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

16.2《六国论》检测卷

一、选择类

1.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①②④/③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③⑤D.①④/②⑤/③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直然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

之贤

B.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

D.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对下列名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判断。

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D.始速祸焉—速:招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泰,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

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

为必毛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且不知天下之势也C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

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

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撰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

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

鸟兽之有鹫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

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

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

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

减始皇二世然当是对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

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龄

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

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5,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病的一项是()

A.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

/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乂客/养之不失职也

B.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

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C.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

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D.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

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

侯王的传记。

B.“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靖山、函

谷关以东的地区。

C.“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

”意思相同。

D.“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的“是”意思不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

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严谨周密。

B.材料二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

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C.苏轼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

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

各有职分。

D.苏轼写《六国论》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

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

治理中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

下之势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

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

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

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

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

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

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

韩亲魏以撰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

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

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

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

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

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

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

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

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10.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国,指的是战国时期韩、魏、楚、赵、燕五个诸侯国,后

来相继被秦国所灭C

B.嬴,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

国姓,文中特指秦国。

C.“爱其地”意思是爱惜自己的土地,“爱”与《齐桓晋文之事》

中“吾何爱一牛”的“爱”含义相同。

D.“因得以”意思是“于是能够”,“因”与《鸿门宴》中“因击

沛公于坐”的“因”含义不同。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指出,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不知道联合他国,只

与秦国交好,以致最后孤掌难鸣。

B.苏洵说“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

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

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

的。

C.苏辙指出,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四国可以通过亲近韩、

魏来抵御秦国,使秦国无所作为。

D.苏辙认为,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并不能真正帮助韩、

魏两国,最终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

哉?

(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

君实或见恕也。

阅读《六国论》(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巳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

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

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赵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

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I,以趋干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

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的灭亡,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选文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语言朴素简劲,

富有表现力。

D.选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

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J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

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

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赵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

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

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国之强弱,内度其士

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见于胸中

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

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

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

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榭,

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悬,后有长庭,美人巧笑,

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褐诸侯,以求割地,

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二》)

1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余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B.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C.见臣于秦

D.虽董之以严刑《谏太宗十思疏》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

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

也/

B.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

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

也/

C.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

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D.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

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

也/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祖父,先人祖辈、父辈。“先”是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

“先父”是儿女称自己已过世的父亲;“先夫”是妻子称已死的丈夫。

B.荆卿即荆轲。卿,古代对人的敬称;或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

“卿二如“爱卿”;还可以表示夫妻或好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

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

外交策略。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称“连横”;六国分别与秦国

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称“合纵

D.轩悬,悬钟磬奏乐时,只在东、北、西三面悬挂,阙开南面

不悬。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褐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

计之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北宋)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

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

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心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哉!

2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始速祸焉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可谓智力孤危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金块珠砾,弃掷迹迤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⑧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A.①②⑧B.②③⑦C.③④⑥D.④⑤⑧

2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骊山北构而西折

B.破灭之道也又试之鸡

C.其势弱于秦多于在庾之粟粒

D.不赂者以赂者丧以有尺寸之地

24.请比较苏洵《六国论》与杜牧《阿房宫赋》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文本二: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推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

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

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

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

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乂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

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

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

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骈手眠足、暴骸中野,以终刈

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

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

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

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2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

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六国A皆欲为B秦之所为C而D秦独E为之F而遂焉G者H所谓

I得天助云尔。

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北宋眉山人,字明允,自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世

以其父子俱知名,称“三苏”,有诗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J

B.文本一的语言颇有特色,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对偶句、

设问句,比喻句,丰富多彩,交相辉映。

C.文本二中的“纵约”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由苏秦提出,

是指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

D.文本一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以”和文本

二中“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的“乂”意思不同。

27.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六国论》第一段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J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

以加强语言力量。

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

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

和引用论证的手法C

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

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

秦的偏颇之论。

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

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

言得之。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9.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

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仁宗)庆历三年正月春癸巳,元昊上书请和时西鄙用兵日久

帝心厌之乃密诏庞籍招纳之籍遣李文贵还以通意,元昊闻之大喜,仍

使文贵至延州议和,然犹倔强不肯削僭号,且云:“如日方中,止可

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籍以其言未服,乃令自请。诏籍复书许

之。元昊知朝廷许和有绪,乃遣其六宅使贺从勖与文贵至延州上书,

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二籍送使者阙下。

夏四月癸卯,贺从勖至京师,帝命著作佐郎邵良佐如夏州,许册

封元昊为夏国主,岁赐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富弼言:“元昊臣契丹

而不臣我朝,则是谓契丹无敌于天下矣。须令称臣,乃可许和J蔡

襄亦言:“元昊自称兀卒,既又译为吾祖,特以侮慢朝廷。使朝廷赐

之诏而亦日吾祖,是何等语邪!不可许其请。”帝皆不听。时元吴倚

契丹,邀索无厌,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韩琦力陈其不便,帝嘉

纳之。良佐至夏州,元昊亦遣嘉鼎聿舍、张延寿等来议和及岁币。

四年五月,元昊复遣使上誓表,乞画番、汉所居中为界,于内听

筑城堡;凡岁赐银、绮、绢、茶二十五万五千,乞如常数;乞颁誓诏,

世世遵守,永以为好。帝遣使赐元昊诏,从之。十二月,遣尚书员外

郎张子爽充册礼使,册元昊为夏国主。仍赐对衣、黄金带、银鞍勒马、

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金涂辍印,文曰:“夏国主印。”约

称臣,奉正朔;许自置官属;使至其国,相见用宾客礼;置榷场于保

安军及高平岩;命国子博士高良夫等会夏人画疆界。然朝廷使往,止

留馆宥州,终不复至兴、灵,而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

(选自《宋史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夏元昊拒命》,有删节)

材料二: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

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L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3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

分。

元昊上书A请和B时C西鄙用兵D日久E帝心F厌之G乃密诏H

庞籍I招纳之

3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本指建在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后转指帝王的住

所,即宫殿。“阙下”就是宫阙之下,帝王所居的宫殿之下,这里借指

城o

B.癸卯,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是使用天干地支相配记录日序

的方法。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

录。

C.厌,这里是“厌恶、讨厌”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

“晋何厌之有”中的“厌”意义不相同。

D.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

魏国。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3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派人到延州议和,却不肯放声帝号,并出言不逊。在之

后的延州上书中,他虽然认宋皇帝为长辈,但却自称“兀卒”,有故

意侮辱大宋之嫌。

B.在谈判议和的过程中,宋臣们的杰度不一致:富弼、蔡襄等

人主张对西夏要强硬;晏殊、韩琦等人主张满足西夏的一切请求。

C.宋和夏达成了议和协定: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宋每年赐给

夏大量银、绮、绢、茶,设置边境交易场所,划定双方边界等。

D.夏虽表面向宋称臣,奉宋为正统,但在夏国国内,元昊却依

旧自称为帝。宋每次派使者前往,夏都在宥州接待,宋使者根本进不

了兴州、灵州。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4.材料一“庆历和议”是中国有名的历史事件,可视为苏洵写

《六国论》的背景之一。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述材料二的写作意

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1]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

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

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

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

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格善始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

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忱,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材料2]

六国论(节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3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虽董之以严刑()(2)暴霜露,斩荆棘()

36.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奉之弥繁

B.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秦兵又至矣

C.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举以予人

D.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7.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38.材料1与材料2在论证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根据《六国论》第3段,完成题目。

(原文略)

3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o

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

C.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不免:赦免不了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消灭

40.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

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①齐人勿附于秦

②斯用兵之效

③李牧连却之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⑥

41.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二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

To

D.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42.将以下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

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

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

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心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

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

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

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

亲魏以援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

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

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

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

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

4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

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愦西

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

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0.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

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4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表示尊称的词语很

多,如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如子,郑伯说“吾不能早用子”;如

君,烛之武曰“君知其难也”;如竖子,亚父曰"竖子不足与谋”,此

外还有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大人、兄台……

民“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J“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

黄河以南”。“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

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C.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D.《鸿门宴》中描述宴席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

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反映了项羽的傲

慢无礼、目中无人C

45.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

项是()

A.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

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

不尽相同。

B.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

的另一类。

C.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

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D.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

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

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

扼要而中肯。

46.翻译下列句子。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7.苏辙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提出的

主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论》(节选)

苏轼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鹫猛,昆

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

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

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

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

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

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

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

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

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

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

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且不知天下之势也C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

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

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

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

韩亲魏以拣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

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

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

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

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栾城集》)

《六国论》(节选)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

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嘉佑集•权书》)

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B.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C.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D.六国之君/虑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根据“汉以后出于郡县“可知,郡县制始于汉朝,中

国从此进入了封建时代。

B.山东,山东在古文中常常指的是靖山以东而非现在所说的太

行山以东的山东省C

C.“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王之蔽甚矣》的

“蔽”并不相同。

D.故事,旧事、先例,即先前的事情,古文中常常还有“旧的

制度”的意思。

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将人才分为“智、勇、辩、力”四类,认为这些人需要役

使别人来奉养自己。

B.苏辙读《世家》得出的结论是当时的谋臣不懂天下形势、贪

图微利、目光短浅C

C.苏辙认为六国本该团结一致、同仇敌,汽共同抗秦,但事实却

是齐、楚、燕、赵四国把韩、魏交给了秦国,自己在东边休息。

D.苏洵的《六国论》开宗明义又首尾呼应,全文紧紧围绕“弊

在赂秦”展开说理,并给北宋朝廷提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建议。

5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

不即亡也

(2)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

众,发愤西向

52.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对六国灭亡原因的态度各有侧重,

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节选)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

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J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

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L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哉!

⑤……

5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则胜负之数(次数,数量)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54.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暴秦之欲无厌可以尽豫游之乐

C.秦以攻取之外百姓皆以王为爱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5.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秦人不暇自哀

C.可谓智力孤危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6.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戍卒叫,函谷举

C.终必不蒙见察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从不赂秦的国家和赂秦的国家两个方面来分析六

国灭亡的原因,从而间接而含蓄地地提出中心论点。

B.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

“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

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D.第二段段尾运用引证法强有力她证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

本错误。既对上文进行了补充说明,又很好地收束了上文。

58.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

尽,火不灭J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

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

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巳。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材料二:

六国论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

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

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元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

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

卒自弱而取夷灭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

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六国论》)

材料三:

六国论

苏轼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

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

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

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

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

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c于

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美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

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

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

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

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东坡七集》)

5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

B.始速祸焉—速:加速

C.未可专以罪秦也罪:归罪

D.则民靖矣—靖:安定

6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度义而后动。义:正义。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

亲近,亲附

B.①奈何取之尽锚铢锚铢:古代重量名,极言其细微。②凡百

元首,承天景命景:风景

C.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互:相互,率:全都、一概②后

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再次

D.①辇来于秦辇:乘辇车②钩心斗角钩心:指各种建筑

物都与中心区相连

6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端章甫:穿礼服、戴礼帽愿:愿意

B.永保无疆之休休:喜庆、福禄、美善乐盘游则思三驱以

为度以为:以之为,把……作为度:计划

C.与反覆不宜卤莽反覆:反反复复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同:认同

D.其实百倍其实:实际上、事实上;实在,确实以地事

秦事:侍奉

62.对文中加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源自分封制,

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

B.六国,即山东六国,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靖山

为界,除了秦国在嗜山以西,其余的均在靖山以东。

C.百姓,战国之前是对有一定社会性地位的贵族的统称,之后

是对平民的通称,现在沿用此含义,也称“老百姓

D.客,特指官僚贵族家中豢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养客之风最

盛行是在战国,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6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B.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

三、非选择类

65.翻译下列句子。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参考答案:

1.D

2.C

3.B

4.B

5.C6.C7.B8.(1)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

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2)因而不曾

不责怪那些当时的谋臣,他们考虑祸患不周密(或太粗疏),谋求利

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9.D10.C11.D12.(1)(燕国的)刺客不去(刺

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

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2)任由弱小的韩、魏去抵抗如狼似虎的强大秦国,那他们(韩

魏)怎么能不屈服并归降秦国呢?

(3)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

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13.D14.C15.B16.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

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

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17.B18.B19.C20.(1)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

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

秦而没能坚持到底C

(2)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每日每夜致力于拿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

侯,来求得向秦国割地。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21.(1)结交,亲附(2)招致22.D23.C24.(1)

《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