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习目标核心概念:佛教中国化、禅宗、西学东渐、谚文、假名、喃字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新课导入洛阳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经卷由白马驮至洛阳,这被认为是佛教的传入。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1)基本过程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问题:据教材及所学知识概述佛教中国化的基本过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1)发展历程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问题:据教材及所学知识概述佛教中国化的基本过程。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虎溪三笑图》

材料: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陈朝,也仍有佛寺1232所。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根据材料思考: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集•蒿里行》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列传•阮籍》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1)天灾人祸,社会动荡;(2)名士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崇尚玄学和佛学;(3)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4)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1)基本过程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问题:据教材及所学知识概述佛教中国化的基本过程。“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佛教儒学化宗派创始人教义主张天台宗一切“皆由心生”,止(坐禅)、观(宗教理论)并重华严宗法藏“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唯识宗玄奘“万法唯识”、“心外无法”禅宗达摩“禅”即“坐禅”或“禅定”,意思是静坐沉思。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

传说菩提达摩为禅宗创始人,依次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安史之乱后,分为南北二派(南顿北渐)。北宗尊神秀为领袖,强调“拂尘看净”;南宗奉慧能为领袖,主张心性本净,强调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只要静心自悟,不必苦修,便可顿悟成佛。

据传,五祖弘忍法师以作偈考察弟子,寻找衣钵传人。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1)基本过程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

华文化的一部分。问题:据教材及所学知识概述佛教中国化的基本过程。

宋明理学,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建立的"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陆九渊

王阳明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1)基本过程(2)佛教对中国的影响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缘分、五体投地、想入非非等。

“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问题:据教材及所学知识概述佛教中国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叹白发

唐·王维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建筑艺术深受佛教影响1、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1)基本过程(2)佛教对中国的影响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六道轮回材料: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剃度受戒,遁入空门,不问世事问题:据教材及所学知识概述佛教中国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表现:意大利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2)对中国的影响:

①徐光启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②清政府任命汤若望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利玛窦“西学东渐”第一人

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3、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2)表现:①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②清政府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③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3、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3)影响:①通过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形式,翻译、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推动洋务运动;②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不断传入,推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③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为新思想的传播创造条件;④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⑤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国人产生了影响,其中,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民国初年,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高举着“男女平等”旗帜,掀起了一场女权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让女子受教育,培养妇女参政意识。但当时社会处于转型期,女子接受新式教育仍存在很大异议。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西文化的深刻交汇——中国学习西方的三个层次思考: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主题:救亡图存历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侵略与冲击抗争与探索制度救国器物救国文化救国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第一次是本土内部文化的交融: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综合,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2)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交融: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交融的时代。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哲学,它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深远。(3)第三次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技艺。【知识延伸】中国文化的三次交融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对亚洲的影响(1)汉字:①时间: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②表现: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韩国谚文谚文,韩国称为韩字,北朝鲜称为朝鲜字。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汉字为“真名”。◎越南喃字喃字,是古越南民间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①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2)儒学成均馆,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李朝开国至其末期正式用于称国家最高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成均馆大学名列2022QS世界大学排名第97名,其历史可追溯至于1398年成立的朝鲜王朝最高学府成均馆,是最初的国家级教育机关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1、对亚洲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3)佛教◎鉴真与唐招提寺

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四句偈语深深打动了鉴真法师,从而下定决心,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戒,弘扬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物资上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援助日本物资上书“青山一道,同担风雨”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社会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度,都以唐制为蓝本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4)制度材料一: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材料二: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1、对亚洲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日本京都【历史纵横】日本的铜钱仿唐开元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还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

韩国首尔的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5)社会生活: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6)移民:(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2)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韩国首尔景福宫◎印尼三宝垄P11【学思之窗】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这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科技: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欧洲中国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2、对欧洲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思想文化(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附有《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文。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1691年英文译本出版,书名叫《孔子的道德》……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运动思想家都仔细研读过此书。当时整个欧洲到处可以听到颂扬中国的声音。

——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瑞典首都的中国宫欧洲“中国风”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韩端午“申遗”之争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当时国内很多人都愤愤不平,误以为韩国抢注了中国端午节,导致中国无法申遗。后来才知道,原来韩国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是两码事。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游艺活动、表演等,都有着浓厚的韩国民俗特色。而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像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喝雄黄酒等,在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中并不存在。现代韩国的“端午祭”除了时间是在五月初五外,基本和我们的传统端午节毫无关系,并且也未影响“中国端午节”于2009年申遗成功。此次争端警惕国人: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同时要摒弃文化优越论,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形成知性的力量,令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话题争议:中韩文化之争●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2006年韩国将一本问世400周年的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申请为“纪录遗产”。因中国大多数民众误会为韩国要将中医变为“韩医”申请为世界遗产而批判声四起。●之后“有关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等关系到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主权”之争一直持续着。●2006年在汉语研究英文网站上将一篇2002年发表的题为《韩国人发明了汉字》的文字再次提出,讨论更为激烈。激发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反思传统文化遭遇冷落现象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力度强化国人对无形文化的认同重视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措施来传承无形文化遗产启示: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在“争”而在继承和弘扬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世界上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冯友兰文明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习近平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课堂总结1.“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2.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DB课堂巩固3.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4.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DD课堂巩固5.《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6.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AC课堂巩固7.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