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500字_第1页
《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500字_第2页
《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500字_第3页
《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500字_第4页
《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5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26844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277731.1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 1132441.1.1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 151891.1.2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 225061.2关于技术溢出的研究 2302241.2.1技术溢出效应的来源 2215551.2.2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4298501.3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的实证争议 5143071.3.1产业集聚对技术溢出的正向效应 5168281.3.2产业集聚对技术溢出的负效应或无效应 596051.4文献评述 516608参考文献 61.1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1.1.1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现象,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特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复杂性和影响的广泛性使其成为经济学中的焦点话题,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马歇尔(1890)首次提出“集聚”的概念,指出规模经济和外部性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1]。韦伯(1909)从企业成本的角度出发,认为产生最小运输成本的区位选址是企业集聚形成的原因之一[2]。相对于从区位理论对集聚的成因进行解释,波特(1990)创立了“钻石”模型,从竞争优势角度提出了“产业群”的概念[3]。科斯(1937)从交易费用理论角度切入,认为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物可以节约成本,并从侧面说明企业集聚会产生经济效益[4]。保罗·克鲁格曼(1991)借助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提出的“中心—外围”模型,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描述了集聚的形成机制[5]。国内最初对集聚的研究从单一的产业集聚逐步过渡到对产业协同集聚的研究。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更多的企业选择相互合作,会促进集聚的形成(钱雪峰等,2007)[6]。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同行业的协同集聚逐渐成为集聚的主流现象。江曼琦等(2014)认为投入产出关系是产业协同集聚的原因之一[7]。陈子真等(2018)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受城市规模的影响[8],李红等(2018)也支持这一观点[9]。伍先福(2019)以广西为研究对象,指出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要素条件可以驱动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10]。也有学者从产业关联度(陈曦等,2018)、交易成本(陈晓峰,2016)、供需关系(赵景华等,2018)以及社会信任(周明生等,2020)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产业协同集聚的因素[11-14]。1.1.2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Baldwin等(2004)指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区域之间的资本流动[15]。Marius等(2009)认为劳动力流动会影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6]。Wetwitoo等(2017)以日本区域集聚经济为例,调查了集聚对区域生产力的好处,认为本地化集聚会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并且土地与运输投资的协调可以通过集聚最大化区域生产力[17]。Calzadilla(2018)以西班牙的工业发展为研究对象,指出工业区的集聚经济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工具,创造了经济增长机会[18]。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研究涉及城市化、生产率、产业结构升级等多个方面。产业集聚影响经济效应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它的外部性,集聚具有技术溢出效应,会通过市场外部性影响城市化(韩峰等,2014)[19]。产业协同集聚可以提高城市生产效率,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刘叶等,2016)[20]。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来看,协同集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王燕等;2019)[21]。邵朝对等(2019)利用中国2000-2007的微观数据对产业集聚和企业出口附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产业集聚可以作为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路径[22]。刘胜等(2020)也认为产业空间协同集聚可以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23]。虽然产业集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应,但并不意味着集聚水平越高,对产业的发展越好。王瑞荣(2018)指出在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超过一定规模后不利于制造业升级[24]。1.2关于技术溢出的研究1.2.1技术溢出效应的来源(1)国际贸易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Bertschek(1995)分析了进口和外国直接投资会通过增加国内竞争对企业创新产生积极影响[25]。Blind等(2004)基于德国服务业数据分析了进口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两者都对创新活动产生积极影响[26]。Damijan等(2010)以斯洛文尼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出口的创新效应,证明了出口通过程创新机制提高了企业技术效率[27]。Bratti等(2012)以意大利制造业的数据进行研究,同样认为企业通过出口学习会提升产品创新的能力[28]。Zvezdan(2016)指出FDI可以给企业带来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竞争优势[29]。Li等(2018)认为产业间的向后联系是国内企业长期获取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向前联系对制造业生产率增长具有积极影响[30]。Gábor等(2019)发现进口是新技术的主要来源,拥有外资的国家化公司从进口中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多[31]。Lee(2019)探讨了研发投资和中间投入贸易在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发现通过贸易渠道所产生的技术外溢会提高生产率,自由贸易在技术溢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2]。国内学者也主要从国际贸易角度研究技术溢出。刘和东(2012)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国际贸易、FDI以及创新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两种渠道的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时间差异性[33]。FDI作为资本国际化的重要形式,在推动技术溢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推动作用是双向的,体现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东道主国的正向技术溢出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两方面。刘美玲等(2015)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指出FDI会显著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34]。吴剑辉等(2016)认为FDI对中国对外投资所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为正[35]。谢莉娟等(2017)和陈洁等(2019)都认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提升技术创新水平[36-37]。(2)人力资本流动的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是技术的载体,在流动的同时伴随着技术的溢出与扩散,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Almeida等(1999)分析专利持有人公司间流动的数据,指出企业间工程师的流动会产生技术溢出[38]。Jude等(2015)认为只有人力资本流动可以作为横向知识传播的有效渠道[39]。Ahmed等(2017)评估了东南亚国家联盟人力资本技术溢出对TFP的影响,确定了人力资本对提高生产率的单一贡献因素[40]。Wolf等(2018)使用德国数据分析了劳动力流入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劳动力的流入可以提高生产率[41]。Hakkala等(2017)指出当本地和外资企业竞争不激烈时,人力资本流动和技术溢出的相关性更大,成为影响公司生产率的渠道[42]。Elish等(2017)运用单方程模型对埃及1982-201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人力资本促进技术溢出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43]。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流动与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从二者相互作用以及对生产率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切入。王恬(2008)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指出高技术员工从外资企业流动到内资企业会提高内资企业生产率水平[44]。张红霞等(2011)通过VECM模型检验了人力资本水平和FDI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认为长期FDI的技术溢出会对人力资本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45]。朱敏等(2013)指出海外回归人员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46]。刘洁等(2019)认为人力资本会对TFP产生正向效应[47]。1.2.2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1)空间距离对技术溢出的影响。技术作为“缄默知识”,其传播和扩散对地理距离较为敏感,需要近距离交流沟通才能产生共享。Rosenthal等(2001)研究了美国制造业集聚的微观基础,以行业为观察衡量产业集中在特征上以知识溢出为代表的空间集中度,指出知识溢出在邮政编码级别对集聚产生积极影响[48]。Caniels等(2001)基于中心地理模型认为知识溢出的强度取决于区域之间的地理距离[49]。Fujita等(2002)指出技术外部性存在一定的地理范围之内[50]。Storper等(2004)指出地理邻近在有利于人力资本集聚的同时有利于产生知识溢出[51]。冯婷婷等(2016)指出FDI的技术溢出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52]。李晨等(2017)认为地理邻近会对空间溢出产生促进作用[53]。地理距离的远近是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客观因素,技术溢出的有效性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邬滋,2018;沈能等,2018)[54-55]。周成等(2018)分析了产业间知识溢出的特征,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表现出地理邻近性,两者具有互补效应[56]。(2)吸收能力对技术溢出的影响。东道主国是否具备接受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能力,决定着跨国公司与东道主国能否建立长期的产业合作联系。技术溢出效应取决于本国对技术吸收能力的大小(肖卫国等,2019)[57]。东道主国技术吸收能力强,获得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益就越大;反之,东道主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太差,跨国公司就会渐少与该国的合作,东道主国就会丧失技术获得的可能性。具备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在对获得的知识进行吸收利用,有助于促进自身创新水平的提升(Gkypali等,2018;刘程军等,2019)[58-59]。刘宏等(2019)都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考察了技术溢出对创新产出的影响,认为技术差距会影响地区技术创新能力[60]。(3)技术距离对技术溢出的影响。Haddad等(1993)指出企业技术水平差异是决定FDI技术溢出的关键[61]。Findlay等(1978)认为技术距离越大,FDI的溢出效应越强[62],如果技术差距太小,那么跨国公司只能带来较少的技术溢出效应(Kokko,1994)[63],因为较大的技术距离意味着落后国家实现赶超的潜力越大,低生产率企业获得较大溢出效应的可能性也越大(Kellerdeng,2009)[64]。不同地区或者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也不同,从技术的有效性来看,高技术差距地区比中技术差距地区存在更为积极的技术效应(尹建华等,2014)[65]。符磊(2015)认为技术差距越大越利于当前中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66]。但技术差距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线性关系,二者也存在非线性影响(王华等,2012)[67]。1.3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的实证争议1.3.1产业集聚对技术溢出的正向效应Jacobs(1969)在集聚多样性的基础上指出产业集聚可以通过技术溢出促进创新[68]。Audretsch等(1996)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会使企业得到技术溢出的好处[69],产业集聚通过增强企业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带来了正的技术效应(Braunerhjelm,2004;Ottaviano,2006)[70-71]。集聚的技术溢出可以促进区域技术创新(Gilbert等,2008;张可等,2019)[72-73]。国内关于产业集聚对技术溢出正向效应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方面。薛继亮(2015)运用2001-2011山西、内蒙古、陕西和宁夏4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对集聚和技术溢出进行模型估计,发现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会促进经济增长[74]。王利晓等(2015)认为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在交互作用下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75],但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受技术差距影响,技术中等城市的效果最显著(张晓红等,2018)[76]。1.3.2产业集聚对技术溢出的负效应或无效应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集聚对技术溢出具有负向效应或者无效应。Enright(2000)认为产业集聚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长期会受到价值链短、产业关联度低的影响,对技术进步促进有限[77]。产业集聚与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负,二者之间存在消极影响(Carlino,1979;Broersma等,2009)[78-79]。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集聚与生产率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Gopinath等,2004)[80]。Croce等(2015)分析了集聚对意大利产品创新的影响,指出没有证据表明集聚的知识溢出会促进创新[81]。张敬斌(2016)认为制造业集聚没有产生正向技术溢出效应,不会促进技术创新[82]。秦松松等(2019)认为科技专业化集聚产生的MAR外部性本地溢出效应显著为负[83]。阮世珂(2019)从环保产业集聚角度,指出我国东北和东部省份环保产业集聚对空间技术溢出的作用不明显[84]。1.4文献评述产业集聚理论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外部经济、区位选择、产业关联、城市规模等多方面对集聚理论进行了探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但是,由于对集聚研究的时代背景不同,在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以及现实经济环境的限制等原因,部分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已有的集聚理论多是从基本的单区域、单产业角度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只是出于研究的简化,便于进行数学建模,与现实中日新月异的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不能完全运用到现实经济。其次,现有集聚理论对正负外部性关注较少。因此,多区域、多产业的产业协同集聚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的研究大多是以两者的实证争议为主。国内外学者从区域创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支持产业集聚的正向效应论。负向效应或无效应论的支持者主要是从单一的产业集聚或者加入一些不常见的变量进行分析,没有将更多的因素与产业集聚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另外,已有文献对产业集聚关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方面研究较少,虽然学者们对两者做了大量实证研究,但是对产业集聚作用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路径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因此,深入考察产业集聚影响技术溢出的条件,客观揭示产业集聚技术溢出的内在机制,是本文进行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在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非对称性的多区域地理集聚以及多产业的跨区域协同集聚角度出发,分析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现状,通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技术溢出,从理论上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影响产业协同集聚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参考文献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吴强.经济学研究的假设与理论的发展——基于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J].统计与决策,2007(12).Krugman,&Paul.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NBERWorkingPap-ers,1990,99(3):483-499.钱雪峰,梁琦.分工与集聚的理论渊源[J].江苏社会科学,2007(02):70-76.江曼琦,席强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53-160.陈子真,雷振丹.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8(03):50-58.李红,卢万国,韦永贵.城市效率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广东广西为例[J].城市问题,2018(03):66-75.伍先福.广西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测度及其集聚机理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9,35(05):89-102.陈曦,朱建华.制造业产业关联对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18(02):257-261.陈晓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6(12):63-70.赵景华,冯剑,张吉福.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4):62-68.周明生,于国栋.社会信任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03):70-85.Baldwin,R.E.,&Martin,P..Chapter60Agglomerationandregionalgrowth[J].HandbookofRegional&UrbanEconomics,2004,4(04):2671-2711.Bruelhart,M.,&FSbergami.AgglomerationandGrowth:Cross-countryEvidence[J].JournalofUrbanEconomics,2009,65(1):48-63.Wetwitoo,J.,&Kato,H..Inter-regionaltransportationandeconomicproductivity:acasestudyofregionalagglomerationeconomiesinJapan[J].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17,59(2):1-24.Calzadilla,J.F..RegionalDevelopmentUsingAgglomerationEconomicModel:IndustrialDevelopment—ASpanishCase[M].2018.韩峰,洪联英,文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城市化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31(12):3-21.刘叶,刘伯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16,38(06):16-28.王燕,孙超.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10):146-154.邵朝对,苏丹妮.产业集聚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GVC升级的本地化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8):9-29.刘胜,陈秀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贸易上游度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11):17-23.王瑞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聚集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8,34(04):132-135.BertschekI..ProductandProcessInnovationasaResponsetoIncreasingImport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J].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1995,43(4):341-357.BlindK.,JungmittagA..ForeignDirectInvestment,ImportsandInnovationsintheServiceIndustry[J].Review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4,25(2):205-227.Damijan,J.P.,Kostevc,C.,&Polanec,S..FromInnovationtoExportingorViceVersa?[J].WorldEconomy,2010,33(3):374-398.Bratti,M.,&Felice,G..AreExportersMoreLikelytoIntroduceProductInnovations?[J].TheWorldEconomy,2012,35(11):1559-1598.ZVukanović.AMultidimensionalCodifyingofFDITechnologicalandProductivitySpi-lloverAbsorptionCapacityandThresholdEffects[M]//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flowsIntotheSouthEastEuropeanMediaMarket.SpringerInternationalPublishing,2016.Li,C.,&Tanna,S..FDISpilloverEffectsinChina’sManufacturingSector:NewEvidenceFromForwardandBackwardLinkages[M]//AdvancesinPanelDataAnalysisinAppliedEcon-omicResearch.Springer,Cham,2018.GBékés,&Harasztosi,P..Machineimports,technologyadoption,andlocalspillovers[J].\o"ReviewofWorldEconomics"ReviewofWorldEconomics,2019,1-33.Lee,D..TheroleofR&Dandinputtradeinproductivitygrowth:innovationandtechnologyspillovers[J].TheJournalofTechnologyTransfer,2019.刘和东.国际贸易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吸收能力与门槛效应的分析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02):30-36.刘美玲,黄文军.进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基于我国1999~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J].工业技术经济,2015,34(02):48-54.吴剑辉,殷梅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基于国际技术传递渠道的实证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27(03):5-14.谢莉娟,王诗桪.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国内外贸易联动与部门间分工的权衡[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04):97-112.陈洁,周建平,许紫岳.国际知识溢出对浙江省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FDI与国际贸易的双重考量[J].上海管理科学,2019,41(03):108-113.Almeida,P.,&Kogut,B..LocalizationofK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