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笔记样本_第1页
自考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笔记样本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自考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笔记样本.doc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游戏概述目录

01游戏概述

02游戏的发生与发展

03游戏与儿童发展

04游戏与幼儿园教育

05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

06不同类型游戏的指导

户外;角色;建构;规则;益智;教学

01游戏概述

●游戏的定义

●游戏的类型

●儿童游戏的特点

●游戏的理论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一、游戏含义的语言学分析

(一)外文中的游戏含义

●游戏在语言学的起源上与“快速轻捷”的运动有关。

●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儿童各种各样的游戏,也包括成人的竞技、比赛、娱乐、赌博、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等。

game&play&fun

●是富有趣味的玩乐活动,“玩”是游戏的具体行为,“乐趣”是从游戏中得到的体验和情感。

(二)中文中的游戏含义

●“游”具有闲暇、嬉戏的意思,偏于足动,表示行走游玩;“戏”是指令人开心、娱乐的事情。

●战国时期《韩非子》一书“管仲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为大物也。”

(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

●《教育大辞典》“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应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三)中西方游戏的相似之处

游戏的本义都与动作或运动有关

游戏活动不同于“工作”,其特点是“逸”

游戏一词带有“无意义的”“无价值的”等贬义

二、教育学视野下游戏的定义

游戏在学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首次公开强调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福禄贝尔:“游戏是儿童潜在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需要与冲突引起的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艾利康宁:“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黄人颂:“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虞永平:“游戏是一类行为的总称。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行为主体在消遣性活动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这种活动不具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但有潜在的功利性。”

刘焱:“作为一种跨越文化和年龄的人类行为,游戏是自主自由、使个体获得愉快满足的非功利性行为的总称,所包含的行为非常广泛。”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自由调控参与其中,能够获得愉快和满足的非功利性行为或活动。●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自由调控的活动

儿童的主动性是游戏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

这种自主自愿是来自于儿童内心,而不是外部强加的命令或要求,是“我要玩”。

游戏是儿童生命历程中最早的独立性活动。游戏中儿童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能够自由调控和把握游戏,具体表现在:游戏中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能够自由独立地选择游戏内容、决定游戏材料、创造和决定游戏的方式方法、选择游戏伙伴,即决定要“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

●游戏是儿童获得愉快和满足的活动

儿童游戏的情绪取决于游戏活动的性质。

●游戏是儿童非功利性参与的活动

功利性行为是指以获得物质上的利益或功效为目的的行为,如工作或劳动。

非功利性行为,如游戏和审美获得,虽然不能产生直接的物质利益,但人们获得精神和身体上的愉悦与享受,“游戏本身即是目的”。第二节游戏的类型分类的标准

●心理学侧重于按照儿童心理活动的发展分类

●教育学侧重于从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要实现的教育目的进行分类

一、游戏的认知分类

皮亚杰

练习性游戏

结构游戏

规则游戏

象征性游戏(一)练习性游戏

又称为感知运动游戏或技能性游戏,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对新习得但还不够熟练的动作进行练习的游戏活动形式。

由简单的、重复的动作组成,其动因在于感受运动器官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快感。

主要表现形式为徒手游戏或重复操作物体的游戏。

是人一生中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也伴随人的一生。只要有新的技能学习的发生,就会出现练习性游戏。

(二)象征性游戏

●又称为想象游戏或假装游戏。是指幼儿以自己的动作、语言、身体或其他物品等代替物为中介,在想象的情景中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体验的游戏活动。

●象征性游戏主要特征是“假装”,即幼儿对事物的某些方面做“想象的改造”。

——2岁以后开始大量出现,3岁前象征性游戏往往没有角色,只有动作的象征

——3岁以后逐渐出现角色扮演活动

——4岁以后儿童能够在一起围绕主题合作游戏,共同扮演角色,进入较成熟的主题角色游戏阶段。

●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

●通过对现实的改造和想象,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可以自己掌握的想象空间,使儿童能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宣泄自己的各种情感,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对当前事物的知觉依赖,以象征物代替实物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表达思维,体现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三)结构游戏

●又称为建构游戏。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游戏材料或其他物体,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活动,它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反映。

●结构游戏大概发生在2岁左右。

●结构游戏的特点是通过造型活动模拟物体的结构特征。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为一种智力活动。

●可以发展儿童对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轻重等的认知能力,在建构活动中,获得物体造型方面的知识技能,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手眼协调能力,同时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四)规则游戏

●是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参与的、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争性质的游戏。规则游戏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和奖惩措施,是以输赢为游戏结束标志的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

●典型特点是“规则”和“策略”。规则是核心,它规定了游戏中游戏者禁止或允许的动作要求及动作顺序。

●规则游戏适合学前末期年龄略大的儿童,有助于摆脱自我中心思维。

二、游戏的社会性分类(美·帕顿)

(一)偶然的行为或无所事事

幼儿的行为缺乏目标,东游西逛,寻找碰巧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事。

(二)旁观

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观看他人游戏,偶尔和他人家交谈,有时候会提出问题或建议,但行为上并不介入他人的游戏。旁观与无所事事的不同之处在于旁观者会针对特定的群体进行观察,而不是到处无目的地看。

旁观可能不是游戏,也可能是游戏。(三)独自游戏

幼儿独自一人在交谈距离之内的伙伴旁边玩与伙伴不同的玩具或其他材料,专注地玩着自己的游戏,但不和附近的幼儿交谈,也没有接近其他幼儿的尝试。

独自游戏是幼儿游戏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不表示所有玩独自游戏的幼儿社会性发展都不成熟,独自游戏对于发展幼儿的专注力、主动性、独立性以及形成兴趣爱好有积极作用。(四)平行游戏

幼儿仍是独自一人玩耍,不与其他幼儿交谈,但与独自游戏不同,平行游戏中的幼儿玩着与附近同伴相同或相近的玩具。3-4岁幼儿常常玩平行游戏。

(五)协同游戏

又称为联合游戏,是指幼儿和其他幼儿在一起玩,进行相似但不一定相同的活动,游戏中往往因为材料的借入或借出互有沟通,也可能有动作的自发配合,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六)合作游戏

首次出现了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儿童以团队共同目标为中心,几个儿童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游戏主题,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游戏,对于用什么材料、已有的材料如何使用、活动的目标和结果等有共同的计划和组织。

角色有分工,角色是互补的。

三、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一)创造性游戏

游戏是幼儿创造的,不是教师设计或改编的,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自由度较大,自由创造的空间也大。

●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幼儿按照自己创编的故事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对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表演游戏的内容来源于文学作品

√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二)有规则游戏

规则是外显的,儿童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展开游戏,自由度较小,自由创造的空间也小。规则游戏中也含有创造性的成分。

一般由老师组织和发起,以教学性游戏的形式出现,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也称手段性游戏或教学游戏。

●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规则游戏,也称益智游戏。

●体育游戏

根据一定的体育任务而设计,由身体动作、情节、角色和规则组成,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和技能为基础的规则游戏,也称运动性游戏、体能游戏。

走跑跳投、悬滚钻爬、踢转抛接、推拉摇移

●音乐游戏

根据一定的音乐教育任务而设计,以唱歌、舞蹈、律动、音乐欣赏等音乐活动为基础的规则游戏。【例题单选题】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

A.福禄贝尔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蒙台梭利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首次公开强调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参见教材P31。婴幼儿反复地拍击盆子里的水,或绕着房间四周跑,或把悬挂着的玩具一会儿拉一会丢开,这种游戏称为()。

A.结构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感觉运动游戏

D.规则游戏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练习游戏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对新习得但还不够熟练的动作进行练习的游戏活动形式,又称为感知运动游戏或技能性游戏。参见教材P32。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活动的基本特征

对象性、社会性、主体性、发展性

(一)游戏活动的对象性

主客体相互作用是活动的第一要素,游戏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对象性活动。

●两种性质不同的交往对象:人与物

●物——游戏的材料和玩具,如幼儿园中的各种设备、器材、自然材料、玩具材料、废旧材料等。

●人——幼儿不可能自发认识玩具和进行游戏,幼儿对玩具和游戏的认识,离不开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二)游戏活动的社会性

●游戏活动的对象性决定了游戏活动的社会性。儿童的游戏活动是在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条件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儿童的游戏内容总是反映儿童的社会现实生活。

●人不同于物质交往对象的根本特点:具有主观能动性

儿童在游戏中与成人和伙伴的交往,不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且也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幼儿不仅影响别人,也受到他人主动的影响。

儿童游戏的特点(三)游戏活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三个方面——

·主动性:游戏是儿童主动的活动,动机来自于儿童本身。游戏中的儿童身心总是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独立性:游戏是儿童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儿童按照自己的主体地位,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

●创造性:在游戏中,儿童拥有考虑手段与目的联结的多种可能性的自由,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想法来使用玩具,体现创造性。

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体验自己的意志、情感、智慧和力量。

每一件你为我做的事,都拿走了那件事给我的成长机会。

——蒙台梭利

(四)游戏活动的发展性

●发展性: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正如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可以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二、国外有代表性的游戏特征学说

(一)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1971)

用控制(control)、真实(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游戏的特征概括为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控制:游戏的特征表现为内部控制。当游戏者一个人在进行游戏时,内控程度大;当有别人参与时,外部控制程度逐渐扩大。

●真实:在游戏者看来,游戏活动是一种内部真实的活动。游戏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但是游戏者的表现行为却是内部真实的,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某种反映。

●动机:游戏行为是受内部动机支配的行为。(一)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

游戏活动从内部控制到外部控制,从内部真实到外部现实,从内部动机到外部动机之间构成了一个行为的连续体,游戏和工作正是这一行为连续体的两端,许多行为在这一连续体上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

(二)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说(1980)

●灵活性:指游戏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多变性

●肯定的情感:指游戏者的情绪体验总是快乐的

●虚构性:指游戏总是带有想象的因素

●内部动机:指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玩即目的(三)加维的游戏行为五特征说(1982)

●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活动,即使有时并不一定表现出快乐,但游戏者仍会作出积极的评价

●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动机是内在的;游戏本身是非生产性的

●游戏是自发自愿的,它是非强制性的

●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游戏与非游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四)克罗伊斯的游戏行为六特征说

·自由:游戏不是被迫进行的

·松散:不是精确的,没有事先预定的限制

·易变:没有预定的进程或结果,游戏者具有随机应变的自由

·非生产性:不增加任何生产的物质或新因素

·规则和玩法:这种规则代替了通常的法则,而具有独特的意义

·虚构;

(五)鲁宾等的游戏行为的六倾向说(1983)

·内部动机;

·对手段的注意:幼儿对游戏本身所吸引,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游戏的结果上

·我能拿它做什么:游戏不同于探究。探究是要弄清楚“这个东西有什么用途”,游戏是幼儿自己控制,决定“它来做什么”

·想象或虚构;

·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

·游戏者积极参与;

对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区分并不能简单地罗列其特征,更重要的要从游戏活动的整个过程来分析。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应该看作可以相互转化的连续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游戏可以转化为非游戏;同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非游戏可以转化为游戏。

三、儿童游戏的基本要素

游戏情境

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表现

内部心理体验(一)游戏情境——引发游戏的外部条件

儿童可以自愿选择或参加的活动

第一,要允许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愿望来决定干什么,而不是规定儿童必须干什么;

第二,要为儿童提供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

儿童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

儿童不仅可以自行选择操作材料或物体,还包括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来使用游戏材料或物体。只有儿童自主决定游戏的方式方法,才能使儿童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性体验。

儿童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研究表明,外部强化如奖惩会抑制儿童对游戏本身的兴趣。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把对儿童的活动的直接或外部的干预降到最低,尽量减少对儿童活动内容、方式方法的直接干预,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总之,如果一个活动是儿童自由选择或自愿参加、自主决定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来自外部的评比或奖惩压力的,那么这个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

“帮帮我,让我自己来”(二)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表现

儿童游戏是“看得见”的活动,可观察的外部行为有——

表情

智力游戏中的紧张与放松

拼图游戏中的专注与认真

体育游戏中的兴奋和大小等

儿童在游戏中身心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动作

非常规性

重复性

随意性

儿童游戏的特点

√非常规性:在游戏中,儿童往往不按物体的社会意义来使用它们,而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意图来使用它们。

√重复性:重复可以使儿童体验掌握本领的欢乐,如不断重复爬楼梯

√个人的随意性: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同一物体,同一个人这次玩的方法可能与下次玩的方法不同。

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

√探索:通过视觉、听觉、触摸觉、本体觉等感知觉的联合活动对事物进行考察的活动,表现为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外部动作。

√象征:象征性动作指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象征性动作包括将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也包括以语言、动作来代替。

√嬉戏:故意做“坏事”或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角色扮演

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自身或以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某些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想象性或虚幻性角色:这种角色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来源于故事、电视等文学作品。言语

言语反应儿童是否在游戏以及游戏的水平与状况,也可以作为评价儿童活动的自由度以及班级心理环境的一个质量指标。

√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提议、解释、协商、表达、申辩、指责他人等。

√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又称游戏性语言,这种语言对合作性的角色游戏起到维系与支持的作用。

√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思维与想象的外化。材料

儿童的游戏往往依赖于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年龄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小结

儿童游戏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表现特征:

1.游戏者的表情说明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游戏的性质决定了表情的不同

2.游戏的动作具有非常规性、重复性、随意性的特点,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把游戏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

3.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再现现实生活经验

4.游戏往往有言语伴随

5.儿童的游戏往往依赖于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三)内部心理体验

1.游戏的动机

(1)内部动机

(2)直接动机

直接动机指向活动本身,活动的手段和目的是一致的。

间接动机指向活动结果,活动手段与结果不一致。

(3)内部控制

2.游戏性体验

(1)兴趣性体验

为外界刺激物所引起的、情不自禁参与其中的、被吸引的心理状态。

(2)自主性体验

(3)胜任感或成就感

对自己能力把握的情感体验,能够增加儿童游戏的信心。

注意游戏的难度适宜

(4)幽默感

在游戏中由嬉戏、玩笑、诙谐等获得的快感。

(5)驱力快乐“动即快乐”

四、儿童游戏的特点

性质的双重性是儿童游戏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显著性特点

1.快乐与严肃

2.过程与结果

3.自由与规则

4.想象与现实

(一)快乐与严肃的统一

(二)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游戏者不追求游戏活动以外的目的。

儿童在游戏中不是不追求“结果”,而是不追求游戏活动以外(如获得表扬、物质奖励)的结果。

(三)自由与规则的统一

游戏规则的制定是满足儿童自身的需要,是游戏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自愿接受的。

自由体现为儿童自由自主地活动,对规则的自觉自愿遵守。

(四)想象与现实的统一第四节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游戏理论(18-19世纪)

(一)剩余精力说

游戏是人机体内部的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儿童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席勒-斯宾塞”说

“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外,他们还有剩余精力,这种剩余精力就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活动形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

1.席勒的游戏观点

将游戏分为体力过剩引起的游戏(身体运动游戏)和精神过剩引起的游戏(想象活动、审美活动)两类

2.斯宾塞的游戏观点

用“本能论”来解释动物和人类的游戏,认为游戏是诸如生存、征服、统治等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一种无意识的产物。

“剩余精力说”实际上并没有贬低游戏的价值,而是高度评价游戏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二)生活准备说——德生物学、心理学家卡尔·格鲁斯

游戏是人和动物都有的天赋本能活动,是生物不变的本性。

每个动物都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游戏是准备生存、练习本能的最好形式。

1.游戏期的长短与动物在种系演化的阶梯中所处的地位高低有关

2.小动物的游戏活动是对未来严肃生活活动的模仿

成熟的生存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先以不成熟的方式,在非正式的生存活动中进行实践。游戏就是学习和练习。

过于依赖“本能”的概念,把动物游戏与人类儿童游戏划等号。(三)复演说——美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

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动作、习惯和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阶段。

1.动物阶段——儿童本能的反应,如吸吮、哭泣

2.原始阶段(靠猎取动物为生)——追逐游戏、丢手绢、捉迷藏等

3.游牧阶段——爱玩小猫、小狗和爱护小动物的游戏

4.农业家族制阶段——玩娃娃、挖地、挖河等

5.城市阶段——小组游戏

建立在一个并不可靠的基础上,无法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内容的变化。(四)松弛说

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拉察鲁斯——“游戏产生于人们的劳动,减轻劳动和学习的疲劳,恢复精力”

柏屈克——“儿童生来就是游戏的动物,游戏是儿童自然的积极的生活”

反映了日常生活,但无法解释“不工作”的儿童需要游戏的原因。

表1-1早期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游戏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剩余精力说席勒、斯宾塞生存需要满足之后,剩余精力的消耗与发泄生活准备说卡尔·格鲁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复演说斯坦利·霍尔复演种族进化的历史阶段松弛说拉察鲁斯、柏屈克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获得放松与休息1.关注人的本性或本能中哪些因素导致人游戏及游戏的功用问题,不关注游戏的个体差异和特点;2.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儿童游戏生物学化;3.认为“游戏”的对立面是“工作”;4.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二、现代游戏理论(20世纪20年代以后)

(一)精神分析学派

1.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1)游戏的人格构成学说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所组成;“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儿童要受社会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的制约;“自我”成为二者之间的平衡机制。

“自我”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儿童在游戏中寻求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的满足。

(2)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通过游戏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愿望,获得愉快和满足。

不愉快的体验也会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强迫重复”现象

在游戏中,儿童重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产生巨大影响的每一件事,并且发现这些影响的力量,使他们成为环境的主宰者。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影响广泛,游戏对于儿童人格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受社会压制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具有“治疗”的作用2.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1)人格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强调在人格构成中,“自我”是积极主动的因素,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

(2)游戏在人格发展中的“催化剂”作用

表1-20-6岁人格发展阶段年龄人格发展阶段0-1.5岁信任一不信任1.5-3岁自主性一羞怯、疑虑3-6岁主动性一内疚◆阶段一(0-1.5岁):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感到了安全,于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种基本信任感。游戏对于信任感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阶段二(1.5-3岁):学习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产生自信与自主。游戏开始在幼儿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可以使幼儿获得自信,克服羞怯与疑虑。

◆阶段三(3-6岁):儿童产生“奥狄浦斯情节”的发展危机,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把原始的冲动纳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轨道上。(二)认知发展学派——皮亚杰

1.游戏的认知本质:同化超过顺应

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由儿童早期行为与思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同化——主体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合并或整合外部事物,从而丰富自己的动作;

顺应——使主体改变自己的原有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皮亚杰认为游戏只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它的价值不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2.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

游戏的理论

表1-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及游戏类型认知发展阶段主要的游戏类型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练习性游戏前运算阶段(2一7岁)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规则游戏3.游戏的功能

对新的不完善的心理技能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