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九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九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九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九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九江市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卷说明:1.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请按试题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答在试题卷或其它位置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步入初中,我们来到了人生的又一个驿站,也迈上了语文学习的新台阶。打开语文课本,广阔的生活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聆听老舍的温情叙述,我们一同欣赏了水藻终年贮蓄的绿意;静立于刘湛秋静(mì)①清冷的秋雨中,我们感悟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伴随史铁生深切的怀念,我们体味到了他与母亲诀别后内心的愧疚;读到毛泽东真切的赞扬,我们感受到了白求恩大夫对技术的②。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chù密 B.chǔ谧 C.zhù密 D.zhù谧2.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骇人听闻 B.目空一切 C.精益求精 D.任劳任怨【答案】1.D2.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正确使用。贮蓄:zhùxù;储存,积聚,指储存的物品,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静谧:jìngmì;安静。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A.骇人听闻:指言行、事件等怪诞或严重,因而引起不好的反应。B.目空一切:眼前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多用来形容狂妄傲慢,自高自大。C.精益求精: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加好。指对事物技能等好了还求更好。D.任劳任怨:做事不怕辛苦,不怕招人埋怨。②空表示白求恩大夫对技术完美追求,所以使用“精益求精”更恰当。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语文学习______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______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我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这样,我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3.文中横线处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A.既又 B.尽管还 C.即使也 D.只有才4.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我们搭建了一种资源,提供了一个平台。B.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资源,搭建了一个平台。C.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D.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我们分享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答案】3.A4.B5.B【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正确使用。句子前后两部分是并列关系,强调语文学习包含“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和“精神充实、情感完善与人格提升”两方面。所以应该使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连接,A.“既……又……”表示并列,符合语境;B.“尽管……还……”表示转折,不符合语境;C.“即使……也……”表示假设,不符合语境;D.“只有……才……”表示条件,不符合语境;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括号前的“精神的充实”与后文的“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是句子并列成分,应使用顿号分隔,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画线句子搭配不当,“搭建”和“资源”搭配不当,应该是“提供资源,搭建平台”;故选B。6.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上举行“少年正是读书时”的专题学习活动,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偏离议题的一项是()A.今天世界读书日,但读书不只在今天!B.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C.每天读一点,花在阅读上的每一秒,都将沉淀为更好的自己。D.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发言内容的把握。活动发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内容应与活动的主题密切相关。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少年正是读书时”,讲话的主题应突出“读书”这一主题。A.发言“但读书不只在今天”指出每天都应读书,与主题相关;B.发言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的兴旺与国家的兴旺息息相关,青年的强大是国家强大的关键。与“读书”的主题无关;C.发言“都将沉淀为更好的自己”指出读书的作用——沉淀为更好的自己,与主题相关;D.发言指出读书是驱赶迷茫、对抗平庸的最好方法,表述了读书的作用,与主题相关;故选B。二、古代诗文阅读(16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广()(2)险()(3)时()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9.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文中诸葛亮对儿子寄予了哪些深切的期望?【答案】7.①.增长②.轻薄③.时光8.(1)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保持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陋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9.示例:需静心学习;要俭朴养德;还应志存高远,勤学成才;懂得珍惜时间。(答对三点即可)【解析】【导语】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体现了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文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阐述了修身养德、治学立志的道理。诸葛亮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倡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处世态度,同时告诫儿子要勤奋学习,不可懈怠,否则将虚度光阴,最终一事无成。文章情感真挚,既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高尚品格与智慧。全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既有哲理深度,又富含情感,堪称古代家书的典范。【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非学无以广才”意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2)“险躁则不能治性”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轻薄。(3)“年与时驰”意为: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时:时光。【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非:不;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办法,不能;明志:明确志向;宁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悲:悲哀,悲伤;守:困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何及:怎么来得及。【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这句话明确指出学习必须要在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强调了“静”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增长才干、成就学业。由此可知,诸葛亮期望儿子需静心学习。结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这里表明君子的行为操守是依靠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突出了俭朴对于培养品德的重要性。由此可知,诸葛亮期望儿子要俭朴养德。结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及“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体现了志存高远的重要性;“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则指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表明了学习和志向对于成才的关键作用。由此可知,诸葛亮期望儿子还应志存高远,勤学成才。结合“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这句话描述了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房子里,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体现出时间流逝的迅速以及不珍惜时间的后果。由此可知,诸葛亮期望儿子懂得珍惜时间。【点睛】参考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房子里,到那时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二)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悲秋是古代诗歌的常见主题,刘禹锡却一反常态,他在《秋词(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心态。(2)有时你默默付出的努力没有被别人看到,你却不生气、不抱怨,这正体现了《〈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之风。(3)得知朋友即将前往远方求学,路途漫漫,让人牵挂,你不禁想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答案】①.晴空一鹤排云上②.便引诗情到碧霄③.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⑤.我寄愁心与明月⑥.随君直到夜郎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鹤、碧霄、愠、郎”等字词容易写错。三、现代文阅读(27分)(一)(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往事依依于漪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⑥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⑦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⑧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11.依依往事对作者影响深远,请阅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往事对作者的影响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形成了深刻记对作为绽放了历史思维①____________沉浸在诗的意境中,激起全国思乡情怀听老师朗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产生爱国之情,开始爱盛辛辛疾病②____________受感动,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更多小说,开阔了眼界,贴近了时代听老师的谆谆教诲③__________________12.细读文中画横线句子,注意加点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1)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2)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13.阅读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类回忆学习生活的文章,总能让我们产生共鸣。请说说这两篇文章在学习方面分别给了你哪些启发。【答案】11.①.读《千家诗》②.听老师朗诵《南归》③.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不尽12.(1)“气象万千”是成语,指景象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这个成语含义丰富,在句中既形象鲜明地展现了祖国大地山川的壮丽与变幻多姿,又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2)“雕镂”的本义是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这里用以表明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我”的印象之深,难以磨灭。13.示例:我从本文中得到了几点启发:欣赏作品要集中精神,全神贯注;要借助形象思维,利用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读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要大声朗诵,灌注情感;书本学习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增添智慧;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得到了几点启发:亲近自然,向自然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尊敬老师;尊重天性。【解析】【导语】这篇《往事依依》通过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书籍、自然和师长的深远影响。文章以“年华似流水”开篇,点明了回忆的主题,随后通过山水画、《水浒传》《千家诗》等具体事物,展现了形象思维和诗意生活对作者心灵的塑造。文中对老师的描写尤为生动,通过朗诵和教诲,展现了师者对学生情感和兴趣的深刻影响。全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也传递了阅读和学习的价值,激励读者在回忆中汲取力量,不断奋进。【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一空,结合第④段“《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可知,这里详细描述了读《千家诗》时,诗句中展现的四季风光让作者沉醉在诗的意境里。由此可知,“沉浸在诗的意境中,激起全国思乡情怀”所对应的往事是读《千家诗》。二空,结合第⑤段“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以及第⑥段“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可知,作者详细描述了听老师朗诵《南归》的过程,以及这次经历对自己的影响。由此可知,“受感动,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更多小说,开阔了眼界,贴近了时代”所对应的往事是听老师朗诵《南归》。三空,结合第⑦段“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可知,明确提到老师的谆谆教导让作者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不尽。由此可知,“听老师的谆谆教诲”所产生的影响是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不尽。【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1)结合第④段“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可知,作者在描述祖国和家乡的景色时,使用了“气象万千”这个词语。“气象万千”本就形容景象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在文中,它将祖国大地山川的丰富多样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比如一年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等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象,都包含在“气象万千”所表达的含义里。由此可知,“气象万千”这个成语既形象鲜明地展现了祖国大地山川的壮丽与变幻多姿,又因为其本身的赞美意味,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地山川的赞美之情,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2)结合第⑤段“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可知,作者回忆老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景,用“雕镂”来描述老师讲课给“我”留下的印象。“雕镂”本义是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是一种能够留下深刻且难以磨灭痕迹的行为。在文中,作者用“雕镂”一词,是为了表明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就像在作者的心上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一样,这种印象深深扎根在作者心中,难以磨灭。由此可知,“雕镂”在这里生动地体现出老师讲课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13题详解】本题考查感悟启示。做答此题,要仔细研读《往事依依》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文章,梳理出文中关于学习的相关情节、描述以及作者的感悟;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环境等多个角度,提炼出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例如在《往事依依》中,从作者看画、读书、听老师讲课等经历总结;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从百草园的自然体验和三味书屋的学习场景中提取;分别针对两篇文章,将提取的启发要点有条理地阐述出来,注意字数要适当,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示例:读《往事依依》,我深受触动。文中作者看山水画、读《水浒传》,沉浸其中,这启示我们欣赏作品需全神贯注,方能领略其魅力,借助形象思维,让生动形象扎根脑海,形成深刻记忆。像作者吟诵《千家诗》,沉醉于诗中四季风光,让我明白读文学作品要深入品味,感受其意境。而老师入情入理地讲授辛弃疾词,使作者产生爱国之情并爱上诗词,这告诉我们课堂上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此外,老师强调多读书、读好书,也提醒我们广泛阅读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要将书本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此才能真正学有所获。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展现了独特的学习画卷。百草园里,鲁迅亲近自然,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这让我明白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多亲近自然,从中获取知识。在三味书屋,鲁迅向寿镜吾先生行礼,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这教导我们要尊师重道。同时,孩子们在书屋后面的园子里玩耍,侧面反映出尊重天性的重要性,在学习中不应压抑天性,要在适当的环境中释放活力。而且,鲁迅向长妈妈学习民间故事,表明向劳动人民学习也是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善于从不同人群身上汲取智慧。(二)(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杰作张晓飞①再严厉的父亲,也有他温柔的一面。②在七岁之前,我对父亲有印象的记忆只有两回,却温暖着我整个年少时光。我出生后,父亲就离家去了大兴安岭学木匠。学徒三年,吃住全在师傅家,三年满师,艺成归乡,我已经快四岁了。这是我所记得和父亲的“第一次”见面。这次回家,他带回来一种叫“方便面”的美味,我从未见过。散装的、状如钢丝、黄澄澄的,整整齐齐码在箱子里,调料包连成一长串。他从提包里拿出他的搪瓷缸子,冲满热水泡给我吃。我把汤喝了个底朝天,还忍不住咂巴嘴。那一长串调料包,我每次都不舍得放完。余下的,冲到水杯里,当作饮品跟孩子们分抢着喝。调料水滋润着乡村孩子单调的肠胃,就像雨露霜雪泽溉着贫瘠的土地。③父亲带回来的还有一双毛线袜,是他亲手织给我的。谁会相信,这个从没扶过扫把、拎过锅铲的人,能有这样破天荒的精巧。可我亲眼见他在我眼皮子底下,挑起毛线针,自如穿梭。母亲直到目睹这袜子出自父亲的手,千真万确——绝非别的年轻女人。我乌溜溜的黑眼珠跟着父亲的针脚游移,钢针上上下下,来来回回,穿梭成一列火车,轰隆隆往前开。睡意一点点逼近我,我无奈地被火车甩开,睡着了。大雪盖向我不知道的角落和远方,铺满梦里冰天雪地的雪国山坡,那里的男人不怕冷,人人会织毛线袜。④父亲的手巧是不争的事实。木匠有粗木匠与细木匠之分:粗木匠建房造廊,细木匠做桌凳盒椅。粗细之分说的只是类型,木匠本身在手艺上是粗细兼修,而父亲的性情偏不喜欢做精细的东西,桌椅板凳他嫌小,门窗柜床又嫌细,他最喜欢做大件笨件,譬如包装箱、托盘、货柜。他的选择,深藏着他的性格。他也不喜欢窝在家里,即使少衣缺食也宁可在外漂泊。他当然疼我,但他一次也没有抱过我,直到如今。⑤没有抱过我的木匠父亲,就在这次返乡之际,完成了我心中认定的他最为卓越的杰作。⑥那是一架冰车。⑦父亲二十四岁,他的锯刃冷锋芒,从院子东南角落榆树上轻松锯下几枝,他不费吹灰之力的样子,让人感觉似在炫耀,仿佛一个刚考出驾照的司机。他削净树皮,把树枝烤干,支起条凳,架起他的推刨,把榆枝刨平整,用錾子凿出孔洞,相互卯榫,严丝合缝成板,再涂上一层乳胶粘合。胶干后,用砂纸一遍遍打磨,直至光滑透亮。刨花和木屑一层层飞落在地上,榆香沁人心脾。他寻来一根细钢筋,铰成两长两短四节,把长的放进红彤彤的灶膛里烧红两端,折弯,嵌进白花花的车板两侧。把短的两节在磨石上磨尖一头,分别钉进两根滚圆齐整的棍中做成双钎。父亲脱光了上衣,他的额头和胸膛有闪亮的东西往下滴,像枝叶上的露,像房檐下的雨。⑧父亲把我放逐在村头的冰河。我蹲上崭新的冰车,双钎撑地,像泥鳅一样滑了出去。我的冰车白白净净,像刚刚撕掉一层保鲜膜,其他冰车黝黑暗沉,跟孩子手指里的污泥一样。我的冰车让我意识到,我是我自己,我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有了崭新的冰车以后,我开始认真洗手洗脸了,洗干净手,戴好手套,我才放心去抓我的冰车。村里多是沾亲带故的,往常孩子们从河里回来,先去了谁家,就在谁家的脸盆架上挤成一窝,闹哄哄地洗手,十几双小爪子在水盆里像鱼虾一样欢腾。往后,我不跟他们一起洗了,我只用我自己的脸盆。村头的大娘说:“小木匠的儿子有了冰车,脖儿梗都硬咧。”⑨漾满冬趣的河面上,快乐从不堵车,日子嗖嗖就溜走了。岸上的柳枝抽出嫩黄时,父亲又要远行了。他下煤矿,开叉车,打铁,铺地砌墙,卖冰棍儿、馄饨、包子和面皮……唯独没再做过木匠。父亲再回来时,我七岁了,这是我和他“第二次”见面。他用积攒的微薄积蓄,把我带进城里,读书去了。⑩我已离开家乡的河水多年。每到夜深人静,我时常怀念起我的散装方便面,我独一无二的毛线袜,我无与伦比的冰车。(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3年3月7日)14.本文开头即说“再严厉的父亲,也有他温柔的一面。”父亲的“温柔”是通过哪些事情体现出来的?1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我蹲上崭新的冰车,双钎撑地,像泥鳅一样滑了出去。16.简要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17.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从父亲这一视角来叙事。B.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描述了巧手父亲制作冰车的全过程。C.文章语言生动质朴,选取儿时父亲送“我”的杰作,娓娓道来,真情流露。D.第⑨段中使用的省略号,指职业的省略,表明父亲做过很多职业。【答案】14.父亲的“温柔”是通过他给“我”带回来方便面、给“我”亲手织毛线袜、给“我”亲手制作新冰车体现出来的。15.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滑出去的状态比作泥鳅,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我”滑冰车时的快速、灵活,也侧面突出了父亲制作的冰车技艺精湛。16.总结全文,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父亲的思念之情。17.A【解析】【导语】这篇回忆性散文《父亲的杰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情感纽带。文章通过父亲送给“我”的三件“杰作”——方便面、毛线袜和冰车,展现了父亲严厉外表下的温柔与关爱。作者以童年视角回忆父亲的手巧与坚韧,尤其通过冰车的制作过程,生动刻画了父亲的匠人精神。文章语言质朴真挚,情感深沉,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也折射出父亲对“我”成长的深远影响。结尾的怀旧情愫,更是将父子间的深情升华,令人动容。【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根据第②段“这次回家,他带回来一种叫“方便面”的美味,我从未见过”“他从提包里拿出他的搪瓷缸子,冲满热水泡给我吃”“余下的,冲到水杯里,当作饮品跟孩子们分抢着喝”的内容可知,父亲带回方便面泡给“我”吃,并让“我”分享调料水,可见父亲的温柔体现在他给“我”带回来方便面;根据第③段“父亲带回来的还有一双毛线袜,是他亲手织给我的”的内容可知,父亲的温柔体现在亲手为“我”织毛线袜;根据第⑤⑥段“没有抱过我的木匠父亲,就在这次返乡之际,完成了我心中认定的他最为卓越的杰作”“那是一架冰车”,第⑦段“父亲二十四岁,他的锯刃冷锋芒……分别钉进两根滚圆齐整的棍中做成双钎”具体描写了父亲制作冰车的过程,第⑧段“小木匠的儿子有了冰车,脖儿梗都硬咧”侧面突出了冰车给“我”带来的自豪感,可见父亲的温柔体现在给“我”亲手制作新冰车。【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句子把“我”滑冰车的样子比作泥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泥鳅最大的特点是灵活和快速,所以此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我”滑冰车时动作的流畅和速度之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的活泼和冰车的顺畅。同时通过“我”滑冰车的兴奋与自如,表现冰车的质量极佳,侧面体现父亲制作的冰车技艺精湛。【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句段作用的分析和理解。从内容上来看,结合⑩段中“我已离开家乡的河水多年。每到夜深人静,我时常怀念起我的散装方便面,我独一无二的毛线袜,我无与伦比的冰车”可知,总结全文,点明“父亲的杰作”是方便面、毛线袜和冰车,是父爱的象征,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杰作”以及对父亲的感恩和怀念;从结构上来看,该段是结尾段,收束全文,呼应第②段“温暖着我整个年少时光”,升华主题,强调父爱对“我”的深远影响。【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A.文章并非“倒叙”,结合第②段的“我已经快四岁了。这是我所记得和父亲的‘第一次’见面”、第⑤段的“就在这次返乡之际”、第⑨段的“我七岁了,这是我和他‘第二次’见面”和第⑩段的“我已离开家乡的河水多年”的内容可知,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且以“我”的视角展开,而非“父亲视角”;故选A。四、名著阅读(7分)18.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是一部小说集,书中共有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B.《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极富想象力的作品,其中讲述的故事大多情节曲折,扣人心弦。C.《朝花夕拾》写的大多是个人生活,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旧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等等。D.《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本领高强,爱憎分明,既有大闹天宫、对阵十万天兵的伟绩,也有一路出生入死、斩妖除魔的丰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和理解。A.《朝花夕拾》是散文集,而不是小说集;故选A。19.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浏览则是快速地扫视、有意地跳读,以抓住关键信息,求得更高的效率。下面是《西游记》第五回和第八回的回目,请任选一项,为其推荐合适的阅读策略并说明理由。A.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B.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答案】示例1:选A。第五回适合精读。这一回主要写孙悟空大闹天宫,语言生动,情节曲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联想,最主要的是能表现孙悟空身上的反抗精神,突出主题。示例2:选B。第八回适合浏览。这一回主要交代师徒取经的缘由,适当地舍弃或者有意地跳读可以提高阅读整本书的速度,对内容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不会有太大影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及策略。《西游记》为明代时期吴承恩创作的古代长篇神魔小说,该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原著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相关内容:孙悟空被玉帝派去管理蟠桃园。他得知蟠桃盛会未邀请自己后,心生恼怒。恰逢蟠桃成熟,孙悟空便将蟠桃园中熟大的蟠桃尽情享用。之后,他又潜入太上老君的兜率宫,恰逢老君外出,他把老君炼制的金丹如吃炒豆般吃了个精光。玉帝得知后大怒,派遣众神前去捉拿孙悟空。众神布下天罗地网,将花果山重重围困。二郎神杨戬在与孙悟空的争斗中各显神通,二人斗智斗勇,变化多端。孙悟空虽本领高强,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被太上老君用金刚琢击中而遭擒获。这一回充分展现了孙悟空的叛逆与神通广大,也拉开了他与天庭大规模冲突的序幕,为后续故事的跌宕发展奠定了基础,凸显了其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从情节来看,从发现蟠桃盛会未邀自己的愤怒,到大胆行窃的过程,再到与诸神展开激战,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充满了戏剧性与奇幻色彩。文字描写上,无论是对花果山仙境、蟠桃的描绘,还是对战斗场景的渲染,都极为精彩生动,细腻的笔触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精读此回可充分领略作者的文学功底与创作意图,故适合精读。原著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的相关内容:孙悟空大闹天宫五百年后,如来欲寻一信徒取经,以使佛法永传东土。观音率木吒,带着袈裟、锡杖和金、紧、禁三个箍,驾云前往。菩萨领命与徒弟径去,途中告诫被贬下界的卷帘大将、天蓬元帅、齐天大圣,嘱咐他们各自等待取经人。菩萨与徒弟径奔东土,不多时便来到长安城。这一回主要讲述了如来佛祖造经并派遣观音菩萨前往东土寻找取经人的故事。情节相对平淡,主要起到了为后续取经故事提供背景设定的作用。虽然它对于理解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有一定意义,但相较于其他回目来说,其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吸引力较弱。因此,这一回目适合采用浏览策略,通过快速扫视和有意跳读来抓住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五、写作(40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在时光长河的浩渺烟波里,总有那么一些瞬间,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