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4课戊戌政变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说明角度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缘由及其历史意义。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说明角度相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一、新旧势力的交锋——顽固派对变法的破坏1.代表人物(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2.交锋举措(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限制京津地区。③大部分官员对新政抵制。④荣禄等人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结束光绪帝主政、扑灭新政。(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②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四卿”。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④游说列强支持,没有结果。[深度点拨]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的权力;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二、百日维新的失败——变法的结果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等人协商对策,授以密谕。(2)谭嗣同带密谕夜访袁世凯。(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2.经过(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2)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28日,谭嗣同等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3)政变后除了京师高校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深度点拨]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定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课中思索]阅读教材P137“学思之窗”,思索: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提示一方面表现了维新志士浓烈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也说明白他们对变法简洁而偏颇的相识。三、变法失败的缘由与变法的历史意义——变法的评价1.失败缘由(1)根本缘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2)主观缘由①既缺乏坚毅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阔人民群众。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3.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剧烈的爱国热忱。(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留下的很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珍贵财宝。[深度点拨]由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主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依靠无实权的封建君主来进行改革,对封建势力实行了妥协的看法,试图在不彻底推翻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社会改良,最终在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击下失败。1.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实行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支配和军事力气的限制,交锋中新势力处于弱势。2.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3.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史料一这场来也匆忙,去也匆忙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①“休止符”……史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②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史料三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③变法三年,可以独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史料四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④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①没有用“画上句号”说明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②说明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③说明变法者急于求成,没有正确相识到变法的困难。④说明维新派的维新活动和流血牺牲没有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1)史料一中这场“来也匆忙,去也匆忙的‘现代化’运动”是指的什么事务?这一事务失败的缘由是什么?提示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剧烈反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懦弱性。(2)据史料二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是什么。提示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3)据史料三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提示强求变法的“速度”和“全变”。(4)据史料四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综上所述你能得出什么启示?提示缘由: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没有发动广阔人民群众。启示:改革阻力大,应按部就班;改革必需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eq\a\vs4\al()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缘由(1)根本缘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气悬殊。(2)详细缘由:缺乏坚毅的组织领导;脱离广阔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按部就班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史料一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须要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旧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意现代的须要。这种观点的闻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学问分子中的开明分子……②实行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史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终归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③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①表明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戊戌变法还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②指出戊戌变法是一场近代化性质的改革。③确定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1)史料一对戊戌变法性质的分析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提示不正确。史料认为戊戌变法是“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而康有为维新思想是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政治主见;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提示影响: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尝试: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京师高校堂);选派留学生等。(3)据史料三和所学学问,简要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提示评价: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力气薄弱,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变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eq\a\vs4\al()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1)性质①从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起先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气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的政治运动。②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要求光绪帝仿效日本、俄国的改革进行变法,从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适应了资产阶级参加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意义①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斗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中华民族遭受空前危机的状况下起先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干脆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②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③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扬变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相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一、对维新变法时期遗产的理解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学问分子在维新变法时期形成;宣扬和变法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2.近代文化和教化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出版印刷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提倡了文明的生活方式。3.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二、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建了有利条件。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拓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文化教化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化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学问的传播。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变法有利于军事力气的增加。(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英、日等国都曾示意情愿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缘由是()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D.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解析:选D。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任何举措,其基本的动身点都是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英、日等国为了与俄国争夺在华利益,曾示意情愿帮助中国变法。2.(2024·邢台检测)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解析:选C。从题干中可看出地方官员支持变法人员较少,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题干材料没有必定联系,解除;B项表述确定化,解除。3.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实行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B.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C.将人事任免权和军权牢牢限制在手中D.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解析:选D。A、B、C三项是慈禧太后实行的破坏新政的措施;符合题干“不包括”之意的是D项,因为袁世凯是自己出卖维新派的,而非受人指使。4.慈禧太后的血腥镇压使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血洒北京菜市口,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根本缘由是()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批汉族官员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权解析:选B。戊戌变法触及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5.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怜悯,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行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D.维新变法违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解析:选B。本题考查阅读分析实力。题干材料中“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怜悯,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干脆说明老百姓并不认同维新派的民主宪政思想,故选B项。6.下图是一则晚清时期的报纸摘要,其记录的主要历史事务是()A.维新思潮的兴起B.康梁公车上书C.光绪帝“百日新政”D.慈禧太后“戊戌政变”解析:选D。报纸中记录的是“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害的公告,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一个重要表现,故D项正确。7.闻名史学家戴逸依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突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簇新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起先醒悟过来了,僵硬的四肢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A.挽救了民族危亡B.实现了富国强兵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D.建立了民主政治解析:选C。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头脑起先醒悟”可知,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干材料含义。A、B、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8.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化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实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缘由是()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解析:选A。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戊戌变法前后历时仅103天。从材料中“诏令184条”可知政令颁发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实力”进一步佐证改革进度超出了正常幅度,急于求成,故选A项。9.读图,图中内容是闻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务的评价。这一事务是()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C。由“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团体活动”可知,这一事务是戊戌变法,C项符合题意。10.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吸取欧洲文明,必需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变更政令,最终达到有形的物质。依据这个依次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当达到目的。倘如次序颠倒,看似简洁,实则不通。”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C.部分相像 D.三者同步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实力。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先后经验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走的是先易后难的道路,与福泽谕吉的主见正好相反。故选A。二、非选择题11.维新志士们力图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其政治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相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事实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斗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剧烈反对。除了皇帝外全部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缘由。(2)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相识。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缘由和深远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实力。(1)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缘由,可以依据材料中的“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相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可以依据材料中的“除了皇帝外全部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相识,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改革策略、改革要尽量削减阻力和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等方面来回答。答案:(1)主要缘由:维新派缺乏政治阅历;改革者心态急于求成;变法策略过于激进。(2)影响:满汉分裂扩大;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相识:政治改革必需遵循按部就班的策略;政治改革要保持社会稳定,削减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远见卓识。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中日两国打算发起什么运动?(2)当时中日两国在外部条件上相同的遭受是什么?两国的最终命运有何不同?(3)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