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2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2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2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2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文言文阅读

(2021•上海普陀•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宋)欧阳修

①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淅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

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

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

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台《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

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

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②于淡班固《艺文志》、底《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茶、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

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骸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

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

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英不慈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

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③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

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毛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寻为文辞者,亦因

以自警焉。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0

A.夫B.因C.且D.然

2.分析第①段以颜回为例说理的作用。

3.对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师长,临别赠言,寄寓对弟子的勉励期待。

B.作为师长,规劝徐生改善文风,不要华而不实。

C.作为学者,表达自己对圣贤何以不朽的看法。

D.作为学者,以此文警醒自已,避免舍本逐末。

4.第②段的论述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答案】

1.A

2.将颜回与孔门众多能言善政的弟子比较,突出颜回深居陋巷、终H如愚,不施于事、不见于言,却逐是

以其人格垂范,被众人推尊,并流芳后世,有力地证明圣贤之不朽重在修身,例证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

增强了说服力。

3.B

4.第1段论述“修身皿施事”“见言”二者和不朽的关系,指出“施事小见言”受到客观条件“得不得”“能不能”

的限制,只有立德修身完全取决于主观的努力,最能令人不朽,以此表明修身的重要性:第2段在此基础

上聚焦“见言”和“不朽”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即使“能”立言,若只关注文字,大多也会与草木鸟兽众人并朽,

表明言不可恃/以立言求不朽的愿望难以达成,生发出对今世学者“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而不能如圣贤般

不的悲慨,深化了“修身为本''的观点。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虚词含义并能正确使用的能力。

“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是由前文得出的结论,应用“夫”作为发语词,引出自己的观点。‘但”表承接,“且”表

递进,“然”表转折,均不合适。

故选A。

2.

本题考杳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作用的能力。

颜回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这与孔门众多能言

善政的弟子形成了对比,可是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回,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

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

著作吧?从而有利地证明了圣贤之不朽重在修身。作者采用颜回的例了•进行论证,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

增强了说服力。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B.“规劝徐生改善文风,不要华而不实,没有这个意思,原文只是说“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没有改变徐生

文风的意思。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的能力。

第1段写“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

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论述"修身皿施事见言"三者和不朽的关系,指出“施

事”见言,,受到客观条件“得不得,、,能不能,,的限制,从而得出只有立德修身完全取决于主观的努力,最能令

人不朽的结论,表明修身的重要性;

第2段在此基础上聚焦“见言”和“不朽”的关系,写“子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

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

与三者同归于泯灭”,进一步分析即使“能”立言,若只关注文字,大多也会与草木鸟兽众人并朽,表明“言之

不可恃也”,从而深化了“修身为本”的观点,并发出对学者莫“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的勉励。

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

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

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

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

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艮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

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

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

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

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

由颇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班固的《汉书》、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

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吊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

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

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阑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亡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

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吉”实在是不能够依

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募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

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赘。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

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毛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

一挫你的锐气,和初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

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2021•广西南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幼有异质,七岁入学。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转

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往来河、洛间,从柳城姚枢得伊洛程氏及

新安朱氏书,益大有得。寻居苏门,与枢及实默和讲习。家贫躬耕,粟熟则食,臬不熟则像糠核菜茹,处

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枢

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殳。庭有果熟烂堕地,衡家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其家人化之如此。1五,”科出王泰中,以姚枢为劝农使,教民耕植。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

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英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孥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中

统不干,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事,衡、枢辈入侍,言治乱休戚,必以义

为本。文统患之。且笑默日于帝前排其学术,疑衡与之为表里,乃奏衡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使

数侍上也。未几.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武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授权,势便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

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已而其子又有金枢密院之命,衡独执议曰:“国家事权,兵民财三者而已。今其父

典民与财,子又典兵,不可。”阿合马由是衔之,亟荐衡宜在中书,欲因以事中之。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久之,诸生人人自得,尊

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百年为生人之道。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B.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涌而归

C.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D.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6.下列对文中加点问话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寅,是中国古代农历干支纪年中的一个组合,也可以用来纪日。

B.世祖,皇帝的庙号。庙号始于商代,汉代以后皇帝大多都有庙号。

C.元年,古代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同一-帝王在位期间只能有一个元年。

D.五常,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即仁、义、礼、智、信。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衡热爱学习,追求学问。许衡求知如饥似渴,但他当时遭遇天下大乱,家里贫穷,没有书读,后来从

柳城姚枢那里得到了伊洛程氏和新安朱氏的著作,学问大有长进。

B.许衡安贫乐道,不吝财物。许衡家境贫穷,但处之泰然,家里钱财有余,就分给同族人以及贫穷的学生,

人们送给他东西,只要有一点不符合礼义的他就不接受。

C.许衡为人正直,不附权贵。阿合卫独揽大权、权倾朝野,当时的大臣大多奉承他,然而许衡每次与他议

事,都义正词严,一点也不让步,因而遭到了阿合马的陷害。

D.许衡爱生如子,教导有方。皇帝亲自选择蒙古贵族的子弟让许衡教导,许衡像爱护儿子那样爱护他们,

并让他们学习礼仪或者书法、算术,学生们个个都有很大的收获。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家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2)乃奏衡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使数侍上也。

【答案】

5.A

6.C

7.C

8.(I)许衡家的儿童从旁边经过、不斜着眼睛看一下(或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他家人受许衡的感化就

像这样深。

(2)便奏请许衡为太子太保,表面上是重用他,实际上是不让他频繁地接触皇帝(或减少他与皇帝接触的

机会)。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秦人新脱于兵”,“于兵”是“脱”的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排除CD:“从送之临潼而归”,“从”,动

诃用作名诃,指跟随他学习的人,作本句土语,前面断开,排除B。

本句译为:秦地百姓刚刚从战乱中解脱出来,想学习但没有老师,听说许衡来了,人人都高高兴兴地前来

学习。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便要返回怀州,跟随他学习的人挽留他不得,便把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元年,古代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错误。元年,指古代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因而遭到了阿合马的陷害”错误。”因而遭到了阿合马的陷害”与原文不符,原文”欲因以事中之”是说阿合

马想借助工作中的事情陷害他。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过”,经过;“睨视”,斜着眼睛看;“化”,感化,这里指受到的感化。

(2)“阳”,表面:“尊用”,重用;“数”,频繁。

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许街自小就有与众不同的素质,七岁入学。稍大一些后,热爱学习,如

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而且家里贫穷无书可读。许衡后来迂移到鲁地,留在了魏地,人们见他道

德高尚,逐渐有人跟从他学习。过了三年,听说战乱就要结束,就回到了怀州。他往来于黄河、洛水之间,

从柳城姚枢那里得到了伊洛程氏兄弟知新安朱真的著作,更是大有收获。随后他在苏门定居下来,与却加

及窦默相互研习学问。他家境贫穷,亲自耕种,谷物成熟了就吃谷物,没有成熟时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

吟读诗书的声音在屋外听起来非常动听。家里钱财有余,就分给同族人以及贫穷的学生。人们送给他东西,

只要有一点不符合礼义他就不接受。姚枢曾被召到京师,就把他的雪斋让给许衡居住,并让留守的人绐他

提供方便,许衡拒绝不接受。院子中有水果成熟后掉到地上。许衡家的儿童从旁边经过,不斜着眼暗看一

下(或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他家人受许衡的感化就像这样深。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受封为王,任

命姚枢为劝农使,教导百姓植树种田。世祖又考虑用来教化秦地百姓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

秦地百姓刚刚从战乱中解脱出来,想学习但没有老师,听说许简来了,人人种高高兴兴地前来学习。世祖

率军南征,许衡便要返回怀州,跟随他学习的人挽留他不得,便把他送到临潼才回来。中统元年,世祖即

皇帝位,把许衡召到京师。当时王文统因为进言兴利除弊之事晋升为千章政事,许衡、姚枢这些人入朝侍

奉皇帝,谈论治乱兴衰,一定以义为根本。王文统感到不安。并且窦默经常在皇帝面前非难其学术,王文

统怀疑许衡与窦默串通一气,便奏请许衡为太子太保,表面上是重用他。实际上是不让他频繁地接触皇帝

(或减少他与皇帝接触的机会)。不久,阿合马任中书平章政事、美管尚书省六部事情,因而独揽大权,权

势超过了朝野所有的官员。当时的大臣大多奉承他,许衡每次与他议事,都义正词严。一点也不让步。不

久阿合马的儿子又任命为枢密院佥院,唯独许衡持异议说:“国家的权力,不过军队、百姓、财务三项而已。

现在做父亲的管理百姓和财务,做儿子的又管理军队,这不可以。“阿合马从此对他怀恨在心,急切地向皇

帝推荐说许衡应该在中书省,想借助工作中的事情陷害他。不久调任中书左丞,许衡屡次向皇帝请求不要

任命他。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恰好遇到许衡坚决请求辞职,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八年、皇帝命许衡拄

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并亲自选择蒙古贵族的子弟让他教导。当时所选的弟子都很年幼,许衡把

他们当作成年人对待,像爱护儿子那样■爱护他们。课余吟诵的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或者学习书法、

算术。时间一长,学生们个个都有很大的收获,懂得尊师敬业,就连小孩子,也知道三纲五常是做人的方

法。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2021•四川攀枝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讷如使君传

黄宗莪,

君讳枚,字卜子,号讷如,系出铜川。君早慧特出,攻苦力学,补博士弟子员,以抄审选入太学。是

时文气卑弱,公理胜而⑥豪,然于先正体格,尺寸守之,不敢过。辇田王敬般嗟赏不置,以为六馆中之领

袖。随举北闱,历两科报罢,乃稍变其音节,遂登顺治戊戌进士第。

又四年,授赣县知县。其地空带闵、4,龙节虎旗,驰驿奔解,以去以来,毂交蹄剧①,其供艺②视他

县无等,而又为文武大官治所,绛标寸纸,一日数至,急征碎务,皆取办于君。君取定俄顷,神无滞用。

邑有四患往来供亿分派于里甲里甲之唾赋为胥吏所干没一患也以富民充马户走死者即令其偿。故佥报之时,

多以贿免,二患也;狱卒本为顾役,浊邑为差役,其贿兔亦同于马户,三患也:声手壁.滞,或计口销之,

以宽参罚,四患也。君除害若嗜欲,一切不干涉于民,调停岁用,不足则以私财佐之,但使其民以力田为

事,垦荒五亩,免役一年,积累而加之,数年之后,垦至二千一百余项。督抚皆以为能,考上上。

寻丁内丁,服除,补阶州文县。人孤地绝,正赋五千而缩,无名之税倍之。君尽蠲往例,其马政盐法

行之于赣者,复行之于文。文之俗,贫富相仇,贫者恒轻生以破富贵之家为快。君于人命之诬者,立为除

谿。小氏如状死之无益,此风遂革。两县烦简不问,人情亦异,君处之各得其宜。世怛若时文之士,如尘

饭涂羹,不适于用。何意盆盎中见此古泰洗,君之谓与?苟得如君辈十数,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生民

庶可少安矣。

未几,滇蜀皆陷于贼,君为民强或以出,求死不得。杜子美之麻袋,丁宝臣之徒手,何所遇之穷也。

虽然,羁旅万里,囊无寸帛,践荆棘于群虎之中,劣至扮榆,则感恩之父老拥护为多,此亦循良之报也。

归来浪平痛定,弟劝兄酬,昧恤其印如恐不及。

(摘编自《黄梨洲文集》,有删改)

(注)①毂交蹄副:意思是车轮交错,马蹄相接。形容车马来往频繁。②供艺:指供给、供应。后文“供亿”

意思与之相同。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邑有四患往东/供亿分派于里甲/里甲之羡赋/为胥吏所T没/•患也/以富民充马户/走死者即令其偿/

B.邑有四患/往来供亿/分派于里甲/里甲之羡/赋为胥吏所干没/一患也/以富民充马户/走死者即令其偿/

C.邑有四患往来/供亿分派于里甲/里甲之羡/赋为胥吏所干没/一患也/以富民充马户/走死者即令其偿/

D.邑有四患/往来供亿/分派于里甲/里甲之羡赋/为胥吏所干没/一患也/以富民充马户/走死者即令其偿/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贡: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

贡生,简称拔贡。

B.祭酒:最早是古代的礼仪,汉魏以后成为官职名。西晋以来设国子监祭酒,是国了•监的最高级主管,当

时国子监为最高教育机构。

C.盐引:盐引是宋代以后历代政府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源于盐钞法。盐引分为长引和短引。长

引销外路,短引销本路。

D.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硫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一年,小功服丧五月。亦用

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II.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讷如勤于政务。他被授予赣县知县一职,赣县是文武大官的衙门所在地,朝廷交办事务的文书,急促

索要人力物资等细碎的事务,都靠王讷如办理。

B.王讷如治政有方.他针对赣县有“四患”的情况,“除害若嗜欲“,不干涉百姓,鼓励垦荒,数年之后,卓

有成效,督抚认可他的才能,并向皇帝推举他。

C.王讷如体恤百姓。任赣县知县时,他调整每年的开支,用自己的钱财补贴公费,不愿给百姓增添负担:

任文县知县M,他为百姓免除了以往的欠税。

D.王讷如执法公正。文县当时的风俗,穷人和富人互相仇视,穷人常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以毁坏富贵人家

为快。对于受陷害的人,王公立即替他们免除(罪责)。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丁内艰,服除,补阶州文县。人孤地绝,正赋五千而缩,无名之税倍之。

(2)未几,滇蜀皆陷于贼,君为民强载以出,求死不得。

【答案】

9.D

10.D

II.B

12.(1)翻译:不久,王讷如为母亲守丧,丧期满后,补阶州文县县令。当地人口稀少,地方偏僻,正税

在五千两的基础上减少了,而没有名目的税收却比正税还增加一倍。

(2)翻译:不久,云南和四川都被贼人攻陷,王讷如被百姓强行拉上车逃出来,求死不能。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翻译为:县里有四种灾祸,供应往来官员差役,所需费用分派到里甲,里甲缴纳的多余的赋税,

被小吏侵吞,这是•个灾祸。用富裕的百姓充任马户,驿马跑死了就责令马户赔偿。

“邑有四患''翻译为"县里有四种灾祸”,且“往来供亿”翻译为“供应往来官员差役”都为完整句子,中间不可断

开,故排除AC。

,展赋”是固定词语,意思是“多余的赋税“,不可断开,故排除BC。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大功服丧一年”错误,应为“服丧九月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O

B“督抚认可他的才能,并向皇帝推举他“错误,文中'‘督抚皆以为能,考上上”的意思是''考核等级为上上“。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寻•:不久;丁内艰,为母亲守丧、遭遇母亲去世;服除:守丧期满;倍:增加一倍。

(2)陷:攻陷;于•:被,这里是被动句;为,被;强我:强行用车载,

参考译文:

王先生名叫王枚,字卜子,号讷妒,家族世系出自铜川。王先生小时侯就聪明,特别出众,刻苦努力

地学习,补任府学生员,以拔贡生的身份入选太学。当时文风低下纤弱,王公则说理精辟、笔,力豪健,但

对于先贤的文体格式,却一丝一受都要遵守,不敢越过。国子监祭酒王敬哉贽赏不已,把他看作国子监的

领袖。王讷如随后参加北京乡试,经过两次科考都失败,才稍微改变自己文幸的语言,就在顺治戊戌科考

中进4。

又四年后,被授予赣县知县一职。辕县地区连结福建和广东,奉命出使的官员,来来去去,车马交错,

络绎不绝,而供应又和其他县相比没有差别,而赣县又是文武大官的衙门所在地,朝廷交办事务的文书,

一天中来几次,急促索要人力物资等细碎的事务,都靠王讷如办理。王讷如片刻之间决定解决方法,没有

想不出主意迟疑不决的。县里有四种文祸,供应往来官员差役,所需分用分派到里甲,里甲级纳的多余的

赋税,被小吏侵吞,这是一个灾祸。用富裕的百姓充任马户,驿马跑死了就责令马户赔偿。所以向上级呈

报的时候,被指定为马户的人大都凭借贿赂才得以免除这种差使,这是第二种灾祸。狱卒本来是县里雇佣

的,独独赣县是差役(没有收入,服劳役),狱卒通过贿赂免于差使也和马户一样,这是第三种灾祸。食盐

积压,有时计算人数销售,根据高的标准处罚,这是第四种灾祸。王君为民除害好像自己嗜好这些,让所

有的事情不影响到百姓。调整每年的开支,不足就用自己的钱财贴补,只是让赣县的百姓把努力耕作当做

重要的事情,垦荒五亩,就免除一年劳役,垦荒田亩积累加起来,几年之后,到了二千一百多顷。总督和

巡抚都认为他有能力,考核等级为上上等。

不久,王讷如为母亲守丧,守丧期满,补任阶州文县知县。文县人口稀少地方偏僻,正税不足五千两

白银,但是没有名目的税比正税还增加一倍。王君全部免除前例,他在赣县推行的马政和盐法,又在文县

推行。文县当时的风俗,穷人和富人互相仇视,穷人常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把让富贵人家耗尽家产当作快

意的事情。王公对于诬陷他人的人命案,立即替蒙篦者免除(罪责)。老百姓知道白白死去没有好处,这种

风气就更改了。两个县(赣县和文县)政务的繁多与简约不同,民情也不同,王君处理事务总能非常合迨。

世人总是诋毁当时科举选拔的官员,如同灰尘饭食泥浆羹汤,不适合实用。哪里料到粗俗器物之中看到尊

贵的器物,说的就是王讷如吗?如果得到十几个像王讷如一样的人,连续不断地交错分布在天下担任州县

长官,百姓也许可以稍微安定一些。

不久,云南和四川都被贼人攻陷,王讷如被百姓强行拉上车逃出来,求死不能。就像杜甫在安史之乱

中穿上草鞋逃难,丁宝臣因为贼人反叛空手弃城而逃,遭遇的处境多么艰难啊。虽然这样,寄居异乡路途

万里,口袋中没有一点钱财,在贼人占据的地区历经种种磨难,返回故里,那是懂得感恩的父老乡亲跟随

卫护出力很多,这也是奉公守法的官吏的好报啊。归来后事情平息痛苦过去,弟兄之间互相劝酒,赈济抚

恤自己的宗亲,只担心自己力不能及C

(2021•上海闵行•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山亍已

陆文圭

①暨居浙是,北瞰长江,直郡治北,枕江之下居日君山,以是黄歇得名①。山形小而势蹲,无崇岗翳谷

以凭阻其南深。其西南划秦望、而密,其东则由里、启敬、凤原,清山环施而楞揖之。故君山虽小,最甲

于诸山。每遇春风、花时、秋涛、雪月之景,诗豪墨客游人士女将临而觞咏,行歌而坐啸,山之胜概不可

弹述。

②余尝欲卜庐其下为终隐之计,后未果也。赵君鼎之,家于山之左,朝夕与山相接。已而避地去家,

侨居城西南隅,距山教里所,舍幽遂舟闾闹,疑若与山不相闻也。晨起推其户,故山之青,忽排间而入,

数峰低昂,若远而近,若伫立以俟,若顾眄咫尺而不得语也。赵君喜而叹曰:“吾与山有宿缘耶?何追逐而

不相舍也?”因自号日一山,而谒记于余。

③余思赵君少时以故国佳公子挟豪贵地-聘,于当年谓功名可唾学取,时移事改,卒困能不得志,方求

田问舍,皇皇焉无所之,此陈元龙之所窃笑而欲卧君于百尺楼下者也。然出处殊时.老少异见。隐居求志,

遁世无闷,亦君子之高致也。试与君传浮远之栏,呼大江而问之,自楚以来更国几姓,春申之后阅世几人,

彼之豪奢富贵朝荣夕悴,殆如秋种之花,而一山苍苍,千岁不改,自古高人逸士所以定舍彼而取此者,口有

以也。

④赵君其远返故庐,毋使猿惊鹤怨,以动草堂之灵,余异时樵服尹于庭下,负薪汲水以相从,请分此

山一半。鼎之名孟篇,少余一岁云。

注:①黄歇,即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13.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内的虚词是()0

A.盖B.然C.乃D.故

14.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特点的一项是()o

A.整散结合B.以动写静

C.欲扬先抑D.虚实相生

16.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与第③段中画线句所用典故相同的词句是,,

17.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

13.A

14.划线句介绍了君山位于长江边并以春申君命名,表明其历史悠久。为后文写与春申君相关的议论(楚

国以后朝代更迭,春申君之后人事变迁)做铺垫。其悠久的历史又与“一山苍苍、千岁不改'’的感慨相呼应。

15.D

16.求W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17.本文介绍君山的位置、命名来由及其胜景并发表议论,旨在酬付赵君的请托,表达对赵君虽为佳公子

但最终困厄不得志的遗憾,对赵君寄情于山野这一行为的钱扬和羡慕,认识到荣华富贵的虚幻江山美景的

永恒,表明了自己在时代变迁与动荡中不痴心于富贵功名的立场,以及宁愿通过随居来维持高洁的人品和

情趣的价值取向。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盖”表大概如此,下句是对前句的揣测,指大概有这样的人。

B.“然”表示转折,然而。

C.“乃”表判断。是,则。

D.“故”表结果,所以。

故选Ao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划线句介绍了山的名称为君山,因楚国名士春申君而得名。从篇章结构看,开头主要是为下文的抒发议论

作铺垫,写与春申君相关的议论(楚国以后朝代更迭,春申君之后人事变迁);与文章结尾,首尾呼应。说

其悠久的历史与“一山苍苍、千岁不改’的感慨相呼应。

15.

小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整散结合。整句句式整齐匀称,结构类似。散句字数不等,句式参差错落。如“起推其户,故山之青,忽

排网而入,数峰低昂,若远而近'"'赵君鼎之,家于山之左,朝夕与山相接。”

B.以动写静。如“若远而近,若伫立以俟,若顾眄咫尺而不得语也其中的走近,等待,回头看,不得语

都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

C.钦扬先抑。指要放开,先控制着,压抑。一开始写自己有归隐之志,未实现,再写友人赵鼎之,住左君

山的左面,前面压制着迟迟不露出君山真面目,后大肆书写君山姿态,动人之处。

D.虚实相生。文中描写君山“若远而近,若顾眄咫尺而不得语也“,这是拟人写法,非虚实结合。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出自《三国志•陈登传》。说的是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

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是国家的栋梁,却忘怀国事,只顾

谋私利,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又怎么可能跟你聊得来呢?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意重点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作者为什么怎样写的目的。先明确每个段落表达了的含义。文章第一

段重点介绍了君山得名、地理位置,性景状况,是诸多游士所爱之地。第二段重点写了君山的动人姿态,

以及诸山都向君山拱手作揖,崇敬无比。其目表达了作者对君山的崇敬,归隐好去处。第三段作者抒发议

论,深刻认识到荣华‘富贵的虚幻,如“彼之豪奢富贵朝荣夕悴,殆如秋种之花”;江山美用的永恒,如“一山

苍苍,千岁不改”,表明了自己在时代变迁与动荡中不痴心于富贵功名的立场,以及宁愿通过隐居来维持高

洁的人品和情趣的价值取向。

参考译文:

至今我生活在浙尾,北望长江,江水直流于郡治,依靠长江之下的是君上,它因楚国的春申君而得名。

山形小势如蹲立,无崇岗遮住了山谷,以此阻断山的高深,君山的西南则是秦望、青高,它的东面是由里、

启敬、凤凰,诸山环绕君山并向它作拱揖状。君山虽小,也是诸山中第一。每遇春风、花时、秋涛、雪月

之景,诗豪墨客游人士女登临君山而推杯换盏诗词吟咏,行歌坐啸,真乃山之胜景不能完全述尽。

曾经,我打算到君山脚下归隐,但未实现。赵鼎之,家在君山之左面,朝夕与山相接。不久,离家躲

避于此处。侨居城西南角,这是距离茗山数里的地方,以往赵君舍去幽邃之地而去了繁华街市,怀疑自己

再也不能与山相见。而今,晨起推门吊出,就是满眼的山色,忽然推门而入,数峰好像低下头,有的好像

离你很近,又好像很远,有的伫立等侯着,有的回头看,近在咫尺却不得语。赵鼎之高兴叹日:“吾与山是

前生的因缘啊?为何追逐它而一直不愿舍去?”于是自号曰一山,从而记录下。

我想起赵鼎之年少的时候,因是故国的富豪公子,想当年可谓功名唾手可得,后来世事变化,最后因

困厄而不得志。求田间舍,匆忙样子不知去向,这是陈元龙之所以偷笑君山,睡卧于百尺楼下的原因。然

而历经时代变迂,经历少年、老年,均有着不同认识。隐居求志,逃避世俗也不觉沉闷,这就是君子之最

高境界也。曾尝试与你依靠栏杆大谈入世之浮远,向大江呼之问之。自楚国以后朝代更迭,春申君之后人

事变迁,哪些豪奢富贵之人朝荣夕忧,几乎如秋种之花,而一山苍苍,千岁不改,自古高人逸士之所以舍

弃他地而选取此地,大概是有这样的人。

赵君从远地返回故庐,不会让猿惊神怨,以动草堂之灵,我当时穿着樵服,拜于赵君的庭下,负薪汲

水以跟从,请分此山-半。鼎之名孟箱,小我一岁。

(2021•北京平谷•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郑人也。远释褐①江夏王国侍郎,转奉朝请②C高祖③见远,谓张弘策曰:“何远美

丈夫,而能破家报旧德,未易及也。”板④辅国将军,随军东下。高祖践昨⑤,迁建武将军、后军梆阳王恢录

事参军。远与恢素誉,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顷之,迁武昌太守。远本倜

傥,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钱买

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运水还之。其它事率多如此。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焉。车服尤弊素,器物无

铜漆。江左多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q细事受鞭罚者,遂为人所讼,

征下廷尉,被劾数十条。当时士大夫当法,皆不受立⑥,远度己无赃,就立三七日不款⑦,犹以私藏禁伏除

名。

后起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盛供帐以待焉,至

武康,远独设接水而已。彬去,远送至境,进斗酒双鹅多别。彬戏曰:“卿礼有过陆纳,将不为古人所笑乎?”

高祖闻其能,耀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考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总,

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渊朗为桂州刺史,举道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

巷,修茸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葬家焉。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

调,以此为常。然若听讼让人,不能过绝,而性果断,民不敢非,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治状,

高祖每优诏答焉。天监十六年,诏日:“何远前在武康,已著廉平;复崔二邦,弥尽清白。政先治道,惠留

民爱,虽古之良二千石,无以过也。宜升内荣,以显外绩。可给事黄门侍郎。''远即还,迁东阳太守。远处

职,疾强富如仇傩,视贫细如子如,恃乃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笑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

远耿介无私加,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杰贵以颜色下N以

此多为俗士所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

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美益以此M之。势较财好义,周人与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

(节选自《梁书》卷五三,有删改)

(注)①释褐:脱下粗布衣服,指入朝为官;②奉朝请:有参加朝会的资格。③高祖:梁武帝。④板:皇

帝册封委任下属官员。⑤践昨:即位C⑥立:测立,一种刑讯制度。⑦款:服罪。

1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生前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晋善:交好

B.当时士大夫半法坐:犯

C.终道剽掠缘:沿着

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怪罪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每以钱买民井寒水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者

B.进斗酒双鹅为别特力豪右所畏惮

C.近代未考有也周人?急

D.然先听讼犹人革轻财好义

2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无硬的一项是()

A.馈遗秋亳无所受

对亲朋的馈赠,丝毫不受

B.其它事率多如此

其他事情也多是如此

C.所过若营家焉

(何远)所到之处就象商家对待自己的产业一样加以经营

D.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何远)给别人写信,无论贵贱,所用的称谓礼行都一样

21.根据文意,下列概括和分析,小生聊的一项是()

A.何远任武昌太守时,杜绝交游,尽职为官。

B.何远多次被免官,均是当地豪强诬告所致。

C.何远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贫穷人。

D.利远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建生祠表示尊敬。

22.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此多为俗士所恶。

23.第二段中说何远“视贫细如子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语句。

【答案】

18.D

19.D

20.C

21.B

22.在与人交往时,从不低声下气,因此多受到俗士的忌恨。

23.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挣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

【碗】

18.

本题考杳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多:称赞。句意:士大夫们更因此称赞他。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介词,用:介词,因为。

B.为:动词,作为;介词,被。

C.之:助词,提宾;助词,的。

D.其:两个都是代词,他。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所过若营家焉:他都像经营自己的家业那样来加以修治。过,治理、修治;所过,治理的事务。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均是当地豪强诬告所致•♦错,由原文••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者,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

数十条……犹以私藏禁仗除名''可知,官吏和百姓有很多人因为小事受到鞭挞,于是便告发他。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会遇,结交、交往:颜色,脸色、而容:下,动词,处于低处:恶,忌恨。

2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视贫细如了•弟”意思是,对待百姓像自家了•弟,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事例,用原文中的话表述即可。

具体体现在第二段“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制,以此为常”。

参考详文:

何远,字义方,是东海郑县人。何远入朝为官担任江夏王国的侍郎,不久转任奉朝请。高祖看见何远,

对张弘策说:“何远是个美男子,却能不顾家破人亡来报答昔日的恩情,这是很难做到的。'‘当即任命何运为

辅国将军,随军东下。高祖登基后,叶任何远为建武将军、后军鄱阳王恢的录事参军。何远同萧恢平日关

系就好,在王府尽心尽力,任劳任怨,萧恢推心置腹对待他,给了他很多好处。不久,何远调任武昌郡太

守。何远本来风流倜傥,喜欢行侠仗文,一直到这是才改变原来的志节行为做官,他杜绝交游,对亲朋的

馈赠,丝毫不受。武昌民间饮用长江水,盛夏时节何远怕江水热,经常用钱买百姓井里的凉水,如有人不

收钱,他就提着水还给他。其他的事情也多是如此。这些事情虽然有些做作,还是能体现何远对下人的关

心。他的车辆和服饰十分简陋破旧,所用的器物没有铜制或上漆的。江南盛产水产品,十分便宜,但何远

每顿饭只不过吃数片干鱼罢了。然而何远生性刚直严厉,官吏和百姓有很多人因为小事受到救挞,于是便

被人告发,追究下廷尉治罪,被揭发数十条罪行。当时士大夫犯了罪,都不受成法限制。何远考虑到自己

没有收受贿赂,就接受审查三天、七天的条款,还是以私藏禁仗的罪名被免了官。

后来,何远又被起用为武康县令。更加廉洁奉公,免除过多的祭祀活动,以身作则,很受百姓的称颂。

太守王彬巡视下属各县,各县都设盛宴盛情款待他,来到武康县时,何远却只准备了干粮和茶水罢了。王

彬离开时,何远送他到县界,送给他一斗酒和一对鹅作为礼物。王彬开玩笑说:“你的礼节比陆纳还过分,

难道不怕被古人笑话吗?''高祖听说了何远的才能,提拔他做宣城太守.从县令直接提升为临近京城的大郡

太守,近世还没有这种先例。宣城郡受过敌军的洗劫,何远尽心治理,使其又颇有名气。一年之后,升任

树功将军、始兴内史。当时泉陵侯渊朗为桂州刺史,沿途劫掠,进入始兴郡内时,却没有动任何东西。何

远在任时,喜欢开辟街巷,修理房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集市,大到城池、马厩、仓库,他都像经营自

己的家业那样来加以修治。他应得的俸禄,一概不取,到年底时,选择最穷的百姓,把那些钱作为税款赠

送给他们,把这样当做常态。然而他听理诉讼也像一般人一样,不能以教化使百姓不发生诉讼,他性情果

断,百姓不敢非议,只是心中畏惧而感到可惜。何远所到之处,百姓都为他建立生词,并上表报告治理情

况,高祖都下诏表彰他。天监十六年,皇帝下诏说:“何远先前在武康,已经因廉洁公平著名,又治理两

个郡,更显出他的清白。治理郡务,次道义为先,惠留民间,百姓爱戴,即使是古代的贤良太守,也无法

超过他。应该擢升他为朝内的荣耀职务,以表彰他在外的政绩。可任用他为给事黄门侍郎。何远有回来,

调任东阳太守。何远在任时,嫉恨豪强就像仇人一样,对待百姓像自家子弟,因此被贵族忌惮。在东阳一

年多,又被受到惩罚的人诽谤,被免学回家。

何远为人耿直,不徇私情,身居人世间,却拒绝别人的拜谒,自己也不拜访别人。给别人写信,无论

贵贱,所用称谓都一样。在与人交往时,从不低声下气,因此多受到俗士的忌恨。他的清廉公正确实是天

下第一。在几个郡做太守,见到让人贪心的东西最终也不改变自己的本心,他的妻子孩子挨饿受冻,如同

最贫困的人。到离开东阳回家,几年不谈论荣辱,士大夫们更因此称贽他。他轻财好义,周济别人的客急,

从不说不着边际的话,都是出于他的天性。

(2021・上海崇明•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于顺,字允元,河南人也。始以荫补千牛,调授华阴尉。充入西蕃计会使,有出相专对之能。

②出为湖州刺史。部有湖陂,异时溉田三千顷,久理废。项命设堤塘以复之,岁获授稻蒲鱼之利,人

赖以济。州境陆地褊狭,葬者不掩柩,颇葬朽骨与十余所。改苏州刺史,浚沟渎,罢淫祠,整街衢,至今

赖之。虽为政有绩,然横暴已甚,杖前部斜以追撼。观察使王纬以闻,德宗不省。自以为得志益■达威―官

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掾姚觇不胜其虐,自投于河而死。

③贞元十四年,为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观察。吴少诚之叛,演率兵赴唐州,破贼,于濯神沟。于

是广军箝,募战士,器甲犀利,倜然专有汉南之地。小失意者,皆以军法从事。时德宗方姑总方镇,,蛆奏

请无不从。于是公然聚敛,恣意虐杀,专以凌上威下为务。

④及宪宗即位,威肃四方,稍戒惧。归朝入觐,册拜司空。十年,王师讨淮、蔡,^贡财助军,诏

不竺,复还之。十三年,表求致仕。其年八月卒,赠太保,谥曰"厉其子李友从猎苑中,诉于穆宗,赐

递日“思”。

⑤太常博士王彦威疏曰:“古之圣王立谥法者,所以彰善恶、垂劝诚喊顷拥节旄,肆行暴虐,人神共

愤,法令不容。杀戮不幸,诛求无度,臣故定谥为厉。令陛下不忍,改赐为,思',诚出圣慈,实害圣政。旦

如辱之不法,然而陛下不忍加惩,臣恐今后不退之徒如顺者众矣!死接辱例,陛下何以处之?是恩曲于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