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人民版选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人民版选修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二北方经济的渐渐复原课时过关·实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主见“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表明当时的农夫()A.重视兴修水利 B.注意改进耕作技术C.主见适时耕作 D.开垦出大量的荒地解析:“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土地水分过大的时候进行耕作,会造成破坏。因此,C项符合题意。答案:C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 D.政治化的过程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沟通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耕生产方式,起先了定居生活。答案:B3.“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反映了北魏统治下的哪一座城市的商业旺盛景象()A.杭州 B.苏州C.无锡 D.洛阳解析:四个城市中,只有洛阳在北魏的统治下。答案:D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A.减缓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使南方经济复原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答案:B5.(图文探究)《折杨柳歌辞》是北朝时广泛流行的民歌:“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趶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北魏壁画探究:(1)《折杨柳歌辞》和北魏壁画反映出鲜卑人怎样的民族性格?(2)孝文帝改革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更?参考答案:(1)英健强悍、豪迈尚武的民族性格。(2)鲜卑人渐渐汉化,汉族人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的主体。二、实力提升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从北魏人口的快速增加上,可以确信()A.北方经济得到了复原和发展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快速增多C.南方人口已起先向北方流淌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解析: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的人口就无法养活。答案:A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解析:题干中“最重要的影响”应是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答案:B3.北魏孝文帝时期,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实质上反映了()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B.当时战乱不断C.妇女地位的提高D.民族融合的加强解析: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褰裙”骑射说明汉族人民受到了鲜卑文化的影响。答案:D4.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但二者在风格、服饰、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等方面,却有明显不同,其主要缘由在于()A.两地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B.龙门石窟受到汉化政策的影响C.两地的自然环境明显不同D.云冈石窟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解析: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取材于佛教,但是云冈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改革前,龙门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改革后并受到了汉化政策的深刻影响。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显得亲善可亲,服饰也受到汉化政策的影响。答案:B5.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A.均田制 B.俸禄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解析: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变更,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好像消逝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答案:D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认为: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歼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力之衰兆已见。1913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认为: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正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力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1)依据材料,概括以上两部著作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相识的异同。(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这两部著作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的不同。参考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肯定胜利,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异:《中国历史讲义》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盲目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冲突,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俗,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2)《中国历史讲义》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辽承天太后萧绰(953—1009年)是辽政权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大力推动社会改革。把原先隶属宫帐的奴隶户改编为部族,又把原来处于奴隶地位的旧部族经改编增置为平民性质的新部族;首开科举,虽仅取一人,却意义重大;实现蕃汉同律,同时剥夺契丹贵族和奴隶主的某些司法特权;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方法;把穆宗朝以来胁迫为部曲的奴隶都改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户齐民。在位期间,两败宋军,为辽争取了岁币,也为两国争取了百年的和平,开创了辽国的盛世。——摘编自程少文《辽史漫谈》(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