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如图为2012年某月某日23时大西洋上空的卫星云图(阴影部分为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多云地区的近海面上()A.温差较大 B.气流辐合 C.飓风多发 D.风力较大2.图示时节南半球()A.昼长夜短 B.黑夜渐长 C.白昼渐长 D.昼短夜长3.图示时节()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华北地区盛行西北风C.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D.地中海沿岸降水丰沛【答案】1.B2.D3.A【解析】【1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云是由上升气流将近地面水汽带到高空后,遇冷凝结形成的,多云地区说明上升气流较强,近海面上气流应是辐合上升运动,B正确;云量大,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夜间的保温作用较强,使近海面的温差较小,A错误;该多云地区位于5-10°N附近,该区域靠近赤道,地转偏向力较弱,此区域内不易形成飓风,C错误;该多云地区范围较大,且靠近赤道,应为赤道低压带影响的区域,盛行上升气流,水平运动不显著,风力较小,D错误。故选B。【2题详析】由于该云区基本上都位于5-10°N范围内,距离赤道较近,且横跨了整个大西洋,说明该云区应为赤道低压带控制的区域,由此可知此时赤道低压带移动到北半球,为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应是昼短夜长,D正确,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此时的准确日期,不能得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故无法判断南半球是黑夜渐长还是白昼渐长,BC错误。故选D。【3题详析】根据上题判断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地球公转轨道在远日点(7月初)附近,故地球公转速度较慢,A正确;此时华北地区应盛行东南风,B错误;巴西高原地处南半球,此时为冬季、干季,草木枯黄,C错误;此时地中海沿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降水稀少,D错误。故选A。如图示意某区域1月、7月气温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该区域一定位于()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5.形成图中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A.信风 B.西风 C.海水密度差 D.陆地轮廓6.图中洋流对其沿海岸气候的影响是()①气温偏高②气温偏低③空气对流加强④空气稳定性增强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4.A5.D6.B【解析】【4题详析】根据图中等温线分布来看,无论是1月还是7月,气温数值都呈现向北降低的特征,故该区域应位于北半球,A正确,B错误;根据等温线无法判断出东西半球,CD错误。故选A。【5题详析】图中洋流分布在靠近陆地的大陆东岸,流向为由南向北流,属于暖流,若其位于北半球,应为日本暖流或墨西哥湾暖流,而这两支洋流是由东向西流的北赤道暖流受到陆地轮廓影响,流向改变而形成的,D正确;信风主要对中低纬度大陆西岸的寒流以及北赤道暖流的形成造成影响,包括加利福尼亚寒流、加纳利寒流、北赤道暖流,A错误;北半球的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主要受西风影响,对图中洋流流向影响相对较小,B错误;大洋中的洋流受海水密度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6题详析】由于图中洋流为暖流,对流经的附近地区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会使沿岸地区气温偏高,①正确,②错误;由于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附近地区气温升高,水汽蒸发量加大,空气对流加强,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如图为澳大利亚及周边海域2022年8月连续两天内的天气变化(按时间先后)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气压系统形成后逐渐增强,其主要原因是()A.信风较强 B.水温较低 C.水气凝结 D.气温较高8.图示两天内,甲、乙、丙、丁四地降水强度最大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9.图示时期()A.甲地盛行西北风 B.乙地降水较多C.丙地太阳辐射强 D.丁地盛行西风【答案】7.C8.D9.D【解析】【7题详析】据图可知,该气压系统大部分位于30°S以南地区,难以受到信风的影响,A错误;图示气压系统为锋面气旋,为低压系统,其中心盛行上升气流,水温较低易使上升气流减弱,不利于其增强,B错误;由于该低压系统大部分位于海上,吸收了海洋上空的大量水汽,由于其中心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在上升后遇冷凝结,放出热量,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加强了其中心的上升气流,使其逐渐增强,C正确;8月份为南半球冬季,且该气旋路径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气温较低,D错误。故选C。【8题详析】由于该低压系统为锋面气旋,锋面气旋西侧为冷锋,丁处有较长的时间位于冷锋锋后,且丁处等压线较为密集,气压差异较大,冷暖空气交汇较为猛烈,使丁地的降水强度较大,D正确;甲地距离该低压系统较远,位于高压脊附近,难以形成降水,A错误;此时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高压中心,乙地在这两天都受到高压系统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应该以晴朗为主,B错误;丙地这两天都位于低压槽附近,可能会出现降水,但是其等压线比丁地稀疏,故丙地冷暖气流交汇程度不如丁显著,使其降水强度也比丁地弱,C错误。故选D。【9题详析】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由此判断可知,甲地南侧气压较高,其风向偏东南,A错误;乙地受高压系统控制,天气以晴朗为主,B错误;丙地因靠近低压槽,云量较多,可能产生降水,太阳辐射较弱,C错误;丁地位于低压系统北侧,在这两天内其风向偏西,D正确。故选D。雨水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三种径流成分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河川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下图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流径流量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该次暴雨后流域土壤水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A.T1 B.T2 C.T3 D.T411.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发生同样的降雨会导致()A.Q1增加 B.Q2增加 C.Q1和Q2增加 D.Q1和Q3减少【答案】10.C11.B【解析】【10题详析】据材料可知,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和浅层地下径流Q2;图中实曲线表示径流总量,曲线下面表示某一时刻不同类型径流的结构组成,由图知T1之前地表径流在不断增加,T1~T2之间地表径流在不断减少,T2时刻地表径流为0,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T3时刻是壤中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T4时刻是浅层地下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故该流域壤中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T3,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题详析】根据材料可知,Q1为地表径流,Q2为壤中流,Q3为浅层地下径流,若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对地表径流的拦截能力增强,会使地表径流Q1减少,下渗增加,从而使壤中流Q2和地下径流Q3增加,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亚欧板块南部的加里曼丹岛几乎无活火山。岛上土壤贫瘠,森林茂密,树木不能每年结果。随后气候转暖,末次冰期从其它大陆迁徙至此的大型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如图为加里曼丹岛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加里曼丹岛上降水丰富,降水类型多为()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13.加里曼丹岛上土壤贫瘠的原因是()①树木很少落叶 ②缺乏火山活动③淋溶作用强 ④多大型野生动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加里曼丹岛上大型动物体型逐渐缩小的主要原因是()A.植被茂密 B.地壳稳定 C.生存空间较小 D.肉食动物少【答案】12.A13.C14.C【解析】【12题详析】据图可知,加里曼丹岛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较强,盛行上升气流,使得当地降水多以对流雨为主,A正确;该岛有山地分布,可能受到来自海洋上的信风的影响,虽然能形成一定的地形雨,但是分布面积相对较小,故地形雨不是当地主要的降水类型,B错误;该地地处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受冷空气影响很小,难以形成锋面雨,C错误;该地区地处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很弱,不易形成台风,D错误。故选A。【13题详析】由于该岛主要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植被密度大、数量多,植被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多的落叶,①错误;该岛距离板块交界处相对较远,火山活动较弱,土壤不易通过火山灰获得养分,②正确;该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降水对土壤养分的淋溶作用较强,养分流失较多,③正确;根据材料“末次冰期从其它大陆迁徙至此的大型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说明当地大型野生动物较少,且野生动物的种类和特征对土壤影响相对较小,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题详析】植被茂密则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不是其体型缩小的原因,A错误;地壳运动与大型动物体型缩小关系不大,B错误;虽然该岛植被茂密,但是该岛面积较小,能承载的野生动物数量有限,使大型动物的领地和生存空间较小,竞争激烈且难以获得充足的食物,这些动物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其体型逐渐缩小,C正确;肉食动物少,有利于大型动物的生长,大型动物的体型则不会逐渐缩小,D错误。故选C。小明利用假期到北京旅游。早上7时35分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升旗仪式后小明立刻拨通了住在智利圣地亚哥(西四区)奶奶的电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该假期最可能为()A.元旦节 B.五一节 C.中秋节 D.国庆节16.小明拨通奶奶的电话时,奶奶可能在()A.观日出 B.看夕阳 C.喝早茶 D.做午饭【答案】15.A16.B【解析】【15题详析】根据材料可知,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应与日出时间一致,若北京时间早上7:35日出,则说明此时北半球日出较晚,昼短夜长,而太阳直射点4天移动1个纬度,故此时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南半球21°S附近,距离北京较远,最符合以上特征的时间为元旦,A正确;五一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升旗时间应早于北京时间6:00,B错误;中秋节通常在9月中下旬,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升旗时间应接近北京时间6:00,C错误;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虽然在南半球,但是其位置应距离赤道较近,约为2°-3°S附近,故北京的升旗时间应略晚于6:00,但不会达到7:35,D错误。故选A。【16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四区比北京时间(东八区)慢12小时,用7:35-12小时可知西四区的区时为前一天的19:35,小明的奶奶最可能在看夕阳,B正确,AC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上,黄河改道夺淮入海,造成淮河下游1570年后逐渐改道南下,通过芒稻河、廖家沟流入长江。淮河水的注入改变了长江镇(江)扬(州)河段水流状态和岸线变化。如图为1868年和1971年镇江附近长江干流河段河流演化示意图。(1)推测1570年后芒稻河、廖家沟水量和含沙量的变化。(2)简述1868~1971年期间图中长江河段沙洲的变化。(3)分析图中长江河段沙洲的变化对河道产生的影响。【答案】(1)因淮河下游改道南下,水量(径流量)会增大,泥沙含量会增加。(2)沙洲数量减少;沙洲的面积(规模)扩大;沙洲连片。(3)沙洲规模扩大而连片,河道变窄;下游河段河水顶托作用增强,长江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抬高河床,河道变浅;沙质河岸导致两岸侧蚀差异增大,河道曲流发育。【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黄河改道夺淮入海,造成淮河下游1570年后逐渐改道南下,通过芒稻河、廖家沟流入长江”可知,由于淮河通过芒稻河、廖家沟南下注入长江,使这两条河流的径流量增大;由于黄河改道夺淮入海,黄河含沙量较大,向淮河注入了大量泥沙,而淮河通过芒稻河、廖家沟注入长江,则说明芒稻河、廖家沟的含沙量会增加。【小问2详析】根据图片分析可知,在1868年-1971年,图中长江河段的沙洲数量减少,但是多个沙洲已经连片分布,沙洲的面积和规模整体上扩大明显。【小问3详析】根据图片分析可知,由于长江沙洲的规模扩大,且连片分布,挤占了长江河道的大量空间,使长江的河道变窄;由于沙洲对长江干流径流的阻挡,使区域内下游河段河水的顶托作用增强,造成长江干流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泥沙更容易在河床堆积,从而抬高河床,使长江河道变浅;由于沙洲面积的增大,形成了面积较大的沙质河岸,沙质河岸容易被侵蚀,使长江两岸的侧蚀差异增大,容易使长江干流河道发育曲流。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某小区域剖面图,该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气候变化小。受地形因素影响,图中目前谷地植被明显不同于海拔较高的山坡顶部。(1)简述乙处土壤有机腐殖层厚的原因。(2)判断图中甲、乙两地的植被类型,并说明原因。(3)乙处的植被会发生演化,推测发生演化的原因。【答案】(1)谷地地势低平,乙处植被的枯枝落叶和根系提供有机质;附近山坡上的有机腐殖质被搬运、堆积。(2)甲处——温带落叶阔叶林(或温带针阔混交林),乙处——草甸(草原)。原因:甲处高度适中,地势平缓,光照足,土壤水分适中,发育森林;乙处地势低洼,高处的水流汇集,导致地下水接近地表(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发育草甸。(3)区域内地质构造稳定、气候变化小,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谷地沉积物不断增厚,地势抬升,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导致土壤水分减少;谷地草甸植被与山坡顶部植被差异会缩小,逐渐演化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解析】【小问1详析】可从有机腐殖质层的收入、支出等角度进行分析,据图判断可知,乙处生长有植被,这些植被产生的枯枝落叶以及枯死植物的根系能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由于乙处地势较低,位于谷地,附近山坡上的有机物、腐殖质容易被地表径流搬运到乙处,使该区域的土壤有机腐殖质层较厚。【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和图片可知,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甲地地处坡地,海拔高度不高,坡度相对平缓,光照较为充足,使其土壤水分相对适中,故甲地应发育温带落叶阔叶林或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而乙地位于谷地,地势相对低洼,容易使坡地之上的水流向乙处汇集,导致乙处的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乙地土壤含水量较大,形成了沼泽化土壤,在此情况下,乙地容易发育耐湿涝的草甸或草原植被,而不易发育乔木。【小问3详析】由于该区域地处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该区域远离板块边界,其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同时该地区气候条件相对稳定,变化较小,山坡岩土不断受到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侵蚀,使侵蚀物不断向乙地所处的谷地汇集,谷地持续接受沉积;由于沉积物的不断增厚,乙处的地势将会抬升,土层不断变厚,使谷地的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减少;由于土壤水分的减少,使谷地和山坡间的土壤差异减小,会使谷地更加适宜乔木植被的生长,使草甸植被和山坡顶部的乔木植被差异不断变小,最终使乙所在的谷地演化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或者是针阔叶混交林。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贯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麦哲伦海峡(如图中虚线位置)全长约592千米,两岸陡壁耸立,岛屿密布,水道曲折迂回,寒冷多雾。1520年10月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历经艰难险阻穿越海峡,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1)简述图中山脉形成原因,并分析其对东部地区自然景观的影响。(2)指出太平洋沿岸海岸线特征形成的外力作用。(3)简述帆船队途经麦哲伦海峡遇到的困难。【答案】(1)成因:板块相向运动(挤压碰撞抬升);影响:因西部山脉逐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