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暑假讲义7-1 《陈太丘与友期行》 讲义-new_第1页
小升初暑假讲义7-1 《陈太丘与友期行》 讲义-new_第2页
小升初暑假讲义7-1 《陈太丘与友期行》 讲义-new_第3页
小升初暑假讲义7-1 《陈太丘与友期行》 讲义-new_第4页
小升初暑假讲义7-1 《陈太丘与友期行》 讲义-ne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课模块《陈太丘与友期行》课时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内容【导入】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汤。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t"/item/%E9%99%88%E5%85%83%E6%96%B9%E5%80%99%E8%A2%81%E5%85%AC/_blank"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t"/item/%E9%99%88%E5%85%83%E6%96%B9%E5%80%99%E8%A2%81%E5%85%AC/_blank"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t"/item/%E9%99%88%E5%85%83%E6%96%B9%E5%80%99%E8%A2%81%E5%85%AC/_blank"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元方:机智应变。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知识梳理】【作者介绍】\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王\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刘道怜次子,继于叔父临川王\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时,转\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散骑常侍、秘书监,徙\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加\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辅国将军。后任\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尚书左仆射,加\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中书令,出为荆州刺史,再转任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后因疾还京,卒年四十一,谥康王。他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由于他熟悉两晋士大夫的言行,又参阅了有关论述,加上手下才学之士的帮助,终于编出了\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分类记载汉末到东晋期间士大夫阶层的一些言谈和轶事。南朝梁\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刘峻(字孝标)为这部书作注,引书多至近四百种,又增加了许多材料。所记故事都不长,但是写得生动,往往\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三言两语,也能让读者看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一些人物的精神面貌。全书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影响很大,此外,还有《\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幽明录》等志怪小说。原籍南朝\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宋国彭城,世居京口。\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南朝宋武帝\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二﹞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三﹞江南时期(37-42岁)刘义庆担任\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江州\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刺史与\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t"/item/%E4%B8%96%E8%AF%B4%E6%96%B0%E8%AF%AD%E4%B8%A4%E5%88%99/_blank"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1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世说新语》:笔记小说。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叙魏晋时期的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译文】【注释】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⑵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⑺戏:玩耍。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⒀顾:回头看。【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文言现象】【古今异义】1、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2、委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3、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4、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期待5、引古义:拉今义:引用【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通“否”,读

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惭:感到惭愧【一词多义】┌相顾惊疑(互相)相├└相委而去(副词,指友人。)【思路梳理】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间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形象分析】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辞严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能改的精神。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写作手法】《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