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1925年,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简言之,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记载之间的互证。王国维的《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利用甲骨卜辞证明《史记》记述殷商世系的可信度,是运用二重证据法的典范。二重证据法的提出,与当时的学术情势有关。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批评传统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由此引发古史大讨论,一度形成声势浩大的“疑古派”。顾颉刚借用西方从神话史诗到信史的模式考察中国上古史,认为古史是后人不断构造出来的。这些意见有西方“科学”背景,对中国古史研究造成很大冲击,导致中国文化不可信的观念盛行。有鉴于此,王国维希望从二重证据法的微观考证中衍生出宏观论题:古史是可证而可信的。王氏的理想是要利用以二重证据法证明的古史,重建学界对古史系统及中华文明的信仰。时至今日,许多学者以此为基础方法。但学界中也有异议。李幼蒸对王国维“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的论断提出批评:“如按‘不能证伪,即应视为真实’原则,则可为任何虚假话语的制作大开方便之门。”这种看法并非全无道理,但其实王氏此话是有个人的偏向的。他提出二重证据法,是为了“古史新证”,用证古抗衡疑古。王氏的“否定”是指“抹杀”,他曾说:“经典所记上古之事,今日虽有未得二重证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杀也。”王氏的意思是:不能证伪,则不能被疑古派否定或抹杀。因为疑古派对于古书古史的态度多是存疑、否定或认为晚作,抹杀了很多。王氏的理想是相信“容有可证明之日”。(摘编自李锐《“二重证据法”界定及规则探析》)材料二:顾颉刚的层累说强调古史中包含后人的虚构、想象甚至是编造。王国维也意识到传世文献关于古史的记载不可一概而论,他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不过,相较于层累说关注对“非信史”的“破”和“疑”,王氏则强调在“破”和“疑”的基础上,还应有对信史的“立”和“信”:既要清理古史记载中的缘饰附会之成分,还要证明其确实性之原型。而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取未经后人篡改、相对可信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去伪存真,这便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其既可证明,也可辨伪,具有“疑”与“信”、“破”与“立”两方面的功用。不过,出于对当时学界疑古风气的拨正,王国维在使用二重证据法时主要局限在“证明”或“立”与“信”上,而对补正或证伪则基本没有涉及或重视不够。从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来看,二重证据法的运用已大太超越王国维的时代,既被用来释古、证明,也被用来疑古、辨伪。首先,当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指向一致时,前者作为证据证明后者。出土文献一般没有经过后人的改动,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面貌,同时又有相对确定的考古年代,故其作为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其次,当传世文献存在错讹、附会或后人篡改的情况时,出土文献证明其有伪或不可靠,王国维称之为“纠正”,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中不乏此例。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传世文献的记载有缺失、遗漏,出土文献对其作出补充。人们往往认为二重证据法与疑古是对立的,疑古派的最终“破产”是大量考古发现与二重证据法应用的结果。但结合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情况,我们不应将二重证据法与疑古、辨伪对立,而应将其发展为具有更广阔应用范围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摘编自梁涛《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以近年出土文献研究为例》)材料三:西山尚志说,二重证据法的提出者没有设想出土文献的记载可能有“伪”。这触及了问题的要害。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是文本,均包含着撰述者的主观性和建构性,未必是完全客观的历史实录。如甲骨文的商王世系是当时的官方历史陈述,是商王室建构的自我发展、走向辉煌的历史,是否具有神话附会的部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之间是一种早期文本和晚期文本之间的关系。杜勇说:“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一样,其真实程度和史料价值如何也是需要认真加以鉴别的。文字的错讹自不必说,而史事的可靠与否尤须分辨。如果认为凡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都高于传世文献,可以照单全收,或者遇到史事与传世文献相异或矛盾之处,即以出土文献为依归,这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因此,即使地下出土文字资料与流传千年的文献记载一致,也不等于是历史真相的再现,只是说明后世文本流传有序,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也许我们将早期文本与晚期文本都视为史家建构的历史叙述文本才更合理。(摘编自徐良高《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关系再审视看二里头文化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期望扭转疑古学风,恢复学界对中华文明的信仰,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B.“有个人的偏向”是指王国维用证古抗衡疑古,李幼蒸没有考虑这一点,对王国维的批评失之偏颇、C.材料一突出展现王国维和疑古派的分歧,而材料二则认为两者的学术观点除了对立,另有共通之处。D.相较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同样可能出现文字错讹,其中记载的史事也并不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颉刚用西方理论考察中国上古史,折射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背景。B.王国维并未认识到二重证据法在补正和证伪方面的功用,窄化了其使用范畴。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着重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对比,但对比的用意不同。D.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不一定高于传世文献,这启示我们应以传世文献为依归。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二重证据法”“破”和“疑”的功用的一项是(3分)A.古史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后世怀疑两人是同一人。银雀山发掘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B.《荀子》中提到“五行”,但又没有具体说明,后人不得其解。郭店出土的竹简中记载五行是指“仁义礼智圣”。C.《史记》载,契是作为“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出土的楚简中却记载子羔向孔子询问契之父亲是否“贱而不足称”。D.徐旭生认为“周秦民族迁移之地,由史传所言迁都之地,略可考知。”他依据文献的线索,在陕西进行考古调查。4.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为以下材料中的反驳者列举出恰当的理由。(4分)上海博物馆现藏的战国楚竹简中有记载周朝始祖后稷的诞生传说。简文大意谓,后稷之母踩足迹,祈祷,而后诞下后稷。而《史记》中记载,后稷之母姜原踩巨人足迹,而后生子。两种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有人据此判定后稷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但亦有反驳者认为这两种文献可靠性不足。5.三篇材料对读者了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有哪些帮助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记游洞庭西山叶圣陶洞庭西山周围一百二十里,山峰重叠。我们的目的地是南面沿湖的石公山。上午八点,我们出胥门,到苏福路长途汽车站候车。八点三刻,汽车到站,开行半点钟就到了木渎,票价两毛。开往洞庭东山的裕商小汽轮正将开行,我们买西山镇夏乡的票,每张五毛。轮行半点钟出胥口,进太湖。亲身在太湖的波面,左右看望,昏黄的湖波似乎尽量在那里涨起来,远处水接着天,间或界着一线的远岸或是断断续续的远树。晴光照着远近的岛屿,淡蓝,深翠,嫩绿,色彩不一,眼界中就不觉得单调,寂寞。十二点一刻到达西山镇夏乡,我们跟着一批西山人登岸。码头上有人力车,我们不认识去石公山的路,就坐上人力车,每辆六毛。和车夫闲谈,才知道西山只有十辆人力车,一般人往来难得坐的。车在山径中前进,两旁尽是桑树茶树和果木,满眼的苍翠,不常遇见行人,真像到了世外。果木是柿、橘、梅、杨梅、枇杷。杨梅干枝高大,屈伸有姿态,最多画意。路就围在山腰间,我们差不多可以抚摩左边山坡上那些树木的顶枝。树木以外就是湖面,行到枝叶茂密的地方,湖面给遮没了,但是一会儿又露出来了。十二点三刻,我们到了石公饭店。这是节烈祠的房子,我们选定靠西的一间地板房,有三张床铺,价两元。节烈祠供奉全西山的节烈妇女,门前一座很大的石牌坊,密密麻麻刻着她们的姓氏。隔壁石公寺,石公山归该寺管领。除开一祠一寺,石公山再没有房屋,惟有树木和山石而已。这里的山石特别玲珑,从前人有评石三字诀叫做“皱,瘦,透”,用来品评这里的山石,大部分可以适用。人家园林中有了几块太湖石,游人就徘徊不忍去;这里却满山的太湖石,而且是生着根的,而且有高和宽都达几十丈的,真可以称大观了。饭店里只有我们两个客,饭菜没有预备,仅能做一碗开洋蛋汤。一会儿茶房高兴地跑来说,从渔人手里买到了一尾鲫鱼,而且晚饭的菜也有了,一小篮活虾,一尾很大的鲫鱼。问可有酒,有的。本山自制,也叫竹叶青。打一斤来尝尝,味道很清,只嫌薄些。吃罢午饭,我们出饭店,向左边走,大约百步,到夕光洞。洞中有倒挂的大石,俗名倒挂塔。洞左右壁上刻着明朝人王鳌所写的寿字,笔力雄健。再走百多步,石壁绵延很宽广,题着“联云嶂”三个篆字。高头又有“缥缈云联”四字,清道光间人罗绮的手笔。从这里向下到岸滩,大石平铺,湖波激荡,发出汩汩的声音。对面青青的一带是洞庭东山,看来似乎不很远,但是相距十八里呢。这里叫做明月浦,月明的时候来这里坐坐,确是不错。我们照了相,回到山上,从所谓一线天的裂缝中爬到山顶。转向南往下走,到来鹤亭。下望节烈祠和石公寺的房屋,整齐,小巧,好像展览会中的建筑模型。再往下有翠屏轩。出石公寺向右,经过节烈祠门首,到归云洞。洞中供奉山石雕成的观音像,比人高两尺光景,气度很不坏,可惜装了金,看不出雕凿的手法。石公全山面积一百八十多亩,高七十多丈,不过一座小山罢了,可是山石好,树木多,就见得丘壑幽深,引人入胜。回饭店休息了一会儿,我们雇一条渔船,看石公南岸的滩面。滩石下面都有空隙,波涛冲进去,作鸿洞的声响,大约和石钟山同一道理。渔人问还想到哪里去,我们指着南面的三山说,如果来得及回来,我们想到那边去。渔人于是张起风帆来。横风,船身向右侧,船舷下水声哗哗哗。不到四十分钟,就到了三山的岸滩。那里很少大石,全是磨洗得没了棱角的碎石片。据说山上很有些殷实的人家,他们备有枪械自卫,子弹埋在岸滩的芦苇丛中,临时取用,只他们自己有数。我们因为时光已晚,只在岸滩照了几张照片,就迎着落日回船。一个带着三弦的算命先生要往西山去,请求附载,我们答应了。这时候太阳已近地平线,黄水染上淡红,使人起苍茫之感。湖面渐渐升起烟雾,风力比先前有劲,也是横风,船身向左侧,船舷下水声哗哗哗,更见爽利。渔人没事,请算命先生给他的两个男孩子算命。听说两个都生了根,大的一个还有贵人星助命,渔人夫妻两个安慰地笑了。船到石公山,天已全黑。坐船共三小时,付钱一块二毛。饭店里特地为我们点了汽油灯,喝竹叶青,吃鲫鱼和虾仁,还有咸芥菜,味道和白马湖出品不相上下。九时熄灯就寝。听湖上波涛声,好似风过松林,不久就入梦。1936年(节选自《叶圣陶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文本二:写作者自己的行动是动的,是叙述;写所游境地的光景是静的,是记述。游记在性质上属于叙述文,目的在借文字“引人入胜”,生命全在流动的一点上。最好的方法是将作者的行动和所游境地的光景合在一处写;这就是说,写作者行动的时候要和境地的光景有关联,写境地的光景的时候也要和作者的行动有关联。……写所游境地的光景,都是从作者眼中看到或是心上感得的,这就把作者的行动和境地的光景打成一片了。(节选自叶圣陶、夏丏尊《文话七十二讲》,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版)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车夫提到的西山人力车很少,与下文“不常遇见行人”呼应,人少而桑树茶树果木却多,给读者描绘了西山世外桃源的景象。B.文章除了记游写景外,将交通工具、中转站点、主要景点及各项花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可以为后来的游览者提供详细的参考。C.秀美的山水安抚了作者的心灵,他淡然平和的笔调下,既饱含着对祖国山水的深沉热爱,也隐藏着对战乱时局的愤懑之情D.本文文风严谨、平实,文字有时凝练雅致,有时平白如话,变换自如,笔法舒徐从容,,给人纯熟老到、凝重隽永的感觉。7.关于文中游船的这个段落,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波涛冲击滩石的鸿洞声响而联想到石钟山,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求实精神和审美情趣。B.渔人夫妻因为孩子算命的结果很好而高兴,对于他们的迷信思想,作者十分不以为然。C.黄昏时分太阳西下,黄水染上淡红,湖面烟雾渐起,风力渐劲,使作者顿生苍茫之感。D.将湖上波涛声比作风过松林,不但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涛声的柔和舒缓,更丰富了联想。8.文本一是山水游记,却不乏写“人”的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9.文本二中提到,写作游记要“把作者的行动和境地的光景打成一片”。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潮之有韩祠①非一日矣。昌黎②有德于潮,民思之不忘,故合山川草木皆号之以韩,而祀昌黎于韩山之麓,以云报也。时代既殊,修废不一。而揆厥所由,莫不时平政理而兴,时乱政窳而坠。然则一祠之兴革,固世道盛衰之攸关,吏治得失之所系也。迩年以来,狼烟频炽,民宇荡然,而祠亦与之俱荒。向之鸟革翚飞,俱变为窜狐牧马之所矣。岁在丁巳,果庵林公祖⑨下车伊始,即叹曰:“予今者实牧兹土,而令先贤之榱桷④弗光,谁之责也”乃以庚申秋涓吉鸠工,至今春告成。植之蠹者易之,垣之圮者饬之。堂宇门庑,莫不次第修举。至潮之东鄙,密迩闽漳,韩江一线,实为之限。其间旌轺往来,商旅辐辏,惟广济桥是赖。自经寇焚兵躏,桥之梁坏石崩,行人惴惴。公更其腐材,理其颓石。驺舆声喧,行旅踵接。至于量费庀材,一木一石,皆出诸俸入之余,不至累吾民。公之功绩,更仆难数,此特见其一班耳。慨自古治既远,循良之风不作。吏于其土者,大率以官为传舍,视民若路人。其谁能家视官、子视民,谋民之利,而不以扰民。吾于是叹公之造潮也深,而潮之邀惠于公也厚矣夫祛弊兴利而不尸其功者贤牧守之事也颂德铭勋,以永声施于勿谖者,乡士大夫之责也。是安可以无纪晚生曾华盖⑥拜撰。(节选自曾华盖《重修韩公祠及广济桥碑记》,有删改)材料二:刺潮八月,兴学范民。存恤孤茕,逐远恶物。去潮之日,潮人怀思,于东山建祠塑像,永寓不忘。源以菲才,叨守潮郡,景仰先哲,动息如之。正统元年,巨飙作挠,韩祠瓦木尽拔,几成废墟。源廓其规制,海阳丞江仪凤又益泰山北斗亭于当途。潮之士民佥谓:韩子去今六七百载,民之顷刻不忘。庙或中废,民实以忧。幸得君侯复其庙貌,宜有所述。源谓韩子拨伪反真,以兴典宪;进谏陈谋,秋霜凛冽。使人道益明,儒道益尊。岂惟六七百载潮人之不能忘,千万载天下人之所不能忘也!(节选自王源⑤《增修韩祠记》,有删改)注:①韩祠,韩愈治潮,勤政爱民,潮民建祠纪念。②昌黎,指韩愈。③果庵林公祖,指林果庵,其时任潮州知府。④榱桷,屋椽,此处指祠堂。⑤曾华盖,人名。⑥王源,曾任潮州知府。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而潮之邀惠A于公也B厚矣C夫D祛弊兴利而不尸E其功者因贤G牧守之事也H颂德铭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成语有“唯才是举”,其中的“是”字与此用法相同。B.子,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名词作状语,与《过秦论》“云集响应”的“云”用法不同。C.宜,应当、应该,与《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宜”字意思相同。D.岂惟,难道只是。其中的“惟”与《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的“惟”意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开篇立论宏远,将韩祠的修废提至与世道、吏治相关联的高度;材料二则起笔追溯往昔,历叙韩愈治潮政绩,突出潮民对韩公的怀思之深。B.两篇材料均提及潮州官员修缮韩祠的事迹,但修祠缘起迥然相异,前者是兵灾战乱以致韩祠荒废,后者则是自然灾害导致韩祠几乎成为一片废墟。C.广济桥,连通潮闽两地,便于车辆往来、经商营业。后遭毁坏,幸得林知府拿出自己多余的俸禄,予以整修。此举为民谋利,而又不会侵扰民生。D.曾华盖为林知府撰文作记,既如实记录知府在某次下车寻访潮祠时的言行,还写出后辈对贤者的敬重;王源则是自述任官经历,语辞谦和而得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植之蠢者易之,垣之圮者饬之。堂宇门庑,莫不次第修举。(2)源廓其规制,海阳丞江仪凤又益泰山北斗亭于当途。14.两篇文章写法相似,多是“叙事之后,略作议论以结之”。请分别概括两篇材料文末议论内容的侧重点。(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后观潮行(节选)黄景仁①海风卷尽江头叶,沙岸千人万人立。怪底山川忽变容,又报天边海潮②入。鸥飞艇乱行云停,江亦作势如相迎。鹅毛一白尚天际,倾耳已是风霆声。江流不合几回折,欲折涛头如折铁。一折平添百丈飞,浩浩长空舞晴雪。星驰电激望已遥,江塘十里随低高。独客吊影行自愁,大地与身同一浮。赋罢观潮长太息,我尚输潮归即得。注:①黄景仁,清代诗人。作此诗时,客游杭州。②海潮从杭州湾进入钱塘江,潮波受浅狭的河口约束而形成涌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行云凝滞侧面烘托海潮声威。此一写法与李贺诗句“空山凝云颓不流”不同。B.诗中多用比喻描摹海潮,以鹅毛喻形,以雷霆绘声,以星电状速,描写生动而又传神。C.“晴雪”一句意境开阔,景象壮观,营造的氛围特点与苏轼词“卷起千堆雪”相似。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语言平易晓畅,笔力豪迈,生动描绘出钱塘潮撼山动地的声势。16.本诗与柳永词作《望海潮》中均提及钱塘潮,其对表达情意的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诗词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兰拍摄了一张远山飘云、鸟儿归巢的照片,很多同学建议他配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名句,能使照片更有意境。(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感叹道“”,那么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苏洵《六国论》中也指出“”,齐人不依附秦国,刺客不前行,良将还在,也可与秦国较量。(3)在古诗中:酒常被赋予特殊的文化意蕴,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如带有“酒”字的诗句“,”就是诗人借酒抒发愁情。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你见过农村空置的老房子吗如果长时间没人住,它们会坏得特别快,有的甚至不出几年就房倒屋塌。(甲),没人住的反而先坏掉呢不难想到人对房屋的日常维护。在农村,很多老房子是用土、木、石等自然材料建造的,这种房子要想经久耐用,日常的维护至关重要。在云南,村民用泥或石灰抹面保护土坯房的墙面,覆以维护得当的小青瓦屋顶遮风避雨,土房子或可用上100年。①但屋顶的小青瓦如果受损得不到及时修补,②那么,③雨水在下雨天将沿着土墙持续冲刷,④损伤墙体,⑤威胁房屋安危。如果(乙),建筑可能受其它生物影响而老化。譬如,植物的种子容易掉落在屋顶或墙体的缝隙里,生根发芽。无人清理的灰尘、鸟类的粪便等,会成为植物生长的基质。久而久之,植物壮大的根系会破坏屋顶和墙体,损坏建筑。而在很多传统木构建筑中,人们生火取暖产生的烟气会持续熏烤建筑内部构件,保持干燥的同时形成黑黑的保护层,防止构件发霉、虫蛀,形同维护。长期无人居住,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层“烟火气”,建筑构件会更快地腐朽。农村的老房子受限于建筑材料,难免有磕磕碰碰,小病小灾,需要细心照顾。城市里的现代建筑材料、设备早已A,没人住的话也坏得快吗其实,除了检修维护,人的居住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让屋内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在比较舒适的范围内。当然,房子本身不会感觉到是否舒适,但如果长期无人居住,室内环境会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而大幅度波动。夏天闷热潮湿,冬天寒冷干燥,反复的干湿循环、热胀冷缩,会导致室内装修材料、管道产生霉变、开裂、脱落等问题,进而引发安全事故。恰如一位科学家所言,没有了人类,水和火会慢慢摧毁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这样看来,“水泥森林”在没有人的使用维护时,也并非B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1.文中第四段画线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老房子”拟人化。请用相同的手法改写第三段画线句。要求:不改变原意,描述贴切,表达流畅。(4分)22.为了表述的简洁,逻辑推理过程中的部分前提可能会被省略。请根据文中第三段的内容,为画波浪线句子的两个结论补充隐含的前提。(4分)前提(1):结论(1):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层“烟火气”。前提(2):结论(2):建筑构件会更快地腐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针对用户需求生成文本、影音等内容,那是不是意味着人只要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就可以不用培养自己在写作、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能力素养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材料二主要强调二重证据法在“疑”与“信”、“破”与“立”两方面的功用,以及应将其发展为更具应用范围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并未着重体现其与疑古派观点有共通之处。)2.A(B项,王国维并非未认识到二重证据法在补正和证伪方面的功用,只是在使用时主要局限在“证明”等方面;C项,材料三主要是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性质进行探讨,而非着重对比;D项,“应以传世文献为依归”说法错误,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两者的价值,不能一概而论。)3.C(A项体现了二重证据法的“证”的功用;B项体现了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的补充;C项中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记载不同,体现了对传世文献记载真实性的怀疑,即“破”和“疑”的功用;D项主要是依据文献进行考古调查,未体现二重证据法。)4.①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一样,都包含撰述者的主观性和建构性,未必是完全客观的历史实录,即使两者记载一致,也不一定就是历史真相的再现,可能只是后世文本流传有序,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面貌,如甲骨文的商王世系也可能存在神话附会部分;②不能认为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一定高于传世文献,在面对史事记载与传世文献相异或矛盾之处,不能仅以出土文献为依归,应认真鉴别两者的真实程度和史料价值,文字错讹及史事可靠性都须分辨。5.①材料一介绍了二重证据法的定义,即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记载之间的互证,以及其提出的背景,是为了抗衡疑古派,重建学界对古史系统及中华文明的信仰,还提及了学界对其的异议及王国维观点的偏向;②材料二阐述了二重证据法的功用,包括“疑”与“信”、“破”与“立”两方面,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其在近年出土文献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强调应将其发展为更具广泛应用范围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③材料三指出二重证据法的提出者未考虑出土文献可能有“伪”,说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是文本,均需鉴别其真实程度和史料价值,两者关系为早期文本和晚期文本关系,应将它们视为史家建构的历史叙述文本。6.C(文中未体现对战乱时局的愤懑之情。)7.A(B项,文中并未体现作者对渔人夫妻迷信思想的不以为然;C项,使作者顿生苍茫之感的是“太阳已近地平线,黄水染上淡红,使人起苍茫之感”等整体景象,而非仅黄昏时分的这些变化;D项,“涛声的柔和舒缓”表述不准确,文中主要是表现涛声的爽利。)8.①写“人”丰富了游记的内容。文中描写了车夫、茶房、渔人、算命先生等人物,展现了当地的人文风貌,使文章更具生活气息;②写“人”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情感。通过与车夫的闲谈,表现出作者对西山世外桃源般景象的感受;从渔人夫妻对孩子算命结果的反应,侧面反映出当地百姓的质朴;③写“人”使景物描写更生动鲜活。如描写渔人的行为动作,使游湖过程更加真实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体现出游记“引人入胜”的特点。9.①作者的行动与境地的光景相互交织。作者在行动过程中描写所游境地的光景,如乘车途中看到的景色、登山时所见的山石树木等,使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领略风景;②作者的感受与境地的光景相融合。作者在描写境地光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如对太湖景色的喜爱、对石公山山石的赞叹等,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景致的美妙;③作者的行动推动了对境地的描写。作者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健按摩消费合同标准文本
- 传媒公司试用合同标准文本
- x销售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质押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员工加班合同标准文本
- 二手机械车位回收合同样本
- 企业生产线承包合同标准文本
- 代招加盟合同标准文本
- 住户电路维修合同标准文本
- 二手观光车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外贸业务员在市场拓展中的职责
-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8.4.1平面【课件】
- 2025年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农业产业链管理手册
- 大学生打网游情况调查
- 2025年网信部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 2025年中国特殊热电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人教版中考英语总复习清单八年级上册Units7-8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