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52025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专题历史A配通史版课后习题专题突破练含答案_第1页
专题突破练52025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专题历史A配通史版课后习题专题突破练含答案_第2页
专题突破练52025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专题历史A配通史版课后习题专题突破练含答案_第3页
专题突破练52025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专题历史A配通史版课后习题专题突破练含答案_第4页
专题突破练52025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专题历史A配通史版课后习题专题突破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突破练52025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专题历史A配通史版课后习题专题突破练含答案专题突破练五(分值:76分)学生用书P231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浙江杭州二模)某条约首次明文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望厦条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合众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条约是与美国签订的条约,租地、建教堂等事项是美国在中美《望厦条约》中提出的,故选D项;《南京条约》是中英双方签订的,排除A项;《马关条约》是中日双方签订的,排除B项;《北京条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2.(2024山东日照高三期末)五口通商时期,大多西方国家驻华领事都由商人兼任。美国旗昌洋行7大股东中有4人担任过领事;法国驻上海、宁波和华北的领事是一个钟表洋行的伙计;英商宝顺洋行老板任葡萄牙的上海领事和荷兰、普鲁士的上海副领事。这一状况产生的影响是()A.便利了列强协调对华政策B.加剧了对中国的肆意掠夺C.促进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D.保障了殖民者的侵略权益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五口通商时期,列强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经济侵略方式,欧美国家驻华领事由商人兼任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列强更好地协调对华政策,故选A项;“肆意掠夺”不符合逻辑,排除B项;“资本输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保障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3.(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下表为1875年部分通商口岸子口税单(注:子口税是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及自内地运送土货至通商口岸出口时所缴纳的一种税款,以取代货物经过各内地关卡的各种税费)发放数。由此可知()开放口岸发行税单数货物价格(海关两)汉口92191954822镇江130363305037上海7555940099福州2347311736厦门1309378799A.交通变迁影响城市发展B.内河航运居于垄断地位C.列强经济侵略深入内地D.政局动荡阻碍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内地的汉口、江苏省偏内地的镇江,发行税单数、货物价格超过了鸦片战争时期开放的上海、福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故选C项。4.(2024山东联合检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一面要求东南督抚遵守对列强宣战的上谕,“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饷,力保疆土”;一面又表示对其宣战是出于“万不得已之苦衷”,并敦促他们“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这反映出清政府()A.反侵略斗争的策略灵活B.面临严重中央集权危机C.对战争正义性存在疑虑D.将外交权力下放到地方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一面对地方督抚强势要求,一面又摆出委婉语气,表明晚清中央权势减弱,对地方控制减弱,产生了严重的中央集权危机,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清政府与东南督抚的关系,虽涉及八国联军侵华,但并未强调反侵略斗争的策略,排除A项;材料“勿再迟疑观望”表明清政府并未对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正义性存在迟疑,只是对地方督抚的态度有所变化,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清政府对东南督抚的态度,没有体现清政府要求东南督抚负责外交事务,排除D项。5.(2024浙江台州二模)清廷在1865年初把300部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万国公法》分发给各省督抚,并指出该书“颇有制伏领事官之法”,有助于“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供各省督抚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一举动()A.有效应对了当时严重的边疆危机B.意味着“华夷秩序”的彻底崩溃C.标志着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D.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指出《万国公法》“颇有制伏领事官之法”,意味着通过学习和运用国际法,可以更好地处理与外国领事的关系,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清政府还指出《万国公法》可以“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即通过学习和研究国际法,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用以反驳和破解列强的无理要求和不公平待遇,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综上,清政府的举动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故选D项。6.(2024浙江湖州、衢州、丽水二模)清末有大臣上奏折写道:“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该奏折意在()A.表达支持康有为变法的立场B.奏请清政府变革选官制度C.揭示列强轻侮清政府的原因D.阐述坚持科举制度的想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奏折认为科举制是各国诟病的,而学堂是新政的关键,留学生也归重学堂,这样有利于选拔有用之才,因此该奏折意在奏请清政府变更选官制度,故选B项。7.(2024福建漳州一模)中法战争后,张之洞上书朝廷说:自强之本,以权操在我为先,以取用不穷为贵……兹虽款局已定,而痛定思痛,宜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图、更将何待?由此可见张之洞主张()A.掌握权力,振兴朝廷B.重整旗鼓,反抗侵略C.闭关自守,抵抗侵略D.学习西方,以图自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洋务派代表张之洞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实现自强,D项正确;“掌握权力,振兴朝廷”的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重整旗鼓,反抗侵略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闭关自守已经被打破,材料与闭关自守无关,排除C项。8.(2024山西临汾二模)洋务运动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被称为“同治中兴”,寄托了清王朝的希望,并明显地带有归复旧物的幻想;为稍明新旧区分,又称“同光新政”;为表示其回应西方逼迫的一面,又称“自强新政”。时人对洋务运动的认识()A.与客观事实完全背离B.因现实需要不断变化C.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D.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被称为“同治中兴”,反映了清王朝对其寄予的复兴希望;又被称为“同光新政”,是为了稍微区分新旧;而“自强新政”则强调了其回应西方逼迫的一面。这些称呼和寓意反映了时人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认识和期待,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故选C项;“与客观事实完全背离”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的认识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排除A项;称呼变化是时人站在不同角度对洋务运动的不同理解和期望,没有因现实需要而不断变化,排除B项;时人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不是统治阶级意志能左右的,排除D项。9.(2024湖南衡阳二模)1903年,盛宣怀在《开办高等商务学堂折》中奏请开设的课程有“商律、财政、商业、历史、舆地、物理、化学、算数、簿记、书札,又有机器学以究工艺,商品学以辨物产,游历考察以求实验,而广见闻”。其旨在()A.改革科举制度B.推行西式教育C.培养实用人才D.提高国民素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盛宣怀在《开办高等商务学堂折》中奏请开设的课程大部分都是实用之学,目的是培养实用人才,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盛宣怀奏请开办的高等商务学堂课程设置情况,没有提及科举制度的信息,“改革科举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课程设置中既有西式课程,也有中国传统课程,其目的并不是推行西式教育,排除B项;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学到实用之学,但只通过该学堂并不能提高国民素质,排除D项。10.(2024湖南怀化二模)有学者谈到近代中国的买办时,说:“他们特别关注于夷务,更重要的是关注于财富……他们(的投资)首先进入轮运、采矿、纺织,最后是机器制造等近代行业……”这表明买办()A.垄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B.出卖近代中国经济利益C.达成与外商商战的共识D.推动生产方式质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买办投资近代工业企业,有利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质的变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买办投资近代企业,并没有垄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排除A项;买办关注外国事务并投资近代工业,不能得出他们出卖中国经济利益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买办与外商商战的信息,排除C项。11.(2024山东日照高三期末)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中厘金(厘金主要面向工商业群体征收)变化情况。年份数额(万两)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1891年371141.081903年534050.90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近代经济转型进程艰难B.政府陷入严重财政危机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D.对外经济依附程度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财政收入中,厘金上升反映出对工商业的压制,这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进程的艰难,故选A项;表格反映的是厘金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没有提供清政府其他财政收入及支出等方面的情况,无法得出“政府陷入严重财政危机”,排除B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转变,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厘金是向工商业群体征收的国内税,无法反映“对外经济依附程度”的情况,排除D项。12.(2024广东茂名二模)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了下图管理形式,这反映了该企业()A.兼具近代性与传统性B.受外来资本控制C.避免了官商利益冲突D.有较强的独立性答案A解析据图中的管理形式可以看出,上海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采用了股份制形式,会分享企业收益、股价、分红,同时官僚也参与进来,利用企业资源以达成其政治目的,这反映了该企业兼具近代性与传统性双重特点,故选A项;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主要受到官府控制,并不受外来资本控制,排除B项;官督商办企业容易引发企业产权不明等问题,官商利益存在冲突,“避免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据图示可知,该企业对官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其独立性较弱,排除D项。13.(2024江西九江二模)20世纪初,《大公报》的报人们运用白话文大声疾呼,中国“积萎不振,日渐衰弱者,此何故哉?曰:国民无公德故”,“一家人没爱德,就不成一个家;一国人没爱德,就不成一个国”。这说明此时部分报人已经意识到()A.民主科学思想的进步性B.民众精神觉悟的重要性C.推广白话文章的必要性D.家国一体观念的普遍性答案B解析材料主旨是认为国民要有公德,国家才能振兴,强调民众的精神觉悟,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科学思想,排除A项;虽然材料说运用白话文大声疾呼国民要有公德,但未涉及推广白话文章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可以体现家国一体观念,强调家与国都需要德,但未阐述家国一体观念在中国普遍存在,排除D项。14.(2024全国甲卷,29)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B.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C.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D.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说明改良派积极拥护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但由于清廷迟缓拖延的态度和对立宪派的欺骗,使一些改良派最终走上了与革命派合流的道路。因此,新政只是暂时缓和了国内政治矛盾,故A项正确;新政不但没有挽救清政府统治,反而加速了清政府走向灭亡,新政的政治目标并未实现,故B项错误;一些改良派后来转向革命,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革命派并未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项错误。15.(2024山东泰安高三期末)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时间主题代表文献或译作鸦片战争后了解世界《四洲志》《海国图志》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求强求富《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等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20世纪初民主革命《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科学启蒙《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B.思想认识不断深化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D.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过程,这说明近代中国思想认识不断深化,故选B项;近代中国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涉及的不仅有民主观念,还有器物等内容,C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排除;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符,排除D项。16.20世纪初,梁启超著《新民说》,认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以若是之民,得若是之政府官吏,行若是之政”“故民智、民力、民德不进者,虽有英仁之君相,行一时之善政,移时而扫地以尽矣”。这反映出当时梁启超()A.迎合国民革命的诉求B.维护民主宪政的成果C.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D.揭露清末新政的虚伪答案C解析20世纪初,梁启超认识到“新民”是实现社会变革中的迫切任务,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C项;国民革命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20世纪初,中国并未建立“民主宪政”,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涉及清末新政,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2024天津和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材料二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西书阅读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10分)参考答案(1)阅读主体:由洋务人士、士大夫群体向民间扩散,呈现多元化。阅读内容:以涉及算学等科学技术的西方时务书籍为主。阅读背景:西学书籍的市场化和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阅读的影响:推动读书风气的变化和都市知识变迁。(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西学东渐逐渐深入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推动作用。评价:为近代救亡图存提供力量;提升资产阶级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维新思想传播,为维新变法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并未找到真正的救国道路,对整体社会的影响有限。18.(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4月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清末统治阶级挽救危机的努力。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事记(部分)年份内容1901年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逐步推出各项“新政”。同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清政府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展开1902年清政府饬令各省,选派留学生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成为仅次于外务部的第二大部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大办新式学堂。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其条款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续表年份内容191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组建第一届责任内阁。在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占5人,汉族官僚仅4人,被讥为“皇族内阁”材料二清末最后十年所遭遇的转型困境致使其改制带有自毁的意味,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被认为更迅捷有效的革命,其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背道而驰。——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参考答案观点:清末新政等改革没有起到挽救统治危机的效果,反而加速了革命的爆发。说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而推行新政,进行改革。经济方面,清政府奖励工商,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制,大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了新式人才,新式人才思想进步对清政府的统治越发不满;政治方面,清政府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设立咨议局,一方面为民主制度的建立做准备;另一方面,《钦定宪法大纲》和成立“皇族内阁”,暴露出预备立宪骗局,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同情、倒向革命;军事方面,编练新军,但是湖北新军很多官兵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最终成为武昌起义的重要力量。专题突破练六(分值:72分)学生用书P235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广东一模)1895年10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农学会,并在农学会成立宣言中称“且以化学详核各处土产物质,阐明相生相克之理,著成专书,以教农民,照法耕植”。这表明孙中山()A.提出民生主义基本原则B.重视发挥近代科技的作用C.尚在革命与改良间摇摆D.贯彻落实扶助农工理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且以化学详核各处土产物质……照法耕植”可知,孙中山认为可以通过将化学等近代科技的相关知识教给农民,以提高农业生产,反映了孙中山重视发挥科技的作用,故选B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平均地权、核定地价,与材料中通过化学推动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说明此时期孙中山已经转向革命,排除C项;扶助农工的理念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的,排除D项。2.(2024浙江杭州二模)清政府曾于1911年11月3日宣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皇帝之权、皇位继承顺序由宪法规定;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由国会议决;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布;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武昌起义B.预备立宪C.护国运动D.护法战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的权力缩小了,相对扩大了国会的权力,这是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为了保持垂亡的封建王朝采取的权宜之策,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成立说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清政府预备立宪挽救统治的目的失败,因此,预备立宪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护国运动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于1915—1916年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而清政府的统治已于1912年2月结束,排除C项;护法战争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于1917—1918年反对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战争,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2024山东临沂高三学科素养水平测试)1912年的《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分西式和袍褂式两种。这反映出当时()A.西式礼服成为主流服饰B.传统文化受到政府重视C.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D.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民国初期,对于男子礼服有不同的分类,并且其形制也有不同,这是当时社会生活近代化的表现,故选C项;题干内容仅是对男子礼服有不同的规定,并没有述及该服饰成为社会的主流,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有关男子礼服的相关规定是受到中国和西方的影响,并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有关男子礼服的相关规定能够体现“中西融合”,但是并没有体现“深入人心”,排除D项。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废止刑讯,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权,改变“贱民”身份,赋予妇女同男工完全平等的权利等;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的一些苛政。这些措施旨在()A.推进民主革命B.推动社会进步C.促进经济发展D.改变落后习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取消了一些陈规陋习,兴办实业、推动男女平等等,实行这些政策的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故选B项;民主革命指反封建专制,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不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排除A项;临时政府的措施包括很多方面,规定废止刑讯等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不仅包括改变落后习俗,还有推动经济发展,整体来看是推动社会进步,排除D项。5.(2024山东济南一模)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答案D解析从“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到“恨其事之不成矣”,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形势的发展,民众对于革命志士的态度由诅咒谩骂到支持,故选D项;戊戌变法主张进行政治变革而非暴力革命,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崛起壮大的根本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排除C项。6.(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三模)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派总统府秘书长呈递清太后一封国书,祝贺其诞辰,中华民国官员也前往贺寿。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时,清室也以皇帝名义祝贺中华民国国运昌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民国雏造,政府同意清帝维持原有尊号与皇室运作B.此事纯属虚构,因清朝已被推翻,并无皇帝或太后C.袁世凯假借溥仪名义祝贺自己就任,为称帝作准备D.保皇派与中华民国官员相联络,企图拥立溥仪复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代表清廷与孙中山谈判,达成协议,确定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规定清帝退位后,其尊号仍存不废,因此,材料中的现象表明民国雏造,政府同意清帝维持原有尊号与皇室运作,故选A项。7.(2024北京东城一模)1914年北洋政府举行了首届县知事试验,考试内容有论文《管仲治齐、孔明治蜀、王猛治秦异同得失论》、国际条约的理解、地方行政、断案的策问等,共录取619人(多为清朝官员),另有保荐免试120人。该县知事试验()①有利于保持地方行政的稳定②杜绝了地方吏治腐败现象③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需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录取官员多为清朝官员可知,知事的录取沿用了前朝官员,说明地方行政很大程度上继续了前朝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因此有利于地方行政的稳定,故①正确;北洋政府采用考试选拔地方官员,是官员选拔方式的改革,但并不能杜绝吏治腐败,故②错误;据所学可知,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故③错误;文官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有利于建立现代民主制度,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知事,体现了时代进步,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8.1919年6月,宪法学家张慰慈在《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介绍了苏俄新宪法。苏俄宪法首个完整中译本是刊载于1919年《解放与改造》第1卷中。此后,解释和评论苏俄宪法的文本如雨后春笋。这一现象()A.导致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B.说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C.促进了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变革D.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启蒙答案D解析据材料“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介绍了苏俄新宪法”“解释和评论苏俄宪法的文本如雨后春笋”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苏俄宪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启蒙,故选D项。9.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民国时期的家庭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原有的家长制受到冲击B.聚族而居的状态被打破C.外在冲击及内在变革D.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传统的等级尊卑关系逐渐被平等、人格对等的关系取代,子女可以自由择业和自主婚姻,这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冲击以及民国初年推行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所导致,C项正确;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国时期平等的家庭关系,而聚族而居状态被打破更强调血缘关系受到冲击,排除B项;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与民国时期的史实不符,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呈现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排除D项。10.(2024山东泰安四模)下面是某学者对上海《申报》在1911—1919年刊登的纺织类广告数量的统计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类别1911年1912年1913年1914年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19年中资(个)61920243623202420外资(个)47912181861022A.上海已成为纺织业的中心B.民族资本已超过外国资本C.传统纺织业在新机遇下重新焕发生机D.纺织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内外形势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1年到1919年的中资企业刊登的纺织类广告数量增加,一度超过外资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同时1914—1918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也得到了兴起,所以国内外形势变化影响纺织业兴衰,故选D项;材料没有上海与其他地区在纺织业方面的对比,不能表明上海已成为纺织业的中心,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资本在当时仍然处于优势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是纺织类广告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传统纺织业重新焕发生机,排除C项。11.(2024广东茂名二模)1919年5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建立“劝用国货会”,抵制日货。12日起,杭州、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师生陆续发表宣言、组织罢课游行。6月初,一些温州知识分子创办《救国讲演周刊》,以利当地的“救国”宣传。这说明()A.爱国救亡运动有所创新B.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C.抵制日货运动开始出现D.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中,斗争形式先后出现学生倡导的抵制日货到师生组织罢课游行,再到知识分子创办报刊宣传救国思想,斗争空间范围由杭州到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再发展到温州,这些都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故选B项;抵制日货、罢课游行和创办报刊等斗争方式不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才创新的,排除A项;中国民众抵制日货的活动很早就有,“开始出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中提及五四运动在浙江的空间范围扩大化,并非成为中心,排除D项。12.(2024山东潍坊高三期中)1920年,邓恩铭指出,“按社会学说起来,人人都是有衣穿,有饭吃才对……富的富得不得了,穷的穷得不得了,这是什么原故呢?我想社会上一般军阀、官僚、政客、资本家只知道役使一般苦同胞,为他们作奴隶牛马,还要横征暴敛无所不用其极”。这表明他()A.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劳苦大众的利益B.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落后的根源C.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社会问题D.主张知识分子应与工农运动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邓恩铭对近代中国压迫和剥削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并特意指明了资本家对“苦同胞”的压迫,体现了其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资本家剥削的观点看问题,反映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社会问题,故选C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才成立,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军阀、官僚、政客、资本家”,并未提到西方列强,且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资本家等对“苦同胞”的压迫,并未说明要采取什么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且材料既没提到知识分子,也不涉及工农运动,排除D项。13.(2024山东德州高三期末)下图为1923年王尽美创作的诗歌《革命天才明》摘录。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工人工人白劳动,厂主吸血虫。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对农民穷汉白劳动,财主寄生虫;人穷并非命,世道太不公;农民擦亮眼,革命天才明!A.坚持城市中心道路B.强调党的组织建设C.重视阶级觉悟启蒙D.主张挽救民族危亡答案C解析由“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农民擦亮眼,革命天才明”可得,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用白话诗歌的形式对工人和农民进行思想觉悟的启蒙,号召工农迅速行动起来,只有参与革命才能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权利,表明重视阶级觉悟启蒙,故选C项;1923年中国共产党确实是坚持城市中心论,但是这与题目主旨不一致,排除A项;题目主旨是强调对工农进行动员和革命觉悟的启蒙,诗歌中并没有关于党组织建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诗歌中工人的斗争对象是工厂主,农民的斗争对象是财主,这都属于国内的剥削阶级,所以当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国内进行阶级斗争,而不是主张挽救民族危亡,排除D项。14.(2024山东德州高三适应性联考)1923年11月,孙中山提出:“吾党与他们(布尔什维克)主张皆是三民主义,主义既是相同,但吾党尚未有良好方法,所以仍迟迟不能成功。……吾等想革命成功,一定要学他。”孙中山揭示出中俄两国()A.革命道路的相同性B.无产阶级领导的可能性C.革命目标的一致性D.资产阶级软弱的必然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吾党与他们(布尔什维克)主张皆是三民主义,主义既是相同”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中俄主义相同,并且其提出了新三民主义,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还强调了国民党尚未找到革命道路,反映了其认为中俄两国有着相同的革命目标,故选C项;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坚持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而俄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排除A项;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代表,不可能强调坚持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排除B项;孙中山只是强调国民党尚未找到革命方法,未说明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排除D项。15.(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毛泽东在1927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认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这()A.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明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C.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D.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可知,毛泽东认为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处置是错误的,重视农民运动对于革命前途有益,说明其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故选C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之后才提出,而材料时间为1927年3月,此时国共合作尚未破裂,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看法,不能说明国家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农民运动,不能说明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排除D项。16.(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924年9月,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撰文指出,义和团排外的精神,存在幼稚的缺点,但也是“中国国民革命史上悲壮淋漓可歌可泣的遗产”,并“希望国民党双肩承受这种伟大的遗产!”上述观点有利于()A.继承义和团运动反封建精神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D.民主革命纲领正式形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1924年9月”“希望国民党双肩承受这种伟大的遗产”并结合所学可知,蔡和森希望国民党继承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精神。国民革命发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材料中的观点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主要反对外来侵略,是反帝爱国运动,并非反封建运动,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于1924年1月,材料中的时间是1924年9月,当时国共合作已经正式形成,排除C项;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余注全力于铁路政策,以谋发达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