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文言文提升精选精练二(最新模考试题选编附答案及翻译)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遣酋帅执矢思力入朝为觇,自张声势云:“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乃请返命。太宗谓曰:“我与突厥面自和亲,汝则背之,我无所愧。何辄将兵入我畿县,自夸强盛?我当先戮尔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而遣之。太宗曰:“不然。今若放还,必谓我惧。”乃遣囚之。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朕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匈奴,在兹举矣。”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大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请盟而退。(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征伐》)材料二: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战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务也。孔子曰:“以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节选自唐太宗《帝范》)材料三:汉武帝之告匈奴曰:“南越王头已悬阙下,单于能战,可来。”而匈奴远遁。故曰:“不战而屈人之兵。”非不战也,战功成于彼,而威自伸于此也。中国之自寻兵也,则夷狄必乘之以讧。汉、唐之始,汉夷秦、项而冒顿益骄,唐平僭伪而突厥方骋。何也?斗不出于其穴,知其力之已疲也。夫夷狄强弱之情势虽辽绝而不相知,抑以其意揣而类推之。谓驰突无制之勇如风飘雨骤而不可御者,彼犹我也。中国能以其长,破其阻,歼其众,得其君长,郡县其部落,则我亦犹彼,而彼何弗惴惴焉?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不战而屈,即战而已先馁,其衄败可八九得矣。(节选自王夫之《宋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朕若闭门A自守B虏C必纵兵D大掠E强弱F之势G在今H一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津,渡口,与《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的“津”意思相同。B.就,被、受,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同。C.务,要务、事务,与《过秦论》“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不同。D.郡县,使……成为郡县,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位可汗率领大军直逼京城,他们派遣的酋长执矢思力在入朝觐见时,通过虚张声势来给太宗施压,借机窥探朝廷的虚实。B.对突厥的使者,太宗敢于斥责、囚禁,而萧瑀、封德彝却劝说太宗要好好招待再遣送回去,表明两人对突厥有所畏惧。C.唐太宗能够以史为鉴,由越国培养军威而成就霸业、徐偃放弃军备终走向灭亡的史实,认识到“弧矢之威”的重要性。D.王夫之认为,夷狄和我方一样,会避免直接面对那些难以抵御的攻势;我方也可以与夷狄一样,凭借强大的武力来征服敌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2)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14.唐太宗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得益于其头脑清醒、举措得当。请结合材料分析。(5分)答案详解及翻译10.BEG(原句: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11.D(侣,以……为伴侣,意动用法)12.B(不能由太宗故意囚禁使者以避免示弱,就反向推出萧瑀、封德彝建议“礼而遣之”是出于畏惧。因为不斩来使是外交惯例,萧瑀、封德彝反对太宗杀使者,是为了维护这种“礼”,也是为了维护大唐的形象。)13.(1)由此可知,弓箭(或:武器,战争)的威力,是用来造福天下百姓的,这就是用兵的真正要领。(“弧矢”“利”2分,大意2分,共4分。)(2)这并不是指在战斗中压倒对方的气势,而是指在战斗之前就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方”“于”2分,大意2分,共4分。)14.参考答案:(1)平时积极开展军事训练,不断地壮大军威。(2)故意囚禁对方的使者,决不流露畏惧之意。(3)单枪匹马与敌人对峙,表现对敌人的轻蔑之心。(4)展示强大军容,打乱敌人计划,保持威压之势。(要答出举措及其意图。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武德九年冬天,突厥的两位可汗——颉利和突利,率领着二十万大军抵达了渭水便桥的北面。他们派遣了酋长执矢思力进入朝廷进行侦察,执矢思力故意夸大其词地声称:“两位可汗统率着百万大军,现在已经到达这里了。”随后,执矢思力请求返回并报告情况。唐太宗对他说:“我曾与突厥可汗当面订立和约结为亲家,但你们却背信弃义,我对此并无愧疚。你们为何擅自率领军队侵入我的京城地区,还自夸强大?我应当先杀掉你以示惩罚!”执矢思力听后感到恐惧,请求饶命。萧瑀、封德彝则建议太宗以礼相待后将其遣送回去。但唐太宗说:“不能这样。如果现在放他回去,他们肯定会认为我们害怕。”于是下令将他囚禁起来。唐太宗接着分析道:“颉利听说我们国家最近发生了内乱,又听说我刚即位,所以率领军队来到这里,认为我不敢抵抗。如果我关闭城门坚守不出,敌人肯定会放纵士兵大肆掠夺。当前形势的强弱,关键在于我们的应对策略。我将亲自出城,以此表示对他们的轻视,同时展示我们的军威,让他们知道我们一定会战斗;出乎他们的意料,打乱他们的原计划。制服匈奴,就在此一举了。”于是,唐太宗独自骑马前进,隔着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无法揣测唐太宗的意图。不久之后,唐朝的六路大军相继赶到。颉利看到唐军阵容强大,又得知执矢思力已被囚禁,因此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请求订立盟约后撤退。材料二:兵器甲胄,是国家的凶器。国家虽然领土广阔,但如果喜好战争,就会导致百姓疲惫不堪;中原地区虽然安宁,但如果忘记战备,民众就会陷入懈怠之中。使百姓疲惫并不是保国安民的方法,让民众懈怠也不是应对外敌的策略。战争这种手段不能彻底废除,也不能频繁使用。因此,在农闲之时要组织军事演习,以训练军队的礼仪和威严;每隔三年要整顿军队,以明确军队的等级和编制。正因如此,越王勾践能够激励将士,最终成就了霸业;而徐偃王却放弃了武备,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越国注重培养军威,而徐国却忘记军备这个根本。孔子说:“让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去作战,这是抛弃他们,让他们去送死。”由此可知,弓箭(武器)的威力,是用来造福天下百姓的,这就是用兵的真正要领。[注]勾践轼蛙:相传,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打仗,将士斗志不足,恰好勾践的战车下有一只青蛙蹲坐在雨里,怒目而视,威风凛凛。于是勾践命令停车,行“轼礼”,向这只怒蛙表示敬意。身旁的人迷惑不解,勾践解释道:“我盼望军队士气高涨已经很久了,但至今还没有人令我满意。青蛙不过是一种无知的动物,见到敌人却能鼓腹而怒,所以我要向它致敬。”将士因此感奋不已,从此莫不拼死报国。后因以“越王轼蛙”为激励士卒锐气之典。材料三:汉武帝对匈奴宣告说:“南越王的头颅已经悬挂在宫阙之下,单于如果能战,就尽管来。”而匈奴听后却远远逃遁。所以说:“不战而使敌人屈服。”不是不进行战斗,而是战功在那里完成,威势自然从此处显露。中原王朝如果自己挑起战争,那么夷狄必定会趁机作乱。汉朝、唐朝的开国之初,汉朝与秦、项争斗时,匈奴冒顿单于更加骄横;唐朝平定伪政权时,突厥正肆意驰骋。为什么呢?因为夷狄看到中原内部争斗不休,就知道中原的力量已经疲弱。至于那些夷狄国家的强弱情势,虽因相隔遥远而无法了解,但也可以用心揣摩而进行类推。认为奔驰突进、无法控制的勇猛,如同风飘雨骤般无法抵御,他们和我方是一样的。如果中原王朝能发挥长处,突破他们的阻碍,歼灭他们的军队,俘获他们的首领,将他们的部落设为郡县,我方也像他们一样,他们又怎能不感到恐惧不安呢?兵书上说:“用兵时要必须抢先在声势上压倒对方。”这并不是指在战斗的过程中要从气势上压倒对方,而是在战斗之前就要先压倒对方。这样就使得敌人未开战就屈服,等到战斗开始已经先失去了勇气,那么他们战败的可能性就有八九成了。山东省日照市2025高三开学考试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董晋与窦参同列,时政事决在窦参,晋但奉诏唯诺而已。既而窦参骄盈犯上,德宗渐恶之。参讽晋,奏给事中窦申为吏部侍郎。上正色曰:“岂不是窦参遣卿奏也?”晋不敢隐讳。上因问参过失,晋具奏之。旬日,参贬官。晋忧惧,累上表辞官,罢相,受兵部尚书,寻除东都留守。会汴州节度使李万荣疾甚,其子乃为乱。以晋为汴州节度使。时晋既受命,唯将判官傔从十数人,都不召集兵马。既至郑,宣武将吏都无至者。晋将吏及郑州官吏皆惧,共劝晋云:“都虞候邓惟恭合来迎候。乘万荣疾甚,遂总领军事,今相公到此,尚不使人迎候,其情状岂可料耶?恐须且回避,以候事势。”晋曰:“某奉诏为汴州节度使,准敕赴任,何可妄为逞留。”人皆忧其不测,晋独恬然。来至汴州数十里,邓惟恭方来迎候,晋睥其不下马。既入仍委惟恭以军众惟恭探晋何如事体而未测浅深。初,万荣为节度使,委兵于惟恭。惟恭自以当便代居其位,故不遣候吏,以疑惧晋心,冀其不敢进。不虞晋之速至,晋以近,方迎,然心常怏怏。(节选自《谭宾录》)材料二:始,惟恭谋代万荣,故不遣吏以疑晋,令不敢入。及晋至,则鞅鞅不能平。汴士素骄怙乱,惟恭尝令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帝恐晋儒软,诏拜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司马,以佐晋。初,长源欲峻法绳骄兵,为晋所持,不克行。晋谦愿俭简,事多循仍,故军粗安。长源持法峭刻,数欲更张旧事,晋初许之,已而悉罢不用。以财赋委孟叔度,叔度为人佻侻,军中恶之。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晋卒,长源总留后事,大言曰:“将士久慢,吾且以法治之!”众始惧。军中请出帑帛为晋制服,不许。固请,止给其直。叔度希望偿直以盐,乃高盐直,贱帛估,举军大怒。或劝长源曰:“故事,有大变则厚赐于军,军乃安。”长源曰:“异时河北贼以钱买戍卒,取旌节,吾不忍为。”众怒益甚。长源性刚不适变,又不为备。才八日,军乱,杀长源及叔度等,放兵大掠。死之日,有诏拜节度使,远近嗟怅,赠尚书左仆射。(节选自《新唐书·列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既入①仍委惟恭②以军众③惟恭④探晋⑤何如⑥事体⑦而未测浅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应当,与《齐桓晋文之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的“合”意思不同。B.方,方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的“方”意思相同。C.械,用刑具,名词作状语,与《阿房宫赋》“辇来于秦”的“辇”用法相同。D.故事,先例,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德宗时,窦参大权在握,后来变得傲慢自满并冒犯皇上;皇上逐渐厌恶他,在通过董晋了解了他的过失后,不久就贬了他的官职。B.李万荣任汴州节度使时将兵权交给邓惟恭,他病重后,邓惟恭认为自己应继任节度使,所以在朝廷命董晋来接任时故意不派人迎接。C.汴州士兵骄横,好趁乱牟利,邓惟恭曾派勇士在帐下埋伏防备,董晋到后将勇士全部解散,之后挫败了邓惟恭等人妄图叛乱的谋划。D.陆长源为官清廉节俭,性格刚硬固执,他拒绝用国库的丝绸为董晋置办丧服,也不愿给士兵丰厚的赏赐,最终在军队暴乱中被杀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长源欲峻法绳骄兵,为晋所持,不克行。(2)叔度希望偿直以盐,乃高盐直,贱帛估,举军大怒。14.有人认为董晋“懦弛苟安”,这种评价是否全面?请根据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详解10.①③⑦
11.B
12.D
13.(1)起初,陆长源想要用严酷的法令来约束那些骄纵的士兵,被董晋制约,没能实行。(2)叔度希望用盐来抵偿(帑帛)所值的价钱,于是抬高了盐的价格,降低了丝绸的估价,全军大为愤怒。14.不全面。①董晋和窦参同列时唯唯诺诺,在窦参被贬官后担心害怕,体现出他有懦弱苟安的一面;②但是,材料一也体现出他勇敢、果断和忠于职守的一面。如向皇帝具奏窦参过失、勇敢赴任汴州节度使等。【答案详解】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进入汴州后,仍然把军队交给邓惟恭统领,邓惟恭试探董晋如何处理事务,但没有摸清深浅。“既入”,状语,放在句首单独成句,①处断开;“仍委惟恭以军众”,状语后置句,后置状语“以军众”后③处断开;“惟恭探晋何如事体”,主谓宾结构,宾语“晋何如事体”后⑦处断开。故①③⑦三处需要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合”,应当/合乎,符合。句意:都虞侯邓惟恭应该来迎接。/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是什么呢。B.错误。“方”,方才/正。句意:他才迎接。/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C.正确。“辇”,名词作状语,乘着辇车。句意:将邓惟恭用刑具押送到京城。/乘坐辇车来到秦国。D.正确。先例/旧事。句意:按照惯例。/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为官清廉节俭”错,长源拒绝用国库的丝绸为董晋置办丧服,也不愿给士兵丰厚的赏赐,是他不能审时度势,不善于变通,不是清廉节俭。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峻法”,名词作状语,用严酷的法令;“绳”,约束,制裁;“持”,制约,辖制;“克”,能够。(2)“偿直以盐”,介宾短语后置句,“以盐偿直”;“偿”,抵偿,补偿;“高、贱”,形容词作动词,抬高、降低;“举”,全。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确不全面。再结合具体内容概括。①结合“董晋与窦参同列,时政事决在窦参,晋但奉诏唯诺而已”“参贬官。晋忧惧,累上表辞官”可知,董晋和窦参同列时唯唯诺诺,在窦参被贬官后担心害怕,体现出他有懦弱苟安的一面;②材料一“上因问参过失,晋具奏之”“某奉诏为汴州节度使,准敕赴任,何可妄为逞留”“人皆忧其不测,晋独恬然”向皇帝具奏窦参过失、勇敢赴任汴州节度使等,体现出他勇敢、果断和忠于职守的一面。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德宗时,董晋与窦参地位相同。当时政事由窦参决断,董晋只是遵奉诏书唯唯服从罢了。不久窦参骄纵自满冒犯皇上,德宗渐渐厌恶他。窦参暗示董晋,奏请让给事中窦申担任吏部侍郎。皇上严肃地说:“难道不是窦参指使你上奏的吗?”董晋不敢隐瞒。皇上于是询问窦参的过错,董晋详细地奏报了。十天后,窦参被贬官。董晋担心害怕,多次上奏表请求辞官,被免去了宰相之职,任命为兵部尚书,不久又被任命为东都留守。恰逢汴州节度使李万荣病重,他的儿子于是作乱。朝廷任命董晋为汴州节度使。当时董晋接受任命后,只带了十几个判官和随从,都没有召集兵马。到达郑州后,宣武的将吏没有一个来的。董晋的将吏和郑州的官吏都很害怕,一起劝董晋说:“都虞侯邓惟恭应该来迎接。趁着李万荣病重,于是他总管军事,如今您到了这里,他还不派人迎接,这种情况怎能预料啊!恐怕需要暂且回避,以等待局势变化。”董晋说:“我奉诏担任汴州节度使,依照敕令赴任,怎么可以随意擅自停留。”众人都担心会有意外,只有董晋安然自若。来到距离汴州几十里的地方,邓惟恭才来迎接,董晋看着他没有下马。进入汴州后,仍然把军队交给邓惟恭统领,邓惟恭试探董晋如何处理事务,但没有摸清深浅。当初,李万荣担任节度使,把兵权交给邓惟恭。邓惟恭自认为应当顺理成章代替李万荣的职位,所以不派迎接的官吏,以此使董晋心生疑虑恐惧,希望他不敢前来。没想到董晋很快就到了,董晋已经接近,他才迎接,然而心里常常怏怏不乐。材料二:起初,邓惟恭谋划取代李万荣,因此不派遣官员去迎接董晋,让董晋产生疑虑,使董晋不敢轻易进入。等到董晋到达后,他内心不高兴,心情难以平静。汴州士兵向来骄横、喜欢乘乱谋利,邓惟恭曾让勇士埋伏在帐下,早晚轮流休息,董晋将他们全部解除。邓惟恭于是勾结大将相里重晏等人图谋叛乱,董晋察觉此事,诛杀他的党羽,将邓惟恭用刑具押送到京城。皇帝担心董晋过于文弱,下诏任命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司马,来协助董晋。起初,陆长源想要用严酷的法令来约束那些骄纵的士兵,被董晋制约,没能实行。董晋为人谦虚、崇尚节俭,事务多遵循旧例,因此军队大体上安定。长源执法严格,多次想要改变旧有的事务,董晋最初同意了,但后来全都废弃不用。将财政事务委托给孟叔度,叔度为人轻浮,军队中的人不喜欢他。董晋在军队中总共五年,去世时七十六岁,被追赠太傅,谥号为恭惠。董晋去世后,长源负责留下来处理后续事务,他扬言说:“将士们长时间懈怠,我将用法律来制裁他们!”大家开始感到害怕。军中有人请求使用国库的丝绸为董晋做丧服,长源不允许。他们坚持请求,长源只同意按照丝绸的价值给予相应的钱。叔度希望用盐来抵偿(帑帛)所值的价钱,于是抬高了盐的价格,降低了丝绸的估价,全军大为愤怒。有人劝长源说:“按照惯例,有大的变故就应该给军队丰厚的赏赐,这样军队才会安定。”长源说:“过去河北的叛贼用钱收买士兵,获取指挥权,我不忍心做那样的事。”大家的愤怒更加强烈。长源性格刚硬,不善于变通,也没有做任何防备。仅仅八天,军队发生了暴乱,杀了长源和叔度等人,放任士兵大肆劫掠。长源去世的那天,有诏书任命他为节度使,远近的人都感到惋惜,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的官职。山东省百师联盟2025高三下2月联考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皆赐死。(节选自《史记·始皇本纪》)材料二: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节选自《史记·商鞅列传》)材料三:或曰:“李斯佐始皇定天下,不可谓不智。扶苏亲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陈胜假其名犹足以乱天下,而蒙恬持重兵在外,使二人不即受诛而复请之,则斯、高无遗类矣。以斯之智而不虑此,何哉?”苏子曰: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夫岂独鞅悔之,秦亦悔之矣。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二人之不敢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岂料其伪也哉?(节选自苏轼《始皇扶苏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棺载辒凉车中A故幸B宦者参C乘D所至上E食F百官G奏H事如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崩,文中指帝王的死,与《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崩”意思相同。B.舍,动词,住宿,与《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中的“舍”意思不同。C.“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与“其‘恕’乎”(《〈论语〉十二章》)中的“其”意思相同。D.胁息,敛气屏息,与《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的“胁息”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李斯想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所以与赵高等密谋暂不发丧。B.只有胡亥、赵高和几个宦官知道皇帝死了。胡亥私下里很喜欢赵高。C.商鞅逃亡到边境关口,旅店的主人因为商鞅没有经过身份核验,怕被牵连治罪,不敢收留他,商鞅感到了酷法的弊端。D.商鞅再次回到秦国,在商邑和他的部属发动邑中的士兵,攻击郑国谋求生路,但被秦国军队打败、杀死,秦惠王将他车裂示众。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二人不即受诛而复请之,则斯、高无遗类矣。(2)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14.苏轼认为,李斯不会担心扶苏与蒙恬复请,苏轼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答案】10.ADF
11.C12.A
13.(1)假使他们二人不立即接受诛杀而再次请命,那么李斯和赵高就没有幸存的了。(2)手持兵器的卫士都眼睁睁地看着秦始皇绕着殿柱跑,没有人营救他,是秦法太苛重的缘故。14.①秦朝法律严苛,诛死是轻微的法令,诛灭三族为平常的法规,臣子常以求死为万幸的事,二人无暇再次请命。②秦始皇性情强悍,政令威严,一经施行不可挽回。③二人没有料到诏书是伪造的。【解析】【导语】材料一讲述了秦始皇驾崩后的秘不发丧与篡改遗诏之事,材料二写的是商鞅因变法而遭灭族的经过,材料三是苏轼对秦朝暴政和李斯立胡亥一事的评论。三则材料都涉及到了秦朝的政治斗争、法律严苛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物命运和历史进程的影响,揭示了秦朝政治的一些核心特征和历史后果。【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棺材放置在既密闭又能通风的辒凉车中,让过去受始皇宠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献上饭食,百官像平常一样向皇上奏事。“棺载辒凉车中”句意完整,“载”谓语;“辒凉车中”是“载”的地点,作补语,故在A处断句;“故幸宦者”主语;“参乘”名词作动词,作谓语,故在D处断句;“所至”状语,“上”谓语,“食”宾语,故在F处断句。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始皇在沙丘平台去世。/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B.正确。句意:想住旅店。/走进她(巫婆)在
屋里,只看见暗室中拉着帘子。C.“意思相同”错误。代词,他/副词,大概。句意: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那就是“恕”吧!D.正确。句意:臣子经常担惊受怕,敛气屏息。/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李斯想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所以与赵高等密谋暂不发丧”错误。由原文“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可知,李斯秘不发丧的原因是担心皇子们和各地乘机制造变故,且文中并未提及李斯与赵高等密谋不发丧。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假使;“即”,立即;“遗类”,幸存者。(2)“环”,绕;“走”,跑;“莫之救”,宾语前置句,“莫救之”,没有人营救他。【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可知,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诛死(即处死)只是轻微的惩罚,而诛灭三族则是常见的法规。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臣子们往往只求能够免于一死,就已经是万幸了。因此,当扶苏和蒙恬接到伪造的诏书,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害怕更严厉的惩罚而不敢轻易反抗或再次请命。②由原文“二人之不敢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可知,秦始皇的性情非常强悍,他的政令也具有极高的威严。一旦政令发布并施行,就很难再被收回或更改。这意味着,扶苏和蒙恬即使对诏书的内容有所怀疑或不满,也很难通过再次请命来改变这一事实。因为秦始皇的权威和政令的威严都不允许他们这样做。③由原文“岂料其伪也哉”等可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们很可能认为这份诏书是皇帝的真实意图表达。因此,当诏书要求他们自杀时,他们会选择遵从命令而不是反抗。因为他们没有理由怀疑这份来自皇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疫情防控安全课件
- 疫情防控大数据解读课件
- 修剪树木承揽合同标准文本
- 共享医疗资源合同标准文本
- 2025新版园林绿化施工合同范本详细版
- 公务员政审评语大全3篇
- 二手房房屋买卖合同标准文本
- 保证合同范例解析
- 写印刷合同标准文本
- 供货产品合同标准文本
- 客运驾驶员岗前培训课件
- 领导力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之辩证关系-以泰州港务集团为案例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 网络协议逆向工程技术
- 沥青路面损坏调查表(带公式自动计算)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护理措施课件
- 15D502 等电位联结安装
- 校园超市投标书1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政审表
- GB/T 43107-2023核电站仪表引压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 落地式脚手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 NB/T 11108-2023选煤用起泡剂性能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