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
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李俊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I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I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I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I1、给生字注音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
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
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
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
诉我们答案。
三:检查预习
1、注音贰、汜、佚、缱、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
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
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四: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H五: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
3、师必退4、今急而求子
5、夜缱而出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10、亦去之
I六:翻译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
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
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A: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
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
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
分析)
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
(4)巧施离间。(详见教学论文《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辨
艺术》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
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
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
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
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
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
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九、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提示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十:结合原文语句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十一:自由诵读,检查背诵;完成练习三。
十二:知识积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
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例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B: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C: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D;唯君图之指示代词,这件事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
的用例,并解释。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
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
■越国以鄙远边境、边邑
十三:阅读迁移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
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
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
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
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
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
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
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赵云的话有道理吗?先主为何不听?结果怎样?这
对你有何启示?
教学说明: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
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
新旧联系,建立文言词汇网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
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学即如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2
【学习目标】
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颂,并把握文言文的特殊
性。
2、同时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注意
欣赏包括本文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如人物形象和写作
技巧。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
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
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
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罗马为代表的雕塑,比
如据说维娜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
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然
后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
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二、让大家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以较高的水平先把课文
,三、承接第二单元所学的“理清思路”理论,实际上也就是
本课后面的练习题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而实际上
等于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1、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说“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的问题;
2、第二自然段是说“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问题;
3、第三自然段是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4、第四自然段是说“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进攻的原因”。
在上面问答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
四、让学生在已经看过课本中注释的情况下提一提文中还
有哪些实词的意义不清楚,还对哪些虚词的用法或古汉语现象不
理解。这其中由学生提也好,由老师问也好。
1、第一段中两个“于”均解为“对于”之意,两个“军”
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当“驻扎”讲。且“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两句均为古汉语中所谓省略句,即均在“军”字之后
省掉一个介词“在“,而就这一点,已能证明古今语言形式上的
不同习惯,这对让学生逐渐习惯看文言文是大有好处的。
2、在第二自然段口应让学生弄清楚:“言于”当“告诉给”
讲;“若使”中的“使”当“让”讲;“臣之壮也”中的“之”
是典型的结构助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
用的例句;“也已”不仅注释上有“已,同‘矣'”的字样,关键
是要解释这种“语气词连用”的古汉语现象;从“今急而求子”
中不难看出,根据上下文,“而”在此只能当副词“才”讲;至于
“是”通常在古文中多当代词“这”讲,只是为了上下文意思的
通顺而把它整个译作“这是”罢了;最后“然郑亡”一句,和今
意相对照,显然是个被动句。
3、第三自然段:“夜缱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
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若亡郑”中“亡郑”
是“亡”的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一句的注释中虽然说明了
其中的“鄙”,“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而“远”是
形容词活用为“远地”的名词用法,但整句意义的通俗理解应该
是“越国以远鄙”;“邻之原,君之薄”中的两个“之”直译时,
还是应当看作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夫晋,何厌之
有,,中的“之”此时是起“动宾倒置”标志作用的,即意义上应
看作“有何厌”;“既东封郑”一句应强调就其直译而言,“既”
当“等到……以后”或“已经”之类意思讲,“东”是古汉语中
典型的名词当状语,译作“向东”,“封”,名词“疆界”,此处
当动词用,译作“作疆界”,而“郑”作为句子的补语,也是以名
词当状语的形式理解的,应译作“以郑”,于是整句的确切直译
应该是“等到向东以郑国作了疆界以后”等。
I4、最后一段中则应该让学生承认,看过书上的有关注解之
后,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可感到难解的地方了。
I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
文,其中不乏用多种形式背诵。比如教师先领背、分段集中背等,
因为字面意思过得较为彻底了,所以背诵起来就应该相对容易。
同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
表达反映在遣词造句、语言组织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对比同样或
类似意思表现在古今语言形式的不同上,应该承认文言文形式上
的言简意赅和音韵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这些,也正是《左传》
等的文学价值。
五、课后练习
I关于多义词辨析的题。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3
一、课文悟读
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的一次成功
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
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
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
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
郑国,帮助郑国抗晋。
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
为了一个“利”字。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指的是当年重耳
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
年》)。当年,郑文公缺乏远见,没有理睬重耳。“贰于楚”,
是指在晋楚城濮之战以前,“郑伯如楚致其师”(《左传•僖公
二十八年》),郑国准备派兵帮助楚国对晋作战,后来虽未参战,
却因此得罪了晋国。“无礼于晋”也好,“且贰于楚”也罢,
实际上都是秦晋两国向东扩张,企图把郑国作为边疆的借口而
已。既然秦国是为“利”而来,那么,烛之武便迎合其心理,
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力劝秦国退兵,点醒了利令智昏的
秦国国君。
■烛之武是就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诸角度,从四
个层面进行“利害”关系的劝说的。
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
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
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
“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
“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
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郑、
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
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
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
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晋君不可信。20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
公接夷吾人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
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当时,夷吾曾把晋的焦、瑕二邑
许给秦国,作为酬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
城,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与之共
事,决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晋君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
国开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边开拓,“若不阙秦”到那里取利
呢?从而提醒秦君不要做“损秦以利晋”的蠢事。
■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
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二、亮点探究
L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
作用?
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
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
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
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
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
了必要的铺垫。
2.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探究学习: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
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3•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
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
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
“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
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
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
用。
4.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
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探究学习: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
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
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缱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
“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
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
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玩味。
5.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请结合课文,谈谈这样写具有怎样
的艺术效果。
探究学习:文章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
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
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
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
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
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
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
一场虚惊。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
具感染力。
6•叙写战争是《左传》所长,而应对辞令也是《左传》中
富有文学意味的一部分。请说说本文说辞的特点。
I探究学习:春秋时期,诸侯国往来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
令,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危。课文是记
述、表现辞令的名篇,全部说辞仅125字,文章却从四个不同
角度,纵横捧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紧紧抓
住秦穆公对晋人的戒备心理,从亡郑以陪邻,层层推进,一直
说到阙秦以利晋,始终围绕着秦晋间的利害冲突展开攻心战。
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
玄虚、危言耸听之嫌。
7.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朝”“夕”是否实
指?
探究学习:这里的“朝”“夕”并不是实指,而是用夸张
的手法突出了事态变化之速。类似的如“朝闻道,夕死可也”
“朝令夕改”“朝秦暮楚”“朝为布衣,暮为卿相”等等。但
也有实指的,如“朝为行云,暮为行雨”。如何区别,要视具
体语言环境。
I三、选题设计
IL在烛之武退秦师整个事件中,郑国处于一种被侵略的地
位,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能否看作是一种爱国行为?请谈谈你的
看法。
研究方法:
(1)顺向思维,肯定其是爱国的行为。从当时国家的概念,
政权的体制上看,君主与国家是同一体,大臣忠君、忠于自己
的政府,即可看成“爱国”。
(2)反向思维,否定其是爱国行为。从广义的“国家”的版
图角度上看,只是忠君的一种表现而已。
参读书目:
《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I2,秦晋两个大国,历史上世代通婚,但这两个大国又经常
兵戎相见。怎样看待这一历史现象?
研究方法:
从矛盾缓解的暂时性与争夺霸权的实质性两个方面进行辩
证思考。
参读书目:
■《中国古代史三百题》
3.郑伯在情急之下,诚恳地认错道歉,又说“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你怎样评价郑伯的这些言行?
研究方法:
(1)肯定君主自我纠错的难能可贵。
■⑵指出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
参读书目:《贞观政要》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L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
国主义精神。
H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
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H
教学重点
■L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
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L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
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
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H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
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弹精
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
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
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
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
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
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
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
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
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
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
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
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
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
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生字:函(han)氾(fGn)佚(yi)缱(zhui)阙(ju6)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d
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
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
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
“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
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
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
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
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
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
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郤芮的意见,
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
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
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
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
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
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
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
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
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
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
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
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
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
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
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
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
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
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
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I五、布置作业
L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
I[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
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I提问:《左传》是我国第-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I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
二十七年。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I
I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
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
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
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
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
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
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
曾答应把焦、瑕二色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
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
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
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
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
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L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
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H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
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
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那么,如何
才能读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
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
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
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
停顿长短为“、”〈“,”〈“;”〈“:”〈,“?”
”〈”……”,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
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
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听多又要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
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
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
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
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
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
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
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
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
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
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
“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
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
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干中某些重要突
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
目中指导。
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
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
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这些内容同样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在
赘述)
3,放录音(提醒学生要认真听)
4.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
■5.指导学生诵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
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
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
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
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第二自然段
(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
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
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领读,齐读)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
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
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齐读)
■第三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缱而出”,只身赴
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
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
“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
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
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
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
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
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
“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
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
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
中“共”的读音。
I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
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
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
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领读,齐读三段)
I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
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
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
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
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再齐读一遍)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
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
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
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H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
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夜缱而出秦军乃还
(义勇)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
缱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
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
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三、布置作业
L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
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
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
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
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词语解难
■(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
如何理解?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
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
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
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
“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
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日”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
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
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
如何理解?
H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
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
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
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
“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
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
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
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
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
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
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出处类型释义
L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名词作动词名词“事”
服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作状语名词“箕畚”
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
H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动词作状语动词“嗣”
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善”带
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
■5.醉醇醴而饮肥鲜《卖柑者言》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
“肥、鲜”均充当“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
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
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
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
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
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
的过错”。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
(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若
例句出处释义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记•陈涉世家》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
简》表转折“至于”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骰之战》表假设
2.说
例句出处释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同“悦”)《墨子・公输》高兴
3.辞
例句出处释义
H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
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
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
4.鄙
例句出处释义
I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
I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I
I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I
I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
《出师表》浅薄
5.微
例句出处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
蓄不露,微妙
岭崎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
例句出处释义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
《捕蛇者说》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
桓公》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出处释义
慎之!徐珂:《冯婉贞》仅补充音节
I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站》助词,用在时间
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忽雪夜入蔡州》至U、去
I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
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不积蹉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
词语的积累。
四、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
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板书设计]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I烛之武夜缱而出秦军乃还
(义勇)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延伸阅读]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与本文
相关的历史史实。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5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
.-、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
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
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
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
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
如何理解?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
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
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
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
“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
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日”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
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
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
如何理解?
■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
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
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
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
“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
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
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
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
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
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
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出处类型释义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名词作动词名词“事”
用作动词:服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作状语名词“箕畚”
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动词作状语动词“嗣”
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善”带
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
■5.醉醇酿而供肥鲜《卖柑者言》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
“肥、鲜”均充当“铳”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
摸索其规律。
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
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
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
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
的过错”。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
■(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若
例句出处释义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记•陈涉世家》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
“至于”
I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骰之战》表假设
2.说
例句出处释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I公输盘不说(同“悦”)《墨子・公输》高兴
3.辞
例句出处释义
I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
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
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
4.鄙
例句出处释义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H
I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
《出师表》浅薄
例句出处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
蓄不露,微妙
岭崎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
I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稍微
H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H
I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
例句出处释义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
自己
I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
桓公》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出处释义
慎之!徐珂:《冯婉贞》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站》助词,用在时间
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恐雪夜入蔡州》到、去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
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不积蹉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
词语的积累。
H四、
L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
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板书设计]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夜缱而出秦军乃还
(义勇)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延[伸阅读]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与本文
相关的历史史实。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6
一、课文悟读
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的一次成功
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
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
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
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迁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
帮助郑国抗晋。
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
为了一个“利”字。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指的是当年重耳
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
年》)。当年,郑文公缺乏远见,没有理睬重耳。“贰于楚”,
是指在晋楚城濮之战以前,“郑伯如楚致其师”(《左传•僖公
二十八年》),郑国准备派兵帮助楚国对晋作战,后来虽未参战,
却因此得罪了晋国。“无礼于晋”也好,“且贰于楚”也罢,
实际上都是秦晋两国向东扩张,企图把郑国作为边疆的借口而
已。既然秦国是为“利”而来,那么,烛之武便迎合其心理,
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力劝秦国退兵,点醒了利令智昏的
秦国国君。
■烛之武是就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诸角度,从四
个层面进行“利害”关系的劝说的。
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
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
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
“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
“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
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郑、
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
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
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
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晋君不可信,20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
公接夷吾人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
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当时,夷吾曾把晋的焦、瑕二邑
许给秦国,作为酬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
城,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与之共
事,决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晋君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
国开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边开拓,“若不阙秦”到那里取利
呢?从而提醒秦君不要做“损秦以利晋”的蠢事。
I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
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二、亮点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
作用?
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
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
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
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
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
了必要的铺垫。
2.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探究学习: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
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照明在餐厅包间照明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的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拍卖行合作模式创新考核试卷
- 跨部门协作下的保安工作流程计划
- 电商平台下农产品物流的特色与挑战
- 科技电商平台运营模式及盈利途径的多元化发展
- 装饰石材施工合同范本
- 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全球市场营销与品牌推广考核试卷
- 人造板企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与实施考核试卷
- 收购黑皮冬瓜合同范本
- 2024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电力工程质量验收手册
- 四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含答案)(部编版)
-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方案
- 2024年知识竞赛-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知识竞赛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民航基础知识应用题库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数学试卷(附答案)
- 2025年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共280题)
- JJF(鄂) 143-2024 路面材料强度试验仪校准规范
- 台州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4
- 父母房产继承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