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X汇报人时间20XX《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标准课件大纲目录CONTENTS05五、教学方法与建议01一、作者与背景介绍02二、文章内容解读03三、写作特色分析04四、教学重点与难点PART01一、作者与背景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著有《隋书》序论等,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魏征生平事迹魏征以直言进谏著称,敢于直言不讳地指出唐太宗的过失,具有极高的勇气和责任感。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始终把国家的长治久安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魏征性格特点唐太宗曾高度评价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镜矣。”古往今来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也对魏征赞誉有加,认为他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谏臣。魏征历史评价魏征其人唐太宗李世民随父李渊起兵反隋,战功赫赫,生活简朴,政绩显著。贞观初期,太宗吸取隋炀帝败亡的教训,继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推行诸多惠及国计民生的政策,国力增强,民生改善,边防稳固,内外安宁。贞观之治初期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唐太宗逐渐产生了骄奢之心,大兴土木,广搜奇珍异宝,频繁巡游,耗费了大量的民力财力。这种行为引起了魏征的忧虑,他洞察到繁荣背后的隐忧,在众臣颂扬之际,屡次上疏直言进谏。太宗渐生骄奢之心魏征在贞观十一年致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章中,力陈“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之理。他通过《谏太宗十思疏》劝谏唐太宗改正过错,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太宗阅后深感惭愧,承诺接受忠言。魏征上疏进谏写作背景PART02二、文章内容解读文章开篇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喻,引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通过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积累德义,不能只沉溺于眼前的安逸和享受。提出中心论点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以“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进行反面设喻,与前面的正面设喻形成鲜明对比,加重了强调意味,使论证更加透彻有力。论证方法分析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句式整齐,运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语言特色赏析第一段内容分析作者指出历朝历代帝王“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说明很多君主在创业初期能够忧国忧民,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功成名就之后往往德行衰败。这一现象揭示了历史的普遍规律,为下文的劝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分析历史规律探讨得失人心的原因文章分析了君主得天下和失人心的原因,指出在夺取天下时,君主会“竭诚以待下”,与百姓同心协力;而在守护天下时,却“纵情以傲物”,导致民心丧失。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深刻地阐述了君主的行为与民心向背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得民心的重要性。强调人民力量作者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来强调人民的力量。这句话表明,虽然怨恨的大小并不重要,但只要百姓心怀怨恨,就足以颠覆政权,提醒君主必须谨慎对待民心,不能忽视人民的力量。第二段内容分析提出“十思”建议作者在第三段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建议,包括“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等十个方面。这些建议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君主应该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谨慎行事,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总结全文观点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强调君主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以“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来劝诫唐太宗不要过于劳累自己,而应该善于运用思考,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这段总结既呼应了开头的中心论点,又进一步升华了主题,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完整和深刻。论证“十思”意义文章通过阐述“十思”的意义,说明如果君主能够做到这十点,就能够发扬九德,选拔贤能之士,使文武百官各司其职,从而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这段内容不仅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还深入分析了这些建议的积极意义,使读者更加信服作者的观点。第三段内容分析PART03三、写作特色分析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文章开篇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喻,引出中心论点。这种比喻论证的方法,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第一段中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以“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与前面的正面设喻进行对比,加重了强调意味。在第二段中,又通过对比君主在夺取天下和守护天下时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得民心和失人心的原因,使论证更加透彻有力。在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历朝历代帝王“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的历史事实,为下文的劝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这种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具体和有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论证方法多样骈散结合文章在句式上突破了骈体文“骈四俪六”的局限,大胆在句首或句尾加上虚词,如“虽、终、斯、岂、诚能、何必、而况、乎、也、哉”等,使语句更加活泼、通俗、浅显,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同时,文章又大量运用对偶句、排比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使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用词精当文章用词准确精当,富有表现力。例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中的“伐”“塞”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不居安思危的危害,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种行为的荒谬性。富有哲理文章语言简洁明了,但富有深刻的哲理。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等句子,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得到思想上的启迪。语言风格独特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从提出问题“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到分析问题“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再到解决问题“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文章的论证更加深入和透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第二段分析历史规律和得失人心的原因,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并总结全文观点。这种结构使文章的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读者能够很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脉络。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中间部分的论证始终围绕这一论点展开,并在结尾处再次强调,使文章的前后内容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文章开头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结尾处又以“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来呼应开头,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结构更加严谨。总分总结构照应呼应层层递进结构严谨PART04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文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如“固”“浚”“下愚”“明哲”等实词,“而”“之”“以”等虚词,以及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通过自主翻译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字词句含义。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及作者提出这一论点的依据和目的。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和意义,以及作者对唐太宗的劝谏之情。领悟思想内涵让学生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民本思想,“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忧患意识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教学重点理解论证方法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学生在理解这些论证方法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结构。领会语言特色文章的语言风格独特,骈散结合,用词精当,富有哲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这些语言特色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指导、重点词语分析、句式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感悟思想深度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深刻,如民本思想、忧患意识等,学生在感悟这些思想深度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文章的思想精髓,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010203教学难点PART05五、教学方法与建议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节奏韵律。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的停顿、重音、语调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诵读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如“十思”的具体内容和意义、文章的论证方法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合作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与文章相关的视频、图片、音乐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例如,在讲解“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时,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民力量的伟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情境教学法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课后练习、知识竞赛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注重文言知识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写作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文章的思想内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例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