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戏曲是以人为中心的表演艺术。戏以人传,戏以人兴,这是数百年来戏曲传承发展的核心所在。数百年来,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演员的技术层面,即功法技艺和表演内容的传续、变化和创造等。作为戏曲美学指标的身段、声情、虚拟、写意、象征、程式、流派等概念范畴,都荟萃到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表达中,演员的技术构成了戏曲本体艺术的核心内容,至今仍是民族审美的基本原则。当然,戏曲艺术从来不回避“人”以外的技术,物质技术的提升同样伴随着戏曲的发展演进。例如在舞台美术创造中,“一桌二椅”是戏曲舞台艺术的物质载体,也是戏曲以一当十的创作思维,这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戏曲偏于空旷舞台的简约表达。宋元以降,戏台、剧场形制的不断变化构成了戏曲发展的技术动力,戏台高度的变化、建筑反射面的设立、空腔助声技术的强化等,都让演员借助声音的直传、反射、混响、共振等声学效果,实现剧场声音艺术的美学升华。特别是在清代宫廷三层大戏楼的场域环境中,物质技术的综合使用和手段更新,进一步推动了多样的技术形式在戏曲舞台上的应用,由此形成宫廷大戏这类宏大制作的演剧形态。上述剧场、舞美、灯光、声效的技术实践,及其隐藏着的科学规律,在当代戏曲研究中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运用和证明。而话剧、歌剧、舞剧等戏剧形态,在舞台艺术领域多样化的追求,无论是写实化的还是写意化的,都给予了观众更多美的启发。新世纪以来,众多优秀戏剧作品,实际上是在适度的物质技术支撑下,做到了对演员及其表演艺术的充分张扬,昆剧《牡丹亭》,秦腔《西京故事》、豫剧《风雨故园》等作品,在物质技术与演员技术之间做到了相得益彰,戏剧的民族化和现代化做到了相映相衬。在这些作品中,物质技术从根本上都未曾动摇人的舞台价值,反而突出了演员在舞台创作和艺术传承中的主体位置。近代以来,话剧、歌剧、舞剧等戏剧形态进入中国,其剧场和舞台的时尚新风被看成了现代的样本,这让传统戏曲艺术更多地在中西方文化间吸收、借鉴。特别是在中国戏曲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转型,现代的剧场、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物质手段的提升和应用,为戏曲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呈现出新的美学追求,同时一再地冲击传统审美标准。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曾以“妨碍艺术之进展,转移观众之目标”“大抵布景愈多,愈妨碍演员之动作”为理由,不主张使用现代布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曾提出现代大型剧场会带来“人小台大”的问题,因此不太适合戏曲、话剧表演。他们提到的剧场、布景等技术挑战,虽然在当时随着戏曲改革实践,努力获得平衡适应,但其中的不适感已显示出物质技术与戏曲传统的冲突。随着当代物质手段、科学技术更加强势地进入舞台,曾经的冲突,也越来越成为戏剧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当下的戏剧创作中,物质技术强势进入舞台,实际会带来更多现实困境。(摘编自王馗《物质技术进入戏剧舞台带来现实困境》)材料二:由于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一贯讲求写意精神,所以人们大都认为传统程式化表演不需要高科技的介入。然而,复杂多变的舞台设计也是一种叙事方式,是把观众引导到语境的重要手段。比如不少京剧现代戏,在融入民族文化底色的基础上,普遍采用西式写实布景,在装饰、灯光、人物造型以及音效等视听元素中使用现代技术,与中国戏曲传统程式化表演相得益彰,对后来逐步形成的中国舞台美术风格产生巨大影响。其实,即使是传统戏曲的表演空间发展史上,也并非只有“一桌二椅”这一种形式,至少宫廷演出的舞台样式就与民间大相径庭。尽管圆明园和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都已毁于战火,但与之形制相近的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紫禁城的畅音阁大戏楼至今仍然保留完好,大致可以窥见清代宫廷演出的盛况。作于乾隆年间的《平定台湾战图·清音阁演戏图》,就是真实记录宫廷演出的可靠文献资料。画卷呈现了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演出的景象,画家以写实的工笔画法描绘出舞台上的将士、战船、岛礁、建筑等演出现场的视觉形象,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舞台已具备大型、复杂的布景装置。传统戏曲舞台尚且如此,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涵盖了话剧、歌剧、舞剧等更广泛剧种的戏剧舞台而言,我认为,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戏剧舞台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布置舞台利大于弊。(摘编自曹林《高科技助推舞台疆界不断扩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演员的功法技艺及表演内容的传续、变化和创造等属于演员的技术层面,这些构成了戏曲本体艺术的核心内容。B.宋元以降,戏台、剧场形制的不断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声学效果使剧场声音艺术得到美学升华,促进了戏曲的发展。C.近代以来进入中国的话剧、歌剧、舞剧等戏剧形态,其写实化或写意化的舞台艺术追求,带给观众更多美的启发。D.基于对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的认识,人们多反对高科技介入传统程式化表演,反对使用复杂多变的舞台设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宫廷三层大戏楼中的演出对多种物质技术的综合使用,是导致宏大制作的宫廷大戏演剧形态形成的直接因素。B.在中国戏曲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的剧场、舞美、灯光等物质手段的提升和应用对传统审美标准造成冲击。C.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都对使用现代布景、现代大型剧场感到不适并强烈反对。D.既融入民族文化底色,又普遍采用西式写实布景和现代技术的京剧现代戏,体现出典型的中国舞台美术风格。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高广健设计的京剧《赤壁》,是在继承传统美学精神的基础上,大胆采用高科技机械装置,营造出神奇魔幻的效果。B.6月初,《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城纳客,戏剧新模式通过科技让观众忘掉科技,沉浸其中,引发广泛关注。C.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让传统内容与现代科技相融相通,用数字技术助推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彩与活力。D.倪放设计的昆剧《临川四梦》,借用古籍版画的形式作为四梦连演的主要载体,形成通透、轻盈的四梦一景。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提到传统戏曲表演的“一桌二椅”,两处的作用有何不同?5.请根据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复杂多变的舞台设计也是一种叙事方式”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孩我没有到过那个叫作上岸的村庄。在我心里,有无数个村庄,都叫作上岸。这就如同,你问我渡口在哪里,我不知道你要去哪里,怎么告诉你渡口的位置。前些天,女儿约同学去京西门头沟。京西门头沟我去过几次,但都是搭朋友的车。我问女儿,你们怎么去,具体到什么地方?女儿说,我们坐地铁,要去的是个叫上岸的地方。听罢,我连忙上网查,发现上岸是一个村名,位于门头沟永定河旁的永定镇。这个村历史悠久,在明代叫上安村,到了清代,由于当地年年发大水,人们都扶老携幼到对岸去,后来就一直叫上岸。上岸,多有意思的名字。自从这里通了地铁,每年高考、考研前后,总会有大批的学生前来打卡,希望能心想事成。我不想说孩子们迷信,就把它当成游戏,一次出行的借口吧。生活中,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有某种目的,可是去了,也未必就真的要实现那个目的。儿时,我住的村庄中有一条河,没有名字。遇到河水暴涨,也有五六十米宽。那样的日子,大人是不允许我们到河边玩的。可是,戏水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溜到河里去捕鱼捉虾,有胆大的还光着屁股到河中心游泳。我也曾游过几回,根本不懂得蛙泳、仰泳等专业泳姿,就是瞎扑腾。我和小伙伴也暗地里较过劲儿,比谁游的来回多,比谁的头扎进水里憋的时间长,还比谁捉的鱼虾多。给我记忆最深的最后怕的便是比谁爬柳树更高,然后喊上一句口号便扑通一声跳入水里。就大多数孩子而言,这确实不是什么惊险的一幕。但对于我,却有过命悬一线的后怕。记得为了证明自己更英雄更伟大,我专门找了一棵高大的柳树,大约距水面有三米多高,准备好姿势,对着下面的伙伴们喊了一句口号,随之,大头朝下就栽了下去。本以为,我可以像别人那样以头部轻松入水,哪想到,我两眼一闭,跳下时竟是肚子平平地扣面上,霎时我感到肚子一阵疼痛,头也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瞬间失去了知觉。好在那地方离岸边不太远,我被几个伙伴连拉带拽地拖上岸,在太阳底下足足缓了七八分钟,才一点点醒过神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玩上树跳水的游戏了,甚至多年后看跳水比赛都心有余悸。在村里,蹬过河水到对面,人们从来不说上岸去,也不会说到对岸去。我们常说的是上坡。这条无名河,新中国成立前还是一条黄土大道。它东南方向的终端是大运河北上终点通州张家湾漕运码头,它西部的终点则是北京城东端的广渠门。这样一说,你就会知道,在大运河漕运的年代,这条旱路是非常重要的补充。等到从通州到北京城区的公路、铁路正式开通后,漕运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我们村中央的黄土大道,因没有纳入正式的道路规划,就逐渐变成了排污泄洪的水道。岸,是相对于河流而言的。既然没有被确定是一条河流,哪里有资格用岸来形容她的身躯呢?想来这条无名河是卑微的,卑微到连个名字都没有。每当我想到艾青写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就会想到家门前的那一条河,虽然至今不知怎么称呼她,可我却始终无法忘记她。我对于岸的记忆是某年冬天。那时,父亲带着村里几十名精壮小伙子到百里外的温榆河修水利。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农用车具,举着红旗,要在燕山南侧的华北平原上进行一场热火朝天的大会战。按照指挥部的要求,每个村庄要负责一段几千米的河堤,也就是大坝的修整。首先,要把河里的污泥挖出来,然后把堤坝修整好,坡面既要有一定的斜度,岸上的大道也要有一定的宽度和硬度。整个工程下来,至少两个多月。那是一场真正的抛弃小家、利国利民的行动。不得不说,当劳动干出了人生的境界,它的生产动力一定超出了生命本身!与其说那是革命思想的召唤,倒不如说是舍己为人,是人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上岸!不幸的是,父亲在劳动中被坍塌的土方砸伤了腰,当他被村里的马车拉回家的时候,着实把母亲吓坏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家里的男人腰出了问题,那可是天大的事。还好,我们村外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非常有名的正骨大师——双桥老太太。父母平日和老太太多有来往。见我父亲腰被砸了,老太太耐心治疗,母亲则每天用药水涂抹三次,半月后,父亲便痊愈了。转眼,这件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可在我心里一直难以忘却。我父亲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全都是上岸的人。很显然,位于京西门头沟永定镇那个叫作上岸的村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会连年兴修水利,也会有无数门头沟的乡亲们在永定河两岸会战。那些与父亲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如今也该七八十岁了。他们也都属于上岸的人群。现在,我的女儿也要去上岸了,她们内心想的上岸和她的爷爷当年选择的上岸,性质不太一样。作为父亲,我当然希望女儿能够考研成功,那是她们步入成年后的第一次上岸。而我要告诉女儿的是,这个上岸,只是一种自我或者说是利己的上岸,那么未来呢?还有更高远更无限的上岸。我希望孩子能够更早领悟到:这个世界终究是众人的世界。(选自2024年2月20日《北京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认为女儿去上岸村,不是为了祈愿考研成功,而是出行的借口。B.从黄土大道到排污泄洪的水道,无名河的变化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C.父亲腰伤很快痊愈,得益于双桥老太太的耐心救治和母亲的精心照料。D.文末通过设问,希望女儿不要只局囿于个体的成功,还应有更高追求。7.关于文中“跳水事故”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找大树”“准备好姿势”“喊口号”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我”跳水之前的自信。B.从想象和现实两个角度描写入水动作,以对比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我”的紧张慌乱。C.“足足”“才”“一点点”等词,凸显了恢复意识的不易,写出跳水“命悬一线”的后果。D.这次失败的经历,不仅没有满足“我”的虚荣心,还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8.文章为何说“可我却始终无法忘记她”?9.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择“上岸”还是“上岸的人”?为什么?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材料二: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注】①卿子冠军:宋义。“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冠军,指地位在其他将领之上的上将。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楚国灭亡后,熊心隐藏在民间。为争取民心,项羽的叔父项梁听从范增建议,立熊心为楚怀王。后项梁战死,项羽尊熊心为义帝。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义帝之存亡A岂独为楚B之盛衰C亦增之D所与E同祸福也F未有义帝亡而增独G能久存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饭食、酒肴,与《促织》中“成妻具资诣问”的“具”意思不同。B.恨,遗憾,与《归去来兮辞》中“恨晨光之熹微”的“恨”意思不相同。C.而,表修饰,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相同。D.就,就职、任职,与《谏逐客书》中“故能就其深”的“就”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招待完项王派出的使者后,范增的权力渐渐被剥夺。在这种情形下,范增主动请辞,未至彭城,背上发毒疮去世。B.苏轼引用《周易》和《诗经》,主要目的是批评范增不能及时发现事物的预兆,不能审时度势,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行动。C.苏轼认为,人一定是先有了疑心,然后才会听得进别人的谗言。杀掉义帝是项羽怀疑范增的根本,无须陈平的计谋,项羽和范增也一定会产生矛盾。D.苏轼认为项羽与范增君臣不能善始善终,并贬低了范增,因为在他们同为义帝臣属时,范增没有杀掉或者离开项羽,而是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2)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14.通过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史料能更准确地评判历史事件。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项羽排挤范增的原因。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苦雨初霁李觏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注】初干果味全。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注】林薄:茂密的丛林草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积阴为患,淫雨不断,使人唯恐沉绵阴雨不可摆脱,既照应题面的“苦”,又为下句的“惊”蓄势。B.次句中的“革”字既突出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也突出了诗人对“积阴为患”,必欲革之而后快的迫切心情。C.颔联紧承“惊”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造化之功,把天地造化写活,写出了雨过天晴后焕然一新的景象。D.尾联诗人寄语残云要懂得知足,不要靠着黄河汉水的水势再来油然兴云、沛然作雨,破坏这美好的晴光。16.久雨初霁是古人常作的应时写景题材,陆游也曾作《临安春雨初霁》一诗抒发情感。两首诗的颈联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但又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自己编写《史记》“”,便遭遇了横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不得不忍辱负重,所以“”。(2)李白在《将进酒》中用“,”两句,举例证明自己所提出的“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一观点。(3)《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不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而是要求自己“,”,这样做就称得上“好学”了。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是新中国一个平常的早晨。这个早晨,却又是那样的不平常——今天,是共和国的75岁华诞!在这个日子里,作为华夏儿女,哪个不A?谁人又能不激情昂扬?昂扬,是稻菽卷起千层浪;昂扬,是丰收画卷醉心房;昂扬,是处处昭示着美好的光景;昂扬,是火热的生活托举着逐梦的希望……75年筚路蓝缕,75载改天换地。我们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出这些奇迹,我们靠的是什么?是河南林县人民苦战十载春秋,“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情壮志;是铁人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苦干实干;是“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掷地有声的誓言,“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经过我们的努力,共和国已然挺起了胸膛:瞧,我们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瞧,“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早已不再是梦想,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由我们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B,也不会一帆风顺,还有多少个“高地”有待我们去抢占,还有多少道关隘需要我们去夺取!不久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对闯关夺隘进行了系统部署——那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除前进道路。再创辉煌,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万千事实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创造发展奇迹、战胜风险挑战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再创辉煌,(
①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我们必须恪守,容不得丝毫彷徨。再创辉煌,一定要融入守正创新的智慧。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
②
),引领时代。知常明变、自立自强,让“中国之制”的优越性更加凸显,“中国之治”的生命力更为健旺。18.请在文中画横线标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①②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作修改并完整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从修辞、句式、韵律角度谈谈你的理解。22.文中加点的“迈”字,有人认为可以改成“走”,你的看法是什么?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刘墉在《做砚与做入》中写道:“不管雕什么砚台,都得先修底。底不平,上面不着力,根本没有办法雕得好。”其实,做砚与做人,很多时候是同样的道理。以上材料意味深长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河北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2.B3.D4.①材料一提到“一桌二椅”,意在强调“一桌二椅”作为物质载体和创作思维的重要性,是为了论证物质技术的提升对于戏曲发展的作用。②材料二提到“一桌二椅”,指出它虽然是传统戏曲舞台的一种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从而引出下文对宫廷演出的舞台样式的说明,为得出“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布置舞台利大于弊”的结论作铺垫。5.①这句话强调了舞台设计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复杂多变的舞台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叙事方式,它能够与剧本及演员的表演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戏剧作品在舞台上的完整表达。②传统戏曲虽然以演员为中心,但舞台设计同样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引导观众进入特定的语境。如舞台设计可以通过布景、灯光、装饰等元素,为剧情的展开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还能增强戏剧的沉浸感和代入感。③舞台设计还可以通过视觉符号和象征手法,传递剧情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例如,通过特定的色彩、图案或道具,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或剧悄的走向,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思考和领悟作品的丰富意蕴。【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戏曲在现代科技与传统美学之间的平衡问题。材料一描述了戏曲作为表演艺术的核心在于人的技艺传承,而材料二强调现代科技的介入为舞台艺术带来新的可能性与挑战。文章分析了在技术迅速发展和多样化的剧场环境中,传统戏曲如何吸取西方舞台艺术的元素,同时保持民族特色。这种运用现代技术与传统审美结合的尝试,展现了戏曲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D.“人们多反对高科技介入传统程式化表演,反对使用复杂多变的舞台设计”错,根据材料二原文“所以人们大都认为传统程式化表演不需要高科技的介入。然而,复杂多变的舞台设计也是一种叙事方式”,人们只是认为“不需要”高科技的介入,并未反对“高科技介入”,也并未说“反对使用复杂多变的舞台设计”,认为“不需要,不完全等同于“反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A.“……的综合使用,是导致宏大制作的宫廷大戏演剧形态形成的直接因素”错,根据材料一原文“物质技术的综合使用和手段更新,进一步推动了多样的技术形式在戏曲舞台上的应用,由此形成宫廷大戏这类宏大制作的演剧形态”,选项表述中缺失了“手段更新”这一条件,且这两者并非“直接因素”。C.“都对使用现代布景、现代大型剧场感到不适并强烈反对”错,材料一中只是分别说马连良先生不主张使用“现代布景”,梅兰芳先生“曾提出现代大型剧场会带来‘人小台大’的问题”,选项将两者混为一谈,且文中并未说两人都“强烈反对”。D.“体现出典型的中国舞台美术风格”错,材料二原文是“对后来逐步形成的中国舞台美术风格产生巨大影响”。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分析的能力。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戏剧舞台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布置舞台利大于弊。A.京剧《赤壁》采用高科技机械装置,体现了利用科技成果布置舞台,符合材料二观点。B.《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通过科技让观众沉浸其中,是科技在戏剧舞台上的应用,符合材料二观点。C.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用数字技术助推传统文化,体现了科技与传统戏曲的融合,符合材料二观点。D.呈现的是造型简练、材质简朴的舞台装置,该装置可以起到相应的舞台效果,但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要点、比较材料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中“戏曲艺术从来不回避‘人’以外的技术,物质技术的提升同样伴随着戏曲的发展演进”是本段的观点,“在舞台美术创造中,‘一桌二椅’是戏曲舞台艺术的物质载体,也是戏曲以一当十的创作思维,这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戏曲偏于空旷舞台的简约表达”句指出是戏曲舞台艺术的物质载体,也是戏曲以一当十的创作思维。“例如”二字使“一桌二椅”的论述作为例子论证本段的观点:物质技术的提升对于戏曲发展的作用。材料二:“即使是传统戏曲的表演空间发展史上,也并非只有‘一桌二椅’这一种形式,至少宫廷演出的舞台样式就与民间大相径庭”,这里提到“一桌二椅”,是为了打破人们对于传统戏曲舞台形式的固有认知,即传统戏曲舞台不只是“一桌二椅”,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形式,从而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宫廷演出舞台样式的详细阐述,进一步为“我认为,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戏剧舞台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布置舞台利大于弊”的结论做好铺垫,表明在科技发展的当下,舞台艺术可以借鉴历史经验,积极利用科技成果来推动发展和创新。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归纳要点、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①在戏剧作品呈现于舞台的过程中,舞台设计绝非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技术手段存在,它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已然成为一种叙事方式。剧本所构建的故事内容、演员通过表演所展现的情节发展等,都需要舞台设计与之配合,在“不少京剧现代戏,在融入民族文化底色的基础上,普遍采用西式写实布景,在装饰、灯光、人物造型以及音效等视听元素中使用现代技术”,然后与演员的表演相互呼应,共同将整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全方位地感受到戏剧作品的魅力,使其成为戏剧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虽然传统戏曲向来以演员为核心,演员的功法技艺等表演是戏曲本体艺术的关键内容,但舞台设计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叙事功能。从“画家以写实的工笔画法描绘出舞台上的将士、战船、岛礁、建筑等演出现场的视觉形象”上不难看出当时的舞台已具备大型、复杂的布景装置,这些舞台设计元素与演员的程式化表演相得益彰,助力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发展,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增强了戏剧欣赏时的沉浸感和代入感,使得观众能更深入地融入戏曲所营造的艺术世界里。③舞台设计能够巧妙运用视觉符号以及象征手法,将剧情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传递给观众。“众多优秀戏剧作品,实际上是在适度的物质技术支撑下,做到了对演员及其表演艺术的充分张扬”。布景中的道具作为视觉符号,通过特定的色彩、图案或道具的变化,让观众在观看演员表演的同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命运的变化,进而去思考和领悟作品想要传达的深层次意蕴,对整个戏剧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也充分体现了舞台设计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在传达作品内涵方面的独特价值。6.A7.B8.①以村庄名称呼的保姆大堰河和家乡的河,两者有相通点,都是“卑微”的,都是没有名字的;类似于艾青对大堰河的感情,“我”对这条无名河怀有热爱感恩怀念之情。②它在“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冒险经历也促成了“我”的成长。9.(1)选“上岸”。①“上岸”既是村庄名称,文章有具体所指;又具有象征意义,指从困境中走出来、取得成功或达成目标。②文章围绕“上岸”展开,选取与之相关的典型事件架构全文。③点明主旨,引发读者对“上岸”内涵的思考。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有吸引力。(2)选“上岸的人”。①文章讲述的主体是不同人物“上岸”(与“岸”“河”有关)的故事,展现三代人的不同风貌。②不同的“上岸的人”起线索作用,贯通了全文。③“上岸的人”可引导读者关注人,从而关注人的生活经历和精神追求,更利于读者理解文章主旨。【导语】文章通过对“上岸”一词的多重解读,展现了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人们对“上岸”的理解和追求。作者以个人经历为线索,从儿时的戏水、父亲的修水利经历,到女儿的考研愿望,层层递进,表达了对生活、对奋斗的深刻思考。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有对往事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最终升华到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不是为了祈愿考研成功”错,根据文中“我的女儿也要去上岸了……作为父亲,我当然希望女儿能够考研成功,那是她们步入成年后的第一次上岸”可知,“我”认为祈愿考研成功是女儿去上岸村的目的。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紧张慌乱”错,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我”跳水时的紧张慌乱,而是通过描写跳水前的自信和跳水后的严重后果来突出跳水的危险性和“我”的后怕。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艾青写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保姆没有自己的名字,“我”就用村庄的名字大堰河称呼的保姆为大堰河。而家乡的河也没有名字,也以村庄名称呼家乡的河。保姆和家乡“这条无名河是卑微的,卑微到连个名字都没有”。艾青对把自己养大的保姆大堰河充满热爱、感恩、怀念之情,这份感情与“我”相通,“我”对家乡的这条无名河同样怀有热爱、感恩、怀念之情。“我”对家门前那条无名河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特殊的情感。作者在河边玩耍、游泳、捕鱼捉虾,甚至经历了跳水事故。总之,家乡这条无名河承载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承载了“我”的冒险经历。尽管这条河没有名字,但它承载了“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内容,与作者的成长经历紧密相连,这些经历让这条河在“我”心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所以“我”始终无法忘记她。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考生选择“上岸”还是“上岸的人”都可以,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1)如果选“上岸”,理由如下:文中说“叫作上岸的村庄”,可见,“上岸”是村庄的名称;文中说“上岸……每年高考、考研前后,总会有大批的学生前来打卡,希望能心想事成”,可见,“上岸”在文中有具体所指;文中还说“那是一场真正的抛弃小家、利国利民的行动……是人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上岸……我父亲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全都是上岸的人”,可见,“上岸”又具有象征意义,指从困境中走出来、取得成功或达成目标。文章围绕“上岸”展开,写了女儿希望考研成功去上岸村,写父亲和村民们一起修大堤,写“我”冒险跳水后获救上岸等事件。总之,作者是用这些都与“上岸”相关的典型事件架构全文。文中最后说“这个上岸,只是一种自我或者说是利己的上岸,那么未来呢?还有更高远更无限的上岸。我希望孩子能够更早领悟到:这个世界终究是众人的世界。”所以,标题“上岸”起到点明主旨,引发读者对“上岸”内涵的思考的作用。用“上岸”作标题,读者会想到是谁上岸,为什么他上岸,他上岸成功了吗等一系列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读者会阅读此文,所以,标题“上岸”起到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2))如果选“上岸的人”,理由如下:内容上,文章通过不同人物的经历和对“上岸”的不同理解,展现了“上岸”这一概念的多样性和深刻性。从作者童年的跳水经历,到父亲参与水利建设的受到腰伤,再到女儿考研的个人奋斗,文章描绘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人们对于“上岸”的追求和理解,展现三代人的不同风貌。这个标题展现了三代不同“上岸的人”在不同生活阶段对“上岸”的不同期待和追求,结构上,贯通全文,起到线索作用,。“上岸的人”这个标题更加突出了人的主题,强调了文章中人物的故事和情感,可引导读者关注人,它不仅涵盖了“上岸”这个动作,还包含了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更利于读者理解文章主旨。综上所述,“上岸的人”作为标题更能全面反映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深度。10.ACF11.B12.D13.(1)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现在放掉他们不攻取,以后一定会后悔。”(2)在众人之中发掘识别宋义,提拔他做上将军,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14.①材料一指出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怀疑范增私通汉军,所以渐渐剥夺他的权力,排挤范增。②材料二中认为项羽早已对范增产生了怀疑。其原因在于义帝是范增力荐,宋义则是义帝提拔的主将,项羽杀宋义、弑义帝,必然与范增产生争执,隔阂由此产生,范增也必然会受到排挤。【导语】两则材料分别出自《史记》和苏轼的《范增论》。材料一主要描绘了范增在项羽与汉王对峙中的政治建议及其不被采纳的结果,体现范增的忠诚与政治智慧。材料二则深入分析范增与项羽关系的破裂,强调了范增未及时退出项羽阵营的遗憾,并指出项羽杀义帝是怀疑范增的根源。苏轼通过理性分析展现了范增的政治困境和悲剧结局,以史为鉴,更具思考价值。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义帝是否被杀,岂止是关系着楚国的盛衰,也关系到范增的祸福。义帝被杀,范增就没有长久独存之理。“义帝之存亡”,主谓结构,因有“之”而取消句子独立性,作后句主语,单独成句表强调,A处断开;“楚之盛衰”作“为”的宾语,整句句意完整,C处断开;两个“也”都为句末语气词,F处断开。故选AC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用法的能力。A.正确。“具”,饭食、酒肴/准备。句意:汉王让人准备了特别丰盛的酒筵。/成名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B.错误。意思相同。“恨”均为遗憾的意思。句意:只遗憾他没有早些离开。/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C.正确。句意:中途谋杀义帝。/我曾经整天思索。D.正确。“就”,就职,任职/成就,接近。句意:不在此时弄清去留的分寸。/所以才能够成就它的深邃。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贬低了范增”错误,苏轼未对范增进行贬低,他认为范增不主动离开项羽,而是依靠他成就功名是非常可惜的,苏轼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与”,对付;“释”,放弃;“取”,攻取、拿下。(2)“识……于稠人之中”,状语后置的句式,正常语序是“于稠人之中识……”,即“在众人之中赏识……”;“擢”,提拔、提升;“如是”,像这样。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有“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指出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怀疑范增私通汉军,所以渐渐剥夺他的权力,排挤范增。②材料二中“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认为项羽早已对范增产生了怀疑。其原因在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义帝是范增力荐,宋义则是义帝提拔的主将,项羽杀宋义、弑义帝,必然与范增产生争执,隔阂由此产生,范增也必然会受到排挤。参考译文:材料一:汉三年,项王多次侵夺汉王的甬道,汉王粮食匮乏,心里恐慌,请求讲和,条件是把荥阳以西的地盘划归汉王。项王打算接受这个条件。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如果现在把它放走而不征服它,以后一定会后悔的。”项王和范增立即包围了荥阳。汉王很担心,就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项王的使者来了,汉王让人准备了特别丰盛的酒筵,端过来刚要进献,一见使者又装作惊愕的样子说道:“我们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把酒筵又撤回,拿来粗劣的饭食给项王使者吃。使者回去向项王报告,项王竟真的怀疑范增和汉王有私情,渐渐地把他的权力剥夺了。范增非常气愤,说“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项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范增启程走了,还没走到彭城,由于背上毒疮发作而身亡。
材料二:苏子说:“范增离开得对,若不离开,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些离开。”那么,范增应当因什么事情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因此失掉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建议杀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说明他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因此事离去呢?《易经》说:‘懂得事情的预兆,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下雪之前,水汽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开,应当在项羽杀宋义的时候。”陈涉受到拥护,是因为打出了项燕和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反叛,是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是否被杀,岂止是关系着楚国的盛衰,也关系到范增的祸福。义帝被杀,范增就没有长久独存之理。项羽杀宋义,是杀害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去离间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出虫子;人必定先有了疑心,然后谗言才能听得进去。陈平虽说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他只派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项羽)在众人之中赏识卿子冠军(宋义),并且提拔他担任上将军,(如果宋义)不贤能能像这样(被赏识提拔)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宋义,义帝必然不能容忍。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聪明人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想法。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极力反对却不被接受。不听他的话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此时开始的。在项羽杀宋义时,项羽和范增同为义帝之臣,还没有确定君臣名分。替范增考虑,有能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很果断的大丈夫吗?范增年纪已经七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不合就离开,不在此时弄清去留的分寸,并且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薄啊!虽然如此,范增还是汉高祖所畏惧的人。范增不离去,项羽也不会被灭。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15.D16.①李诗用的是正衬(“以乐景衬乐情”)。颈联写出了雨后天晴,路上泥泞变少,车子跑得更加轻快欢畅以及树林中雨水被晒干,林中野果丰富,果味鲜美的景象。多角度描写,展现了久雨“初霁”后焕然一新的景象。每一个场景都令人心生欢喜,表达出久雨初晴之后作者心中的愉悦和欣喜之情。②陆诗用的是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面对明艳的春光,诗人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充满闲情逸趣。而实际上,这些生活细节只是诗人消磨时光的手段,反衬出诗人客居京华时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郁闷与惆怅、落寞与无聊。【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不要靠着黄河汉水”错误。“河汉”指的是“银河”,意思是不要靠着天上银河的水势再来兴云作雨,破坏这美好的晴光。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李诗颈联“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意思是:路上的泥泞慢慢减少,车来车往。林中草木交错丛生,这个季节里应该有的野果样样齐全。这一联采用了正衬(“以乐景衬乐情”)的手法,具体写景,且转向精细入微的刻画,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感受,描摹了初霁时的景象转换和感觉变化。车声、果味,一为听觉,一为味觉,再加上上联的光影色彩,使初霁的境界全出,人们欣悦之情不言而喻。陆诗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意思是: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