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前篇
预习教材课堂篇
素养提升随堂练
学以致用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课时目标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时空定位课前篇
预习教材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北宋结束了__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____________、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措施(1)集权:派___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__________变为虚衔;设诸路__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________,拱卫京师,镇守地方。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文官节度使
转运司禁军(2)分权:①中央:在中央,由__________专掌军政,________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____________为副相。枢密院又与“________”在调兵权与统兵权上进行分权。②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__________”,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________,与知州彼此制约。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三衙四监司通判(3)抑制武将:制定了____________的方针,用________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________,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崇文抑武文官文治3.影响(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____________。(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____________。中央集权行政效率【判断正误】1.北宋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有效巩固了统一局面,但是却造成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2.分割权力,皇权高度集中造成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①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崛起,占领了______________,北宋两次北伐失败。②北宋每年送给辽“________”,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2)宋与西夏的关系: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______”。2.财政危机“________”和“________”数目庞大;募兵“________”政策使军队不断扩编,军费直线上升;____________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________和________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燕云十六州岁币岁赐岁币岁赐养兵政府机构养兵养官【判断正误】宋辽以兄弟相称,宋夏以君臣相称,表明宋对夏保有军事优势。(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____________低下。(3)“岁币”“岁赐”和冗官、冗兵、冗费,造成财政危机。(4)“____________”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2.开始1069年,__________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3.基本原则加强__________________,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行政效率庆历新政宋神宗国家管理和控制4.具体措施(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____________的同时开辟财源。(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___________,取代募兵制。5.影响(1)变法达到了________的目的,增加了政府收入。(2)________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________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调控经济
征兵制富国强兵人民(4)统治集团内部的________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分裂【判断正误】1.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涉及政治、经济改革,都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从内容上看,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金灭北宋,发生________之变。赵构在应天称皇帝,南宋建立,定都________(今浙江杭州)。2.宋金议和岳飞的岳家军战绩卓越,宋高宗和________视岳飞为心腹之患,主张向金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____________。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________”。靖康临安秦桧绍兴和议岁贡【判断正误】两宋时期的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对两宋政府来说都是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给宋朝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堂篇
素养提升【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认识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①吸取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②北宋君主通过兵变夺权,因此特别注意把兵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消除地方割据隐患。(2)特点:①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③分化事权,相互牵制。④崇文抑武,加强监督。针对练宋朝沟通中央与地方联系的信息渠道有二:一条是制度规定经过中央官僚集团的进奏院;另一条是制度外绕过中央官僚集团直属皇帝的内侍省。这体现了(
)A.监督官员力度较大
B.君相权力矛盾突出C.国家官僚机构臃肿
D.地方管理制度混乱B[解析]
“另一条是制度外绕过中央官僚集团直属皇帝的内侍省”即绕过了宰相政治集团,可见君相之间的矛盾,故选B;“另一条是制度外绕过中央官僚集团直属皇帝的内侍省”,内侍省是皇帝亲信,不是监察机构,排除A;由“宋朝沟通中央与地方联系的信息渠道”无法知道官僚机构的具体情况,无法判断机构的多少,排除C;“宋朝沟通中央与地方联系的信息渠道”是君主控制地方的手段,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时空观念】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读图认识以下问题:①北宋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是处于辽宋西夏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状态。②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的和议:和议本身是民族间交流的形式,和议之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减少了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针对练图中是金、南宋、西夏的局势,此时期政治局势的特点是(
)C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解析]
西夏、金均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故选C;军阀割据必须要在有中央政府的前提下,而图中显然是三个政权,排除A;西夏在西边,并非南北政权对峙,排除B;地图中并没有标注长期的战乱,并且宋金有绍兴和议,并非战乱长期不息,排除D。【史料实证】材料
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时人描述: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解读:这段出自北宋文学家苏洵的材料赞扬了北宋政治体制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的显著效果。各级机构逐层统辖,全国一盘棋,集权于朝廷。即使临时给远离中央的某人很大权力,他也不可能脱离朝廷控制。像唐朝中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那样的军阀割据行为,在北宋根本不可能发生。针对练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
)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
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
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C[解析]
根据“财用有无不知也”“何故用不知也”“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等信息可知,枢密院、管军将帅和三司等部门或个人只顾自身利益,不能相互配合协调,反映了北宋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故选C;材料只说明了兵士激增,但是没有反映出国家负担沉重,排除A;北宋虽然强化了专制集权,但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军队战斗力的信息,排除D。【历史解释】评价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1)目的:改变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防止重演“陈桥兵变”事件。(2)特点:从军权开始;通过分权达到集权;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全方位控制,包括军权、司法权、财政权、行政权等各方面;重文轻武,文人治国。(3)作用: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两宋经济出现高度繁荣的局面。(4)后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针对练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提到,北宋中期改变了当时害民的差役制,施行募役制,让百姓交一些请人赋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这近似于一种人身税,这是王安石的第一好政策。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募役制的实施(
)A.转嫁了财政危机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增加了财政收入C[解析]
募役制使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故选C;材料强调募役制减轻了农民负担,不涉及转嫁财政危机,排除A;材料强调募役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募役制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家国情怀】岳飞赤诚爱国的《满江红》为后人传诵。岳飞受到人民怀念的原因有:(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是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反而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怀念。(4)岳飞身上鲜明地体现着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针对练近期,共青团中央不断发声,力挺岳飞、文天祥等数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们(
)A.抗击少数民族并完成统一
B.参与反抗元朝民族压迫的斗争C.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D.是宋元时期反侵略的民族英雄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共青团中央不断发声,力挺岳飞、文天祥等数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得出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变的价值追求,故选C;岳飞抗金并未挽救南宋被元朝灭亡的命运,而文天祥在南宋灭亡后也未投降,表现的是爱国精神,排除A;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反抗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排除B;根据今天的发展观,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反侵略,排除D。随堂练
学以致用1.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坚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
)A.唐朝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教训
B.契丹族对中原形成的严重威胁C.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D.北宋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A[解析]
北宋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故选A;“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主要是预防内部动乱因素,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专制集权,“契丹族对中原形成的严重威胁”属于边疆危机,排除B;“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是北宋采取一系列不同以往措施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也是北宋采取一系列不同于以往措施的影响,排除D。2.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防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A[解析]
北宋之所以长期与辽、夏并立,是由其“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的,而“积贫积弱”又与北宋政府奉行“守内虚外”的方针有关。“守内虚外”的方针,导致国防虚弱、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故选A;B、C、D与材料不符,排除。3.王安石于熙宁二年颁行均输法,以朝廷的支出所需界定调运的数量,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熙宁五年颁行市易法,商贩可以金银产业为抵押向市易机构赊购货物贩卖,加息一分或二分。这两项措施有利于(
)A.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
B.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C.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
D.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A
4.“丞相秦桧任人唯亲,使得南宋的官员阶层乌烟瘴气,地方上的税收有一部分被地方官员劫持。”由此可见,宋高宗时期的南宋政权(
)A.外强中干,守内虚外
B.吏治腐败,财政空虚C.外戚专权,祸国殃民
D.宋金对峙,世为侄国B[解析]
从题干来看,南宋政府任人唯亲,风气不正,官员阶层乌烟瘴气,因此B说法正确,故选B;其他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5.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以下哪一项不是宋金绍兴和议的规定(
)A.南宋向金称臣
B.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C.南宋向金缴纳岁贡
D.金将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D[解析]
1141年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缴纳岁贡,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A、B、C是宋金绍兴和议的内容,排除。正确答案选D。课堂小结1.
必会知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与并立。2.
方法归纳:与唐朝相比,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
常见误区:对王安石变法的特点不明晰,
对岳飞等民族英雄的定位不正确。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合格考过关练】1.964年,宋太祖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地方度支外,凡属金币之类,“悉辇送京师”,不得占留。宋太祖此举意在(
)A.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B.限制地方长官的征税权力C.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D.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A[解析]
宋代地方税赋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部分全部由中央掌控,因此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故选A;地方有征税权,只是没有“占留”权,排除B;地方税赋大部分上缴中央,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排除C;材料未见“中央财政困难”,排除D。2.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依据留存信息,可以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D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解析]
根据图中的“通判”可以判断该朝代是宋朝,故选D。其他三项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3.宋神宗时期,按照《唐六典》记载重新恢复唐朝三省六部的职官体系,使机构、官员名副其实,皆有定编、定员和固定的职责。这一做法(
)A.解决了北宋冗官问题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B[解析]
从材料中,宋代恢复唐朝三省六部的职官体系,使得中央机构有了固定编制、人员和固定的职责,可知会带来固定官员行使固定职责的分工明确现象,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从材料可知宋神宗时期的做法是对官员的定编、定员和固定职责,没有体现出官员数量的多少,无法得出解决了北宋冗官问题,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宋神宗时期对中央官员和机构的调整,没有涉及地方管理体系的变化,体现不出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宋神宗时期对中央官员和机构的调整,没有涉及国家决策权归属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4.北宋政权一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经过近百年的“培植养护”,“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A.重视文化传统的养育和保护
B.形成尚文轻武的社会风气C.推行变法新政成为社会潮流
D.冗官冗员的局面逐渐形成B[解析]
从“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可知,体现的是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重视文官,形成尚文轻武的风气,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没有涉及思想文化的措施,故A错误;变法新政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尚文轻武的风气,而非冗官冗员的局面,故D错误。5.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院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皇帝亲擢,谏官遂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
)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
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
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D[解析]
从材料宋代谏官由隶属于门下省,变为由皇帝亲擢,由向皇帝进谏,变为纠绳宰相,可知宋代谏官的任用方式和职责都发生了变化,成为监督宰相等官员言行的机构,故反映出这一变化加强了对整个中央官僚机构——政府的制约,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宋代谏官开始由皇帝任用,职责也由进谏皇帝变为纠绳宰相,其实体现的是宋代谏官的权力变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中谏官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府的决策机构,不能体现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排除B;材料体现的谏官的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是监察制度的调整,没有涉及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排除C。6.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生活,开始走上了和平相处的道路,维持了20余年的和平,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说明绍兴和议(
)A.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B.使南宋与金实现永久和平C.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D.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D
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这段话反映的是(
)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
B.北宋向契丹送纳贡金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
D.北宋向辽交纳“岁币”D[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向辽国交割“岁币”的官方文书,不属于友好交往和经贸往来,故A、B、C不符合材料信息,D正确。8.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宋辽议和(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B[解析]
由“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可知,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B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A错误;畜牧业的发展不是材料的主旨,C错误;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解析]
从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迹近于敛财”说明对人民近乎压榨,“急刻”说明对百姓短时间内危害大,故选A;富国强兵是首要目的,但材料未体现,排除B;北宋走向衰亡的原因是政治腐败,排除C;对百姓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加强干预是社会管控的表现,但题干未体现,排除D。10.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
)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
B.南宋政权归顺于金朝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D.宋金维持了和平交往A[解析]
绍兴和议以后,南宋对金称臣,南北一直呈对峙状态,故A正确。宋金对峙,向金称臣,但后来又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故B错误;金朝在和议之前已经进入中原地区,故C错误;和议之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多次战争,故D错误。【等级考提分练】11.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刑事审判权的行使。宋代在各路设提点刑狱司,掌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并规定凡死刑需报中央,由刑部复核执行,有时皇帝还派人到各地处理案件,并经常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其目的是(
)A.提高依法办事的行政效率
B.建构与维护统治秩序C.建立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D.解决官员的腐败问题B[解析]
根据材料“并规定凡死刑需报中央,由刑部复核执行,有时皇帝还派人到各地处理案件,并经常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是想通过控制司法权来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宋代加强控制刑事审判权,并规定死刑需报中央由刑部复核执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冤假错案,但是却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A;控制刑事审判权是控制司法权,而监察权是和司法权并列的权力体系,排除C;控制刑事审判权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并且材料没有涉及官员腐败问题,排除D。12.宋辽并立期间,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故事演义得更加丰富。据此可知当时(
)A.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
B.辽宋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C.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
D.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D[解析]
“杨无敌庙”的存在及杨家将故事的传颂,说明杨业保家卫国所展现出的忠君爱国之义受到宋辽两国老百姓的推崇,故选D;仅据“杨无敌庙”及杨家将故事,无法推知战争惨烈程度,排除A;根据材料无法推知辽宋关系逐渐缓和,排除B;杨家将的故事广为传颂并不等同于被神化,排除C。13.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危机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D[解析]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D。14.南宋政府机构比北宋明显精简,表现之一就是兼职的发展。北宋时“众建诸司”被分散的地方行政权力,又通过兼职逐渐合并。这表明(
)A.宋代积贫积弱局面得到初步改善
B.南宋机构精简导致中央集权弱化C.宋代“分化事权”思想逐渐强化
D.人才匮乏导致兼职的现象普遍化B[解析]
北宋通过“众建诸司”,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南宋通过兼职的形式精简机构,又合并了本来分散的地方行政权力,导致中央集权弱化,故选B;南宋时期政府机构的变化反映的是冗官局面的改善,不能表明积贫积弱局面得到初步改善,排除A;北宋通常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来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视摄像与编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传统建筑与园林营造》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朗诵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据可视化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专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手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2025届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县2025年高考物理试题命题比赛模拟试卷(23)含解析
-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4-2025学年高三3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公司治理与法律风险防范专题讲座
- 冷库货物储存合同范本
- 施工应急预案及安全防控措施
- 2024年中国新经济企业top500发展报告
- 2024年北京市房山区初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25版成人心肺复苏流程指南
- 第15课《青春之光》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GB/T 32482-2024机动车用白光LED封装的颜色分选
- 2024年浙江省中考英语试卷及答案
- LNG加气站施工方案
- 演员王星受骗事件教育宣传预防诈骗
- 互动式医学课堂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