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_第1页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_第2页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_第3页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_第4页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大单元设计选用教材新课标人教版(2019)所需教学课时数6课时教学设计理念本设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行星运动采用多种视角探究行星运行规律以及运动原因,强化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以及其成就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通过阅读、观看视频、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让学生充分了解科学史、掌握科学研究思维方法,学习科学家求真、求简、求美的科学思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者分析需求分析随着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学生通过电影、报刊杂志等途径多方面了解到航天事业的方方面面,但是对航天技术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还不够了解,对具体的物理观念、物理规律还不够熟悉。对航天理论以及应用有着浓厚的兴趣。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思想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球体体积公式、椭圆知识等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缺乏观察的条件,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不够系统和准确。指导学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理论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学生基本能做到。习任务分析本单元包含的教学内容1.仰望星空,寻找月球2.跟着牛顿看月球3.“嫦娥六号”怎样去月球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认识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2.会计算人造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3.知道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体会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是不断深入的。教学重点1.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及应用2.万有引力定律及其理论成就3.解决天体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4.第一宇宙速度及其推导教学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过程和思路2.解决天体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卫星的发射及变轨原理教学目标阐明物理观念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2.知道开普勒行星三定律的内容;3.知道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4.能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5.了解万有引力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6.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7.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掌握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8.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会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较简单的问题;9.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科学思维1.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2.通过创设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模型,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体会逻辑推理在物理
学中的重要性;3.通过开展收集、整理牛顿的“月地”检验资料的活动,初步体发现、假设、推理与验证、得出结论的物理研究过程;科学探究通过对万有引力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通过对卫星运动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各种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状况的正确图景。帮助学生养成用万有引力是天体运动的向心力这一基本方法研究问题的习惯;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受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通过了解嫦娥六号发射过程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3.通过学习认识和借鉴科学的实验方法,充实自己的头脑,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提高科学的价值观;4.通过了解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策略制定本单元课程安排新授课(6)节实验课()节测试课()节复习课()节探究课()节习题课()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暗示法、图示法等教学媒体视频片段、图片、演示动画、史料、科普材料等本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第一节仰望星空,寻找月球讲授法、讨论法、阅读视频片段、图片第二节跟着牛顿看月球讲授法、讨论法、暗示法、图示法图片、演示动画第三节嫦娥六号怎样去月球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图示法视频片段、图片、演示动画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及课题一、仰望星空,发现月球(1课时)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教学内容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一节《行星的运动》,本节内容包括“地心说”、“日心说”的内容及争论的焦点、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等知识点,对后续万有引力与航天的教学起着引领性作用,同时又为本章的重点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起一个铺垫性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科学家关于天体运动问题的研究历史中,感悟科学家求真、求简的研究思想和献身于科学的精神。学习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远距离的观察行星,也从平时的电影节目中获取一些宇宙天体的知识,对未知的太空中充满着向往,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圆周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相关知识。但是学生对有关对天体运动的研究缺乏实际的观察,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不够系统和准确。学习目标确定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形成行星运动观念。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和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日心说”的建立过程,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及应用。难点:开普勒定律的应用。学习评价设计评价项目学习评价综合评价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自评组评教师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预习情况兴趣态度知识点掌握情况……学习活动设计(1)环节一:古代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播放引入短片:嫦娥六号一号发射实况,提问:月球在哪里?观看短片,讨论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人类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有哪些观点?代表人物有哪些?阅读科学漫步回答①地心说:内容: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球以及其他行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符合人们的认知)代表人物:托勒密②日心说:内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地球、月球以及其他行星都围绕地球运动。(不符合人们的认知)提出问题:日心说是的在怎样的背景下出来的?阅读课本P46月球的逆行片段,并总结:在地心说前提下,用本轮、均轮解释月球的逆行太过复杂,若以太阳为中心,解释则非常简单。总结:17世纪初,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在1609年,观测发现了围绕木星转动的“月球”,进一步表明地球不是所有天体运动的中心。日心说虽然能解释当时很多地心说不能解释的现象,但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只是比地心说先进些。但都有历史局限性。(2)环节二: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件呈现并讲述:1、第谷的观测哥白尼去世后三年,第谷在丹麦出生。他对行星运动位置的观测由原来的10'减小到2',观测结果为哥白尼的学说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被后人誉为“星学之王”。2、开普勒作为第谷徒弟兼助手开普勒,直接接触第谷的观测数据。第谷去世后,开普勒开始整理第谷的观测数据。3、艰难历程开始按照哥白尼的学说,按照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结果多次尝试所得的结果都与第谷的观测数据有至少8’的偏差。由于他深信老师观测数据的精确性,开始质疑:行星的运动并非匀速圆周运动。此后依靠自己出众的智慧,观测、计算、分析,以及非凡的数学能力,经过多年的尝试,发现天体运动并非做匀速圆周运动,而是做椭圆运动,是人们对天体运动的研究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并分别于1609年和1619年发表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被后人誉为“天空立法者”。认真听老师的讲述,体会发现行星运动规律的艰辛。(3)环节三:开普勒定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件呈现开普勒第一定律内容: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方法指导:如何画椭圆?指导学生画出椭圆,并指出,细线固定的两点为椭圆的焦点。同时提出半长轴a的概念。在老师指导下利用一小短剧细线画出椭圆,并理解焦点位置与中心的区别。知道半长轴的概念。课件呈现太阳系8大行星的运动轨道加深学生对第一定律的理解。分析不同行星运动轨道,找到特点太阳是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一个共同焦点。课件呈现开普勒第二定律内容(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用圆周运动知识解释第二定律本质上描述的是行星运动的快慢:行星通过的一小段轨迹可以近似为圆弧,行星与太阳扫过的面积为扇形面积。扇形面积公式:S=lr/2线速度公式:v=Δl/Δt面积S相同,行星离太阳越近r越小,通过的轨迹l越大,而Δt相同,则速度v越大。结论:同一行星靠近太阳(中心天体)时速度增大,远离太阳(中心天体)时速度减小。近日点速率大,远日点速率小。回忆扇形面积公式:S=lr/2线速度公式:v=Δl/Δt并从推导过程中理解数学方法在实际应用方法。课件呈现太阳系行星运行半长轴与公转周期开普勒从中总结出第三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内容(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若用a表示半长轴,T表周期,可得:进一步阐述公式:表达式反映了行星公转周期与半长轴之间的依赖关系,半长轴越长的行星,公转周期越长。其比值k与行星质量无关,只由太阳(中心天体)质量决定,对围绕同一中心天体运动的行星比值是相同的。了解开普勒从大量数据中总结出第三定律的艰辛,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与所需的坚韧精神。课件呈现太阳系行星轨道提出问题:仔细观看行星运动的轨道的特点。总结:开普勒三定律的近似处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十分接近圆,在中学阶段一般按圆处理。发现行星轨道几乎都为圆形。并分析近似处理后的开普勒定律变化后的具体内容。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相等,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轨道半径r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T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表达式为开普勒定律也适用于地球卫星绕的运动,也适用于其他星球的卫星的运动。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k值地球绕太阳运动r=1.5×1011mT=3.2×107s月球绕地球运动r=3.8×108mT=2.4×106s总结:中心天体不同的k值不同。学生计算地球绕太阳运动k=3.4×1018m3/s2月球绕地球运动k=1.0×1013m3/s2课堂练习1、某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如图所示,F1和F2是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行星在M点的速率比在N点的大,则太阳是位于(A)A.F1 B.M点C.F2D.N点某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近日点到太阳距离为a,远日点离太阳距离为b,过近日点时行星的速率为va,则过远日点时速率为(C)A.B.C.D.3、有两颗行星,它们绕太阳的运动可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且公转周期之比为8∶1,则(1)它们的轨道半径之比为(A) A.4∶1B.8∶1 C.2∶1D.1∶4(2)两行星的公转速度之比为(C) A.2∶1B.4∶1 C.1∶2D.1∶4完成练习加深理解。板书设计仰望星空,寻找月球一、古代对行星运动的认识1、托勒密:地心说2、哥白尼:日心说二、开普勒定律1、第谷的观测2、开普勒定律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若用a表示半长轴,T表周期。表达式为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对于这三个等式来说,有的可以在实验室中验证,有的则不能,这个无法在实验室中验证的规律是怎么得到的?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播放天体运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天体的运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准备器材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活动之后填写评价项目课堂评价综合评价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自评组评教师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课外作业复习预习新课学习兴趣态度主动参与合作意识任务完成评价等级:优、良、中、差单元测试:总评: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及课题二、跟着牛顿看月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教学内容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内容是对上两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是下一节内容学习的基础。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三定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能够理解和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但对于月地检验的理解还稍有难度。学习目标确定1.知道万有引力是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的适用范围。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3.通过对万有引力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4.理解科学发现、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感受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学习评价设计评价项目学习评价综合评价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自评组评教师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预习情况兴趣态度知识点掌握情况……学习活动设计(1)环节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引入:树上掉下的苹果砸着牛顿,使牛顿突发奇想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拉住月球的力和地面物体的重力性质一样吗?不同意。机遇偏爱于有准备的头脑。“当牛顿思考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原因时,苹果偶然落地引起了他的遐想”的说法应该有点道理。猜想:地球对周围物体的重力作用应该会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拉住月球的力和地面物体的重力性质一样。(2)环节二: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0内容并思考:太阳对行星引力的大小如何?阅读课本,思考问题。课件呈现牛顿关于引力表达式的推导过程。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受力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运用牛顿第三定律,推导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总结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表达式。其中系数G为常量。在老师带领利用圆周运动知识逐步推导出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表达式,体会数学在物理问题中运用的魅力。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3)环节三:月地检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苹果树下的故事:牛顿依据开普勒定律和圆周运动的规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因此它只适用于太阳与行星之间,地面上的物体是什么力使得它不能离开地球呢?它们之间是否属于同一种力呢?假定地球对月球、地球对苹果和太阳与行星间以及的作用力是同一种力。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推导。给出相关数据让学生计算并进行检验。学生通过推导和计算完成地月检验。(4)环节四:万有引力定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牛顿地球将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引力统一起来,提出万有引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2内容。课件呈现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表达式:。其中G为引力常量。适用条件:①适用于计算两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物体可以看做质点,公式中的r表示两质点间的距离。②适用于计算两个均匀球体间的万有引力,公式中的r为两球心间的距离。阅读课本P52内容,初步认识万有引力定律。(4)环节四:引力常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100多年后,即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什通过扭秤实验测量几个铅球之间的引力得出。课件介卡文迪什扭秤实验装置。万有引力常量测量的意义:①成为万有引力定律正确性的重要依据;②没有G的测出,万有引力定律在许多问题的应用上受到限制,故G的测出使得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认识卡文迪什扭秤实验装置,体会其设计实验的精妙之处。学会用放大法处理微小变化。粗略的计算一下两个质量为50kg,相距0.5m的人之间的引力是多大?总结:小质量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通过计算得出人与人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板书设计跟着牛顿看月球1一、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二、地月检验三、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2.表达式:。其中G为引力常量。适用条件:适用于计算两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四、引力常量1.卡文迪什扭秤实验2.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既然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引力,为什么当两个人接近时他们不会吸在一起?我们通常分析物体的受力时是否需要考虑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合理的数据,通过计算说明以上两个问题。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应用的是逻辑推理,引导学生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科学猜想的正确性。播放动画卡文迪许扭称实验,让学生感受放大思想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活动之后填写评价项目课堂评价综合评价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自评组评教师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课外作业复习预习新课学习兴趣态度主动参与合作意识任务完成评价等级:优、良、中、差单元测试:总评: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及课题二、跟着牛顿看月球(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教学内容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三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本节教学内容为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天体质量的“称量”与计算和发现未知天体,体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哈雷彗星的按时回归,又验证了万有引力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万有引力定律,能够理解太阳与行星之间通过万有引力相联系。通过数学变换就能求出天体的质量和密度,也能理解发现未知天体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各量过于繁杂,字母很多,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可能会感觉难度大。学习目标确定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2.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的学习,体会科学定律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4.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学习重点难点1.天体的质量和密度的测量与估算2.解决天体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评价设计评价项目学习评价综合评价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自评组评教师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预习情况兴趣态度知识点掌握情况……学习活动设计(1)环节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以及G的含义。提问:在地球上重力与万有引力的有什么联系?回答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学生思考,并产生疑惑。课件呈现并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来源是什么?经受力分析后回答: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分析物体受力,指出重力和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重力和万有引力相等.则:在老师引导下认识重力与万有引力的联系。(2)环节二:“称量”地球质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g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是地球半径。课堂练习:已知:地球表面g=9.8m/s2,地球半径R=6400km,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请你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地球的质量。总结: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半径R在卡文迪什之前就已知道,一旦测得引力常量G,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因此,卡文迪什把他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计算地球质量。课堂练习:已知: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为3.8×108m,月球公转周期为27.3天。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请你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地球的质量。计算地球质量。提出问题:两次间地球质量数据为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思考:利用gR计算时,g的取值是近似,且忽略了地球自转的影响。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并非圆轨道。体会简化模型的意义。(3)环节三:计算天体质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总结上述两习题得出结论:计算天体质量的两种方法gR法g是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是天体半径2.Tr法T是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r是卫星的轨道半径,只能求中心天体的质量。上述两种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天体质量的计算。对比两种方法,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引导学生回忆开普勒第三定律,提出问题k=?总结:k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学生推导:(4)环节四:发现未知天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布置阅读任务总结:海王星被称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阅读课本P57内容,了解海王新发现的过程。海王星发现之后,人们发现它的轨道也与理论计算的不一致.于是几位学者用亚当斯和勒维列的方法预言另一颗.体会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4)环节四:预言哈雷彗星的回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件呈现并讲述:在牛顿之前,彗星被看作是一种神秘的现象。英国天文学家哈雷从1337年到1698年的彗星记录中挑选了24颗彗星,依据万有引力定律,用一年时间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这三颗彗星轨道看起来如出一辙,他大胆预言,这三次出现的彗星是同一颗星,周期约为76年,并预言它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次回归。1759年3月这颗彗星如期通过了近日点,它最近一次回归是1986年,它的下次回归将在2061年左右。在哈雷的发现和预言中体会物理规律之美。课件展示彗星家族。总结:海王星的发现和哈雷彗星的“按时回归”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地位,也成为科学史上的美谈。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劳厄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牛顿引力理论对行星轨道的计算那样,如此有力地树立起人们对年轻的物理学的尊敬。从此以后,这门自然科学成了巨大的精神王国……”牛顿还用月球和太阳的万有引力解释了潮汐现象,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其他力学定律,推测地球呈赤道处略微隆起的扁平形状。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于分析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微小差异的原因,以及指导重力探矿。板书设计跟着牛顿看月球2一、“称量”地球质量1.重力与万有引力:重力和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重力和万有引力相等.g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是天体半径二、计算天体质量1.gR法g是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是天体半径2.Tr法T是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r是卫星的轨道半径,只能求中心天体的质量。三、发现未知天体四、预言哈雷彗星回归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为什么不同物体在地球表面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是相等的?为什么高山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比山下地面的小?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展示地球自转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万有引力,重力和自转向心力的关系,培养学生建立科学模型的能力,感受物理规律获得的过程。引导学生推导相关表达式,感受万有引力定律在综合解决天体问题中的重要地位。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活动之后填写评价项目课堂评价综合评价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自评组评教师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课外作业复习预习新课学习兴趣态度主动参与合作意识任务完成评价等级:优、良、中、差单元测试:总评: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及课题7.3嫦娥六号怎样去月球(2课时)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介绍了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本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具体运用,是航天科学技术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对航空航天技术知识的探究兴趣,以及树立学生对我国航天科学技术的崇高敬意。学习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平抛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万有引力定律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诱导,按照迁移规律科学地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探究,获得新知。尽管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知识储备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学性,表达也许欠妥,建构物理模型能力欠缺。但只要始终参与到学习情境中,五官体验激活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表达,就都能获得发展和提高。学习目标确定物理观念:能正确描述和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规律。科学思维:能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对卫星的发射原理进行分析和推理;科学探究:能依据卫星发射原理,制定合力探究路线,分析数据发现规律;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及巨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及其推导。2.v、ω、T、a随轨道半径的变化规律。3.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特点以及卫星变轨。难点:1.发射速度和环绕速度的关系。2.变轨原理。学习评价设计评价项目学习评价综合评价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自评组评教师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预习情况兴趣态度知识点掌握情况……学习活动设计(1)环节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引入:问题1:嫦娥六号探测器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引导思考:将物体从高塔上水平抛出,物体最终落到地面上,当增大抛射速度时,物体的射程也随之增加。猜想:如果抛出的速度足够大,会出现什么情形呢?问题2:抛出的速度为多大,物体才能成为人造地球卫星呢?学生猜想:不会落回地面,绕地球运动,成为地球卫星。(2)环节二:宇宙速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学生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物体抛出后不落回地面,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地球半径为R、物体距地面高度h。总结分析:贴近地面运动的卫星,称为近地卫星。由于R>>h则r=R+h≈R这一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学生推导:其中提出另一种计算方法:卫星发射后,地球自转对卫星的运动没有影响,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引导学生推导。学生推导:总结: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球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近地卫星的速度;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1=7.9km/s两种计算方法:方法1:方法2:对比两种计算方法,体会计算原理。提问:如果物体在地球附近,运动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物体还能做匀速圆周运动吗?引入思考:物体真会脱离地球一去不返吗?分析后回答:不能,提供的向心力即万有引力不变,而所需的向心力由于速度增大而增大,故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向心力将做离心运动。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远离地球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在引力作用下物体先逐渐减速。逐渐到达远地点B,然后加速回程,形成一个椭圆轨迹。在老师引导下思考椭圆轨道的形成过程。结论:理论研究表明,在地面附近的A点,以速度v发射飞行器。v=7.9km/s时,飞行器沿圆形轨道1绕地心贴着地面匀速圆周运动(近地卫星)。7.9km/s<v<11.2km/s时,飞行器沿轨道2(椭圆轨道)运动(地球卫星)。问题:嫦娥六号一号探测器的运行轨迹是如何的?运行速度又是多少呢?展示:嫦娥六号运行轨迹图。在A点的发射时速度v越大,轨道的远地点离地球越远。v≥11.2km/s时,飞行器沿轨道4运动,只是这个椭圆轨道的远地点在离地球无限远处,飞行器将脱离地球引力束缚,永远离开地球。我们把v=11.2km/s称为第二宇宙速度。同理,当速度v≥16.7km/s,飞行器将脱离太阳引力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我们把v=16.7km/s称为第三宇宙速度。学生观察嫦娥六号运行轨迹图。引导学生总结: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飞行器在地球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v1=7.9km/s第二宇宙速度:使飞行器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地面发射速度.v2=11.2km/s第三宇宙速度:使飞行器脱离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地面发射速度.v3=16.7km/s提出问题:设卫星发射速度v,以下列三种情况发射,飞行器将如何运动?v<7.9km/s(2)7.9km/s<v<11.2km/s(3)11.2km/s<v<16.7km/s(4)v>16.7km/s总结三个宇宙速度并思考问题后回答:发射速度v<7.9km/s时,飞行器回落回地面;发射速度7.9km/s<v<11.2km/s时,飞行器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发射速度11.2km/s<v<16.7km/s时,飞行器绕太阳椭圆轨道运动,成为太阳的人造行星。发射速度v>16.7km/s时,飞行器飞力太阳系提示与扩展:三个宇宙速度都是相对于地球的最小发射速度,其他星球上也有对应的三个宇宙速度。练习1:若取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km/s,某行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6倍,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此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A)A.16km/sB.32km/sC.4km/s D.2km/s学生思考并计算:练习2;恒星演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成为恒星世界的“侏儒”——中子星.中子星的半径较小,一般在7~20km,但它的密度大得惊人.若某中子星的半径为10km,密度为1.2×1017kg/m3,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那么该中子星上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D)A.7.9km/sB.16.7km/sC.2.9×104km/sD.5.8×104km/s通过计算得出答案。练习3: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后,物体以速率v落回该人的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该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学生分析并计算:由竖直上抛运动可得该星球表现的重力加速度由gR法得该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下列关于三种宇宙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D)A.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在圆轨道上运行时的速度为7.9km/s<v<11.2km/sB.美国发射的凤凰号月球探测器,其发射速度大于第三宇宙速度。C.第二宇宙速度是在地面附近使物体可以挣脱地球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小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D.第一宇宙速度7.9km/s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E.我国向月球发射的“嫦娥二号”宇宙飞船在地面附近的发射速度要大于11.2km/s。F.在地面附近发射月球探测器的速度应为11.2km/s<v<16.7km/s通过三个宇宙速度的分析,得出答案,并加深对宇宙速度的理解。第2课时(3)环节三:人造地球卫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到目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科学原理。提出问题:按照牛顿的设想,发射一颗人造卫星,需要哪些条件呢?思考总结后回答:需要两个条件,(1)一座足够高的山海拔为(100km以上)。(2)物体达到足够大的速度(第一宇宙速度)。这两个条件无法满足。课件呈现回顾历史: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多级火箭理论,使发射人造卫星成为了可能。前苏联在1957年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我国科学家钱学森,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艰苦攻关,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目前我国拥有几十种,200余颗在轨卫星,在轨卫星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回顾卫星发射历史,瞻仰历史人物。课件呈现卫星发射过程:正如牛顿的设想,需要一座高山,只是这座“高山”我们用火箭来制造。用火箭把卫星送到“山顶”A点。将卫星以v1速度水平射出。这个射出过程叫轨道发射。之后卫星进入轨道1。如果要把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上,发射速度v1应为第一宇宙速度。提出问题:如果发射高轨道卫星呢?(预定轨道3)在A点将卫星以更大速度v2(v2>v1)沿水平射出。(轨道发射)由于离心运动原理,进入椭圆轨道2。轨道2与预定轨道3相切于B点。在B点加速,进入预定轨道3。总结卫星变轨:低轨道→高轨道:加速变椭圆轨道,远地点加速变圆轨道。高轨道→低轨道:减速变椭圆轨道,近地点减速变圆轨道。分析总结卫星发射与变轨,初步掌握卫星发射与变轨原理。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引导学生推导卫星的运行参数。总结分析:;;;;卫星轨道半径越大(离地越高),周期越大,速度、角速度、加速度越小。练习1:如图所示,a、b、c是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a、b质量相同且小于c的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b、c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B.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C.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D.b、c的向心力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力练习2:如图所示为卫星发射过程的示意图,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一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相切于P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B.卫星在轨道3上的周期大于在轨道2上的周期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速率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速率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小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练习3.“嫦娥一号”卫星从地球发射到到达月球的过程的路线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嫦娥一号”的说法正确的是(CD)A.在P点由a轨道转变到b轨道时,速度必须变小B.在Q点由d轨道转变到c轨道时,要加速才能实现(不计“嫦娥一号”的质量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