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吉林省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吉林省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吉林省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吉林省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近期,王峰团队的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面世引发关注。联想到去年由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创作而成的人工智能短篇小说《机忆之地》,可以看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变化,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似乎开始朝向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峰攀登。②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到那时,“写什么”“如何写”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解决,而难住人工智能的将是“为什么写作”这个哲学命题。③就现实而言,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进行“包抄”。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而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④某种意义上,作家和人文学者的态度是对的。目前,无论是认知心理学、自然科学、计算机领域还是哲学和艺术创作领域,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艺术的核心创造力,常常就是有关无限性和非理性的表达,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习得、更无法模仿的存在。人的大脑至今仍具有高度的神秘性,人工智能的“世界模型”建构依然远远赶不上人脑的运行模式。哲学家赵汀阳在其著作《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中谈到,当前人工智能还停留在“图灵机”阶段,凡是人脑能够进行的、一切在有限步骤内能够完成的理性思维,它都能有所表达,但欠缺创造力和变通能力是其重要缺陷。⑤此外,人作为主体,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复杂的感性经验,而个体经验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正是生活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学艺术重点表现的内容,无数经典文学作品正得益于此而不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没有经验的实感及处理经验的艺术转换能力,也就将永远无法拥有人类标准下的艺术创造力。慕明正以虚构的科幻故事表达了类似观点:当传统的写作观念烟消云散之后,“故事”仍然是人类创造力最后的高地。因为故事如同由无数线索编织而成的巨大挂毯,正是这些线索携带着广阔世界和自我心灵感受,让无数层次的信息以自洽而又具有审美性的方式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艺术世界里。⑥回到这两部具体作品的讨论中来,《天命使徒》是一部超大体量的“网络玄幻小说”,它有主人公,故事情节大略完整,相较于情节和叙事,风景和人物内心描写更为突出。但就如同王峰自己给这部作品打61分一样,小说的文学性是存疑的,存在语言冗余、叙事性不足、模式化套用和堆砌痕迹明显等问题。如果说小说语言问题能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升级而改善,那么叙事诗学作为小说核心问题,可能是人工智能小说创作永远无法攻克的“难关”。⑦相较而言,短篇小说《机忆之地》的人物对话性更为突出,但也存在文学性不足的问题。不过,值得玩味的是,作为一部“百分之百由AI创作出的小说”,“作者”借助“Memoria”之口阐释了对数据、记忆和人类情感关系的理解。从思想性(无论是AI真正思考的结果还是意外的巧合)而言,《机忆之地》如同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未来寓言。⑧值得追问的还有,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能否解决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艺术发生学问题?文学创作能否真正被“人工智能技术化”?这是很难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问题。如同青年科幻作家、文学计算领域学者刘洋谈到的,人工智能文学创作,首先需要建构一个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只有对文学进行可量化、指令明确的拆解和数据化,然后用人类文明长河中无数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数据库、语料库、修辞库、情感表达库,并进行大算力的喂养,才能推动文学创作大模型的发展。但其第一步——文学的量化,至今仍然被视为“天方夜谭”。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之路,依然道阻且长。但如同我们对科技发达时代的“奇点”何时来临一样无法预知,人工智能创作的可能性边界及其发展速度,我们也很难准确预测。但有价值的是,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他者”,可以让人类自身不断反思——科技时代,文学的独特价值究竟在何处。(摘编自康春华《“叙事诗学”可能是写作无法攻克的难关》)材料二:莫言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文学并不是无用,而是有“无用之用”。文学并不像科学一样拥有很强的目的性,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属性和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不有意识地为政治所用。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自己的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道德伦理风貌,并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摘编自马嫣然《浅谈文学无用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慕明的想象,一旦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再独特的作家语言风格也会被人工智能自如运用到文本创作之中。B.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成为人工智能正在以难以阻挡的趋势对写作领域形成“包抄”之势的标志。C.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还只能完成有限的、程序化的事情,尚无法把握无限性、非理性和不确定性思维以及个体复杂特殊的感性经验。D.本文作者对运用人工智能实现真正的文学创作持有乐观态度,但什么时候实现是无法预知的,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或能模仿、创造出一个故事,但永远不会解码这个故事背后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心灵感受。B.《天命使徒》和《机忆之地》共同之处在于,突出的语言描写冲淡了小说叙事,造成其文学性不足。C.人工智能创作是由严密的逻辑与计算支撑的,优秀作品创作过程需要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来支持。D.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发言,强调了文学的独立性及其在精神层面的独特价值,并非真的无用。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工智能文学创作未来尚需解决的问题的一项是()A.提供写作创意的能力 B.风格转移算法的发展水平C.艺术的创造力和变通力 D.经验的实感及处理经验的艺术转换能力4.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5.科技时代,文学有哪些独特的价值?请结合材料简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声的歌荒煤一九三八年的十月革命节。黄昏夕照中,延安城闪耀着热情和欢喜的光辉;红旗在阵阵歌声里飘扬起来,街道上拥挤着灰色的人群,阳光投射在他们红红的脸颊上、衣领和胸襟上的红证章上。落日似燃烧起一堆火焰,熊熊的红光在苍穹波动着。他仿佛投入太鲜丽的红色的海里,感到头都有些昏眩起来。他有一张瘦削苍白的脸。一双很大的眼睛,然而那样灰黯,没有光彩。他身材很高,但瘦瘦的腰杆有些弯曲。他慢慢地移动脚步,两腿之间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并且显出了膝盖的僵硬。其实,他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是刚从监狱被释放,才来到延安的。到延安三天,一切都在他眼前呈现着新奇的印象。随着人群走进会场,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奇迹。有最新式武器的军队和荷着红缨枪、大刀的农民自卫队站在一起,铜号和唢呐用完全不同的节奏齐吹着。小脚的妇女,背着木刀的儿童团……每个人都在歌唱。他觉得每个人都会歌唱,歌唱斗争的热情,未来的希冀……是一种幸福!可是他同时却回忆起一个没有歌声的时代……六年前的秋天,一个细雨濛濛的夜晚,入狱三个月的他突然被送进一辆黑色的大囚车。一切都是漆黑的,车厢空旷旷的。死亡的影子以最清晰的想象掠过他的脑海,却又没有恐怖。车走入了街道,他借了些许灯光,看见了车厢里的同伴。两个身材较高大的人,另一个是女的,却很瘦小,长长的头发盖住了脸,蜷缩着;两个人中间,有一个站起来斜靠着车壁,一直不动地凝视窗外。车子穿过一条热闹的街道,站在窗前的人猛然地咬着牙闷声叫道:“同志们!我们唱《国际歌》!”他也站起来,身子一晃,便挨近了那几个人。那个高个子盯了他一眼,说:“唱!”他摇摇头说:“我不……”汉子激怒地推了他一掌,冷笑道:“胆怯的东西!去你的……来,我们唱!”“什么?我真不会唱!”他气愤地叫了起来。他觉得“胆怯”两字非常损伤自己。他记起来,第一次看见这个歌并不久,那是印在一个小册子的前面,一个比他还小的同志送来的。他心跳了,睁了大眼睛望着那同志,问道:“你会唱么?”他用有些颤栗的手指指着那支歌问。“不,我也不会!”青年摇着头,随即抓住了他的手,坚定地说道:“有同志会的,慢慢的,我们一起学吧!”他们两个紧紧握住手,互相凝视着,充满了坚信地笑了。从此,他心里秘密地埋藏着一支歌,在疲乏和烦恼的时候,他便用一种无声的自己的调子,默默地在心里背诵着这支歌,算作歌唱。可是工作是紧张的,四周恐怖的压抑有如窒息的瓶子,闷得你喘不过气来。他和他的同志在一起时,总是紧张的悄悄的,最艰苦的工作也只是最简单的几句话。常常一个同志见了两三面,以后再也看不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行动就是一支悲壮的歌。那个说只要有机会就一起来学歌的青年人,在和他第四次见面以后,再也没露面了。而他自己,不久便也被捕了。他想着想着,难受起来,他是因为这才没有学会唱《国际歌》的……车停止了,像是已经驶到世界尽头。他被推下车来,机械地走着。深深的黑暗里,一切可怕的沉寂着。忽然地,歌声起来了,一种颤抖但悲壮的声音走在他前面,两个粗壮的男音和着尖细的女声歌唱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他第一次听见他心爱的歌。这支歌以他不曾想到的悲壮节奏感动了他。他也想唱,虽然他觉得这歌声是那样熟悉,如同他时常在心里歌唱的一样,却还是唱不出来。就在这时,他听见一排枪声朝他射击过来。他倒了下去,一切都沉寂了……他醒过来,仍然在车上。他摸摸自己的身子,是潮湿的,感到很寒冷,却没有什么苦痛。车厢里只有他一个人——原来他是被拖去“陪斩”的。“同志们!大家——起立!”他忽然被四周人群的起立惊醒了,他也站了起来。“脱帽!唱一——《国际歌》!”台上的人挥动着手,悠悠地,一阵歌声便飘扬起来:千万人的歌声开始甚至有些杂乱,但是渐渐变得和谐激昂了。这时天已经黑了,红色的五角星灯,镰刀斧头,革命领袖的肖像……各色各样的灯彩都以无比的光辉闪耀着。四周的山谷回响着雄厚的歌声,波涛似的山头的影子像是在颤栗。他掉过头来望望两旁的人,清清楚楚听见歌声从他们的喉咙里传播出来。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长长的头发整齐地盖满了白皙的额头,显露着一双黑大明亮的眼睛,发出柔和的歌声;一个白发的老人,混浊的眼里含着泪滴,像在默默地诉述着一个梦想……他的眼泪盈满了,一种类乎呜咽的声音在他喉咙里响着,发着太低的模糊的声音。“唱吧,幸福的同志们!你们能够唱,也能够自由地唱!但是别忘了许多牺牲了的同志,他们一直不能够唱,也不会……”他喃喃地念道。一阵风吹过,那一群彩灯飘摇着颤抖的光芒,好像在震动的黑夜里挣扎。但一会,风停了,歌也唱到最后,彩灯却忽然地闪耀起辉煌的光亮,从地里迸裂出来似地照亮了全场。温暖的光明排挤开了寒冷的黑暗。终于,他觉得自己唱出声音来了,温暖的光明照亮了他的心,歌声便从心底涌了出来,融合在人群的合唱里面,一同在山谷间巡回荡漾——其实,他只是有了歌唱的感觉,他唱的依然是一支无声的歌,但这支歌,正由千万个幸福的人们,以最高的热情和嘹亮的声音在歌唱着。(节选自《荒煤短篇小说选》,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黯淡无光的眼神、弯曲的腰杆和特殊的走路姿势等,暗示了六年的监狱生活对“他”的摧残。B.在车厢里被同志指责为“胆怯东西”,“他”先“气愤”后“难受”,表明其情绪渐趋平和。C.醒来后“他”由身子的“潮湿”“寒冷”“没有什么苦痛”意识到自己还活着并且没有受伤。D.集会上众人脱帽齐唱《国际歌》,表明歌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延安人民的团结一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心理,有助于更好地呈现人物在革命斗争中逐步成长心路历程。B.小说以点面结合的手法表现众人合唱的盛况,以“他”努力发声的行为侧面表现歌曲的感染力C.作为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小说追求对时代风貌的忠实反映,在场景的描写中努力做到客观冷静。D.小说隐去所有人物的姓名,不但不影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反而有助于突出这些形象的普遍性。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标题“无声的歌”的丰富意蕴。9.这篇小说时空多次转换,叙述却紧凑有序,请结合文本简析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盟鸥①辛弃疾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②,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作者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②同盟鸥鹭: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意为与鸥鸟订盟。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题交代了事件,上阕“凡我同盟鸥鹭”和“今日既盟之后”两处都照应了标题。B.上阕以“甚爱”二字统摄,既盛赞带湖景色之美,又以与鸥鹭订盟表达喜爱之深。C.下阕写鸥鸟“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窥鱼欲捕的情态。D.词人从“废沼荒丘”到“明月清风”的变化中,感叹欢乐和痛苦相继,着意渲染愁情。11.辛弃疾是“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沙场将帅,在本词中用轻松之笔,表面写优游之趣,实则情感丰沛,请结合词作谈谈你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2.名篇名句默写(1)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屈原志趣的高洁与日月类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亡国而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武陵蛮寇临沅,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克。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披甲上马。”遂遣授率中郎将马武、耿舒等将四万余人,征五溪。援谓友人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及援讨武陵蛮,军次下隽,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则路近而水险,从充则涂夷而运远。耿舒欲从充道,援以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耿舒与兄好畤侯弇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书奏之,帝乃使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会援卒,松因是构陷援。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谒者南阳宗均监援军。援既卒,军士疫死者太半,蛮亦饥困。均乃与诸将议曰:“今道远士病,不可以战,欲权承制降之,何如?”诸将皆伏地莫敢应。乃矫制调伏波司马吕种守沅陵长,命种奉诏书入虏营,告以恩信,因勒兵随其后。蛮夷震怖,冬十月,共斩其大帅而降。于是均入贼营,散其众,遣归本郡,为置长吏而还,群蛮遂平。均未至,先自劾矫制之罪。上嘉其功,迎,赐以金帛,令过家上冢。(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光武之于功臣,恩至渥也,位以崇,身以安,名以不损,而独于马援寡恩焉,抑援自取之乎?尽力以佐人取天下,而卒逢罪谴者,或忌其强,或恶其不孙,而援非也,为光武所厌而已矣。老氏非知道者,而身世之际有见焉。其言曰:“功成名遂身退。”盖亦察于阴阳屈伸之数以善进退之言也。平陇下蜀,北御匈奴,南定交趾,援未可以已乎?武溪之乱,帝愍其老而不听其请往,援固请而行。天下已定,功名已著,全体肤以报亲,安禄位以戴君,奚必马革裹尸而后为愉快哉!光武于是而知其不自贵也;不自贵者,明主之所厌也。夫亦曰:苟非贪俘获之利,何为老于戎马而不知戒乎?老而无厌,役人之甲兵以逞其志,诚足厌也。故身死名辱,家世几为不保,违四时衰亡之数,拂寒暑进退之经,好战乐杀而忘其正命,是谓“逆天之道”。老氏之言,岂欺我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马援贪功取厌》)13.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前舒A上书当B先击充C粮D虽难运而E兵马得F用G军人数万H争欲先奋。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为,认为,与《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中的“以为”意思相同。B.行,副词,将要,与《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中的“行”用法不同。C.矫,假托,诈称,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意思不同。D.南,名词作状语,与《赤壁赋》“东望武昌”中的“东”用法相同。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蛮人攻打临沅,李嵩、马成征讨未能取胜,马援一再请行,终于得到允许,于是他率领马武、耿舒等人前往征讨。B.宗均担任马援军队的监军,军中病疫严重,他命吕种奉诏书招降蛮人,怕对方假意投降,又亲入敌营,遣散其部众,平定了蛮人之乱。C.马援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身死名辱。王夫之认为,马援没能在“功成名遂”后及时身退,让皇帝觉得他不“自贵”。D.王夫之认为,做人做事应当遵循阴阳屈伸之数,不违背规律,明晓世间的进退之道,以免给自己甚至家族招来祸端。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陵蛮寇临沅,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克。(2)全体肤以报亲,安禄位以戴君,奚必马革裹尸而后为愉快哉!17.请简要概述光武帝为何对马援“寡恩”,并结合材料一谈谈相关的事实依据。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①技能人才往往聚焦于复杂生产体系中的某一个环节,②他们的工作也许并不在聚光灯下,③但是对于提高实体经济质量效益、提升制造业水平具有重要作用。④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⑤技术工人就能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打造自己在职场上的稀缺性,⑥让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并增强一个领域的技术水准。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既要依靠技术工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培养。“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从技术工人自身而言,无论从事什么劳动,只要具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就能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政府部门应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强国建设,“匠心”铸就。从一枚螺丝钉的打磨,到精确到毫米级的工艺,小环节里有大学问,也能做出大成果。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就能凝聚起强大的创新动能,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技能人才往往聚焦于复杂生产体系中的某一个环节,他们的工作也许并不在聚光灯下,但是对于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实体经济质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复句改为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梁启超在近代中国之所以能发挥重大影响力,不但因为他的文字所具有的特殊魅力,①。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梁启超和严复、胡适类似,都是学问渊博的“通才”,而不是在“象牙塔”之内沉浸于纯知识领域的“专才”。这种“通才”很类似陈澧、曾国藩、钱穆等人所提倡的“士大夫之学”,这种学问“将‘②’与‘有用于世’二语,悬为著书讲学之标帜”。梁启超和严复、胡适都是这一类型的学者,他们以学术研究来“修已治人”,不但能够依赖学问来“安顿身心”,更借此关怀中国的现状,并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其中梁任公又比严复、胡适更接近传统的“士大夫之学”。梁启超③,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他的打牌、饮酒、读书都是真性情的表现。当然在他一生中最重视的还是成就其“士大夫之学”的阅读、教书与写作,以及由此而培养出的渊博的学问。这应该是源自他以“趣味”来追求知识的人生观。21.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22.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的“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顺利完成学业,这值得庆贺。B.你不用做饭,我这就走。C.自信点,勇敢些,别怕这怕那的!D.我这才知道运动的好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梁任公认为,凡人必须要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才有价值,否则每天哭丧着脸,生命便有如枯木或是沙漠,了无生趣。其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B2.B3.A4.①多种文体创作成果初现,能够创作出高质量的诗歌和散文,在小说创作领域有了初步探索。②辅助写作功能强大,能够收集与整合资料,撰写情节大纲与激发灵感。③制式写作驾轻就熟,能够熟练地完成任务。5.①在科技时代,文学能够展现艺术独有的核心创造力,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习得、更无法模仿的存在。②在科技时代,文学能够将复杂的感性经验进行艺术转换,传递个体复杂的感性经验。③文学作品在科技时代能为人们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④在科技时代,文学能够引导人们进行反思,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B7.C8.①“无声的歌”是主人公珍藏心中却从未唱出的《国际歌》,代表着革命者坚定的信仰。

②“无声的歌”是不少革命者想唱而始终未能唱的歌,含有对革命情谊的歌颂及对牺牲同志的缅怀。

③“无声的歌”喻指恐怖压抑的环境下革命者“静悄悄”的斗争行动,蕴含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④“无声的歌”最终由千千万万的人唱出,寓指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9.①以“歌声”为线索,见歌、背歌、刑场听歌到延安听歌,始终围绕《国际歌》展开,不枝不蔓。

②小说的发展,时间相对集中,从傍晚到夜晚,六年前的事情以插叙的方式巧妙穿插其中。

③小说的发展,空间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会场和囚牢中,清晰明白。

④以具有过渡、照应作用的语句提醒读者时空的转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0~11题答案】【答案】10.D11.①词人本是驰骋沙场的将帅,现在被解职闲置,整日湖边徜徉,无事可做,表面上看生活优游,却透露出几分孤寂无聊,不受重用的郁愤。②词人与鸥鹭同盟,闲来无事观鸟捉食的举动,以及纵使结为同盟,盟友也不解其意的戏谑之叹,看似是写有趣闲适之情,实则抒发世无知音,无人理解,无人赏识的落寞。③词人最后决计在东岸多植杨柳增添绿荫,从前文感叹人世欢哀变迁相继,突转而来,将深沉慨叹抛却,宕开一笔,转写休闲时光的筹谋,蕴含着对时局和自身遭遇的不满欲说还休,不说也罢的无奈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2题答案】【答案】①.蝉蜕于浊秽②.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修我甲兵⑥.与子偕行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3~17题答案】【答案】13.CGH14.A15.B16.(1)武陵蛮族侵犯临沅,朝廷派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前去讨伐,未能获胜。(2)保全身体来报答亲人,安稳地处于官位来拥戴君主,为什么一定要壮烈牺牲在战场上才觉得愉快呢!17.原因:不懂得自我珍视(未能在功成名就后退隐)。事实依据:①光武帝怜悯马援年老,起初不同意他出征武陵蛮,但马援坚持请行;②在征讨武陵蛮的过程中,虽遭遇困境,士卒多疫死,马援仍坚持作战。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18~20题答案】【答案】18.新征程上,凝聚起强大的创新动能,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的条件之一(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创新才智充分涌流。19.①引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