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3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4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篇阅读讲师:张老师高中试卷题型分析题目分值题型考查内容一、现代文阅读(多文本阅读)18分选择题(4题12分)、开放题(1题6分)(说明性文本阅读、论述性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推断、理解、分析证明、分析总结、归纳总结等二、文言文+论语阅读28分=18+10选择题(12分)、开放题(文言文6分、论语10分)文言文词句、内容理解和归纳总结、论语材料理解分析把握;三、古诗词阅读20分选择题(6分)、填空题(8分)、开放题(6分)古诗阅读理解分析和总结、古诗词默写四、文学类阅读18分选择题(6分)、开放题(12分)常见阅读解析(记叙文,包括人、物、景、事;)词语解释、理解赏析、筛选综合概括、内容理解概括等五、语言基础运用6分选择题(3分)、开放题(3分)词语运用、句子改写等六、作文60分写作题(小作文10分、大作文50分)1、字数:①小作文:三选一(150字以上,7行以上)②大作文:二选一(700字以上,32行)2、考试内容:①小作文:逻辑性观点内容;应用文写作;抒情/诗歌内容简写;②大作文:议论文、记叙文;目录01语文积累02文言文+论语阅读03古诗词阅读04长篇阅读05作文长篇阅读考点现代文阅读(多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的理解、概括和推断。长篇阅读考查内容1、现代文阅读(多文本阅读):(说明性文本阅读、论述性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理解推断、分析证明、分析总结、归纳总结等2、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1)词语解释(积累)(2)常见阅读解析(记叙文,包括人、物、景、事;散文;小说等);理解赏析、筛选综合概括、内容理解概括等现代文阅读

(多文本阅读)01做题方法阅读前1、明确文本阅读顺序先浏览题目,明确题目类型和要求,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带着问题意识去阅读。例如是主旨概括、细节理解还是推断题等,这有助于在阅读文本时有针对性地寻找信息。筛选关键词,主要是重复关键词和标志性词语(例如数字、专有名词、对立名词等)然后给段落标注序号,快速通读多文本内容,了解文本的大致主题、体裁、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各文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如观点的相互补充或对立等。做题方法阅读中1、标记关键语句:边读边划出总领全文的句子(往往在文章开头,起到开篇点题、总领下文的作用)、每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多在文章中间部分)、总结全文的句子(常在文末,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等作用)、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具有转折等逻辑关系的关联词(如“但是”“然而”“另外”“所以”等),这些句子往往对理解文本内容和结构非常重要。例如在分析议论文时,中心论点句就非常关键。2、区分不同文本:多文本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标记出不同文本中的重点内容,以便区分和对比。做题方法阅读后1、归纳段落大意:读完一段后,简要归纳出该段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和思路。(多文本阅读)即说明性文本阅读、论述性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2、总结文章主旨:概括文章主要讲述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意图。这对于回答与主旨相关的题目非常重要,如主旨概括题、作者意图分析题等。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深海沉积记录。B.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C.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反映的是我国北方5000年来暖季的温度变化。D.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研究得出的“冷抑暖扬”的结论。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深海沉积记录。×定位到第②④段B.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C.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反映的是我国北方5000年来暖季的温度变化。√定位到第④段D.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研究得出的“冷抑暖扬”的结论。√定位到第⑦段A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2.根据材料一,brGDGTs被用于我国古温度重建,下列能说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A.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B.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C.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D.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2.根据材料一,brGDGTs被用于我国古温度重建,下列能说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涉及brGDGTs内容的就是材料一的②③④段A.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B.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C.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D.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brGDGTs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B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3.根据材料一,关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主要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阳辐射能量持续下降。B.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C.木本植物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D.我国古代北方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3.根据材料一,关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主要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定位到第⑤段A.太阳辐射能量持续下降。√B.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次要原因C.木本植物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次要原因D.我国古代北方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变冷边干导致了它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另外,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关注连接词)选项中没有重复的词,所以不看选项,看题干后看文章,定位准确位置,再看选项。A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4.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比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材料二分析了该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B.材料一指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冷暖交替,材料二分析了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C.材料一显示唐朝初期温暖湿润,材料二说明了增温的具体区域以及具体原因。D.材料一显示北宋气候开始好转,材料二说明了北宋初期增温的范围及其原因。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4.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比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材料二分析了该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定位到材料一第⑦段;材料二第①段;B.材料一指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冷暖交替,材料二分析了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定位到材料一第⑥段;材料二没有说明原因;C.材料一显示唐朝初期温暖湿润,材料二说明了增温的具体区域以及具体原因。√定位到材料一第⑥段;材料二第①段;D.材料一显示北宋气候开始好转,材料二说明了北宋初期增温的范围及其原因。√定位到材料一第⑥段;材料二第①段;B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气候影响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并说明影响的复杂性。(6分)分析:①审题,带着问题去找答案②定位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涉及到气候影响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位置。→看每段的开头一句话(主旨句),只有材料一第⑦段和材料二第①②段涉及气候影响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影响。③划出相关内容,删除赘余内容,总结归纳。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气候影响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并说明影响的复杂性。(6分)答:(1)规律:百年尺度的气候冷暖变化与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呈现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对其发展有利,冷期气候对其发展不利。(2)复杂性:①历史上暖期的影响总体好于冷期,但冷暖期气候又都存在区域性差异,不论在暖期还是冷期,其都有可能给区域经济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②暖期气候推动社会繁荣、人口较快增长,但也可能因此增加社会系统风险,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真题演练:2023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籍的一项是(

)(3分)A.《三国志史传》散页(刊刻于明代,2018年发现于日内瓦图书馆)B.《韩柳文研究法》(林纾,1914年铅印本,研究韩愈、柳宗元古文的著作)C.《秦妇吟》残卷(唐·韦庄,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经洞)D.《春秋左传》(明代刻本,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B真题演练:2023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籍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籍采用的纸张体现了古籍的文物价值。

B.中医古籍所记载的药方体现了文献价值。C.艺术价值不只包括古籍版印工艺的价值。

D.古籍的其他价值都附着在其文献价值上。D真题演练:2023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3.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子”应标为“(B-PER)(E-PER)”。

B.“愀然”应标为“OS”。C.“正襟”应标为“OO”。

D.“问客”应标为“SO”。D真题演练:2023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改善古籍的收藏条件属于原生性保护,可以保护其文物价值。B.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C.实现古籍从“藏”“用”到“活”,只能依靠人工智能技术。D.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A真题演练:2023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让古籍“活”起来。(6分)答:①古籍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属于文化遗产。②一些具有很高价值的古籍因稀有而被珍藏在图书馆里,读者很难看到。③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有一定局限,传承性保护可以将古籍推向大众。文学类阅读

(单文本阅读)02(一)词语理解题1、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地根据词语所在的句子以及前后句的语境来理解其含义。如果是多义词,要确定在此处的具体意义。例如“这个地方很闭塞”中的“闭塞”,要根据文章描述的这个地方的交通、信息交流等情况来确定其是“交通不便”“消息不灵通”等含义。(一)词语理解题2、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1)考虑词性和感情色彩:比如形容词可能是用来描写事物的特征,动词可能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状态;褒义词表达肯定、喜爱等情感,贬义词表达否定、厌恶等情感。例如“他狡黠地笑了笑”中的“狡黠”是贬义词,描绘出人物一种略带狡猾的神态。(2)是否运用修辞:如果词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要分析这种修辞带来的特殊表达效果。如“那片叶子像一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像一只蝴蝶”这个比喻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飘落的姿态。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没有余裕跟他们详谈细话

余裕:富余的时间B.饥饿着的心眼

饥饿:对书籍十分渴望C.一些杭州的掌故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等D.在灯光下披读一遍

披读:聚精会神地批阅词语理解题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没有余裕跟他们详谈细话

余裕:富余的时间

第①段:尽管我没有余裕跟他们详谈细话,可是,草草打个照面,也就被包围在难以名状的快乐气氛中。B.饥饿着的心眼

饥饿:对书籍十分渴望

第①段:因为七八年来,辗转在穷乡僻市,饥饿着的心眼,久矣没有这种吞咽的机会了!C.一些杭州的掌故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等

第③段:后来我们仿佛像好朋友一样。他常常把一些杭州的掌故告诉我,有时候还把他们书业界的隐秘情事吐露了出来。这在我可算是一种从买书上得来的副收获罢。D.在灯光下披读一遍

披读:聚精会神地批阅

第⑦段:爱买书的人,有时还要受到一些惩罚。你今天看上了某一部书,高兴地把它买了,晚上在灯光下披读一遍,原来是一种很平庸的著作,在金钱的损失外,你还要加上了对于自己鲁莽的嘲笑。(二)句子作用题1、文首句(1)开篇点题: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要讲述的核心内容。例如一篇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开头就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直接点出主题。(2)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①在散文中通过描写环境等方式渲染一种氛围,如“夜,黑沉沉的,风在呼啸着,一种压抑的气氛弥漫着”渲染出一种紧张或神秘的氛围;②记叙文中埋下伏笔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像前面提到主人公丢失了一个重要的信物,后面情节发展就与这个信物的找回或其带来的影响有关;(二)句子作用题1、文首句③小说设置悬念则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如开头说“他看到那封信后,脸色突然变得煞白”,读者就会好奇信的内容是什么。(3)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引出下文要讲述的内容,起到统领的作用。比如开头说“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人对我影响深远”,下面就会具体讲述这个人是如何影响自己的。(二)句子作用题2、文中句(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内容并引出下文的内容,使文章的叙述更加连贯。例如“上文讲述了他在学习上的困难,他为此很苦恼。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这个句子中的“然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对下文内容进行概括性的引领,或者对上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二)句子作用题2、文末句(1)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进一步升华主题。如一篇写友情的记叙文结尾说“这份友情,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永远照亮我的人生之路,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点明了友情的珍贵这个中心并深化了主题。(2)照应开头(议、记叙文、小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例如开头说“那是一个难忘的清晨”,结尾说“这个清晨,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前后照应。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主旨概括题+词语理解题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像老朋友一样拉住了我”,将书铺人格化,表现了它对作者强烈的吸引力。B.第③段“宁愿一辈子做乡下人”表达作者在大都市的不适,突出买书对他的重要性。C.第⑤段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便于引导读者进入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D.第⑥段用“天才的语言”和“市场的商品”作对比,凸显了书籍雅俗共赏的特点。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第①段“像老朋友一样拉住了我”,将书铺人格化,表现了它对作者强烈的吸引力。B.第③段“宁愿一辈子做乡下人”表达作者在大都市的不适,突出买书对他的重要性。C.第⑤段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便于引导读者进入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D.第⑥段用“天才的语言”和“市场的商品”作对比,凸显了书籍雅俗共赏的特点。作者想表达的是书籍的价值和购买书籍的价格有的时候不成正比。(三)主旨概括题1、综合分析文本:综合文本文首句、中句、末句的内容,找出其共同指向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2、关注标题和首尾段:标题往往是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而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也常常会点明主旨或者对主旨有所暗示。3、提炼关键信息:从文本中提炼出关键的人物、事件、观点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主旨。真题演练:2024年北京卷(见配套材料)18.有学者认为这篇散文有“以轻松之行文,写厚重之情味”的特点,请结合第⑧段的相关语句,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6分)⑧书籍买得太多,就成了生活的一种累赘。在平时你得照顾它,整理、晒曝、去蠹虫、拂灰尘……在走动的时候,就更加麻烦了。要找许多箱囊去装盛,一路又担心着湿水或遗失,我从前很怕迁动,大半的原因就在这里。抗战以后,上海、杭州、兰溪、坪石等地先后失陷,我的全部文化财产也散失得一光二净--真成为一个“没有书的”读书人了。想起当年“坐拥书城”的情景,自然不免心绞鼻酸。可是,又一转念,却又觉得爽然--我苦笑地说:“无书一身轻!”记得陈简斋有句诗:“误矣载书三十乘!”我是要从自身所感到的另一种苦恼去同情他这个慨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