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级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13000字_第1页
《中高级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13000字_第2页
《中高级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13000字_第3页
《中高级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13000字_第4页
《中高级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13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引言1.1选题缘起在与留学生的日常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于“比”字句的掌握情况并不是很好,时常会出现使用有误的情况。通过进一步的在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检索,我发现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率较高,且不同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均出现了偏误的情况,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随着汉语的越发普及,有大量的韩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因此,对于韩国留学生的“比”字句教学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句式,表达句式复杂多样,并且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使用频率很高,此外,“比”字句在对外汉语教材以及语法大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学术界对于“比”字句的本体研究历史悠久,且成果丰厚,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层面,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仍存在局限,学生在交流运用中偏误率也较高,实际教学效果仍有待提高,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针对该句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效果。1.2研究意义研究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同样具有现实意义。首先,“比”字句的语用功能丰富,在日常交际中被广泛使用,针对该句式的偏误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减少韩国留学生的日常交流障碍。其次,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就开始学习“比”字句,但关于“比”字句的偏误情况在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身上仍然广泛存在,因此,研究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情况,能够帮助我们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据此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可能发生的偏误进行预测,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了解韩国留学生对于“比”字句的偏误情况及原因,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改进也有积极意义。1.3研究设计1.3.1研究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中高级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在习得“比”字句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情况,据此概括出偏误类型,并探究偏误产生的内在原因。1.3.2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基础,收集并整理了中高级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过程中的偏误语料,并以其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1.3.3研究思路本研究基于“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以中介语理论为理论基础,选用文献阅读、语料分析、偏误分析的方法,考察中高级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情况,概括出其偏误类型,并具体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建议,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1.3.4研究步骤收集语料。收集整理出“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所有中高级水平韩国留学生“比”字句偏误句。鉴别语料。将整理出的语料进行一一过滤,确认标注正确。语料分类。根据事先确定的分类标准对偏误语料进行分类。语料考察。考察中高级韩国留学生的偏误类型及其分布,并加以描述。解释偏误。对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及学习建议。2文献综述2.1汉语中“比”字句的本体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比”字句,可以搜索到学术期刊190篇,学位论文319篇,其中和本文相关的学术期刊有38篇,学位论文有99篇;再增添“韩国留学生”和“偏误分析”这两个关键词,可以得到和本文有关的学术期刊2篇,学位论文15篇。此外,相关的论著及书籍也有许多,如李临定(1986)的《现代汉语句型》,刘月华(1983)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周小兵(1994)的《“比”字句否定式的语用分析》,吕文华(1999)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等。2.1.1“比”字句的句法研究“比”字句是以介词“比”为状语的主谓结构为主体的句式,它由比较项、比较点和比较值组成,用以表达两件事物之间的差异。从句法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通常认为“比”字句的常规句式为“X比Y+W”,其中,X和Y是比较项,而W为结论项。从比较项和结论项出发,“比”字句作为比较句中的一种重要句式,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关于比较项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分类标准,不同的学者主要考察了比较项的前后结构是否对称,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标准。如李临定(1986)探讨了“比”字句中比较项的类别和范畴,并以“比”字前后的组成成分是否相等为标准,提出可以将“比”字句划分为完全式和简略式。刘月华(1982)曾经提出,位于“比”字前后的词,词性一般是相同的;如果位于“比”字前后的是短语,那么其内部结构就是相同的。为了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如果“比”字前后的词语中有相同的部分,就可以将其省略。也有学者具体研究了比较项的不对称结构,进一步补充了对于比较项的研究,比如刘慧英(1992)基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详细解释了比较项的三种不对称结构。针对“比”字句中的结论项而展开的研究相对来说更为丰富,不同的学者针对“比”字句的结论项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吕叔湘(1980)、刘焱(2002)、源洁渝(2005)。吕叔湘最早明确提出了结论项的类型应当分为动词和形容词,在此基础上,邵敬敏、刘焱(2002)不仅对结论项的分类进行了研究,还进一步地从语义角度出发对其加以阐释。除此之外,任海波(1987)对结论项进行了更为全面而细致的分类,在《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中,他将结论项分为四种类型:AP、VP、AV和NPREF_Ref4039\r\h[14]。具体来说,AP结论项中只包含形容词,VP结论项中只包含动词,AV结论项中同时包括了形容词和动词,而NP结论项则为名词短语。此外根据谓词组合的不同,他又划分出结论项的13种类型。刘月华(1983)也对结论项进行了分类,并讨论了作为状语和补语,结论项中形容词和动词可能存在的组合形式。游舒(2016)在《论比字句结论项的度量》中,以形容词性、动词性以及名词性为分类标准,对结论项进行了分类。此外,黄详年具体研究了当“更”和“还”出现在结论项中时,二者能够相互替换的具体条件。2.1.2“比”字句的语义研究对于“比”字句的语义研究也已经是历史悠久,比较范畴的语义系统早在《马氏文通》这本著作中就已经建立了。较多学者,例如殷志平(1987),都认同从语义角度来说,“比”字句是由比较项、比较点和比较值这三项构成的,句中被比较的事物被称为比较项,比较的内容是比较点,而比较点的程度量值则为比较值。但也有学者持有不同观点,如李昌年(2003),他认为从语义角度出发,“比”字句仅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主对象、参照对象和比较值,因此他否定了比较点这个语义成分的存在。此外,也有学者从语义对结构的制约作用这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邵敬敏(1992)就专门阐释了在“比”字句中,助动词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会具有的语义制约影响。2.1.3“比”字句的语用研究关于“比”字句的语用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对“比”字句的语用功能作出了解释说明,并具体研究了一些特殊“比”字句以及“比”字句变体的语用功能。李昌年(2003)认为比较句的语用价值并不在于比较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在于解释在性质相同的情况下,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对强弱。还有学者对于特殊“比”字句以及“比”字句的变体进了行语用研究,季艳(2005)在《特殊“比”字句的语用分析》中提出了特殊“比”字句的17种类型,并试图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对主客体在特殊“比”字句中的位置,主题与述题,以及比较点的隐含情况进行了解释与分析REF_Ref4767\r\h[9]。胡斌彬(2004)对“比”字句的变体进行了语用分析,不仅考察了变体的语用功能,还研究了其使用场合以及制约因素。2.2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字句研究2.2.1“比”字句的偏误研究现有的偏误研究主要从留学生的不同国别背景,以及偏误的不同类型出发,对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进行分析,划分不同的偏误种类,探究偏误背后的原因所在。从总体来看,对亚洲留学生进行的“比”字句偏误研究较多,其中又以对韩国留学生进行的分析研究占多数。程美珍、李珠(1997)、佟慧君(1986)等主要考察了英语母语背景的留学生。狄昌运(1996)等选择了日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比”字句习得的偏误研究。肖小平(2004)等对越南留学生进行了偏误研究。周小兵(1994)、黄雪(2009)、何莉(2009)、徐菁玉(2009)等对韩国留学生进行了偏误分析。关于对留学生“比”字句习得偏误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其标准虽然大同小异,但还是存在具体的区别。李大忠(1996)较早地对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情况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在留学生的习得过程中主要存在这三种偏误类型:误用、误加,以及否定形式的偏误。这种分类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概括所有偏误情况,因此王茂林(2005)以暨南大学“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基础进行研究,将“比”字句的偏误情况分为:搭配偏误,误加偏误,误用偏误,语序偏误,以及“不比”句偏误这五种具体的类型,相对来说更为全面。在此基础上,他通过进一步分析各类偏误的频数以及偏误率,提出了对于“比”字句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陈珺(2005)则从比较汉韩比较句的句式异同入手,提出了常见的偏误类型。徐菁玉(2009)则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维度梳理和剖析了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情况。2.2.2“比”字句的习得研究学生的习得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简单表述阶段、分化阶段和整合阶段。留学生对于不同句式的习得会呈现不同的使用频率以及偏误率,不同汉语水平等级、不同国别背景的留学生也有其独特的习得特点,因此针对“比”字句的习得研究有利于教学节奏的调整以及教材编写的改进。陈珺(2005)借助了习得程度区间、正确相对使用频率以及蕴含量表这三种统计方法,具体考察了韩国留学生对各类比较句句式的习得顺序以及掌握程度,其研究成果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直接意义,可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此外,黄雪(2009)以及何莉(2009)通过分析语料,并结合“比”字句的类型和特点,探讨了不同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的对于“比”字句习得情况。2.3小结这些相关的文献和研究对于“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本文的研究具有指导性的价值。对先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比”字句的本体研究相对更为丰富和深入,其中,对于“比”字句的结构类型以及句法分析的研究已经相对完备,但在语义和语用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从对外汉语教学的维度来看,之前的文献则主要从偏误分析和习得研究这两方面来进行对于“比”字句的研究。其中,国别研究主要关注亚洲留学生,在多样性上还不够充分,虽然有一些研究也考察了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情况,但针对不同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的分类研究仍然较少,有待补充。由偏误研究可知,偏误类型可以分为遗漏、错序、误用、误加这几种,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中高级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原因,既可以满足对该句式教学及习得的针对性研究需求,也能为其他国别留学生的汉语句式偏误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上的帮助。3中高级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本研究以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依托来进行。该语料库的语料来自全球,根据不同国籍背景的汉语学习者的实际人数来确定分层的标准以及各国中介语语料的抽样比例,因此和全球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更为相符,也更具有代表性。根据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显示,“比”字句的正确语料共有3568句,错误语料共有1497句,偏误率为29.6%。经过筛选,共收集到中高级韩国留学生的有效偏误语料124条。在阅读了相关文献后,本研究确定了对偏误语料的分类标准,即先将偏误语料按照比较项、结论项、比较标记以及“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分为四大类,在每一大类中根据实际偏误情况细分。具体偏误情况分布整理如表1。表1中高级韩国留学生的偏误情况分布图偏误类型偏误数占比占总比比较项错序825.00%6.45%遗漏1031.25%8.06%误加825.00%6.45%语义不匹配618.75%4.84%结论项误用1219.67%9.68%结论项误加3049.18%24.19%错序1118.03%8.87%遗漏813.11%6.45%比较标记遗漏853.33%6.45%误用746.67%5.65%否定形式“不比”句1275.00%9.68%“没有”句425.00%3.23%3.1比较项的偏误分析在“比”字句中比较项是主体部分,用来代表被比较的事物。在“比”字句的标准结构中,通常来说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应该是相等的,即在语义和句法结构上都应该具有可比性、对称性以及一致性。但在实际运用中,为了言语交际的快捷,有时会因为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而造成比较项的不对称,如在“我的字比他的好”这一句子中,比较后项就省略了短语的中心语,但因为其在语义上仍在存在一致性,因此这个句子是成立的。根据表1,我们可知韩国留学生在比较项上出现的偏误频率并不是很高,主要存在比较项的错序、遗漏、误加以及语义不匹配这四种偏误情况。3.1.1比较项的错序*例1:我需要更多练习时间比中国学生。*例2:但是我觉得汉语说比英语说更容易。*例3:因为金钱比重要的东西有很多。例1是比较项和结论项的错序,“比”字句的常规句式为“X比Y+W”,例1中误将结论项置于比较后项之前,造成了错序,应改为“我比中国学生需要更多练习时间”。例2是比较项内部的错序,根据句意,该句的比较项应该为动宾短语“说汉语”和“说英语”,正确表达应该为“但是我觉得说汉语比说英语更容易”。例3则为比较项和比较标记的错序,应改为“因为比金钱重要的东西有很多”。3.1.2比较项的遗漏*例4:比别人更容易成功,更容易成为伟大的人。*例5:可是我觉得比不好的更多。例4和例5都是因为由于遗漏了比较前项而产生的偏误,可以分别改为“他比别人更容易成功,更容易成为伟大的人”和“可是我觉得好的比不好的更多”。*例6:但是韩国的比支付宝不方便。例6是比较前项内部的遗漏导致的偏误,除此之外还存在“比”字句否定式的使用错误,因此根据句意,可改为“但是韩国的应用程序不比支付宝方便”。*例7:在韩国,女人的社会地位比男人低。例7表现为比较项中结构助词“的”的遗漏。在“比”字句中有时确实会存在省略比较项中部分成分的情况,如当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都为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且进行比较的主体是中心语时,就可以在省略结构助词“的”同时保持句意的准确。但当比较的内容同时包括比较项中的定语和中心语时,省略“的”就会导致句子出现语义上的逻辑问题。在例7中,比较前项为“女人的地位”,比较后项为“男人”,不具有可比性,应改为“在韩国,女人的社会地位比男人的低”。3.1.3比较项的误加*例8:我觉得说的汉语比读汉字难。例8应改为“我觉得说汉语比读汉字难”。在该句中,比较项为“说的汉语”和“读汉字”,前者为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后者是动宾短语,在结构以及语义上都不具有连续性,因而无法进行比较,比较句也不合语义逻辑。*例9:在农村比城市无聊。例9是在比较前项“农村”前误加了介词“在”,使得该句的比较项为“在农村”和“城市”,导致比较项在结构上出现不对称的情况,无法进行比较。出现这一偏误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学生对于介词“在”的使用存在泛化的情况,习惯性地在表示处所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在”,而实际上在这类句子中处所名词作为主语存在,并不需要添加介词“在”。3.1.4比较项语义不匹配*例10:下学期比这学期更努力。在例10中虽然比较前项“下学期”和“这学期”无论是在语义还是结构上都是对称的,但和结论项“更努力”的语义并不匹配,因为只有人才可能进行努力,因此可以改为“我下学期要比这学期更努力”。*例11:北京比首尔慢一个小时。同样的,在例11中虽然比较前项“北京”和“首尔”都是表示地点的名词,是对称的,但和结论项的“慢一个小时”搭配,在语义上是不合逻辑的,句子自然无法成立,可以改为“北京时间比首尔时间慢一个小时”。3.2结论项的偏误分析结论项即比较的结果,根据偏误情况的分布表,我们可以看出韩国留学生在结论项上出现的偏误情况最为常见,具体存在误用、误加、错序、遗漏这四种偏误类型。3.2.1结论项的误用*例12:我以前的生活比现在的生活变了很大。*例13:他的年龄比我的少。*例14:日本的价格比韩国的价格贵。例12、例13、例14均为由于误用结论项而导致的和比较项语义不匹配的情况。在例12中,比较项为“我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比较点是生活,结论项为“变了很大”,形容生活的变化程度应该用“多”而不能用“大”,因此应改为“我以前的生活比现在的生活变了很多”。同样的,例13中比较点是年龄,年龄应该是大或者小来形容,而不能用“少”,应改为“他的年龄比我的小”。例14中比较点是价格,应该用高或低来修饰,因此正确表达应为“日本的价格比韩国的价格高”。*例15:但是现在的天气比冬天的好极了。在表达比较的意思时,结论项中应该使用相对程度补语,如“多了”,“得多”之类的,而不能使用“极了”,“得很”之类的表示绝对的程度补语,例15的正确表达应为“但是现在的天气比冬天好多了”。*例16:但是北京比首尔大得很。在“比”字句中,在使用模糊数量补语时只能使用“得多”,而不能使用“得很”,原因是“得很”只能表示“大”的程度,却不能体现北京和首尔两者“大”的区别,体现不出“比”字句用来进行比较的作用。此外,在结论项中“大”本身就已经有比较的意味,加上“得很”形成“X得很”结构,在句子中充当表示程度的状语,会造成语义上的重复,因此例16应改为“但是北京比首尔更大”或者“北京比首尔还大”。3.2.2结论项的误加*例17:他的汉语比我的很好。*例18:农村比城市很安静。*例19:她的学校比我的很远。*例20:虽然我比其他的人有点儿晚了。*例21:我认为现在生活的价值观比以前有一点开放。根据收集到的偏误语料,我们可以发现在结论项中误加程度副词的情况极为常见,究其原因,可能是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普遍使用程度副词来修饰形容词,因此韩国留学生容易受这一规则的影响而进行过度套用。但在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又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前者如“非常”、“十分”、“很”等,后者有“更”、“还”等,而在“比”字句结论项前只能使用相对程度副词。以上例句中,例17、18、19就误加了绝对程度副词“很”,如例17可以改为“他的汉语比我的好”或者“他的汉语比我的好多了”。例20误加了程度副词“有点儿”,例21误加了程度副词“有一点”。*例22:南方人比北方人比较热情。例22则是误加了“比较”这一程度副词,在“比”字句中,“比较”和“比”在语义和语用上存在重复,因此“比较”不能出现在“比”字句中,应该删去。3.2.3结论项的错序*例23:她比我一岁大。*例24:他比我七厘米高。例23和例24都是结论项内部的错序,错误地将精确数量补语“一岁”和“七厘米”放在了比较结果“大”和“高”之前,在“比”字句中,数量词应放在形容词后作补语,应改为“她比我大一岁”和“他比我高七厘米”。*例25:我的祖国最近的天气比中国一点儿冷。例25属于错误地将模糊数量补语置于比较结果之前,应改为“我的祖国最近的天气比中国冷一点儿”。*例26:韩国的物价高一点比中国。*例27:要少吃点比她们的孩子和丈夫。例26和例27都是由于比较项和比较结果错序而产生的偏误。在现代汉语中,“比”字句的结论项应该位于比较项的后面,应分别改为“韩国的物价比中国的高一点”和“要比她们的孩子和丈夫少吃点”。3.2.4结论项的遗漏*例28:我觉得冬天的时候北京比首尔。*例29:可是韩国的交通事故比中国。例28、29都遗漏了比较的结果,造成“比”字句语义的不完整,因此,为了保证句子的准确,应该分别加上合适的表示程度差异的形容词,例28可以改为“我觉得冬天的时候北京比首尔冷”,例29可以改为“可是韩国的交通事故比中国的多”。*例30:所以农村比城市安静多。*例31:北京比我的城市大多。*例32:北京的天气比我想像的好多。例30、31、32属于结论项的内部遗漏偏误,在“比”字句中结论项中,形容词后可以有“得多”、“多了”、“一些”等充当程度补语,其中“得”就是一个补语标志,上述三个例句在使用时都遗漏了“得”这个补语标志,应该分别改为“安静得多”、“大得多”和“好得多”。3.3比较标记偏误分析“比”字句比较标记方面的偏误比较少,偏误类型也比较集中,主要有遗漏和误用这两类。3.3.1比较标记的遗漏*例33:韩国的交通中国的差。*例34:如果再遇到困难,我以前更容易克服。例33和例34均遗漏了比较标记“比”,导致句子不成立,应改为“韩国的交通比中国的差”和“如果再遇到困难,我比以前更容易克服”。3.3.2比较标记的误用*例35:他的汉语水平比我一样高。*例36:但是,现在我的看法比以前不一样。*例37:在价格方面韩国比中国的区别很大。上述三个句子均为不该使用“比”字句却误用了的情况,例35和例37都应将“比”替换为“和”,例36的正确表达可以为“但是,现在我的看法跟以前不一样”。3.4否定形式的偏误分析3.4.1“不比”句的偏误*例38:我觉得北京的空气比韩国的城市空气不好。*例39:韩国的价格比日本的不贵。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将否定副词“不”放在比较标记前面,形成“不比”句,在学习“不比”句的过程中,出现的最多的偏误就是将否定副词“不”放于结论项前,如例句中的“不好”、“不贵”,因此应分别改为“我觉得北京的空气不比韩国城市的好”以及“韩国的价格不比日本的贵”。3.4.2“没有”句的偏误*例40:当然可以上网看免费的电影,但是比在电影院看没有意思。“没有”句已经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和比较标记“比”不能同时出现,否则会出现句式杂糅的错误,可以改为“但是没有在电影院看有意思”。3.5中高级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评估我们可以发现,中高级韩国留学生在结论项上出现的偏误最为常见,占所有偏误的49.19%,其中偏误又具体集中在误加这一类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结论项的掌握情况。比较项、比较标记这两类偏误情况的占比分别为25.80%和12.1%,且具体偏误类型分布较平均。否定形式的偏误情况也较常见,说明中高级阶段的韩国汉语学习者已经有了使用“比”句的否定形式的意识,但正确率并不是很高,还需要进一步学习。4中高级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原因分析4.1母语负迁移在习得二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不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母语知识、思维模式以及语言习惯来帮助自己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存在母语的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是指由于母语和二语之间存在的成分差异而对二语习得产生的消极影响。汉语和韩语在句法和词法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区别。从句法来看,汉语的基本语序为S-V-O,而韩语的基本语序为S-O-V,即主宾谓结构;在词法方面,韩语属于粘着语,主要依靠在词尾附加成分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因此,在学习“比”字句时,韩国留学生就会受到韩语中表示比较的句式以及语法的影响,从而产生偏误。对于韩国留学生来说,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程度副词的误加:在现代汉语中,当使用“比”字句时,形容词前只能使用“更”、“还”等相对程度副词,而不能使用“很”、“非常”等绝对程度副词,但在韩语中,使用“比”字句时却并没有关于绝对程度副词的限制,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例如“他的汉语比我的很好”这类偏误的频繁出现。“比”字句的错序:在现代汉语中,“比”字句的句式为“X比Y+W”,比较标记是位于比较后项之后的,但在韩语中,比较标记反而位于比较后项之前,这就会造成比较标记的错序问题。在涉及到“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时,韩语和现代汉语也有很大的不同,在韩语中通常将否定词置于结论项之后,因此会出现诸如“我觉得北京的空气比韩国的城市空气不好”的“不比”句的错序。此外,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的顺序是固定的,但在韩语中,对比较项的排列顺序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这也会造成错序偏误的产生。4.2目的语泛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举一反三的方法,以已掌握的语法规则为基础进行类推,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过度类推以及类推不当的情况,从而造成偏误的产生。比如,学生在学习形容词谓语句后,掌握了形容词前可以加程度副词来表示程度差异这一语法内容,所以很容易在不区分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的情况下,在“比”字句的比较结果前误加绝对程度副词,因而造成偏误。4.3学生学习策略的问题学生在进行学习以及使用二语的过程中,由于对语法规则的掌握尚不充分,以及存在害怕出错的心理,往往会采取回避和简化的策略。通过梳理语料库中的语料可知,具体反映在“比”字句的学习过程中时,我们可以发现韩国留学生倾向于使用简单的句式,比如“我比他高”这类最简单的“比”字句,还会因为简化比较项而出现例如“女人的社会地位比男人低”这类省略不当的偏误。而对于复杂的句式如“不比”句,学生多采取回避的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释语料库中关于“不比”句以及“没有”句的语料较少的情况。5中高级韩国留学生“比”字句的教学对策和建议5.1对教师的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加强对“比”字句本体理论的研究,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留学生可能产生的偏误情况多种多样,难以预料,如果没有对本体知识的充分准备,教师就无法对学生的偏误进行清楚明晰的解释说明,也可能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影响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完善对“比”字句本体知识的储备,不断学习。此外,要重视汉韩“比”字句的对比分析。教师在教学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充分对比分析汉韩“比”字句的异同之处,并据此预测学生可能出现偏误的语法点,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减少偏误的产生。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收集整理学生的偏误,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根据学生的偏误情况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和策略。最后,针对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畏难心理,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尽量创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多说多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纠正学生产生的错误时也同样要注重方法,避免因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导致其不愿意再进行分享交流。5.2对教学的建议通过对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偏误都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比”字句的语义和语用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句法教学之外,也同样要注重语义和语用教学,避免出现形式正确而使用错误的情况,在这一方面,由于现有教材的局限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说明。其次,由于“比”字句本身可以划分为比较项、比较结论和比较标记这三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部分和整体结合的策略。要使得学生明确比较项、比较结论和比较标记的使用条件和限制,如比较项的前后顺序,比较项的省略条件等,只有这样,在实际使用时学生才会根据条件正确运用。此外,我们也要重视“比”字句的整体教学,“比”字句有固定的句式,不能随意调换各部分的顺序,也不能随意增减,否则就会出现句式杂糅、成分残缺等种种偏误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强调“比”字句句式的整体性,同时也要注重讲解清楚一些相似句式的差别之处。5.3对教材的建议在教材编写方面,由于不同国别、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也会产生不同的偏误情况,因此,应当针对不同国家和水平的留学生有区别性地提供对应的教材,更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其次,由于“比”字句的句式复杂多样,在掌握难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别,并不适合集中学习,而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为佳。在考察了一些教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教材,如《汉语教程》,就将“比”字句的教学内容集中在一课当中,这种教材编写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比”字句。所以,我们建议在进行教材编写时同样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将“比”字句的不同句式按照难易程度分散编写,如让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首先掌握“比”字句的基本句式,在面向中高级留学生的教材中再涉及程度副词的区分以及否定形式,避免学生由于内容过多而难以掌握,或产生混淆。另外,在中高级教材中也应该注重“比”字句简单句式的复现和练习,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巩固知识点,加深记忆。此外,许多教材都存在对语法规则讲解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在编写语法内容时,偏重于句式结构而相对忽视了在语义、语用方面的解释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错误频出。因此,教材应该提供更为详细的语法注释,特别是不能忽视对“比”字句的使用条件以及限制条件的解释说明,比如在涉及比较项的省略这个语法点时,就要及时向学生明确能否进行省略的限制条件。最后,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可以适当参考不同国别留学生的偏误分布情况,可以着重注意偏误率较高的语法点,在编写过程中有所侧重。6研究的创新与局限6.1研究的创新本研究以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依托,将偏误语料按照比较项、结论项、比较标记以及“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分为四大类,在每一大类中根据实际偏误情况进一步细分,以此对中高级韩国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偏误的原因,并从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