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三重教育高三联考语文试题(2月18日)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百天之后,10月2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论述发人深思:
“有些人讲,都什么年月了,还搞摸着石头过河,不是保守、胆小吗?”
“熟门熟路的改革,就像在游泳池,标着线,哪儿是浅水区、哪儿是深水区一目了然。到湍急的河里,不得摸着石头过河?不是说改革开放搞了几十年了,现在什么问题都摸清楚了。如果都摸清楚了还要什么改革呢?”“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鲜特征之一。
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两个词。
一个词是“两手并用”。
“对于胸有成竹的、思虑缜密的,那就要搞顶层设计;对于心里没底的、还不成熟的,就摸着石头过河,这两件事要‘两手并用’。”“两手并用”的统筹,蕴含着对“知”和“行”的协调。
一个词是“先立后破”。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更应突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关于破与立的优先序,既事关顶层设计的运筹摆布,也牵涉摸石头的步骤章法。
顶层设计重系统思维、整体战略,摸着石头过河重敢闯敢试、基层探索。矢志复兴的民族,在顶层设计框架下摸着石头大胆地试、勇敢地闯,一步步向前蹚。
(摘自人民日报《一见·“这两件事要‘两手并用'”》)
材料二: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
新征程上,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法论,坚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做过一个形象比喻:“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列宁在批判机会主义观点时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科学的顶层设计是来自实践并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性认识。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要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也须先有中国革命的图样。不但须有一个大图样,总图样,还须有许多小图样,分图样。”这里的“图样”说的就是革命的顶层设计问题。我们党在深刻研究和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基础上,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对象、动力、具体步骤等,构建起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顶层设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又在不断总结和深化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了“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科学顶层设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在实践中所得来的关于客观实际情况的能动的反映,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加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就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将正确的理论认识转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力量。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求真知、探规律。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发展的。同时,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他们也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
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就是从实践探索中摸规律。实践中,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就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先行试点,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也是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思想方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善于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谋划,又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准确把握“如何过河”的内在规律。
(摘自车宗凯《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分属于不同的方面,前者是理念,后者为实践,后者是由前者发展而来。B.改革有明确标线的浅水区,也有需要探索的深水区,虽然改革开放进行了数十年,但深水区一直存在。C.因为人的思维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所以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从而证明自己思维的此岸性。D.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品格,还具有丰富发展性,其根本目的都是检验规律并服务于改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引用习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到的关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话题,旨在表明有人存在误解。B.材料一解释“两手并用”即对于不同情况的改革分别采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可协调“知、行”。C.材料二强调理念对行动具有先导作用,以马克思、列宁的观点及《共产党宣言》为例,有力地论证了该观点。D.材料二指出认识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通过“马、恩、列”的论述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3.下列事例,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从宏观层面规划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又在局部地区进行试点,如经济特区的设立。B.国家出台文旅融合相关政策,贵州、湖南等地结合实际,推出了地方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受到游客欢迎。C.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浙江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取得显著成效。D.国家提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鉴于此,北京率先提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改革理念。
4.在材料一中,习总书记的论述使用了三个问句,有何作用效果?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
5.新时代的改革为何还需要既抓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诗意乡村谢茹“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笔下的乡村胜景。暮春,走进熊瓦村,一脚便踏入了这首古诗里!
你看,如黛远山,由于过于浓绿,森然扑面;云雾中的茶田绵延至青山脚下与绿油油的稻田浑然一片。若不是蜿蜓稻田里的田间小路的分割,这村子,就宛如建在一张硕大无朋的绿色地毯上。
熊瓦村,位于江西泰和县禾市镇北部。说来惭愧,尽管这些年经常下乡调研,但来熊瓦村,却是第一次。
“快看,妥妥的‘牧牛图’!”同行的杜鹃姑娘指着稻田的尽头,欢快地叫着。
顺手指望去,草坡上两只黄褐色的小牛犊轻甩尾巴悠闲吃草,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男孩正在逗着牛儿,时而喂几根草,时而揪下牛尾巴,好生开心的样子。不远处的稻田里,一个壮汉--显然是孩子的家长,头戴草帽、身着白色圆领衫、卷着高高的裤管,正在田里施肥,手扬处,撒出的肥料融进了雾里。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一肚子诗词歌赋的杜鹃姑娘,触景生情吟诵起来。
沿村道继续前行,主宰这里、拥裹这里的仍是址天铺地的绿:道旁是葱绿的香樟,墙角是嫩绿的柔草,院坝里栽植的是黄绿的果蔬,石板路缝隙里挤出的是毛绿的青苔,呀,连老宅瓦缝里也往外冒着油油的酽绿。
熊瓦村,只有三十几户人家。一条静静的小河绕村而过。河,叫牛吼河。南宋地理方志《舆地纪胜》里有载:“赣江自黄公滩而下,江流平澹,经此石则复险悍可畏,滩声如群牛之吼,因名。”
不过,我去这天,没有听见“牛吼”。雨后初睛,河水清澈静澄如同白练。通往河边,是一块葳葳蕤蕤的林地。“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林间,青草、野花匝地,阳光透过枝叶洒在草地、野花上画出一个个图影,而漫上草地的河水轻摇着小草,图影便动了起来。河水缓流的静,与草滩图影的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奇幻的所在。
站在河畔,呼吸着清甜的空气,沐浴着暮春的阳光,旅途的劳顿烟消云散。脚旁的铜钱草、星星蒿、蒲公英......林林总总叫不出名字的花草簇拥着你,争先恐后讲述着春天的故事。鸟儿也不甘寂寞,在身旁的枝条上跳过来跳过去,左瞅瞅右望望,似乎想和你对话攀谈。
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在尽情绽放,每一处风景都尽显着和谐美好。
在河边歇足了脚,且朝村子中央走去。没想到,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走下来,竟用去了半天的时光,因为每一户人家,都是那样地有内容。瞧这一户,没有院墙,院子由绿绿的藤萝、木香围就,星星点点的黄白色小花点缀其间,给人“满架蔷薇一院香”的雅致和清凉之感。再看那一户,一院子的柚子树团拱着青砖白瓦的房舍,密密麻麻的柚子压得树枝弯弯下坠。雨后的水珠还挂在柚子上,如同给柚子镶了晶莹的水钻。
“唧唧咕咕,唧唧咕咕”,一群体态娇小、浑身丝状绒白色羽毛的乌鸡正在柚子树下觅食。这种鸡,在当地养殖有1000多年历史,《本草纲目》里有记载呢。我们饶有兴致地拿着手机对着鸡群拍照录像。
“喔喔喔,喔喔喔”,一只顶着火红冠子、翘着五颜六色尾巴的大公鸡,急吼吼冲了过来,朝我们示威。这个“男子汉”是在守护家里的妻儿老小、霸气地宣示着它对这片领地的主权。
“来来来,进屋喝口水。”一位阿婆闻声从屋里走了出来,热情地招呼我们。
阿婆当地农村妇女打扮,白底小碎花衬衣,灰色布裤下着一双平口黑布鞋。一头灰白相间的短发梳得齐齐整整,
用黑色发夹别在耳后,很是干练清爽。阿婆告诉我们,她已满75岁了。
“你们家真漂亮、真干净。”我们由衷夸赞着。
“是啊是啊,城里有的,这里一样也不缺。”阿婆满脸知足。看到阿婆,不由想起小时候带养我的巧婆婆。
那时候,母亲在九江国棉二厂当纺织工,三班倒。8个月刚断奶就将我送到了家附近的冯家村,让巧婆婆一直带到上小学。
巧婆婆很疼我,鸡下的蛋主要是卖钱的,但隔三岔五弄几个给我打牙祭;鼎罐煮饭先把米汤沥出来让我唱,说为了增加我的营养。夏日夜晚,躺在院子的竹床上,我数着眨着眼睛的满天繁星,一边享受着巧婆婆的蒲扇凉风,
一边听她哼着民谣、讲着故事,直到香香甜甜地睡去。
只可惜,我的巧婆婆没有眼前这位阿婆那么幸运,没有赶上今天的好日子……告别阿婆,我们来到村里的小广场。边上一座凉亭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亭子四角高挑,檐角上翘,好似展翅飞翔的大雁。
村干部向我们介绍,这个亭子叫“爱民亭”。2008年10月14日,习近平同志来村里调研,在与群众交谈时,村里老人贺炳林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年老了平时喜欢散散步,希望能有个坐下来歇息的地方。在习近平同志的关怀下,很快,便建起了这座亭子。
亭里,有石桌石凳,几位老者正守着一壶春茶聊天。老人们都颇有些年纪了,脸上满是岁月的风霜,神态却是那样的安详。
见有客来,邀我们亭里喝茶。坐在亭里,远眺可见“一水护田将绿绕”的田园风光,静坐能享“雨里鸡鸣一两家”的乡村野趣,小口呷着老人们递上的清茗,顿觉浑身通泰。
“轻煮时光慢煮茶。”真羡慕这些老人们啊!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不止一次下乡调研,却是首次到熊瓦村,作者被其美景深深吸引,内心便生出了惭愧之感。B.沿着村道前行,作者目之所及皆是“绿”,从香樟到老宅瓦缝的酽绿,“绿”主宰着整个村庄。C.作者因为阿婆联想到小时候的巧婆婆,慨叹世事变迁,惋惜巧婆婆没能像阿婆一样看到这一切。D.作者坐在亭中,远眺田园风光,静享乡村野趣,生发对乡村这种慢节奏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引用北宋王安石描写乡村胜景的古诗,既直接点明了熊瓦村的景象特点,又奠定了感情基调。B.文章在描写熊瓦村的景色时,按照空间顺序依次描写了远山、茶田、稻田、村道、小河、林地等景物。C.文章主要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描写阿婆,刻画出一位热情好客、知足常乐的农村老人形象。D.文章的语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如以排比的句式写“扯天盖地的绿”,展现出乡村无处不在的绿意。
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爱民亭”的象征意义。(4分)
9.“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在尽情绽放,每一处风景都尽显着和谐美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简要谈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五年六月戊戌,孝宗崩,光宗以疾不能出。丁未,宰臣奏云:“皇子嘉王(宁宗),仁孝夙成,宜正储位。”越六日,奏三上,从之。明日,遂拟旨以进。是夕,(光宗)御批付丞相云:“历事岁久,念欲退闲。”
七月辛酉,留正以疾辞去。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见正去,乃遣韩侂胄因内侍张宗尹以禅位嘉王之意请于太皇太后,
不获。遇提举重华宫关礼,侂胄因其问,告之。礼继入内,泣请于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乃悟,令谕侂胄曰:“好为之!”侂胄出,告汝愚,命殿帅郭果夜分兵卫南北内。翌日禅祭,汝愚率百官诣大行柩前,太皇太后垂帘,汝愚率同列再拜,奏:“皇帝疾,不能执丧,臣等乞立皇子嘉王为太子,以安人心。”乃奉御批八字以奏。
汝愚袖出所拟以进,云:“皇帝(光宗)以疾,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退闲,皇子嘉王扩可即皇帝位。”太皇太后览毕,日“甚善。”汝愚出,以旨谕帝,帝固辞曰:“恐负不孝名。”汝愚曰:“天子当以安社极定国家为孝今中外忧乱互一变生置太上皇何地!”众扶入素幄,披黄袍,方却立未坐,汝愚率同列再拜。
(节选自《宋史》)
材料二:
孝宗崩,群臣疏请执丧,而光宗不成服,不执丧。当是时,人心发岌,丞相留正拜表而去,赵汝愚以宗室贵戚之卿,遂以皇太后之命及光宗念欲退闲之旨拥立宁宗,国势危而复安,可谓功在社稷。夫秦王从荣之起兵讨武三思也,兵从外入,其败固宜;彼岂有光宗念欲退闲之旨,岂有皇太后之命乎?情事悬绝,比拟不伦。至汝愚之失计则不在此。当其拥立也,皆由侂胄传命往来之力,及事定成后,侂胄不过欲得一节镇,此亦赏功之常;而汝愚不欲居定策之名,故不受拥戴之赏,并约同朝皆不受赏。乌乎!汝愚,枢密使也,受赏不受赏,无所加损;韩侂胃,阁门使也,而欲其不受赏,得乎?及侂胄用宵小之计,用内批罢,而汝愚拒之不见,试思彼能罢龟年,
独不能罢汝愚乎?至是侂胄擅权,一时名望,斥逐殆尽,立之碑,用苏师旦开边衅,几致亡国。
(选自魏源《赵汝愚拥立宁宗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子当以A安社稷B定国家C为孝D今中E外忧乱F万一变生G置太上皇H何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孝夙成”与“夙兴夜寐”(《氓》)中的“夙”含义不相同。B.“几致亡国”与“而致千里”(《劝学》)中“致”含义不相同。
C.“留正以疾辞去”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含义相同。D.“泣请于太皇太后”与“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句式类型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宗皇帝驾崩后,宰相建议立嘉王为皇太子,对此,宋光宗表示赞同,他也想退位闲居。B.赵汝愚见宰相留正辞官离开后,便指使韩侂胄请旨拥立宁宗为帝,太皇太后便让他好好地办理。C.宁宗开始并不愿意继承皇位,在赵汝愚的劝说下才愿意身披黄袍,魏源赞同赵汝愚这一行为。
D.魏源认为赵汝愚拥立宁宗的失策之处在于自己不想受奖赏,也没有让韩侂胄得到想要的职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愚出,以旨谕帝,帝固辞曰:“恐负不孝名。”
(2)韩侂胄,阁门使也,而欲其不受赏,得乎?
14.赵汝愚拥立宁宗产生了什么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高适同官载酒出郊折,晴日东驰雁北飞。隔岸春云邀翰墨,傍檐垂柳报芳菲。池边转觉虚无尽,台上偏宜酩酊归。州县徒劳那可度,后时连骑莫相违。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了诗人与同僚带着酒到郊外游玩,既点明了事件,又照应了标题中的“早春”二字。B.颔联中“邀”“报”运用拟人手法,将春云、垂柳人格化,营造出了一种优美欢快的意境。C.颈联“池边”句写出了池水的空旷浩渺之感,这种虚空之境让诗人的心境也变得空明澄澈。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州县官职生活的无奈和感慨以及对未来与友人并肩同行的期许。
16.你认为诗人为何会“酩酊归”?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寒假小明和父亲一起来到了泰安市泰山风景区旅游登山,由于受到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山顶与山脚下的气候差甚大,到半山腰上时地面就已经开始结冰,非常湿滑,难以行走。这让小明想起了《登泰山记》中“
,
”的描述。
(2)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说:“古人经常用人的容颜的改变来感叹时间的流逝……”你瞬间想到了《离骚》中“
”,《琵琶行》中的“
”便是如此。
(3)“杏花”常在细雨蒙蒙,杨柳吐青的时节盛开,中国古代文人们悠然徜徉春色里,感受着查花飘香、春风拂面,因此他们常将杏花入诗来表情达意,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12月21日,是冬至节气。在冬至前后几天的正午时分,故宫博物院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被阳光点亮,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这一“冬至奇观”是如何形成的?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顷斜,太阳高度角最小。北京当日的太阳高度角约为27度,而故宫古建筑屋檐起翘的斜度一般在26度至30度之间,阳光近似与屋檐“平行”,因此能照射到乾清宫内的金砖上。
金砖光亮如镜,使阳光产生镜面反射,反射的光束汇聚到“正大光明”匾额及下方的五条金龙上,
甲
。冬季太阳东南升,西南绛落,阳光照射方向是由西北到东北,故匾额自西向东依次被点亮。太阳高度角在冬至日后遂渐变大,北京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约为73度,大于故宫古建筑屋檐起翘的斜度,故屋檐能将阳光蔗挡在室外,保证夏日室内凉爽。
明清时期,
乙
?故宫建筑内主要靠“火地”取暖,相当于现在的地暖。服务人员从操作口将木炭放入地下炉腔内,炭火产生的热源便可以保持室内温暖。那么,如何让热量在室内均匀扩散?“娱蚣道”发挥了大作用。因主、支烟道的结构像娱蚣,故称“娱蚣道”。……如图所示。
(故宫火地平面示意图。虚线箭头方向为热量传播路线,图中折断线代表窗户下部的槛墙)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有人认为文中画双横线的“平行”和“蜈蚣道”的双引号没必要存在。你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20.下列句子中的“这”,与文中第一段加点的“这”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自从第一次模拟考试失利后,艾中华便不再想这想那,因为他意识到前途才是最重要的。B.当他正在发呆的时候,一名同学走过来问了一句:“你能帮我讲讲这道题吗?”C.“我这就出发,不要再催了。”面对朋友的催促,小文有些不耐烦了。D.进入高三,每天的作业堆积如山,同学们不禁感叹:“为什么这么多作业啊!”21.文中第二段存在多个错别字,请指出其中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
22.故宫旅游景区邀请你作为小小解说员为游客解说相关内容。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关于故宫地暖“热量传播路线”的介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5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往往不会嫉妒成功的远距离的陌生人,反而从中汲取动力和激励;面对近距离的身边人的成功却会耿耿于怀,产生不满和不公平情绪。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3分)B
【解析】A项,“后者是由前者发展而来”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可知,应是前者引领后者。C项,“人的思维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变不确定的两面为否定的一面,根据材料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可知。D项,“其根本目的都是检验规律并服务于改革”表述过于绝对,“检验规律”绝对,也可能是“探索规律”。
2.(3分)A
【解析】“旨在表明有人存在误解”错误,以习总书记的论述引出话题,是为了说明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3.(3分)D
【解析】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D项从国家到北京都是理念阶段,尚未体现“摸着石头过河”。
4.(4分)
①引发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读者对“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方法的深入思考。②强调观点:如“熟门熟路的改革,就像在游泳池……到湍急的河里,不得摸着石头过河?”,突出了在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改革方式的必要性,强调了“摸着石头过河”在面对复杂情况时的重要性。③回应质疑:针对可能存在的对“摸着石头过河”的质疑进行回应,如“如果都摸清楚了还要什么改革呢?”,表明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因认为问题都已摸清楚就停止改革。④增强说服力:以问句形式呈现观点,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增强论述的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其强调的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的观点。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5.(6分)
①改革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两者不可或缺:顶层设计提供整体框架与战略方向,摸着石头河应对未知与实践探索需求。②两者结合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科学方法:顶层设计体现理论指导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实践检验理论。③两者结合是实现改革目标、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确保改革的稳定性与创新性统一,促进改革的全面性与针对性协同。
【评分参考】每点3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能从“改革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6.(3分)A
【解析】作者并不是因为看到美景才有惭愧之感。7.(3分)D
【解析】A项,“直接点明”错误,应是侧面。B项,文章描写景色的顺序并非严格按照空间顺序,如在描写村道景色后,又写了牛吼河,之后又回到村子里的景色以及村子的人们,写景顺序较为灵活。C项,文中描写阿婆时主要运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8.(4分)
①关爱百姓的象征:“爱民亭”是在习近平同志关怀下为满足村民需求而建,体现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象征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爱。②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乡村发展进步的见证:“爱民亭”是村民希望年老散步时可以歇脚的地方,表明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新的追求;婷子的建立也反映了乡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是乡村发展进步的一个见证。
【评分参考】每点2分。从政府角度答出“关爱百姓”2分,从村庄角度答出“乡村发展”2分。9.(6分)
生命绽放:①自然生命蓬勃。文中描绘的景物展现了自然生命的活力与自由,它们在乡村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不受拘束,体现出生命的尽情绽放。②村民生活幸福美满。阿婆及村民在乡村中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反映出村民积极向上的生活风貌,也是生命尽情绽放的表现。
和谐美好:①人与自然的和谐。乡村的自然景观如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与生活其中的人和动物相互依存、相互映衬,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关系。②人与人的和谐。从阿婆热情招呼陌生的“我们”进屋喝水,到亭子里老人们安详地聊天并邀请客人一同品茶,展现了乡村中人与人之间淳朴和睦的关系。整体氛围的和谐美好。③整个熊瓦村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息,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生活,各个元素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出一种处处尽显和谐美好的氛围。
【评分参考】答出“生命绽放”的相关内容3分,答出“和谐美好”的相关内容3分。生命绽放方面考虑自然和人等方面的状态即可,和谐美好方面考虑人与自然、人与人、村庄氛围等方面即可。
10.(3分)DFG
【解析】“以……为……”固定句式,D处断开;“今中外忧乱”意为“现在朝廷内外忧虑混乱”,句意完整,F处断开;“置太上皇何地”动宾结构完整,G处断开。
11.(3分)A
【解析】“仁孝夙成”与“夙兴夜寐”(《氓》)中的“夙”皆意为“早”;B项,导致/到达。C项,皆是“因为”;D项,皆是状语后置句。
12.(3分)B
【解析】“便指使韩侂胄请旨拥立宁宗为帝,太皇太后便让他好好地办理”错误。根据材料一“乃遣韩侂胄因内侍张宗尹以禅位嘉王之意请于太皇太后,不获”可知,太皇太后一开始并没有答应,是因为关礼哭泣请求,太皇太后才准许让韩去办。
13.(8分)
(1)赵汝愚出来后,把旨意告诉皇帝,皇帝坚决推辞说:“恐怕会背负不孝的恶名。”(2)韩侂胄是阁门使,却想要让他不接受奖赏,可以吗?
【评分参考】(1)以,把,将;固,坚决;负,背负,背上。各1分,句意1分。(2)判断句“韩侂胄,阁门使也”;而,表转折,却;得,可以。各1分,句意1分。
14.(5分)
①稳定国家局势:光宗不能执丧,人心惶惶,赵汝愚拥立宁宗使国家局势由危转安。②引发后续权力斗争:赵汝愚约定官员都不受赏,导致韩侂胄心生不满,排斥驱逐众多名望之士,挑起边境争端,使国家面临危机。【评分参考】“积极影响”2分,“引发后续权力斗争”2分,分析恰当1分。
【解析】对于稳定局势这一影响,从材料一的整体背景“孝宗崩,光宗以疾不能出”“人心岌岌”等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赵汝愚拥立宁宗后“国势危而复安”,明确体现了其对局势稳定的积极作用。关于引发后续问题方面,材料二详细阐述了赵汝愚在处理与韩侂胄关系上的失误,“汝愚不欲居定策之名,故不受拥戴之赏,并约同朝皆不受赏”引发了韩侂胄的不满,进而导致韩侂胄擅权后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如排斥贤能、挑起边境争端等。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五年六月戊戌日,孝宗驾崩,光宗皇帝因疾病不能出席丧礼。丁未日,宰相上奏说:“皇子嘉王(宁宗),仁德孝顺,早已成熟,应该确立他为皇太子。”过了六天,宰相三次上奏,皇帝都同意了。第二天,宰相就拟定了诏书呈上。这天晚上,皇帝御笔批示给宰相说:“我担任皇帝已经很久了,想要退位闲居。”
七月的辛西日,留正因为疾病而辞职。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见留正离职,便派韩侂胄通过内侍张宗尹向太皇太后请求让位于嘉王,但没有得到允许。韩侂胄在路上遇到了提举重华宫的关礼,就趁机借关礼的询问,将此事告诉了他。关礼接着进入宫中,哭着请求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这才醒悟过来,命令告知韩侂胄说:“好好去做吧!”韩侂胄出来后,将情况告知了赵汝愚,赵汝愚命令殿帅郭杲在夜里分派士兵守卫南北内官。第二天是举行除服之祭的日子,赵汝愚率领百官来到先帝的灵柩前,太皇太后放下帘子接见他们,赵汝愚率领同僚再次叩拜,上奏说:“皇帝病重,不能主持丧事,我们请求立皇子嘉王为太子,以安定人心。”于是呈上御笔批示的八个字来上奏。
赵汝愚从衣袖中拿出自己拟定的诏书呈上,说:“皇帝(光宗)因病,不能主持丧礼,曾有御笔批示,想要退位闲居,皇子嘉王赵扩可以立即即位。”太皇太后看完后,说:“很好。”赵汝愚出来后,把旨意告诉皇帝,皇帝坚决推辞说:“恐怕会背负不孝的恶名。”赵汝愚说:“天子应当以安定国家社稷为孝,现在朝廷内外忧虑混乱,万一发生变故,把太上皇置于何地!”众人扶着皇帝进入白色的帷幕,披上黄袍,皇帝刚站好还没坐下,赵汝愚就率领同僚再次叩拜。
材料二:
孝宗驾崩后,群臣上疏请求皇帝主持丧礼,但光宗不穿丧服,也不主持丧礼。在这个时候,人心惶惶,丞相留正上表辞官离去,赵汝愚凭借宗室贵戚的身份,于是借皇太后的命令和光宗想要退位的旨意拥立宁宗,国家局势由危转安,可以说是功在社稷。当秦王李从荣起兵讨伐武三思的时候,他的军队是从外面进入京城的,因此他的失败本是理所当然的。他哪里有宋光宗想要退位闲居的旨意作为支持,又哪里有皇太后的命令作为后盾呢?这两者的情势截然不同,将它们相提并论是不合逻辑的。
至于赵汝愚的失策并不在此。当他拥立宁宗时,都是依靠韩侂胄往来传命之力,等到事情确定后,韩侂胄只不过想得到一个节度使的职位,这也是奖赏功臣的常理;但赵汝愚不想居拥立之功,所以不接受拥戴的奖赏,并约定同朝官员都不接受奖赏。唉!赵汝愚是枢密使,接受奖赏或不接受奖赏,对他都没有什么影响;韩侂胄是阁门使,
却想要让他不接受奖赏,可以吗?等到韩侂胄采用小人的计谋,用内批罢免了赵汝愚,而赵汝愚拒绝见他,试想他能罢免龟年,难道就不能罢免赵汝愚吗?到这时韩侂胄擅权,当时的名望之士,几乎都被排斥驱逐,他还立碑纪念,
任用苏师旦挑起边境争端,几乎导致国家灭亡。15.(3分)C
【解析】“池水的空旷浩渺”错误,池水面积不可能很大,不会有空旷浩渺之感;“这种虚空之境让诗人的心境也变得空明澄澈”错误,此处应是指诗人与同僚内心虚空,乃是愁情,所以后面会醉酒而归。
16.(6分)
①春日美景陶醉:晴日雁飞、春云垂柳等美景,诗人借酒抒发喜爱陶醉之情。②与友人同游欢乐:与同僚同游宴饮,情谊深厚,氛围欢乐,因而畅饮至醉。③暂时解脱官场:州县为官生活无奈,宴饮时光让其暂脱束缚烦恼,借酒沉醉解脱。
【评分参考】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5246-2025畜禽粪肥还田技术规范
- 2025年常德c1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
- 儿童桌子采购合同范本
- 乡镇饭店转让合同范本
- 公司房租转租合同范本
- 仓库装修合同范本版
- 上海厂房出售合同范本
- 茶器定制合同范本
- 中标咨询合同范本
- 农村订购混泥土合同范本
- 第一章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 课件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 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南
- 物理学科中的跨学科应用
- 《按频率范围划分》课件
- 专题07 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问题(复习讲义)(原卷版)-二轮要点归纳与典例解析
-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汇总
-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初三化学学情分析
-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全七册单词表
- 【幼儿园园本教研】幼儿表征的教师一对一倾听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