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全国甲卷)-历史(全解全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全国甲卷)-历史(全解全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全国甲卷)-历史(全解全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全国甲卷)-历史(全解全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全国甲卷)-历史(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全国甲卷】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部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12小题,共48分)24.下表为先秦时期的家训中有关“修身”问题的阐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先秦时期的家训《礼记·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周易·家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田稷子母《责子言》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礼之利不入于家。夫以匹士相与犹然,况于受禄之臣乎?今君设官待子,厚禄以奉子,言行备则可以报君.....A.折射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B.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C.表明孝道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D.体现了当时贵族政治的显著特点【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家训中所讲的“修身”并非是一个个人的问题,而是与齐家、平天下并行的。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家训中的“修身”从一开始便染上了政治色彩,成为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三者的结合。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气质是家国本位的,家国利益是伦理的目的,可知B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百家争鸣”不符。故排除A项;C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25.汉画像石中描绘力士斗兽的题材有很多,图1画面有一力士,仰面跨步挥臂,与左边狂奔而来的牛相斗,牛怒目弓背,以角前抵,画面右侧一狮被力士击败而逃。这类画像石图1A.印证铁犁牛耕的推广B.体现了崇尚勇武的时代风貌C.凸显社会矛盾的尖锐D.展现了注重意境的绘画风格【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高考中“五育齐飞”的试题,图片“斗兽”体现当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的汉代崇尚勇武的时代风貌及阳刚之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故选B;题干材料无法印证“铁犁牛耕”的推广,排除A;也未凸显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图片很写实,也不是材料主旨,D错误,排除;故选B。26.北宋画家郭熙强调对真实山水进行深入观察体验,注意不同季节、角度的山水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强调“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四时之景、朝暮之变有所不同;还强调绘画的“可游可居"之境;等等。可见,其观点A.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B.受到了“格物致知"理念影响C.推动了绘画理论的多元化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理学,意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对真实山水进行深入观察体验”“强调‘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等信息可知,郭熙强调绘画要深入地理解、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达到内在的精神上的领悟.这符合“格物致知”理念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学中的“格物致知”对绘画理念的影响,而未体现“知行合一”,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其他绘画理论,无法得出“推动了绘画理论的多元化”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绘画世俗化的特点,排除D项。27.清中叶东北的大豆、杂粮等农产品运往南方沿海各省,台湾的稻米、蔗糖也成为其与各省贸易的主要货物。这反映了当时A.东部地区成为贸易中心B.国家统一助推商贸发展C.国内长途贩运开始兴盛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清中叶东北的大豆、杂粮等农产品运往南方沿海各省,台湾的稻米、蔗糖也成为其与各省贸易的主要货物”可知,清朝中叶,东北地区的农作物运往南方各省销售,台湾的稻米等成为了与各省贸易的主要货物,这体现了国家统一对全国商品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东部地区成为贸易中心的结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地域性商帮的出现推动了国内长途贩运的兴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28.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思想的成熟涌现在靠着几本自然科学和政法书籍的知识来探索研究的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头脑中,而没有出现在亲身去过西方、见闻知识远为博洽的早期维新派马建忠、薛福成身上。这主要是由于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B.早期维新代表与正统思想划清了界限C.甲午战败骤然加剧民族危机D.维新派将儒学经典与西方思想相结合【答案】C【解析】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骤然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加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使维新思想的加速成熟,戊戌变法有人认为其有“早产”性,是外因刺激下的产物,故选C;当时民族资本主义是初步发展,故A错误;不论早期维新派还是90年代的维新派,都未与正统思想划清界限,排除B;D是当时维新思想的特点,不是原因,排除;故选C。29.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中国学术思想在世界上于上古、中古“皆占第一”,今日西学东来,“亦不过报恩反哺之义,加利息以偿前负耳”。这一看法旨在A.宣扬政治改良主张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C.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D.为西学传播制造舆论【答案】C【解析】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梁启超强调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不断,长期领先于世界,目的在于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C项正确;材料与宣传政治改良、维护儒学正统地位及为西学传播制造舆论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30.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统计,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以及改编的部队总数近178万人,约占国民党作战军队总数的22%,被人民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军队总数为458万人。这说明A.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胜利B.国共之间力量对比得到根本扭转C.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D.正确斗争策略加速战争胜利进程【答案】D【解析】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采取了军事进攻与政治引导相结合、分化瓦解敌方势力与区别对待地方阵营相结合、必须接受和平条件与宽大处置相结合的政策,使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最终站在了中共及人民一边,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内战的军事实力和战斗力,客观上使战争走势利于人民解放军,这对推动解放战争的进程、加速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D项正确;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基本胜利,排除A项;国共之间力量对比得到根本扭转是在三大战役后,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大革命时期建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31.1953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此后全国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名。该部法律的实施A.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B.建立起基层群众自治制度C.践行人民民主的原则D.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53年全国选举产生大量基层人大代表,又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1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由此可知这种做法是在保障人民当家做主,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A项说法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1956年建立的,1953年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材料涉及选举人大代表,没有涉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D项说法错误,当时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还未召开,排除D项。故选C项。32.公元前242年,罗马统治者开始任命专门审理涉及外邦人案件的裁判官。这些裁判官的判例和颁发的告示成为罗马法的新因素,被称为裁判官法和大法官法。由于这些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因此也被称为万民法。这表明万民法A.体现了罗马各阶层人民的利益B.有效维护了罗马社会稳定C.讲求贴近生活实际和灵活变通D.都是由裁判官主持修订的【答案】C【解析】从题干“罗马统治者开始任命专门审理涉及外邦人案件的裁判官。这些裁判官的判例和颁发的告示成为罗马法的新因素”及“这些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可以看出罗马统治者是根据实际的需要及时变通、灵活应对,故选C;罗马万民法是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排除A;此题为“表明类”选择题,属于本之类选择题,B项为罗马法的影响,未体现题干主旨及本质,排除,而且B项是所有罗马法的共性,排除;D项不是本质,排除。故选C.33.1783年,国王任命24岁的小皮特为首相,遭到下院多数议员反对。小皮特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权力结构发生变动B.首相必须对国王负责C.议会改革成效显著D.议会政治进一步完善【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及责任制内阁的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当时英国权力结构未发生大的变动,故排除A项;在英国责任制内阁下首相对议会负责,故排除B项;议会改革是在1832年,故排除C项。故正确答案为D。34.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在群众的欢呼声中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由此可见苏联解体是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失败B.西方和平演变的胜利C.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是在群众的欢呼声中解体的,这反映了人们对当时苏联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苏联解体是因为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生产力水平持续下降,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苏联解体是被苏联人民抛弃的结果,不是西方和平演变的胜利,排除B项;当时苏联已经抛弃了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35.某学者在《大国政治与中国外交》中写道:在亚太地区,有“中、美、日”新三角和“中、美、日、俄"四角关系;在欧洲,既有“美、欧、俄”大三角,也有“德、法、英”小三角,还有“德、俄、英、法”四角关系,等等。这种局势A构成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调B.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反映出意识形态冲突的淡化D.加剧了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答案】B【解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现代世界政治格局,以亚太地区、欧洲地区大国间的关系为情境,要求学生运用现代政治相关知识解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突出综合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大国之间的多边多角互动与制衡态势使大国关系错综复杂,这种合作与制衡的态势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故B项正确。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指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平等地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参与国际事务,而材料强调的依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制衡.未涉及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A项;大国之间进行合作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冲突淡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局势并不一定会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排除D项。故选B。二、非选择题部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其中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各自撰写的《中国民族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材料二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摘编自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材料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引发了中国民族史的撰述热潮,诸多撰述纷纷以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为主线考察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出现民族史撰述高潮的历史背景,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王桐龄、吕思勉等著述观点的局限。(9分)(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顾颉刚和费孝通在中国民族研究上观点的异同。(6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0分)【答案】(1)背景:五四以来,民族意识全面觉醒;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答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亦可给分);民族革命斗争不断高涨(答抗日战争不断发展亦可给分)。(6分)局限:只强调民族融合中汉化的一面。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汉族也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新鲜血液,各民族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分)(2)同:都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异:顾颉刚忽视了民族差异性和多元性,费孝通明确指出了民族一体内的多元特征。(6分)(3)原因: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颇丰(或答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在学术争辩中思想不断发展;开展民族历史调查实践;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改革开放推动文化繁荣。(6分,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但总分不超过6分)意义:发展了民族观;推动了中国民族史学术研究;有利于形成民族认同(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分,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解析】(1)第一问是原因考察和历史解释考察;原因结合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及相关事件进行表述。局限性:只强调民族融合中汉化的一面,不够全面和辩证。(2)第二问比较类考察。结合材料分析,准确提炼信息。(3)第三问考查原因和意义。从民族观、史学研究及民族认同方面阐述。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500年前后的英国还是一个没有强大海军和以农村人口为主的“落后”国家。然而,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垄断者”“世界金融中心”“海上霸王”和"世界最大殖民帝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又促进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只有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变革才能转变生产模式并且启动一个自我持续的经济发展过程,“这些新的安排产生了一个强国。它足以在一种前所未有程度上以有效的方式获取资源。并且促进了英格兰在国际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一个世界性大帝国的产生以及最终形成无人匹敌的格局”。因此,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置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摘编自张旭东《从制度变革角度看近代英国的崛起》材料蕴含了近代英国崛起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启示:不断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说明:美国独立战争后,确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9世纪中期,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不断革新技术,取代英国成为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使国家经济实力大增;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并最终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兴盛,与其不断创新与变革是密不可分的。(12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和历史事物阐释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世界近代史时期。据材料“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置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得出启示:不断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说明:首先,确定要列举的近代国家——美国。然后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分析,得出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角度,得出美国的技术革新,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从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角度分析,得出其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并最终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国家。最后进行总结即可。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为了克服“养兵”带来的弊端,以及裁减冗兵,节省军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采取了“省兵之策”。首先,政府下令在禁军、厢军中进行考核,不能胜任禁军的降为厢军,厢军中不能担负职责的免为平民,尔后又“诏拣诸路半分年四十五以下胜甲者,升为大分”。又因宋军队数量庞大,与军队服役时间长不无关系,故王安石采取“五十以上愿为民者听之”的对策。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诏废并诸军营”,将“陕西马步军营三百二十七,并为二百二十七”,并且规定“马军额以三百人,步军以四百人”,其后“凡拔并者,马步军营五百四十五并为三百五十五”。自熙宁至元丰,“岁有废并甚众”。——摘编自徐正华、何建华《试论王安石变法中的军政改革措施》(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安石“省兵之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安石“省兵之策”改革。(9分)【答案】(1)目标明确;自上而下;渐次推进;措施多样;立足实际;引入竞争机制。(任答三点,6分)(2)积极:精简整编了军队,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政府开支,有利于缓解财政困难;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局限: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王朝的积贫积弱局面。(从积极和局限两个方面任答三点9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1)第一问概括特点类。主要根据材料内容划出重点词句,在归纳总结提炼语言,概括出一般性认识。(2)第二问是简析类。可从根本目的、改革效果辩证分析。可以从利弊方面分析。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纳赛尔政府经过慎重考虑,于1956年7月26日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中东局势顿时紧张起来。对此,美国政府在外交上企图以“公正”“中立”的身份处理中东事务,趁机排挤英法,独霸中东。白宫担心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拖延会殃及巴拿马运河的主权问题,因而在苏伊士运河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它既不能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从而公然破坏与英法的盟国关系,又不能支持英法继续强占运河开罪阿拉伯国家进而将其推向苏联的怀抱。面对埃及的这一决定,英法两国反应非常激烈,决定以军事手段维护两国的利益。10月29日,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也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1月5日,苏联以超级大国的身份向三国发出警告,扬言使用现代化毁灭性武器进攻英法本土迫使其撤军。6日,艾森豪威尔一方面命令美军进入全球警戒状态向苏联示威,另一方面催促英法尽快停火。在美、苏联合构成的威慑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不得不于11月6日宣布停火。——摘编自张华玉《十月战争时期的美国中东政策研究》(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中东政策的主要意图。(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中东政策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产生的影响。(8分)【答案】(1)变化:从支持英国打压埃及到联合苏联反对并制止苏伊士运河战争。(2分)目的:战争爆发前:美国想要介入中东地区,增强美国对埃及的影响力;遏制苏联。战争爆发后:避免和苏联发生直接冲突;乘机拉拢埃及,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5分)(2)影响:进一步打击了英法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加速了西方阵营的内部分裂,尤其是美国和法国;客观上推动了欧洲进一步联合;扩大了美国对中东的影响力。(8分)【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1955年12月,美国、英国意欲资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并提出一系列附加条件”“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可知,从支持英国打压埃及到联合苏联反对并制止苏伊士运河战争。目的:战争爆发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借助英国,想要介入中东地区,增强美国对埃及的影响力;埃及战略位置重要,美国想要遏制苏联。战争爆发.后:苏联支持埃及,美国避免和苏联发生直接冲突;美国制止苏伊士运河战争,乘机拉拢埃及,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2)影响: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英法被迫停火,进一步打击了英法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根据材料“法国进一步走上寻求欧洲联合的道路,英国也加快了从殖民地撤离的步伐”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