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12篇_第1页
水调歌头教案12篇_第2页
水调歌头教案12篇_第3页
水调歌头教案12篇_第4页
水调歌头教案12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精选12篇)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

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优秀教案,仅供

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L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二、情趣导入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

过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二生答

是啊,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人们会浮想联翩,李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静夜思》,

那么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留给了我们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咏月名篇

《水调歌头》.(出示学习目标)

三、走近苏轼

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谈,既可谈所查的

资料,也可以谈自已的感受,最后再由师出示苏轼的资料.

1、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教师补充介绍.

四、赏读诗歌

第一步、听配乐诵读,这个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翻心品味

第二步、自由散读词作,猜测一下当时苏轼的心情.(师做适当的朗读指导)

第三步、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展示朗读技巧.(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

第四步、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五、品味诗歌

问题一: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为苏轼本人,试将词中的文句变成平实的语言表述出

夫,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教师图画激趣,学生分小组自主、合作完

成)

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

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间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

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

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

"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

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

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

花窗户上,照着不B民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

人们离别时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

月亮也会有阴藏睛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问题二: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

的感情

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题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幅前,和他谈银首词,

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

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间,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

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

势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他用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通规律来自

我安慰,自我释怀.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是表现诗人在中秋节饮酒时的发问,这句话的意思

是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来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

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应该说表现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一句表现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祝愿兄弟俩的情谊开

长地久,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这句话不仅表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

且能推而广之,表示对天下所有与自己有类似情况的人一种良好祝愿.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因为这句话是写景句,表现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

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师:好,大家刚刚很积极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

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

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六、探究学习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

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

要其艺术着手.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

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

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I,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1334・mm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

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

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两位天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

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

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七、能力训练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

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发下讲义,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翎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

“"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峰,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

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侯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

也明白〃",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旧

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

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

“"的那份辗转反侧……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语段一中我认为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

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生: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炸将

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生:我在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

寻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八、音乐欣赏

先播放古人吟读的词作,再播放今人王菲演唱《明月几时有》的FLASH,一首词作

让古今时空得以沟通.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词是可以唱的,至于古人是怎么唱的,我们不得而知,下面请欣赏王菲唱的《明月几

时有》,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背诵这首词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之一,让我们通过

“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⑴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

”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九、归纳小结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

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

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十、作业布置

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2

[目标导航]

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词义、关键句子表达的深刻含义。

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受作者豁达的摘。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同学们谈谈在

中秋赏月的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

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

1、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背景资料: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

炙人口,作于丙辰中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

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Q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我能行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vj\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

小组讨论:

a、不愿意回朝廷做官。

b、人世间世态炎凉.

c、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到孤寂。

5、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

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积累:写6句关于月的诗句。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3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

天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K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

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飕论指导,突出对学生

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e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

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豚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直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漏

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

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门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

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

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2、对于苏轼,你知道多少?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点评:激情导入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听师配乐(《春江春月夜》古筝曲)朗诵。

2、全班自由朗诵(通顺、连贯、准确)。

3、问题情境: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那样明白易懂,请同

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仍不明白交由全班讨论。

4、全班交流讨论

【点评:词意书下多有注释,师没有多讲,由学生自学,师在全班讨论中抓住一些重、

难点,乘机引导。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不同翻译,词人感情变化,词上下阙

内容。即有利于培揩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课毂率]

三、点击生活,理解运用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蚱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

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点评: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

兴趣,检测对的聊麒。]

四、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听王菲歌曲《水调歌头》用心听,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

2、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

什么?并且有感情读一读?

建议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要人格,我

最欣赏的是!)

3、对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

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

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

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点评: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

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6]

4、

①师朗读前做铺垫,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

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干

愁万绪,流泻笔端。

②生接着配乐朗诵。

五、迁移:

以“月”为主迁题,畅所欲言

六、课后作业(任酗司)

①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苏东坡突围》并做好读书笔记。

②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③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④访问网上的苏轼纪念馆,上香祭酒、献花、留言。

[点评: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

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

板书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胜活

下阕:难眠怀弟一探求人生哲理

教后总评:

语文课是干什么的?新旧语文课堂的区别何在?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

自由的梦。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

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

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

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预习

导语:今天,我们走进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秋使人想起团圆,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中秋享受团圆的幸福,于是在众多的中秋咏月诗词

中,息是离不开伤感的情调。那么宋代文学家苏轼他又是如何面对离别的惆怅的呢,为什

么他的这首词称得上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呢?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习会找到答案。

1、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

2、注音:

阙()乘()琼()不胜()转()绮()婵娟()

3、用7"划分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手,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

4、解释:

达旦:兼怀:几时:把酒:

宫阙:何年:乘:归去:

琼楼玉宇:胜:不胜:

弄:何似:朱阁:

绮:绮户:无眠:

不应:恨:何事:全:

婵娟:共婵娟:

5、翻译全文:

6、了解作者:苏轼,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

是派的代表,如。与其父、其弟并称为"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

大八大家"之一Q

7、查阅资料,收集本词创作背景:

8、熟知内容:

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中心句是,。

②概括词上下阕意思: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互动探究

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习2)

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习3)

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习4、5)

订正、笔访兰

㈣、四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预习7、8)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预习8②)

2、上阕开头四句反映了词人对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瞅系

预习7写作背景)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的心理。为什么?

4、矛盾最终结果是。从",,〃两句可以看出,

5、下阕是引起〃离人〃的无眠6作者想通了〃,”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

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6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的心态6(联系预习

8(D)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联系预习8①)

7、朗诵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发挥联想和想

象,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小结收获: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将怎样面对?

五、课堂作业: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几时侑?把酒/问/青天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课后作业: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结语: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有不幸,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理性的绷带包扎感情的

伤口,我们人生便会少几分痛苦,多几分快乐,少一些无奈,多一些智慧,少一点愁肠百

结,多一点豁然开朗!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L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落实背诵要求;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6

教学重点

L反复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课程

1、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

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

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啊,好诗多在明月中。同学们在抬头赏月

之时,想起哪些古代诗人们写到的月亮的诗句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5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说了这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他

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了解苏轼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

成就。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关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

《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投影出示::”中秋词自东坡

《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

了光彩。

二、诵读:初品其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口的停顿与节奏。

介绍词牌名:水调歌头e

3、小组间共同讨论,疏通全文(逐字逐句)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僮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补充写作背景及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三、赏读:深探其蕴(欣赏品评)

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

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一)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

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

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6

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

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

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

(二)下阕望哪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

优?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0”

[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

(三)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

―,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

融6

四、欣赏歌曲,深入品味

师:好了,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邓丽君演唱这首《但愿人长

久》,再去品味一下词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播放

歌曲)

五、点击生活,延伸思考

1、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

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

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积累名句,培养审美情趣6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文学意境。

3,体会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感悟词作的文学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课,板书课题,了解词人。

1.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

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

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e苏轼是一个性

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请同学

们试读课文。

2.苏轼是北宋时一位伟大的文豪,你对他了解多少呢,请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四、精读课文,把握情感6

(探究学习)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几句

话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出

作者怎样的胸怀?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该如何去领会?

(教师总结)

1.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

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暗指"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

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却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

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2.〃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

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乖,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

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

了〃千里共婵媚〃的美好祝福。

五、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L清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高度赞誉了该词,认为本

词是中秋绘月词中的极品,中秋之月有何特点?词中是如何描绘的?

(教师小结:词人开篇发问:〃明月几时有”,似在追溯月的起源,又像是在感叹造

化的巧妙,表达出对明月的赞美之情,暗示了明月之美。紧接着一句感叹"今夕是何年〃,

是呀,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月儿怎会如此美好?"高处不胜寒”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

月光之皎洁;月下清影更显月之明亮;末笔“千里共婵娟"更是把一轮皓月悬挂在你的眼

前,定格了一轮皎洁的玉盘。

读词时,我们常常感受着诗人寂寞、伤感、乐观、旷达等情感及其变化,却也时时能

感受到月夜的静谧、月色的皎洁,正是缘于本词优美的意境,)

2、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I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I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

I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六、总结学习方法。

(初读,疏通文意______精读,把握思想赏读,品味意境。)

七、课内背诵。

八、布置作业。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6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弓|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6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F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6体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

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

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6

二、配乐朗读全词。(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

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

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

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

呈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

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6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一上阕:望月

■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

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

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J'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

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

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

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

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

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

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

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

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

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

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

去蹄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

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

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

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

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

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

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

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

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

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

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

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

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

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

美是不可能的6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6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

天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

〃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

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

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6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琳口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6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

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

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6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6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

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瓢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虬只要能再

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踹出T声音:我爱东坡!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8

一、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茗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

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马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玉宇(yU)

朱阁(gM绮户(qi)

无眠(mian)婵娟(chanjuan)

2、范读。

3、学生齐读Q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

处6

L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6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

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

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

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6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

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

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

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

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

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

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

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

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一>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

联想和想象6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

"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

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6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6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

1访师请同学们回答。

放映思考题Q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F(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一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一我们的“神舟五号”

飞船在邀游太空、宇宙一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

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

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

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

"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6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

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一>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6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蹈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

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e

教学重点:

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

教学方法:

L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L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弓同)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

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

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

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L)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