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开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选择题涂卡。2.考试完毕交答题卡。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下人多以种地为生,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却又常为其所束缚,不易流动而产生“土气”。B.“孤立和隔膜”既可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明,又能从村和村之间的关系上来体现。C.中国乡土社会应属于一种无具体目的,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有机的团结”的礼俗社会。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一种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该信用优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社会呈现乡土性的特点与由“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所构成的社会基层有关。B.从墓碑上能清楚的重构每家家谱的事实,作者断定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C.文中引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名言和列举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的实例,论述内容同中有异。D.文章开篇从乡土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谈起,至现代社会的“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而收尾,结构严谨,逻辑严密。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本色”的一项是()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C.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D.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4.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以第2段为例进行分析。5.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请结合本文,分析“乡土性”逐渐消失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书者雪樵凯歌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良久,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雪樵瞥一旁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年轻人这边刚走,又有人风尘仆仆而来。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妻招呼客人茶座。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雪樵用眼神指了指润金,就拿回去吧。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人家是诚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啊,河东商人久经商海,怎么会不明白?冲雪樵肃然施礼,回去,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这回就给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并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猛地挥袖长捋。“哗啦”一声响,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子清脸色陡变,身旁的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当改日再来造访!这天庙会,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一团和气。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小鬼子的飞机又过黄河了!负责治安的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鬼子呢,鬼子伤亡如何?师部里的子清铁青着脸问。鬼子的飞机来了36架,丝毫未损,已经向河东飞回去了。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忽听“啪”地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倒是吓了子清一大跳。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倭寇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忙喊警卫员,文笔伺候!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怂人,一点儿都不怂啊!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这一去,竟是永别。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蒙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泪眼婆娑、捶胸顿足:老哥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兄弟的字儿呢!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对,是雪樵亲笔所书。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楷字:保家卫国。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弟子清壮行。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既是对雪樵写字之前凝神静思的形象特征的刻画,也是在暗指他固执的性格特点。B.雪樵给求字的年轻后生写“业精于勤”四个大字,意在鼓励年青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人生的宝贵年华。C.一位河东商人诚心想与雪樵交朋友,特地跑来求字,雪樵送他字后没有要钱,但收下了他送的习墨用纸。D.雪樵为蒙汉人民联手抗日而奔走呼吁,为此耽误了病情,在一个大雪日逝去,但其报国的遗愿令人动容。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善用短句,如“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形象地描绘了雪樵写字的神情动作。B.小说中写到,雪樵给年轻后生和子清写的字都是遒劲有力的楷体字,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在表现雪樵刚正不阿的精神追求。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如“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的描写对雪樵病逝带给众人的悲痛起到烘托作用。D.结尾“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既实写声响之大,也把小说主题由颂扬子清升华为表现全民族的团结与爱国精神。8.雪樵对子清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雪樵写字的细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试结合文本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节选自苏轼《赤壁赋》)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①。”是日,剧饮而归。(苏轼《游沙湖》)【注】①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流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二宿。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矶下的长江,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事。B.苏轼乐极之后情绪变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蛟龙起舞、孤舟上寡妇哭泣的魔力。C.苏轼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D.苏轼被聋医庞安常治好病之后,与他一起游玩清泉寺和兰溪,看着兰芽浸溪、溪水向西流逝,听着子规鸟啼叫,作歌时悲从中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14.《游沙湖》如何从侧面表现苏轼对庞安常的欣赏?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东西船行李浩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汗流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注]①行藏:行止。《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中“苦”字形象地刻画了西船逆风而行时行船人的神态,“汗流撑折百张篙”正是这“苦”字的具体化。B.颈联中的“却如此”指前句“波浪异”,二者结合,从语意重复中强调风云变幻、境遇相颠的现实。C.东西船相笑现象说明人不能相互嘲笑的道理,因为大自然千变万化、顺逆莫测、前途难料。D.本首诗歌口语入诗,通俗易懂、风趣有味,先描写后议论,借助具体形象阐发诗人独特的生活感受。16.请简要分析本诗的首联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写景和抒情上的不同之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明是班里的奥数高手,数学老师有时也会向他咨询,有同学笑话老师,老师引用《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学生也有擅长的领域,老师不一定比同学优秀。(2)小刚暑假登泰山,观赏了泰山日出时天边云彩奇异变化的壮美景象。他拍摄了照片,想发朋友圈,可选用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为泰山日出风景图片的文案。(3)小锦想要一幅“月明”图,但是不知道应该画什么内容,小月认为“月明”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建议他参考一些古代诗歌来营造意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a)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b)小试牛刀,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他“熟读唐诗三百首”(c),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进而A,于是,能轻松地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各类新型智能机器人相继走入人们视野。“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研制而成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每天撰写30多篇新闻稿,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糕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史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人类。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B。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四处引号的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例: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A.a B.b C.c D.d(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不期而遇,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浩如烟海。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故乡被视为生命的根,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人都是恋家的,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历历在目。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追求快速获取知识,而忽视了深度思考。其实,深入的思考才能让知识真正为己所用。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汽开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1~5题答案】【答案】1.D2.B3.B4.①通俗易懂,多用日常生活用语,语言直白,如“拖泥带水”“行动不得”等;②语言准确,例如“可能”“至多只有”“最大多数”等用词准确;③论证逻辑严密,例如“因为”“而且”等关联词语的大量使用。5.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④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产生流弊。(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6~9题答案】【答案】6.C7.C8.①刚开始,当子清向雪樵求字,想送给镇守使作为寿礼,雪樵对镇守使为人颇为不齿,因此也看轻子清,拒绝为其题字。

②在经历敌机轰炸时,雪樵感受到子清的爱国、爱民之情,在他去蒙古王爷那里联合抗日时,他为子清写了“保家卫国”的牌匾,激励他的抗日热情。9.①突出雪樵对书法艺术的认真态度;

②突出雪樵书法艺术的精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B11.A12.D13.(1)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连接天上星光。我们听任一片苇叶般的小船漂荡前行,越过茫茫的万顷江面。(2)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前去查看田地的好坏而得了病。14.①听闻庞安常大名后主动前去求治;②治病时称赞庞安常是一时异人;③病愈后陪同庞安常游清泉寺与兰溪;④游玩后和庞安常痛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B16.(1)写景:①本诗描写了船顺风拉起风帆的状态,用夸张手法,写千里路途一瞬到达,又使用比喻手法,把船比喻为“鸿毛”,突出了船的“轻”,形象地刻画了船在水中快速行走的样子;②李诗描写了听不完的猿声和看不尽的青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船的快速行进状态。(2)情感:①本诗体现了东船人喜悦的心情。②李诗表达了诗人在艰苦岁月中迸发的一种激情,体现诗人的豪情和欢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②.师不必贤于弟子③.极天云一线异色④.须臾成五采⑤.月明星稀⑥.乌鹊南飞(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18~20题答案】【答案】18.A:摸索出作诗的规律B:这是杞人忧天/我们不必为此过分担忧19.改为:“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的技术研制而成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20.B(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21~22题答案】【答案】21.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并被视为生命的根的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22.①运用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