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一、(·宁夏海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寻找教育曙光在陶行知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个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生命力。当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热潮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荧光屏上……第2页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事。在波折山径上,陶行知碰到了一位三十多岁农民。陶行知一向重视社会调查,这时他像碰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能够无偿送他《平民千字书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孩子加深了他认识:占总人口85%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培养新国民,必须从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构想,开始在他心田里播下壮实种子。第3页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意在于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心,“把我们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伟大新生命”。这是他设计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一幅理想蓝图。第4页陶行知不但是一位富于想象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详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提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第5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很快,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当前情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升农民知识,二为促进农民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马上回了一封热情洋溢信:
第6页接读您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该走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整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第7页您现有这种宏愿,我就应该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田家生活还是要蛮苦,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雪白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早上能够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能够待月西下,助您吟咏。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稻子,那田家乐山歌,不停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可能要到令郎令孙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第8页就这么,在陶行知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知识分子,聚集到燕子矾旁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乡村教育试验热潮,而且很快涉及到其它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一段佳话。(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第9页1.以下对传记相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两项是 ()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时候,他开始转向思索改造乡村教育问题了。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碰到张大哥,发觉他对学习《平民千字书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决心。C.陶行知希望从事乡村教育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原来认为是苦地方变为意想不到乐趣。第10页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紧迫最主要是提升农民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E.本文利用平实自然语言,娓娓道来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光芒形象。【答案】CE【解析】A.“他开始转向思索改造乡村教育问题”是从碰到张大哥一家情况开始;B.“发觉张大哥对学习《平民千字书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表述有误;D.“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与文意不符。第11页2.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明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冷静思索结果:要培养新国民,必须从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入手;②贫苦农民刺激:张大哥一家贫苦情况,加深了他对乡村教育认识。第12页3.在给操震球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请简明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乡村教育“甘”:游览青山秀水,饱览美好风景,领会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②乡村教育“苦”:环境艰辛、远离城市文明;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第13页4.文中说:“陶行知不但是一位富于想象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一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4页【答案】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实干精神值得学习。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停追求新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理想在当初是行不通。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矛盾是当初社会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教育救国理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第15页观点三:陶行知现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值得学习。①要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必须提升人民群众文化水平;②要重视调查研究,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觉问题,处理问题;③应有求真务实精神,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第16页二、(·福建)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寂静钱钟书周灿人12月19日,寂寥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曲调飘散在清冷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有些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第17页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一位生前挚友说。那日,清华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老学长。他人生,本不寂静。不论是人们熟悉《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管锥编》,都诧异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包括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第18页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书,做他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原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么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第19页“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称颂日渐升高,然而钱家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造访,有些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认为是”。他人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第20页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屡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突然明白,“围城不是他人给,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生活中为自己编织。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10年后清华,20年后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心照不语。不时有些人向钱先生照片投来好奇眼光:“这是谁?”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专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刚毅坚卓。第21页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何他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格调。一位热爱他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钱钟书走了。”是,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选自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第22页5.以下对作品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两项是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采访。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缺憾只是“没有书”。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大师,他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围城”将自己“围”住。第23页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答案】AD【解析】A项“钱钟书清高孤傲”是他人对钱钟书误解;D项“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静’来写”了解错误。第24页6.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内涵丰富,请简明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钱钟书“格调”是“静”。在品格涵养上,他一直静静地恪守着完整人格,这么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一直默守“寂静”,这是专心苦读、潜心治学主要条件。(如有其它分析,言之成理亦可。)第25页7.文章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深究时代“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么大师之间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探究关键点:①人才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关联。②辩证地对待当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影响。③成为大师关键在于本身能默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第26页一、定义和分类传记是遵照真实性标准,用形象化方法记述人物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一个叙事性文体。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如:鲁迅写《鲁迅自传》,沈从文《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父亲邓小平》等。第27页从表示方式看,有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铁肩担道义》。从篇幅长短来说,它能够分为大传和小传。第28页二、传记文本特点人物传记特征有两个:真实、生动。真实性是传记生命。对人物记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态度,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真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第29页怎样确保人物传记真实性呢?一、广集资料,重复考证。普通包含:人物姓名、性别、籍贯、民族、生卒年月、学历、简历、党派、职务及贡献功劳、科学结果、著作等信息。再就是能反应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经典事件。二、抓住人物本质,在环境中记述人物。撰写人物传记,应把所写人物放到他所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内在联络,抓住人物本质进行记述。要写好人物传记,必须了解人物所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把人物置于一定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中。三、从人物复杂性中对人物作出公允评价。对历史人物要全方面研究,详细分析,一分为二地看人物好与坏,功与过。第30页传记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所谓生动,就是要把人物写活。写成既含有鲜明个性,又能表达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栩栩如生血肉之躯,而不是干巴枯燥偶像或只有动作没有思想机器人。第31页一、要选材经典。选择重大有代表性最能反应人物特征事件详细记述,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经典事件来写。二、要叙行录言。记叙人物行动,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主要方法。所以记叙人物,要选择那些最经典、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行动来写。有了详细行动,人物才能生动感人。选择人物经典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也是一个非常主要方法。三、要考究文采。在写人物传记时,应该重视文字锤炼,考究艺术手法。第32页依据传记文本特点和新课标考纲,传记阅读要求是:1.理清作品陈说基本事实,把握传主人生经历;2.分析传主性格、情感,把握传主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关系;3.了解作者评论、思想,分析作者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关系;第33页4.经过分析作品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么处理意图;5.探讨文本反应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看法。(探究)所以,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普通文章阅读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第34页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思念浩然——我认识第一位作家刘孝存①年2月20日早晨,听到76岁浩然老师逝世消息。即使早就知道他因患重症而久卧病床,但我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几分悲戚涌上心头,思念之情也愈显沉重。第35页②1964年末至1965年初,正值我准备高考之时,但也是我开始做“作家梦”高潮期。那时我在下午时分常到火神庙路口崇文区图书馆去,和图书管理员混了个半熟脸。1965年初一天,图书管理员主动借给我一本书,说是过几天要开个座谈会,最好能写出读书心得。那本书是新出版长篇小说《艳阳天》,作者浩然。我急忙读完《艳阳天》,在稿纸上写了好几页读书心得,现在已经记不清写了什么,但必定是很幼稚。第36页③座谈会是在崇文区图书馆阅览室召开,大约20人。浩然来了,个子不高,瘦瘦,身穿蓝制服,给人留下最深印象是他那浓重双眉。大家轮番讲话时,浩然在笔记本上不时地记一些什么。④过了几天,我给浩然写了封信,大意是我想搞文学创作,不想继续上学,而且准备在高中毕业以后到农村去。又过了些天,我在学校传达室接到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本市崇文区第二十六中学刘孝存同学”,落款是“北京西长安街7号文联浩然”。我找个没人地方快速拆开——作家浩然竟然给我这个中学生回了信,当初激动心情可想而知。第37页⑤再次见到浩然时候,已是十多年以后事了。⑥1979年3月一天,我到光明胡同造访刘绍棠。当初他家已经坐着两位客人。经介绍得知,一位是文学评论家蓝翎,一位是丛药汀。这时,浩然也来了。绍棠又是一番介绍。不知道蓝翎以前是否和浩然见过面,但他不客气地说起了对浩然小说看法。他说《艳阳天》好,把看家本事全拿出来了。但《金光大道》却没“金光”,写一部就算了;《西沙儿女》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像小说,人物是京郊农民。浩然听了脸有些发红,但也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反驳或者辩解话。第38页⑦聊天之中,绍棠说:“浩然是个好人。假如换个人,处于他地位,会比他做得好?我看未必。浩然没往上爬,不妥官,没打小汇报,没写效忠信。”浩然很感动地说:“绍棠,我很感激你。我倒霉时候,你和老林(林斤澜)带着老母鸡一道去看我;你倒霉时候,我却没想着你。”绍棠说:“浩然,我们俩都是党孩子,只不过呢,你是听话孩子,我是调皮孩子,结果是咱们俩都挨了打。娘打孩子,孩子也就不去计较了。”⑧我一直记着刘绍棠那句话:“浩然是个好人。”(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第39页1.文章第④段中写道:“当初激动心情可想而知。”作者当初为何如此激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当初浩然是有名作家,而我只是一个中学生,对浩然能给自己回信感到十分激动,这也反应了浩然不摆作家架子平易近人品性。第40页2.作者在文章第⑦段详细记述了浩然一番话(画横线部分),这么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一句话是浩然面对朋友夸赞时自责,反应了浩然质朴、诚恳品性。第41页3.请用简练语言概括作者是怎样思念浩然?作者认为作家浩然是个怎样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作者是经过描写与浩然相关几件事情来思念浩然:参加座谈会,给“我”写回信,坦然面对评论家批评,向朋友坦言自己不足。(2)浩然平易近人,没有作家架子,待人诚恳,能虚心接收他人批评,是个好人。第42页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原文,谈谈它对你写作有何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本文写作主要利用了以小见大手法。(2)启示: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小事中寻找切入点,如本文对浩然参加座谈会和给“我”回信描述;②要善于思索,学会从详细事物中挖掘深刻意蕴,如文中经过描写浩然在刘绍棠家中聊天时情景,刻画了作家浩然好人形象。第43页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守在科学屋檐下王波1913年,普朗克担任柏林大学校长很快,便将爱因斯坦请到柏林大学,并为他设置了一个新教授职位。在他看来,“把更多有天赋科学家留在德国”是一名科学家应尽责任。第44页当然,对普朗克来说,一切并不是“责任”两个字这么简单。在这个路德教徒心中,科学是他另一个上帝。而终其一生,他一直守在科学屋檐下。1878年,20岁普朗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名声来自他音乐天赋,这个大二学生曾为多首歌曲和一部歌剧作曲。但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理。一位物理学教授试图劝说年轻人另走他路,这么或许更轻易有所成就。普朗克拒绝了教授好意,他回应道:“我并不期望发觉新大陆,只想把现有物理知识搞清楚。”第45页第二年,当为自己以“论热力学第二定律”为题目标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普朗克被一位著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批评。幸运是,普朗克最终经过答辩,并取得了慕尼黑大学教职,能够继续从事他理论物理研究。普朗克所不曾期望“新大陆”,则在22年后出现。1900年,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给物理学带来巨变,也在18年后给普朗克带来了诺贝尔奖。第46页只是,此时奖励,已难以抚平普朗克内心千疮百孔。他妻子和女儿先后离世,大儿子则死于一战战场。战争带给普朗克,不但是家庭巨变,还有事业动荡不安。1914年,在军国主义分子操纵和煽动下,德国科学和文化界发表了《文明世界宣言》。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界享受最高声誉,不得不在这个臭名昭著宣言上署名。很快他便后悔了。两年后,他再次署名,不过是反对军国主义。第47页与此同时,德国科学研究也陷入了困境。为了让局面改观,普朗克向同事们呼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1920年10月,他和犹太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创建德国科学暂时学会,以求募集资金支持科学研究。纳粹上台,则让普朗克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身为威廉皇家学会主席普朗克,眼睁睁看着大批犹太朋友和同事被驱逐和羞辱,数以百计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部分人在普朗克劝说下,留了下来,其中包含哈伯。第48页只是,这些为科学而留下来人,几乎处处饱受屈辱。普朗克曾直接找到希特勒,抗议哈伯遭受不公正待遇,但丝毫于事无补。德国科学屋檐之下,已无这些人容身之处。哈伯最终在1934年死于流亡途中。爱因斯坦则在1935年远走美国。普朗克弹钢琴时,由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伴奏场景,也从此成为绝响。第49页那些在皇家学会研究所内工作犹太科学家,在失去了普朗克竭尽全力保护后,不得不离去。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在他看来,自己“有责任”留在国内,保护已经支离破碎科学研究。他无力反抗纳粹暴行,但当二战战火燃烧到柏林时,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写道:“要渡过危机,一直活到重新崛起转折点那天。”第50页可惜是,在1944年2月一次空袭中,普朗克在柏林家完全被摧毁,他留在家里论文手稿和藏书化为灰烬。5个月后,他二儿子埃尔温·普朗克因参加密谋暗杀希特勒,被逮捕关入盖世太保总部,并在1945年被处决。曾经幸福家庭,只剩下一位87岁老人,在屋檐之下体会着家国凋零。第51页而为了“扩大科学影响”,老人不顾健康问题困扰,前往各地巡回演讲。在演讲中,他呼吁人们“向上帝走去”,这个“上帝”不是他信仰了一生耶稣,而是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科学。(有删改)第52页5.以下对传记相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两项是 ()A.文章在表现普朗克对科学坚守同时,说“科学是他另一个上帝”,文末深入提到普朗克呼吁——“向上帝走去”,这正暴露出人性两面性。B.在作者看来,20岁普朗克凭借他音乐天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可是选择专业时,他选择已经研究得差不多物理,这是一件很可惜事情。第53页C.文章利用平实语言,讲述了普朗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苦难经历,塑造了一位执著爱国物理学家形象。D.普朗克不曾期待在物理学上有“新大陆”般发觉,但他在1900年,却提出了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正反应出他对科学一直不渝探索。E.尽管作出了最大努力,普朗克还是不能使那些为科学留下来人免受屈辱,而他本人,也不得不在《文明世界宣言》上署名。第54页【答案】CD【解析】A项,“向上帝走去”中“上帝”,正是普朗克所信仰科学,文章着力表现正是普朗克对科学坚守,没有些人性矛盾。B项,作者陈说这件事时并没有流露出“可惜”之情,而是要表现普朗克对科学兴趣与坚守。E项,时间表述有误,在《文明世界宣言》上署名是1914年事情,“普朗克还是不能使那些为科学留下来人免受屈辱”是纳粹上台后事情。第55页6.文章第四段提到普朗克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被一位著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批评一事,这是否会影响普朗克形象?请说明你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会。这正照应了前面那位物理学教授关于他选学物理学劝说,也为后面普朗克在物理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作了铺垫。正是因为他坚持,普朗克才有了以后成就。这么写起到反衬作用,突出了普朗克对科学坚守和他不停探索精神。第56页7.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普朗克终其一生,一直守在德国科学屋檐下?请举例表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7页【答案】①一战中,在亲人相继死去,家庭遭遇巨变之时,仍坚持科学研究。②在德国科学研究陷入困境时,仍向同事们呼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并与他人创建德国科学暂时学会,主动募集资金支持科学研究。③二战中,其它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时,他选择了留下,保护已支离破碎德国科学研究。④年老时,为了“扩大科学影响”,不顾健康问题困扰,前往各地巡回演讲,呼吁人们走向科学。
第58页8.在其它科学家选择了“不得不离去”后,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他这个选择给了你什么样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在国家多难时,普朗克选择留下,更突出了他责任感,对国家和科学负责态度,这值得我们学习。②对国家负责,不一定非要走向战场,在战场之外国家需要每一个场所,一样能表示爱国之情。③要把国家前途与个人研究结合起来,为国家保护好仅有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爱国。第59页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萧乾先生印象刘炳善我与萧乾认识,是在1988年夏天,我《伊利亚随笔选》出版,由北京三联书店介绍约见。我按时来到复兴门外他家。那时他已年届八旬,在门外贴了一张小纸条,上写:“请来客谈话不超出十分钟。”我事后记下了见面第一印象:“一敲门,走出一位身材高大、很有风度而又非常和气老先生。萧老亲切、坦率地告诉我:外国古典作品,译起来极难。譬如说,英国18世纪东西就第60页 很不好翻译。至于兰姆作品,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还能够参考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萧乾先生以委婉语气对我翻译工作给予了必定。实际上,他在“文革”前已译过菲尔丁巨著《汤姆·琼斯》和《大伟人魏尔德传》等,早已译著等身。第61页谈话中,进来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模样人,和他小声谈了一阵,离开了。萧乾先生说,这是一位医生,教他怎样保健。然后又像是有点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释说:“(自己想)尽可能延长(生命)……”当初我对他坦率有点诧异,以后明白:他意思是打算一面保护健康,一面尽可能多做些工作。“跑好人生最终一圈”。今后我与萧乾先生建立了大约十年通信联络,偶有赴京机会,又到他家去过两三次。第62页作为燕京大学毕业生,《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萧乾在伦敦大学教过课,在剑桥做过硕士,受过西方文化熏染。他说话文雅和善,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让人感到他有点英国绅士风度——这是在与他接触中能够感受到。举一个小例子:前面说过他因年老体衰,“请来客谈话不超出十分钟”。但一说话,往往超出这个时间。碰到这种情况,即使有事着急,他也绝不会不客气地下逐客令,而是采取很含蓄委婉方式向你客气地暗示。有一次我到他那里,谈了一阵话后,他很和气地问我:“你害过荨麻疹没有?”我说:“没有。害荨麻疹很痒吧?”他说:“很痒,也疼。”我马上明白了,随即礼貌地告辞。第63页不过,从另首先说,萧乾先生身上绝无高贵士绅那种矜持倨傲、老气横秋样子,更多倒是保持着年轻人秉性:思绪灵敏,说话直率,做事麻利——这可能跟他长久做新闻工作相关。这种秉性他保持了一生。他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一样,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还在为翻译《尤利西斯》而拼搏。第64页尽管萧乾先生待人温和,他性格中还是有较真、执著甚至“倔”一面。因为曾经长久受到贬抑和屈辱,他在“更正以后”,对于个人尊严就尤其敏感而且较真。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争议、恩怨太多,当然其中有个是非曲直,只是假如只记住争议和恩怨,而忘记了文学,则等于“把孩子和脏水一齐泼掉”。我意思是最好采取“两分法”:争议是非是一码事,每个人在文学史上业绩是另一码事,不应该混同。这么,前人正面文学业绩,后人能够安心继承,以利未来。第65页就我对接触中萧乾先生印象来说,尽管他所接收主要是西方教育、西方文化,半个世纪以来又做了大量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但从他为人处世作风来看,他是一位厚道老北京人。(选自《书屋》,有删改)第66页9.以下对传记相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两项是 ()A.萧乾先生看到作者能够翻译出版《伊利亚随笔选》,给以极高评价,其实这不过表明一位译著等身译坛长者宽厚态度而已。B.作者经过对萧乾先生注意保健描述,很好地表现了萧乾先生性格中较真、执著、敏感,但又充满生气,轻易交往特点。C.萧乾几十年来活跃于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所等,这既反应出他勤奋,也说明他人生非常丰富多彩。第67页D.作者在文中利用委婉修辞手法,经过写自己与萧乾先生几次交往,塑造了一个厚道、学养丰厚北京作家形象。E.作者认为,对文学史上争论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着眼于是非本身,二是看到作家本人在文学史上贡献,不然,就会给文学发展带来损失。【答案】CE【解析】A项,从“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能够看出,萧乾先生对作者翻译工作是给予必定,“不过表明……”与文意不符。B项,作者写这段故事是为了表现萧乾坦率。D项,“利用委婉修辞手法”不对,委婉是传主说话方式。第68页10.从第一段能够看出,萧乾先生对翻译外国古典作品态度是怎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萧乾先生认为这项翻译工作比较难,他对此持勉励、支持、必定态度。②他主张对已经有相关翻译,在借鉴、参考基础上更加好地完成;对未翻译过作品,要独立思索。第69页11.文章两次提到写有“请来客谈话不超出十分钟”小纸条,分别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次是全方面介绍萧乾先生需要,第二次是为了补充说明萧乾先生受过西方文化熏染,说话文雅和善,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注意尊重他人。两次提到这个纸条,前后照应,更加好地表现了萧乾先生虽年老体衰却仍注意尊重他人,不矜持倨傲、老气横秋特点。第70页12.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传主哪些方面特点?这么写,对你有哪些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①支持必定年轻人工作,勉励独立工作方式;②说话文雅和善,待人温和,厚道、有涵养;③思绪灵敏,说话直率,做事麻利;④有较真、执著,甚至“倔”一面;⑤对于个人尊严敏感且较真。(答出四条即可)启发:①写人物传记时要写出人物音容笑貌,多使用对话;②要辩证地、全方面地表现人物,这么传主才更有立体感。第71页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李叔同传奇人生张露假如说有一个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非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品格、精湛艺术、渊博学识和认真负责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新局面。第72页他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尽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社会教育功效。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终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意深邃、意境悠远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心灵。淡雅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歌词写出了别绪。第73页在近当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人。执教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从来只授临摹画帖情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取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含有历史性开创意义。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了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演技极为观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茶花女……第74页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间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深切关注。出家前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第75页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一个特点,他说:“做一样,像一样。”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蜗轮传动法兰蝶阀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纸拉花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护理质量管理述职报告范文
- 2025年办公室租赁密室合同范文
- 2025年个人担保贷款信用合同范文
- 【正版授权】 IEC 62148-11:2024 EN-FR Fibre optic active components and devices - Package and interface standards - Part 11: 14-pin modulator integrated laser diode modules and pump laser
- 【正版授权】 ISO 18935:2025 EN Imaging materials - Colour images - Determination of water resistance of printed colour images
- 2025-2030年中国POLO衫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电竞项目申请报告模式
- 秸秆购销合同范本
-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周周考”
-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2025年广东中考物理学科模拟试卷(广东专属)
- 2025年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光伏安全施工方案范本
- 2025上半年江苏省南通如东事业单位招聘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默写单(小学部分)
-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 2025年湘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计划与教案
- GB/T 4706.30-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30部分:厨房机械的特殊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