究内容 318164第二章智能安防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4100442.1系统架构设计 4320582.2系统模块划分 482442.3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527671第三章视频采集与处理技术 5161073.1视频采集技术 5256363.1.1概述 560923.1.2视频采集设备 5239473.1.3视频采集流程 6189673.2视频处理技术 6274613.2.1概述 6129853.2.2视频预处理 6320223.2.3视频分析 658273.2.4视频后处理 637493.3视频数据存储与传输 627363.3.1概述 651613.3.2视频数据存储 7176373.3.3视频数据传输 714703第四章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 7156204.1目标检测算法概述 7282494.1.1基于传统图像处理的目标检测算法 7181904.1.2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 7215044.2目标识别算法概述 742034.2.1基于传统图像处理的目标识别算法 8307394.2.2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算法 8220924.3算法功能评估与优化 8307824.3.1算法功能评估指标 8102454.3.2算法功能优化策略 813708第五章行为分析算法 9238885.1行为分析算法概述 9164275.2行为识别算法 9265225.3行为预测算法 99720第六章异常事件检测算法 1078846.1异常事件检测概述 10252746.2基于深度学习的异常事件检测 10279406.2.1算法原理 10263646.2.2常见算法 1069436.3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异常事件检测 1148336.3.1算法原理 11172936.3.2常见算法 1111365第七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1310287.1系统集成 11217437.1.1系统集成概述 11246027.1.2系统集成内容 11303757.2系统测试 12159047.2.1测试目的 12206797.2.2测试方法 12323357.2.3测试环境 1290027.3测试结果分析 12211027.3.1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12144847.3.2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135087.3.3稳定性测试结果分析 13274327.3.4安全性测试结果分析 1329867第八章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应用案例 1324338.1公共安全领域应用案例 13300948.1.1城市安全监控 13137368.1.2景区安全监控 1373738.2交通安全领域应用案例 1352398.2.1城市交通监控 13317088.2.2公共交通监控 1465158.3其他领域应用案例 14185698.3.1工业园区监控 14230808.3.2医疗机构监控 1425948第九章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安全性分析 14280259.1系统安全性概述 15230759.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5160239.2.1数据安全 1596239.2.2隐私保护 15144499.3系统抗攻击能力分析 15229169.3.1网络攻击 1555949.3.2硬件攻击 16155789.3.3软件攻击 1617344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61934110.1研究工作总结 162819010.2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62718310.3未来研究展望 17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已经在公共安全、企业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安防监控系统主要依赖人工进行监控,存在效率低、实时性差等问题,而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监控场景的自动识别、分析和预警,大大提高安防监控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因此,研究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际研究现状在国际上,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人脸识别、车辆识别、行为分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高达99%以上;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车辆识别方法,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准确识别车辆。1.2.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人脸识别、车辆识别、行为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实现了高准确率的人脸识别;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识别算法,能够在不同场景下准确识别车辆。1.3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分析现有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2)介绍算法在安防监控领域的应用,包括人脸识别、车辆识别、行为分析等。(3)设计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实现对监控场景的自动识别、分析和预警。(4)对所设计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分析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功能表现。(5)探讨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6)展望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二章智能安防监控系统总体设计2.1系统架构设计智能安防监控系统旨在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监控场景的实时分析、预警及处理。本节将从系统架构的角度,详细介绍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用于实时采集监控场景的图像、声音等信息。(2)数据传输层: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采用有线或无线网络技术实现。(3)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等操作,以便后续的智能分析。(4)智能分析层: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包括目标检测、行为识别、异常检测等功能。(5)预警与处理层:根据智能分析的结果,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6)用户交互层:提供用户界面,用于展示监控画面、预警信息等,同时支持用户进行操作和设置。2.2系统模块划分根据系统架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可分为以下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实时采集监控场景的图像、声音等信息。(2)数据传输模块:实现数据从采集层到数据处理层的传输。(3)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等操作。(4)智能分析模块: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5)预警与处理模块:根据智能分析的结果,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6)用户交互模块:提供用户界面,用于展示监控画面、预警信息等。2.3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以下是对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功能需求的分析:(1)实时监控: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控功能,能够实时显示监控场景的图像和声音。(2)目标检测:系统应能自动检测监控场景中的目标,如人员、车辆等,并对其进行跟踪。(3)行为识别:系统应能识别监控场景中目标的行为,如行走、跑步、静止等。(4)异常检测:系统应能识别监控场景中的异常情况,如打架、摔倒等,并触发预警。(5)预警推送:系统应能将预警信息推送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时处理。(6)历史数据查询:系统应支持查询历史监控数据,以便对特定事件进行分析。(7)系统设置:系统应提供设置功能,包括摄像头参数、预警阈值等。(8)权限管理:系统应实现权限管理,保证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运行。(9)系统维护:系统应具备自检和故障修复功能,保证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第三章视频采集与处理技术3.1视频采集技术3.1.1概述视频采集技术是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中的基础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从监控场景中获取实时视频数据,为后续视频处理和分析提供数据源。视频采集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监控系统功能、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3.1.2视频采集设备视频采集设备主要包括摄像头、编码器、采集卡等。摄像头负责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编码器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采集卡将数字信号传输至计算机进行处理。3.1.3视频采集流程视频采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摄像头采集原始视频信号;(2)编码器对原始视频信号进行编码;(3)采集卡将编码后的数字信号传输至计算机;(4)计算机对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和处理。3.2视频处理技术3.2.1概述视频处理技术是对采集到的视频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和后处理的过程,目的是提取有用信息,为智能安防监控系统提供决策支持。3.2.2视频预处理视频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帧抽取:从连续的视频流中提取关键帧,降低数据量;(2)噪声抑制:去除视频中的噪声,提高图像质量;(3)对比度增强:增强图像的对比度,提高视觉效果。3.2.3视频分析视频分析是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目标检测:识别视频中的目标物体;(2)目标跟踪:跟踪目标物体的运动轨迹;(3)目标识别:对目标物体进行分类和识别;(4)行为分析:分析目标物体的行为特征,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行为。3.2.4视频后处理视频后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数据压缩:对处理后的视频数据进行压缩,减小存储和传输压力;(2)数据加密:对视频数据进行加密,保障数据安全性;(3)数据存储:将处理后的视频数据存储至服务器或云平台;(4)数据传输:将处理后的视频数据传输至客户端进行显示和分析。3.3视频数据存储与传输3.3.1概述视频数据存储与传输是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监控数据的可用性和实时性。3.3.2视频数据存储视频数据存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本地存储:将视频数据存储至监控设备内部的存储介质;(2)网络存储:将视频数据存储至网络存储设备,如NAS、SAN等;(3)云存储:将视频数据存储至云平台,实现数据的远程访问和共享。3.3.3视频数据传输视频数据传输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有线传输:通过以太网、光纤等有线介质传输视频数据;(2)无线传输:通过WiFi、4G/5G等无线网络传输视频数据;(3)混合传输:结合有线和无线传输方式,实现视频数据的灵活传输。视频数据存储与传输过程中,还需考虑数据压缩、加密、安全等问题,以保证监控数据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第四章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4.1目标检测算法概述目标检测作为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旨在对监控场景中的目标进行定位与识别。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传统图像处理的目标检测算法,另一类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4.1.1基于传统图像处理的目标检测算法基于传统图像处理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边缘检测、形态学处理、特征提取和匹配等。这些算法在处理简单场景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在复杂场景和多尺度目标检测中存在局限性。4.1.2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RCNN、FastRCNN、FasterRCNN、SSD、YOLO等。这些算法在复杂场景和多尺度目标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功能,但计算量较大,对硬件设备要求较高。4.2目标识别算法概述目标识别是在目标检测的基础上,对检测到的目标进行种类识别和属性分析。目标识别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4.2.1基于传统图像处理的目标识别算法基于传统图像处理的目标识别算法主要包括:颜色直方图、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等。这些算法在特定场景下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但在复杂场景中存在局限性。4.2.2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算法主要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等。这些算法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4.3算法功能评估与优化为了保证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中的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具有较高的功能,需要对算法进行评估与优化。4.3.1算法功能评估指标评估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功能的主要指标包括:准确率(Accuracy)、精确度(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值(F1Score)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算法的功能进行定量分析。4.3.2算法功能优化策略针对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的功能不足,可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1)数据增强:通过对训练数据进行旋转、翻转、缩放等操作,提高算法的泛化能力。(2)网络结构优化:通过调整网络结构,如增加卷积层、池化层等,提高算法的识别能力。(3)损失函数优化:采用更合适的损失函数,如交叉熵损失、均方误差等,以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精度。(4)正则化方法:采用L1、L2正则化等方法,抑制过拟合现象,提高算法的鲁棒性。(5)迁移学习:利用预训练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减少训练时间,提高识别准确率。通过以上优化策略,可以进一步提升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在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中的功能。,第五章行为分析算法5.1行为分析算法概述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在各类场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行为分析算法作为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从监控视频序列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对目标行为进行识别、分类和预测。行为分析算法的研究对于提高监控系统智能化水平、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行为分析算法主要包括行为识别算法和行为预测算法。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两类算法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中的应用。5.2行为识别算法行为识别算法主要通过对监控视频序列中目标行为的识别和分类,实现对特定行为的检测。行为识别算法的关键在于如何提取有效的行为特征和设计合理的分类器。目前常见的行为识别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基于传统图像处理的方法:通过对监控视频序列中的关键帧进行图像处理,提取行为特征,然后使用分类器进行识别。这种方法对光照、场景变化等环境因素较为敏感,鲁棒性较差。(2)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监控视频序列进行端到端的学习,自动提取行为特征并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准确性,但计算复杂度较高。(3)基于时空特征的方法:通过分析监控视频序列中目标的时空特征,如运动轨迹、速度等,实现对行为的识别。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场景和行为,但对于复杂场景和行为识别效果较差。5.3行为预测算法行为预测算法旨在根据监控视频序列中目标的历史行为,预测其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行为预测算法对于预防犯罪、降低发生率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的行为预测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建立统计模型来预测目标未来行为。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但计算复杂度较高。(2)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监控视频序列进行学习,自动提取行为特征并进行预测。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但需要大量数据进行训练。(3)基于规则的方法: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则,根据目标的历史行为和当前状态进行预测。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场景和行为预测,但规则制定较为复杂。行为预测算法在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监控系统的预警能力,为公共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但是当前行为预测算法仍面临许多挑战,如数据不足、模型泛化能力差等。未来研究应着重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行为预测算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第六章异常事件检测算法6.1异常事件检测概述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在公共安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异常事件检测作为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及时发觉并处理各类异常情况,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异常事件检测算法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安防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异常事件检测是指通过对监控场景中的目标行为、场景变化等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行为或事件。异常事件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类:基于深度学习的异常事件检测和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异常事件检测。6.2基于深度学习的异常事件检测6.2.1算法原理基于深度学习的异常事件检测算法主要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监控视频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深度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特征学习能力,能够自动学习到视频中的复杂特征,从而提高异常事件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6.2.2常见算法(1)卷积神经网络(CNN):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局部感知的神经网络,能够有效提取视频中的空间特征。通过对视频帧进行卷积操作,可以学习到视频中的局部特征,进而实现异常事件检测。(2)循环神经网络(RNN):循环神经网络具有短期记忆能力,能够对视频帧序列进行建模。通过对视频帧的序列进行学习,可以捕捉到视频中的动态特征,提高异常事件检测的准确性。(3)自编码器(AE):自编码器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能够对视频帧进行特征降维。通过学习视频帧的低维特征,可以实现对异常事件的检测。6.3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异常事件检测6.3.1算法原理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异常事件检测算法主要利用已有的特征工程方法对监控视频进行处理,然后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类。这类算法通常需要人工设计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3.2常见算法(1)支持向量机(SVM):支持向量机是一种二分类模型,通过找到一个最优的超平面将正负样本分开。在异常事件检测中,可以将正常事件和异常事件视为两类样本,利用SVM进行分类。(2)决策树(DT):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结构的分类方法,通过递归构建二叉树来实现分类。决策树易于理解,便于实现,但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功能相对较差。(3)K近邻(KNN):K近邻算法是一种基于实例的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测试样本与训练样本的距离,找到距离最近的K个样本,然后根据这K个样本的标签进行分类。(4)聚类算法: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可以将监控视频中的目标行为进行聚类,从而实现对异常事件的检测。常见的聚类算法有K均值(Kmeans)聚类、层次聚类等。第七章系统集成与测试7.1系统集成7.1.1系统集成概述系统集成是将各个独立的系统组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稳定的系统。在本章中,我们将对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保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满足实际应用需求。7.1.2系统集成内容(1)硬件设备集成:包括摄像头、存储设备、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的连接和调试,保证硬件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稳定性。(2)软件集成:将前端采集模块、后端处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用户界面等软件模块进行整合,实现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3)网络集成:保证监控系统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互联互通,满足数据传输、远程访问等需求。(4)系统兼容性测试: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兼容性测试,保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以及与其他系统(如门禁、报警等)的兼容性。7.2系统测试7.2.1测试目的系统测试旨在验证集成后的系统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保证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内容包括功能测试、功能测试、稳定性测试、安全性测试等。7.2.2测试方法(1)功能测试: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逐一验证,保证其符合设计要求。(2)功能测试:通过模拟实际场景,测试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功能表现,包括响应时间、处理速度等。(3)稳定性测试:在长时间运行情况下,观察系统的稳定性,包括系统崩溃、死机等异常情况。(4)安全性测试:检查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数据加密、用户权限管理等。7.2.3测试环境(1)硬件环境:保证测试环境中的硬件设备与实际应用环境一致。(2)软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环境等。(3)数据环境:提供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符的数据集,用于测试系统的功能和功能。7.3测试结果分析7.3.1功能测试结果分析根据功能测试结果,分析系统各项功能的实现情况,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功能进行排查和优化。7.3.2功能测试结果分析分析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功能表现,针对功能瓶颈进行优化,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7.3.3稳定性测试结果分析观察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针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排查和处理,保证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7.3.4安全性测试结果分析检查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第八章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应用案例8.1公共安全领域应用案例8.1.1城市安全监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某城市为提高公共安全水平,采用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人脸识别技术等设备,对城市主要道路、公共场所进行实时监控。以下为具体应用案例:(1)某商场发生抢劫案件,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迅速识别出嫌疑人,为警方提供重要线索,成功破案。(2)某公园发生儿童走失事件,通过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迅速找到走失儿童,保证其安全。8.1.2景区安全监控某著名景区为保障游客安全,引入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控,有效预防拥挤、踩踏等安全,以下为具体应用案例:(1)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游客数量,当游客数量达到警戒值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避免安全。(2)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识别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随意丢弃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等,及时进行劝阻和处罚。8.2交通安全领域应用案例8.2.1城市交通监控某城市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引入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以下为具体应用案例:(1)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交通流量,根据交通状况自动调整信号灯时长,提高道路通行效率。(2)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识别出违章行为,如闯红灯、逆行等,自动罚单,提高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效率。8.2.2公共交通监控某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采用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以下为具体应用案例:(1)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公交车内乘客数量,当乘客数量过多时,及时调整发车频率,保证乘客出行安全。(2)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识别出公交车内发生的治安事件,如打架斗殴、盗窃等,及时采取措施,保障乘客安全。8.3其他领域应用案例8.3.1工业园区监控某工业园区为保障生产安全,引入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以下为具体应用案例:(1)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园区内设备运行状况,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防止发生。(2)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识别出园区内的安全隐患,如乱扔垃圾、吸烟等,及时进行整改。8.3.2医疗机构监控某医疗机构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引入基于算法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以下为具体应用案例:(1)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病患状况,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提高救治效率。(2)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识别出医院内的不文明行为,如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及时进行劝阻。第九章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安全性分析9.1系统安全性概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在公共安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系统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安全性主要包括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系统抗攻击能力等方面。本章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9.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9.2.1数据安全数据是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核心,数据安全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正常运行。数据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加密:为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加密算法的选择和实现应满足国家相关安全要求,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2)数据完整性: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非法篡改,可通过哈希算法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3)数据备份:为防止数据丢失,应对重要数据进行定期备份。备份策略应考虑数据的重要性、备份频率、备份方式等因素。9.2.2隐私保护智能安防监控系统涉及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如人脸图像、行为数据等。隐私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脱敏:在数据处理和存储过程中,对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以保护用户隐私。(2)访问控制: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保证数据不被非法获取。(3)法律法规遵守: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系统在隐私保护方面的合规性。9.3系统抗攻击能力分析智能安防监控系统面临多种攻击手段,以下对常见的攻击类型及系统抗攻击能力进行分析:9.3.1网络攻击网络攻击主要包括DDoS攻击、网络钓鱼、跨站脚本攻击等。系统抗攻击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