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名著《红楼梦》《论语》阅读汇编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名著《红楼梦》《论语》阅读汇编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名著《红楼梦》《论语》阅读汇编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名著《红楼梦》《论语》阅读汇编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名著《红楼梦》《论语》阅读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红楼梦》阅读1.(24-25高三上·北京东城·期末)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中,薛宝钗因“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而需要服用“冷香丸”。脂砚斋在批语中说:“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1)“冷香丸”这一名字中暗含了薛宝钗怎样的命运?请依据脂批简要分析。(2)如果说宝钗“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是指人的某些天性,你认为“冷香丸”是否压制住了“热毒”?请结合小说具体情节,说明你的理解。2.(24-25高三上·北京朝阳·期末)根据要求,回答问题。下面是某同学阅读《红楼梦》时制作的读书卡片。请你根据原著内容,帮助他将①-⑤处填写完整。内容梳理第三十七回,第一次诗社活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交代了结社过程:①。第三十八回,诗社活动中大家吟咏菊花,佳句频出,如②(人名)写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表现了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这是最热闹的一次诗社活动。发起者之一史湘云自诩“是真名士自风流”,她这种③的性格,在书中另一处情节“醉卧芍药裀”中也有所体现,这处情节讲述的是:④。第七十回,这一回打算起社的缘由,分别是林黛玉写了桃花诗和史湘云填了柳絮词。此后,大观园里再未起社。作用《红楼梦》里的诗社活动,生动展现了当时诗书簪缨之家的生活情景,颇具审美价值。同时,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等方面也有以下作用:⑤。3.(24-25高三上·北京石景山·期末)《红楼梦》中与“茶”有关的情节,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请阅读下面的选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带刘姥姥等人到了栊翠庵)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1】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2】。”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3】。”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4】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注释:【1】成窑:指明代成化年间官窑所出的瓷器,以五彩者为上。【2】六安茶:产于安徽省六安县,亦为精品,但不能发香,味苦。【3】老君眉:福建武夷山所产的岩茶,香气高爽,其味甘醇,形如长眉,时人也称其为“寿眉”。【4】蠲:通“涓”,清洁。这里是密闭封存使之澄清的意思。(1)妙玉的性格具有怎样的复杂性?结合选文和书中其他情节,简要分析。(2)选文中贾宝玉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选文并适当联系书中其他情节,简要说明。4.(24-25高三上·北京顺义·期末)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1)选文中说宝钗素日待人是极好的,请结合书中其他两处情节,加以印证。(2)学者俞平伯在评论黛玉和宝钗性格时说:“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结合材料与书中其他情节,阐述你对林黛玉天真性格的理解。5.(24-25高三上·北京通州·期末)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红楼梦》第四十三回:展眼到了九月初二,凤姐的生日到了,园中人都打听得尤氏办得十分热闹……李纨等都说道:“今儿凭宝二爷有什么事,也不该出门。头一件,你二奶奶的生日,老太太都这等高兴,两府上下众人来凑热闹,他倒走了;第二件,又是头一社的正日子,他也不告假,就私自去了!”袭人叹道:“昨儿晚上就说了,今儿一早起有要紧的事到北静王府里去,就赶回来的。劝他不要去,他必不依。今儿一早起来,又要素衣裳穿,想必是北静王府里的要紧姬妾没了,也未可知。”(1)凤姐与宝玉姐弟二人感情一直很好,但在凤姐生日一早,宝玉却出城到水仙庵井边祭奠金钏。结合此事件,简评贾宝玉的心理及性格。(2)凤姐与金钏二人生日都是九月初二,曹雪芹这样安排,有何用意?6.(24-25高三上·北京房山·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第九回:(贾政)道:“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长进的算账!”吓的李贵忙双膝跪下,摘了帽子,碰头有声,连连答应“是”,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贾政也撑不住笑了。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李贵忙答应“是”。《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玉)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癫,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选文中多处提到了“四书”,宝玉、贾政、黛玉、宝钗四人对“四书”的态度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书中其它情节,任选二人分别予以解说。二、《论语》阅读7.(24-25高三上·北京西城·期末)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②季氏为无道,僭天子,舞八佾,旅泰山,……然不亡者,以冉有、季路为宰臣也。(《韩诗外传・卷十》)③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论语・先进》(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大臣”与“具臣”的特点。(2)结合材料及文言文(一),分条概述孔子评价冉有为“具臣”的依据。附:文言文(一)季孙欲以田赋【1】,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敛从其薄。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取材于《左传·哀公十一年》)8.(24-25高三上·北京丰台·期末)阅读下面五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②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④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⑤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1】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2】比事【3】,《春秋》教也。”(《礼记·经解》)注释:【1】絜静:清洁沉静。【2】属辞:连缀文辞。【3】比事:排比史事。(1)请将画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既庶矣,又何加焉?(2)请概括材料①②③⑤中孔子的“教民”主张。(3)不同的断句表达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材料④和下面【甲】【乙】这三种断句,哪种更能体现孔子的“教民”主张,说说理由。【甲】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乙】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9.(24-25高三上·北京昌平·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②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③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④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1)“不佞”的意思是。(2)下面选项中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中的“道”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B.吾道一以贯之。C.朝闻道,夕死可矣。D.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3)孔子评价弟子时更重视他们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在子路、颜回、闵子骞三人中任选两位,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品质,并就其中某一品质谈谈对你的启示。10.(24-25高三上·北京海淀区·期末)阅读《论语》中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

10

分)①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②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罕》)③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颜渊》)④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1)材料①画线句中的“要”字是“约”字的假借,学者杨树达认为是“贫困”意,另一学者黄怀信认为是“约定”意,请你从中任选其一,据此解读画线句的大意。(2

分)(2)材料①提出了关于“成人”的两种说法,下列对此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前者既强调道德行为标准,也强调知识能力标准。B.后者更侧重于对义、勇、忠信等道德品质的推崇。C.前一种说法更具全面性,后一种说法更有针对性。D.两种说法都体现了“礼乐”对于完善人格的作用。(3)结合材料②③④,说说子路具有材料①中提到的哪些“成人”特点。(5

分)《2025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名著《红楼梦》《论语》阅读汇编》参考答案1.(1)“冷香丸”暗合了薛宝钗一生经历炎凉世态,尝遍人间甘苦,即使面对离别,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安的命运。①历着炎凉:抄检大观园时众人慌乱,宝钗冷静搬离蘅芜苑,沉着应对贾府兴衰带来的人情冷暖变化,展现历经世事后的淡然,契合“冷”态。②知着甘苦:生于富贵却家有变故,父亲早亡、兄长不肖,宝钗担起家庭责任,周旋贾府,深谙世故人情,深知生活甘苦,如同“冷香丸”所指对世态洞察于心。③离别自安:宝玉出家后,宝钗未崩溃,依礼教守平淡日子,操持生活,面对人生重大别离,保持内心平静,体现“虽离别亦能自安”。(2)“冷香丸”并未完全压制“热毒”。如宝钗扑蝶,春日见蝶,她忘情追扑,尽显少女烂漫,这是“热毒”的释放。还有金钏儿投井,她理性安抚,看似冷静,实则漠视生命,是“热毒”换了种压抑后的呈现,可见“热毒”仍在深层影响她。【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命运的理解、分析能力。脂砚斋的批语“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揭示了“冷香丸”与薛宝钗命运的关联。①历着炎凉:在贾府这样复杂的大家族环境中,兴衰荣辱变化不断。抄检大观园时,各房人心惶惶,气氛紧张,宝钗却能冷静应对,提前搬离蘅芜苑,这种在复杂局势、人情冷暖变化前的沉着冷静,体现出她历经炎凉却波澜不惊,正如“冷香丸”之“冷”,是在世事变幻中磨砺出的淡然。②知着甘苦:宝钗虽生于富贵之家,但父亲早亡,哥哥薛蟠又不学无术、惹是生非,家庭的担子也有部分落在她身上。她要操心家中事务,周旋于贾府众人之间,为人处世周全妥帖,深知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而“冷香丸”的“知着甘苦”正契合她这种在复杂生活里对世态人情深刻洞察的状态。③离别自安:在小说后续情节中,宝玉出家,对于视宝玉为终身依靠的宝钗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她并未如常人那般崩溃失态,而是守着礼教规矩,继续过着平淡日子,独自操持,维持着生活秩序,做到了虽离别亦能自安,就像“冷香丸”所寓意的,哪怕遭遇人生重大变故,也能凭借内心的那份冷静自持去应对。(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冷香丸”从效果来看,并未彻底压制宝钗的“热毒”。一方面,在“宝钗扑蝶”情节中,正值明媚春日,宝钗看到玉色蝴蝶翩跹,瞬间被吸引,忘情地拿着扇子追扑。这一行为打破了她平日里端庄持重的形象,将少女内心深处的烂漫、活泼天性展露无遗,这无疑是被“冷香丸”日常压抑的“热毒”的一次自然释放。另一方面,金钏儿投井身亡后,宝钗的反应极具深意。她听闻消息,没有过多流露悲伤情绪,而是迅速冷静下来,用财物去安抚金钏儿家人,还理智地劝王夫人不必过于自责。表面上,她的行为尽显冷静、世故,似乎“冷香丸”发挥了作用,让她完美克制情绪。但细究之下,这种对生命消逝的过度理性,近乎漠视,实则是“热毒”被压抑后的扭曲呈现。她内心深处对封建礼教的维护、对阶层差异的默认,让她选择了这种看似恰当实则冷漠的处理方式,说明“热毒”仍潜藏在她的灵魂深处,持续影响着她的行为抉择。2.大观园众人在探春的提议下结成诗社,并以“咏白海棠”为题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诗社由此得名“海棠社”林黛玉潇洒、率真她喝醉酒,躺在芍药花丛中睡着了,醉梦中还吟诗行令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少男少女形象,展现了浪漫美好的青春群像;伴随着大观园里青年的悲剧命运,诗社逐渐衰落,表现了“青春悲歌”的主题,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贾府由盛转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情节、人物的鉴赏能力。①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探春兴致勃勃地提议结社作诗,众人纷纷响应,最终决定以“咏白海棠”为题开展第一次诗社活动,因此诗社得名“海棠社”。这一情节展现了大观园中年轻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②“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格特点。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正是如此,她敏感、自尊、才华横溢,但又有些孤傲不合群。因此,这句诗是林黛玉所写。

③史湘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性格潇洒、率真的女子。她不拘小节,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畏惧权贵和世俗的眼光。在“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她自诩“是真名士自风流”,展现了她的自信和率真。这种性格特点在她“醉卧芍药裀”的情节中也有所体现。

④“醉卧芍药裀”讲述的是史湘云喝醉酒后,躺在芍药花丛中睡着了的情节。在醉梦中,她还吟诗行令,展现了她的才情和潇洒性格。这一情节不仅表现了史湘云的个性特点,也为《红楼梦》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

⑤《红楼梦》里的诗社活动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诗社活动,作者生动地展现了大观园中少男少女们的个性特点和才华水平,塑造了个性鲜明的青春群像。同时,随着大观园里青年的悲剧命运逐渐展开,诗社也逐渐衰落,这表现了“青春悲歌”的主题。此外,诗社活动的兴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府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例如,《红楼梦》中有这样的句子:“探春笑道:‘咱们既做了诗社,就要有个社名,还要有个社长。’众人听了,都拍手说好”,这体现了探春的积极提议和组织能力,也展现了诗社成立的背景和过程。又如,“黛玉笑道:‘你们不知。据我看来,头一件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体现了林黛玉在诗社活动中的才情和独到见解,也展现了她的孤高自许性格特点。3.(1)妙玉的复杂性:一方面,她烹茶奉茶精致讲究,品味不俗;中秋夜联诗,富有才华;自称“槛外人”,清高孤傲。另一方面,她会按身份分配茶具,给贾母专门用名贵成窑杯、奉老君眉,深谙世俗人情之道;嫌弃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对贫苦之人冷漠鄙夷,缺少慈悲之心;又愿与宝玉共杯,赠宝玉红梅、送生日帖,可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2)宝玉的特点:“爱博而心劳”,博爱多情。他既能同情、体察刘姥姥的贫苦处境,主动扶助;又能体贴、理解妙玉的洁癖,索杯时温柔表达、暖心共情,后来又周到安排洗地事宜,表现出对女孩子一贯的尊重爱护。类似情节还有关心刘姥姥故事中抽柴的女孩子、担心龄官淋雨、为平儿理妆等。【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妙玉的复杂性:一方面,妙玉捧的是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给贾母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众人用的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而且对所用的茶以及冲泡的水都是有讲究的,说明妙玉的品味不俗。中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作诗,而妙玉续诗,可见妙玉富有才华。宝玉过生日,妙玉给宝玉送来一张生日拜帖,这是一张粉色花签,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妙玉自称“槛外人”,体现她的清高孤傲。另一方面,妙玉在分配茶具的时候,给贾母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众人用的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并且知道贾母不吃六安茶,奉的是老君眉,体现出妙玉深谙世俗人情之道。刘姥姥将贾母递过来的半盏茶喝了,宝玉知道妙玉嫌弃就赔笑说将这只茶杯送给刘姥姥,妙玉说幸而那杯子自己没吃过,否则就是砸碎了也不能给他,可见妙玉对贫苦之人冷漠鄙夷,缺少慈悲之心。大观园众姐妹在芦雪广吟诗作赋,宝玉因为作的诗不甚好,便被李纨惩罚,要他去栊翠庵找妙玉要一枝梅花来赏,贾宝玉不负众望,果然拿了一枝红梅回来。宝玉过生日,妙玉给宝玉送来一张生日拜帖。妙玉是出家之人,但是对宝玉心怀暗恋之情,可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宝玉的特点:宝玉看到妙玉嫌弃刘姥姥用过的茶杯,认为白撂了可惜,提议将茶杯送给刘姥姥,让她卖了可以度日,体现出他对底层穷苦百姓的同情与关怀,内心善良且富有同情心。宝玉能敏锐地察觉到妙玉对刘姥姥的嫌弃,但是他在为刘姥姥索杯的时候,首先是赔笑,然后小心翼翼地照顾妙玉的情绪,并说不用妙玉去和刘姥姥说话授受去,暖心共情,表现出对女孩子一贯的尊重爱护。类似情节还有: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为了讨好贾母,搜索枯肠讲故事,讲了“雪下抽柴”的故事,正讲着的时候,下人来报着火了,火灭了之后,宝玉忙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贾宝玉害得金钏儿被撵走,灰溜溜自己跑回大观园,身边没跟着任何人,站在蔷薇架下看龄官画蔷,一场大雨下来,自己浇了个落汤鸡不觉,还提醒龄官避雨。凤姐过生日当天,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凤姐大闹,和贾琏一起拿着平儿出气打平儿,致使平儿在大喜的日子里妆容全乱。为了安慰受了委屈的平儿,宝玉让她到怡红院进行化妆。4.(1)①宝钗得知黛玉体弱多病,送给她燕窝,劝其保重身体,体现出她的关心与体贴。(《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②宝钗资助湘云举办螃蟹宴,既解决了湘云的困境,又维护了湘云的面子,展现了她的慷慨和善解人意。(红楼梦》三十七回)(2)①情感直率:如第四十五回,黛玉坦白自己曾误解宝钗,对其劝解深表感激,情感表达直接且真挚,无遮掩。②心性单纯:在与宝钗的对话中,黛玉展现出对友情的渴望与信任,愿意倾诉心声,显示出其内心的纯净与不设防。③超凡脱俗:黛玉葬花、题诗等举动,反映了她不拘泥于世俗眼光,对美好事物有独特追求,天真中透看高洁。【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①送燕窝给黛玉: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宝钗深知黛玉体弱多病,需要长期调养,而黛玉寄人篱下,在贾府中虽衣食无忧,但在一些细节上可能有所不便。宝钗主动送燕窝给黛玉,这一行为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体现出她对黛玉身体状况的关心与体贴。她能设身处地为黛玉着想,察觉到黛玉的需求,这充分表明她待人的细心与周到,是其“待人极好”的有力印证。

②资助湘云办螃蟹宴:《红楼梦》三十七回中,湘云想要在诗社做东,却因经济不宽裕而犯难。宝钗敏锐地察觉到湘云的困境,主动提出资助她举办螃蟹宴。宝钗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帮忙策划安排,让螃蟹宴既热闹又得体。同时,她在处理这件事时,充分考虑到湘云的自尊心,没有让湘云感到难堪,维护了湘云的面子。这种慷慨解囊又善解人意的做法,体现了宝钗对朋友的真诚帮助,进一步证明了她素日“待人极好”。(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①情感直率:在第四十五回中,黛玉直接对宝钗说“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她毫不掩饰自己曾经对宝钗的误解,以及现在对宝钗的感激之情。这种情感表达没有丝毫的拐弯抹角,直接且真挚,展现出她不善于隐藏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特点,体现了她天真直率的一面。在复杂的贾府人际关系中,多数人说话做事往往会有所保留,而黛玉的这种直白就显得尤为可贵,凸显出她天真的性格。

②心性单纯:从与宝钗的对话中,如“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可以看出黛玉对宝钗的信任。她愿意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对他人关怀的渴望倾诉出来,没有过多的防备心理。这表明她内心纯净,不善于揣测他人的心思,也不担心自己的倾诉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对友情充满了单纯的向往与信任,进一步体现了她天真的性格特点。

③超凡脱俗:黛玉葬花、题诗等情节是她性格的典型体现。葬花这一举动,旁人可能觉得是小题大做,无病呻吟,但黛玉却能从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以花自比,对生命的逝去有着深刻的感悟。她题诗也多是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展现出对美好事物独特的感知和追求。她不拘泥于世俗对女子的要求,不热衷于功名利禄和世俗的社交应酬,保持着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这种对世俗眼光的超脱,体现了她天真无邪的一面,在天真中又透着高洁的品质。5.(1)贾宝玉的心理复杂,他富有同情心、不愿被世俗束缚。①他重情重义,对待丫鬟金钏的逝去表现出深切的怀念和内疚。这表明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下层人的关怀,甚至置亲人的生日而不顾,这显示出他对人际关系重视的独特层次。②他富有情感且富有个性,不参加凤姐的生日宴,不拘泥于世俗礼节,表现出不愿被世俗束缚的性格特征。(2)①他以此暗示两人虽同一天生,但命运截然不同:凤姐身为贾府重要人物,生日热闹非凡;而金钏身为丫鬟陨命后仅得宝玉一人悼念。曹雪芹巧妙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奴仆的悲惨命运和上层社会的冷酷无情‌。②这种安排也凸显出宝玉的重情重义,他宁愿不参加热闹的生日宴,也要祭奠金钏。

③这种安排还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和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同一天庆祝两个截然不同命运人物的生日,这种对比和冲突增添了小说主旨的深度,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①贾宝玉一向重视感情,他对身边的人总是关心、爱护,即便是如金钏这般的丫鬟也不例外。尽管他与凤姐感情很好,但在心中,金钏的死对他而言是无法忽视的,因此选择在金钏的忌日去祭奠,显示出他对于情感的执着和真诚,体现出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下层人的关怀,让人感受到宝玉的重情重义。

②他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敢于背离因循的常规与社会纲常。不顾亲人和家族活动的重要性,不参加凤姐的生日宴,不顾世俗礼仪和人情关系,体现出他反对封建礼教世俗观念的一面。这一事件进一步展现出宝玉追求内心真诚,不愿被世俗束缚的性格特征。(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的整体把握能力。①这种安排反映了曹雪芹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金钏作为王夫人的丫鬟,因为与贾宝玉的一些小误会而被赶出贾府,她生日前因为落水身亡而无人纪念,象征着下层女子的悲剧命运。王熙凤作为荣府的管家奶奶,生日得到隆重的庆祝,代表着权势与荣耀,实际上她的行为和决策也间接导致了金钏的悲剧。通过将她们的生日安排在同一天,曹雪芹巧妙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奴仆的悲惨命运和上层社会的冷酷无情‌。②这种安排增强了小说的情节连贯性和人物关系的复杂性。王熙凤和金钏虽然身份和地位不同,但她们的生日却在同一天,这使得在王熙凤生日这一天,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金钏的命运和贾宝玉的心理状态。例如,在王熙凤生日的热闹场景中,贾宝玉却去祭奠金钏,这种对比突显了金钏的悲剧命运,展示了宝玉对于个人情感的看重与反对封建礼教世俗观念的一面。③这种安排还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和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同一天庆祝两个截然不同命运人物的生日,一个代表权势与繁华,一个象征悲惨与凋零,使得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深刻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理解社会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表达对下层女性的深刻同情与批判,增添了小说主旨的深度,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6.①答案示例一:宝玉厌恶仕途经济(是现实的逃避者),其对“四书”的态度体现出其对于封建正统思想及功名利禄的反抗,例如,第十九回,袭人转述宝玉的言论:“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第三十二回,当史湘云劝宝玉交往“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马上翻脸逐客。

第三十六回,当宝钗等人劝宝玉读书归正,他说道:“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②答案示例二:薛宝钗仕途经济思想观念的原则便是经世致用、学而优则仕,对“四书”的态度可见其“德”的一面,符合传统家族家长的期待。内心深处宝钗对社会黑暗与腐朽统治是心存不满,如《螃蟹咏》和《五美吟》中对社会不公的讽刺。宝钗所劝导的仕途经济,是辅国治民,是合情有度,宝钗对宝玉的劝导,是想努力规引他到入世的正道。正薛宝钗在第四十二回中提到:“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薛宝钗明确表示真正的人不仅应该忠孝两全,更需要心怀天下,造福百姓。③答案示例三:贾政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百年望族的家长,贾政认为熟读四书才能获取仕途,才能让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才能光宗耀祖,因此不顾念宝玉个人兴趣,蔑视其它与科举无关的经典,努力地教导宝玉去加官晋爵,功名出仕。在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时:“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④答案示例四:黛玉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不但读四书五经,也爱其他各种书籍,这是其灵性与才华的体现;黛玉从不劝宝玉仕途经济,可见其性格中超凡脱俗的一面反映了她不拘泥于世俗眼光,对美好事物有独特追求,天真中透着高洁,贾宝玉与林黛玉更是灵魂伴侣,二者虽然会因拌嘴斗气,却始终能够高度理解对方,二人共读《西厢》,分享人生领悟,可以说心灵相通,黛玉知道宝玉要去上学了,可是黛玉更知道宝玉不过就是去玩而已,所以黛玉不会说很多大道理,只是跟他开玩笑说“你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①宝玉:从选段看他除“四书”外烧其他书,但并非真推崇“四书”,结合其对仕途经济的反感,分析其叛逆、反封建正统的特点。通过列举第十九回、三十二回、三十六回中宝玉对读书上进之人及仕途经济言论的反感,表明他对“四书”所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和功名利禄的反抗,突出其厌恶仕途经济、逃避现实的特点。②宝钗:虽未直接提及对“四书”态度,但从劝宝玉仕途经济可推断其对“四书”作用的认可,分析其受封建礼教熏陶、理智世故的特点。她在《螃蟹咏》和《五美吟》中对社会不公的讽刺,说明她并非盲目遵循,而是对社会有清醒认识,但仍希望通过传统途径引导宝玉,反映出她复杂的性格特点。从其仕途经济观念及对宝玉劝导,结合第四十二回言论,体现她对“四书”价值的认可,展现其符合传统家族期待、经世致用的“德”,以及内心对社会黑暗有看法但仍秉持正统观念规引宝玉的特点。③贾政:明确强调“四书”重要,要求宝玉先学“四书”,分析其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维护者、传统家族家长的特点。基于其对“四书”与科举仕途关系的认知,结合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时贾政的话,表明他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家长,一心想让宝玉通过“四书”学习获取仕途荣耀家族的特点。④黛玉:未明确表明对“四书”态度,从她不劝宝玉立身扬名及阅读兴趣等,分析其超凡脱俗、注重精神共鸣的特点。从她博览群书、不劝宝玉仕途经济及与宝玉共读《西厢》等情节,体现其不拘泥世俗、追求美好、超凡脱俗的特点,以及与宝玉灵魂相通的情感。7.(1)大臣:坚持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便宁肯辞职不干。(或:坚持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也就作罢,但自己决不放弃原则)具臣:有才干、能办事;在具体事务上会违背道义服从长上;但有底线,涉及大逆不道的事也不会服从。(2)①能胜任大城的邑长或大夫之家的总管一职。②季氏无道,但在冉有的辅佐之下,不至于灭亡。

③作为季氏宰,在季氏违礼增加赋税时,冉有不制止却贸然征询孔子的意见。【导语】这段文字通过引用《论语》和《韩诗外传》的内容,讨论了孔子门下弟子冉有和仲由在治国理政中的表现,重点区分了“大臣”和“具臣”的品格。“大臣”坚持以道事君,不盲目追随,“具臣”则尽职尽责却缺少独立价值判定。文章借古喻今,展现孔子对治国理念的看法,表达了对公务人员道德和操守的期许,具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结合③“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分析可知,孔子认为“大臣”应以道为准则,以正道辅佐君主,如若君主背离正道,即停止辅佐;或者,坚持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也就作罢,但自己决不放弃原则。结合①②可知,孔子认为子路具有军事才能,可以在让他治理军队,但不能算“仁”;季氏为无道,冉有和季路不知以正道规劝,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其不亡。可见孔子认为“具臣”有才干、能办事,在具体事务上会违背道义服从长上;结合孔子说仲由、冉求“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可见他认为二人还是有原则底线的,因此具臣有底线,涉及大逆不道的事也不会服从。(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孔子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可见孔子认为冉有能胜任大城的邑长或大夫之家的总管一职。②结合②“季氏为无道,借天子,舞八佾,旅泰山,……然不亡者,以冉有、季路为宰臣也”分析可知,冉有身为宰臣,只是履行了一个臣子的本职工作,保证季氏不亡。③结合文言文(一)“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敛从其薄”可知,孔子认为,君子之行应该尽量微薄,而季氏却要增减田赋,不符合君子之行,作为季氏宰,在季氏违礼增加赋税时,他知道季氏做的不对,却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劝阻,才来征询孔子的意见,最终也没有阻止季氏增加田赋,可见其在具体事务中只知道机械顺从,没有起到规劝的责任。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在千户人家的大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可以让他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②季氏的行为无道,他僭越天子之礼,在家中庭院中用六十四人奏乐舞蹈,并去泰山祭祀……然而他没有灭亡,是因为有冉有和季路这样的臣子在他身边。③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们所说的大臣,他用最合于仁义的内容和方式来对待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只算得上是备位充数的臣罢了。”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肯听话吗?”孔子说:“如果是杀父亲杀君主,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文言文(一):季孙想要按田亩征税,派冉有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丘不懂得这个。”问了三次,最后说:“您是国家的元老,等着您的意见办事,为什么您不说话呢?”孔子不作正式答复,私下对冉有说:“君子推行政事,要根据礼来衡量,施舍要力求丰厚,赋敛要尽量微薄。如果不根据礼来衡量,而贪婪没有满足,那么虽然按田亩征税,还会不够的。而且季孙如果要办事合于法度,那么周公的典章就在那里;如果要随便办事,又何必征求意见呢?”季孙不听。8.(1)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2)材料①:先富后教。材料②:军事教育。材料③:德治礼治教化。材料⑤:全面教育。(3)示例:【甲】种断句方式更能体现孔子的“教民”主张。因为这种断句方式明确表达了孔子不仅希望民众遵循指令,更希望他们通过教育了解背后的道理和原因。这与孔子一贯强调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即通过教育引导民众走向更加明智和文明的生活。【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自《论语》和《礼记》,展示了孔子的“教民”思想。孔子主张通过教育来提升人民的道德和智识,他强调不仅要使人民富裕,还要进行教育,使他们知礼有耻、具备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他提出以德教化和礼仪规范来管理社会,而非单纯依靠法令与刑罚。通过教育文化的熏陶,人民才能知书达理,并在国家需求时能有效应对。在这种体系下,教育被视为国家的长久之计。【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既”,已经;“庶”,人口多;“又何加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又加何焉”。(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材料①:先富后教。材料①中,孔子提出治理国家应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进行教育。他认为物质基础是教育的前提,只有人民生活富足,才有更多精力和资源去接受教育。材料②:军事教育。材料②强调,对民众进行七年的良好教育,使他们具备足够的知识和道德素养后,就可以让他们参与军事行动。同时,孔子反对未经训练的民众上战场,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和抛弃。材料③:德治礼治教化。材料③中,孔子主张通过道德和礼仪来引导和管理民众,而非仅仅依赖政治和刑罚。他认为,道德教化能使民众内心产生羞耻感,自觉遵守规则,达到真正的自我约束。材料⑤:全面教育。材料⑤阐述了孔子关于教育的全面性观点。他认为,通过《诗》《书》《乐》《易》《礼》《春秋》等经典的教育,可以培养民众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絜静精微、恭俭庄敬以及属辞比事等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及对相关主张的理解能力。原句的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断句方式在历史上长期被接受,但也被一些学者认为可能过于强调对民众的控制,而忽视了教育的重要性。在这种解读下,“可使由之”意味着可以让民众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不可使知之”则似乎暗示着不应让民众知晓背后的道理或原因。

【甲】种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断句方式实际上是对原句的一种颠覆性解读。它提出了一个疑问:“民可使由之?”然后立即否定,并给出正面的回答:“不,可使知之。”这意味着民众不仅应该被引导去遵循规则,更应该被教导去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道理。这种解读明显更加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与孔子“教民”的主张高度契合。

【乙】种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断句方式将句子分为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似乎是在说如果民众可以(做到某事),那么就让他们去做;后半部分则说如果民众不可以(做到某事),那么就去教导他们。然而,这种解读在语境上显得较为牵强,且并没有明确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甲】种断句方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更能体现孔子的“教民”主张。因为这种断句方式明确表达了孔子不仅希望民众遵循指令,更希望他们通过教育了解背后的道理和原因。这与孔子一贯强调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即通过教育引导民众走向更加明智和文明的生活。参考译文:①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论语•子路》)②孔子说:“善人教导百姓七年,也可以让他们去当兵作战了。”孔子说:“不教导百姓作战,就是抛弃他们。”(《论语·子路》)③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论语·为政》)④孔子说:“指使驱赶人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论语·泰伯》)⑤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教化情况。如果民众温和柔顺、纯朴忠厚,那是受到了《诗经》的教化;如果开明通达、博古通今,那是深刻地理解了《尚书》;如果心胸宽广、平易和善,那是受到了《乐经》的教化;如果清洁沉静,细致入微,那是受到了《易经》的教化;如果恭敬节俭庄重谦让,那是受到了《礼记》的教化;如果善于连缀文辞、排比史事,那是受到了《春秋》的教化。”9.(1)无口才,不善言辞(2)B(3)子路:忠诚,勇敢。颜回:好学,不迁怒于他人,不犯同样的错误。闵子骞:孝顺。启示:示例:“不迁怒”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事情而产生负面情绪,比如在学习中遇到挫折、被批评等,很容易将这种怒气发泄到身边的人身上,这会伤害到他人的感情,也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颜回的“不迁怒”提醒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问题或不愉快的事情时,应该冷静地分析原因,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将负面情绪转嫁到无辜的人身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营造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和强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句意: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言辞。“不佞”在这里的意思是“无口才,不善言辞”。在古代,“佞”常指能言善辩,有口才,所以“不佞”就与之相反,指无口才,不善于言辞。(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道”指的是政治主张、思想学说。句意: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A.通“导”,引导、治理。句意: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B.学说、主张。句意: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它。C.真理、道理。句意: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D.做法,具体的行为准则或方式。句意:(父母过世后)依旧坚持父母生前固有的行为准则,而不去随意改变,(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也算是孝顺了。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品质的能力。子路:勇敢,从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可以看出子路对老师的忠诚,有不惧困难,愿意跟随孔子面对未知的勇气,敢于践行理想,不畏惧艰难险阻,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颜回:具有好学和品德高尚的品质。“不迁怒”体现了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无端发泄到别人身上;“不贰过”说明他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重复犯错,这体现了他具有很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能力,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境界。闵子骞:非常孝顺,孔子称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表明他的孝顺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家人对他的称赞都没有异议,说明他在孝行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是众人眼中的孝子典范。其他启示示例:以子路的“勇敢”为例谈启示:勇敢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如学习上遇到难题、工作中面临压力、生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