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一中新城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都出土了“宫城”、“宫殿建筑”“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规模较大的建筑,据此可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出现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建筑,A项正确;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的诸多文化遗存,但是并没有将这两地的文化遗存进行比较,也就不能得出其“统一性”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两地遗址的文化遗存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但不能得出不同区域文化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是阶级的出现以及公共权力的设立,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有关这两方面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时期政权与族权结合互为补充,并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为此,西周实行的两大制度是()A.禅让制和分封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C.分封制和郡县制 D.禅让制和宗法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的冲突和矛盾,B项正确;禅让制是上古时期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实行于秦朝之后,排除C项;禅让制是上古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夷夏之辨”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观,曾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但在战国晚期兼并战争中基本被遗弃。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思想观念已逐渐趋同C.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D.兼并战争具有残酷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材料反映“夷夏之辨”观念在兼并战争中伴随民族交融和诸侯国减少,各民族间界限越来越小,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逐步形成,华夏认同加强,C项正确;先秦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并未形成,排除A项;“思想趋同”表述不符合春秋战国史实,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华夏认同的加强,并不是兼并战争的残酷性,排除D项。故选C项。4.吉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镰与河北兴隆的燕国铁镰范形制相似;燕国遗址出土的“V”形铁犁铧与河南辉县出土的魏国铁犁铧形制相同;齐都临淄故城出土的铁犁铧断面呈“V”字形,也与燕国所出相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形成 B.燕国成为先进生产力推广中心C.铁农具生产走向规范化 D.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形制相似”“形制相同”“也与燕国所出相同”(标准的统一)可知,农具生产存在一定的标准,体现了铁农具的生产走向规范化,C项正确;此时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尚未形成,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这些铁器或铁器制作标准是燕国推广出去的,排除B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5.如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时间言论内容春秋时期“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战国后期“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西汉初期“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A.心理隔阂的消弭 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各族同源的认同 D.“大一统”政体确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可知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因此,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一统”政体确立,D项正确;心理隔阂的消弭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族同源,排除C项。故选D项。6.西汉初期,社会残破,皇帝套马拉车甚至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公卿出行只能乘坐牛车。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汉初()A.治国方略的选择 B.诸侯势力的膨胀C.统治疆域的扩大 D.外戚干政的原因【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根据材料“西汉初期,社会残破,皇帝套马拉车甚至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公卿出行只能乘坐牛车”可知,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因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A项正确;诸侯势力的膨胀是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统治疆域的扩大无关,排除C项;外戚干政是东汉时期出现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7.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是一个有组织的生产单位,通常会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式农具、总结生产经验等;大量自耕农破产后亦会投奔田庄。这体现出()A.政局动荡促进了田庄发展 B.小农经济发展形势良好C.田庄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D.田庄成为中央集权的威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题意可知,东汉的田庄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式农具、总结生产经验,还能收留破产农民,所以田庄具有一定的进步性,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出田庄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8.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公元492年,孝文帝诏令“改谥宜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此举标志着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该举措旨在()A.将祭祀制度规范化 B.强化北魏政权正统性C.有效控制士人阶层 D.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目的是表明北魏政权继承刘汉政权后的合法正统性,完成北魏政权合法正统性的论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北魏政权的正统性,非将祭祀制度规范化、有效控制士人阶层及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排除ACD项。故选B项。9.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下列不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A.开创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走向成熟B.确立三省六部制,官僚体制日臻完备C.改革税制,征税时间和税赋更加合理D.开凿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税制,征税时间和税赋更加合理”属于唐朝中期实行的两税法的信息,C项不能印证材料说法,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隋朝开创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走向成熟,A项可以印证材料说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官僚体制日臻完备,B项可以印证材料说法,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隋朝开凿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D项可以印证材料说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0.“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A.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中国、欧洲和中亚的多种植物汇集在一起,创造出新奇的丝绸纹样,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唐朝文化观念的兼收并蓄特色,C项正确;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只是宝相花出现的部分原因,与欧洲植物蕴含其中不符,排除B项;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与宝相花作为丝绸新纹样出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多数藩镇中的官员都是有朝廷任命的,而且多数藩镇中的驻兵是防范对中央对抗的藩镇以及保卫边疆安全,所以藩镇更多的是维护和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项正确;表格信息说明这一时期的藩镇是维护和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并不是在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排除A项;表格信息不能体现唐朝的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藩镇实际上不利于维护中央的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表是辽代部分皇帝的谥号。据此可知辽谥号谥号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辽景宋孝成康靖帝辽太宗米武皇文帝辽圣宗文武大孝宜帝辽世宗尔和正宪帝辽兴宗神圣毕章皇帝辽穆宗孝安敬正帝辽道宗仁圣大孝文帝A.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减弱 B.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C.深受汉族传统伦理影响 D.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答案】C【解析】从辽朝皇帝谥号几乎都有孝、仁,足见其深受汉族伦理文化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族文化差异或者区域文化交流的信息,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谥号不等同于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3.宋太宗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为此,宋代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A.文武并重 B.分割相权 C.强干弱枝 D.组编禁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意可知,宋太宗认为外部的威胁是可以抵御的,但内部的忧患才是最可惧的,因此他通过强干弱枝,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防范内部忧患,C项正确;宋代实行的是重文轻武,排除A项;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组编禁军是强干弱枝的具体措施,并不是治国策略,排除D项。故选C项。14.《宋神宗实录》初编于哲宗元祐年间,书中大量采用了司马光《日记》;绍圣年间哲宗亲政,又以王安石《日录》为依据重新编修;南宋高宗绍兴初年,又因所谓神宗末年的“宜仁谤史”涉及孟太后及高宗继位正当性的书写问题,再次重修。这种现象表明()A.实录作为信史记述非常审慎 B.历史叙述随研究深入更完善C.历史记述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D.原始史料能准确地再现历史【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宋哲宗即位之初,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等,废除王安石变法的举措,恢复旧法,《宋神宗实录》采用了司马光《日记》,否定王安石变法。哲宗亲政后,复用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宋神宗实录》又以王安石《日录》为依据重新编修,肯定王安石变法。南宋高宗又对《宋神宗实录》再次重修,否定王安石变法。宋朝时期不同皇帝多次修撰《宋神宗实录》,并对新法等态度不一,反映历史记述受政治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同皇帝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修改实录,不能体现更加审慎和完善,排除A项、B项;材料并未比较哪种记述更符合历史,实际上不同记述各有其价值,需要甄别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15.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A.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C.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正”指的是给予地方一定权力,“反”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合”指的是既有中央集权,又有地方分权,元朝行省制符合这个特点,C项正确;“铲除了”过于绝对,排除A项;元朝并未完全延续宋代的传统,排除B项;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符合宋代对地方管理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16.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周秦之变往往被视为第一次大变局。这次大变局从春秋札坏乐崩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周秦之变所产生的秦制,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秦制的精华与精粕,至今仍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摘编自秦晖《中国思想史》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造就》材料三三省起源甚早,魏晋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然皆为中枢要署,不辖地方。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但也为时短暂。元仿金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一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办事代理机构,其职责最初只管军事,后演变为兼管民政,“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周秦之变的政治本质内涵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中国行省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答案】(1)内涵:从分封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转变;从分裂向统一的转变。影响: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推动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影响深远。(2)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3)特点:起源早;职能变化大;逐渐成为地方-级定制。成因:三省体制的影响;中国疆域版图的变动;元朝实行大一统;行省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内涵:根据材料“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周秦之变往往被视为第一次大变局。这次大变局从春秋札坏乐崩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及所学知识可知,结合中央集权制度可分析出,从分封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转变;结合秦朝通统一中国可分析出,从分裂向统一的转变。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格局、小农经济、民族交融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政治方面,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经济方面,推动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交融方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影响深远。【小问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国。表现:根据材料“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可分析出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根据材料“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可分析出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根据材料“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可分析出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根据材料“确立新的经济政策”可分析出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小问3】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省起源甚早”可得出起源早;根据材料“元世祖忽必烈一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办事代理机构,其职责最初只管军事,后演变为兼管民政”及所学可得出职能变化大;逐渐成为地方一级定制。成因:根据材料“三省起源甚早,魏晋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然皆为中枢要署,不辖地方。”及所学可得出三省体制的影响;根据材料“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及所学可得出行省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疆域版图的变动;元朝实行大一统。18.“实事求是”“爱国主义”作为现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摘编自《汉书》等材料二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大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宽封侯”“千年史册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要说明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答案】(1)背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国家统一强盛,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重视思想文化。原因:河间献王崇尚儒学,符合儒家价值观;搜集书籍通过考证辨析才献给朝廷,求真务实。(2)特点:体现家国一体观念;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强调大一统;报效国家与获取功名相联系。【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背景:根据“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国家统一强盛,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重视思想文化。(答出2点)原因:根据“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得出河间献王崇尚儒学,符合儒家价值观;根据“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得出搜集的书籍通过考证辨析才献给朝廷,求真务实。【小问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得出体现家国一体观念;根据“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得出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强调大一统;根据“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得出报效国家与获取功名相联系。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两税征收以钱、米立额并由州县长官负责征收上供或存储于州军官仓,因而设置于州县的官酒务造酒“取民租米麦供用”。《庆元条法事类》场务令部分记载:“诸酒务、曲院并馆驿无仓场者,预约岁计就近科拨税租,不足即籴买并别差官”。有仓场者,则可直接从州府仓储中调拨。天禧四年(1020年)二月,“诏诸州合要黄糯米造酒及红花、紫草等,并逐时置场收市,如急须者,止得于中等已上物力户上量行均买,勿得抑配贫民”。福建的兴化县“田耗于秫糯(酿酒的一种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胡仔《渔隐丛话》引叶梦得《石林诗话》中记载:“许昌西湖与子城密相缘附……数十年来,公厨规利者遂涸以为田,岁入才得三百斛,以佐酿酒,而水无几矣。”南宋舒州公使酒库每岁造酒用米4100余硕,其中“两县寨纳到米五十硕,七(官营)田庄纳到米二百四十四硕,州仓关拨到耗米一千硕”。——摘编自王姣《略论宋代的酿酒原料》(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官营酿酒业原料获取的途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官营酿酒业发展的历史条件。【答案】(1)途径:从州府税收仓储中调拨;市场购买;官府土地种植。(2)条件:大量种植酿酒原料的经济作物;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日益专业化;政府的重视;酿酒技术的进步。【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代,两税征收以钱、米立额并由州县长官负责征收上供或存储于州军官仓,因而设置于州县的官酒务造酒‘取民租米麦供用’”可知,从州府税收仓储中调拨;据材料“不足即籴买并别差官”、“并逐时置场收市,如急须者,止得于中等已上物力户上量行均买”可知,市场购买;据材料“两县寨纳到米五十硕,七(官营)田庄纳到米二百四十四硕,州仓关拨到耗米一千硕”可知,官府土地种植。【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田耗于秫糯(酿酒的一种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和所学可得出,大量种植酿酒原料的经济作物;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据材料“诏诸州合要黄糯米造酒及红花、紫草等,并逐时置场收市”和所学可得出,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日益专业化;据材料“南宋舒州公使酒库每岁造酒用米4100余硕”和所学可得出,政府的重视;据材料“许昌西湖与子城密相缘附……数十年来,公厨规利者遂涸以为田,岁入才得三百斛,以佐酿酒,而水无几矣。”和所学可得出,酿酒技术的进步。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上图中任选3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选取信息: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论述: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其具体表现有: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就三教合一而言,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它们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就李、杜诗歌与胡旋舞而言,这一时期,唐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气象,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社会境况;在各民族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来自西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娱乐生活。结论: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铝包木门窗行业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金融资产交易所行业发展趋势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葡萄及深加工行业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色纺纱市场运行动态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羊绒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程控交换机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离心泵制造行业市场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辽宁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2025广东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实验仪器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英语演讲-机器人发展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共52题)
- 1、1~36号元素电子排布式、排布图
- advantrol-pro v2.70学习版系统组态使用手册
-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赛项规程
- 国网新闻宣传与企业文化管理专责题库汇总-下(判断、简答题)
- 职业卫生调查表
- GB/T 11982.1-2005聚氯乙烯卷材地板第1部分:带基材的聚氯乙烯卷材地板
- GB/T 10046-2018银钎料
- GB 4094-2016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 小儿急性喉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