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2003-2024)_第1页
青海省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2003-2024)_第2页
青海省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2003-2024)_第3页
青海省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2003-2024)_第4页
青海省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2003-20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2003—2024年)【文本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文本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文本三】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有删改)11.读文本·明节奏: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2.理文意·析字义: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文言语句方法及示例释义未尝家居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______止宿公署语境推测法:“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联系上下文推断止:______或异二者之为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为:______卒年六十查阅词典法:①兵②完毕③最终④死亡⑤同“猝”卒:______(此空填序号)13.品手法·明内涵:《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是______的文言句式,意思是______,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一样,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文本三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一句意思是______,表现了张养浩的济世情怀。14.悟精神·促成长:请你从以上三段文本的相关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阐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答案】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2.①.曾,曾经②.只,只有③.行为④.④13.①.倒装/宾语前置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③.遇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14.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他住破旧的茅屋,布衾冷似铁,但他依然关心民生疾苦,体察百姓冷暖,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作的诗歌。“茅屋”表示被风吹破的对象,“为秋风所破”表示导致茅屋破损的原因,“歌”是一种文体,故断句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①根据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曾经。故可推知“未尝家居”的“尝”也是“曾,曾经”的意思。“未尝家居”句意:不曾回家住过。②根据“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这一语境,前面说从未在家居住,后面接着说“止宿公署”,可以推断出“止宿公署”的意思是,只在公署住宿,所以“止”在这里理解为“只,只有”。③根据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能充分发挥作用;能作出重大贡献。为:行为。故可推知“或异二者之为”的“为”也是“行为”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④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④,“卒年六十”句意:去世时六十岁。卒:死亡。【13题详解】第一小空,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其中,“谁”是宾语,前置到了介词“与”的前面。第二三小空,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②微:没有;斯:这;吾:我;与:和,跟;归:归依,一道。③遇:遇到;饿者:饥饿的人;赈:赈济;死者:死去的人;葬:埋葬;之:代词,他们(指代饿者和死者)。【14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内容理解。在文本一中,杜甫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遭受风雨侵袭,生活困苦。然而,他没有仅仅关注自身的不幸,而是由己及人,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来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能展露欢颜。哪怕自己的茅屋破败,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不只是为自己的困境哀叹,更是为众多贫苦之人的命运担忧,渴望能改变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在文本二中,范仲淹提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观点,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被贬谪到偏远地区,都始终心怀百姓和君主。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和人民的忧患置于个人享乐之前,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的精神,鲜明地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在文本三中,由“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可知,张养浩在关中大旱、百姓饥饿的情况下,受命前往赈灾。他不仅散尽家财救助贫困之人,而且在任期间从未回家居住,终日忙碌于救济工作,“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百姓解决疾苦的工作中,不顾自身疲惫和安危,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示例: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尽管他身居破烂的茅屋里,但他依旧关心民生疾苦。即使他因此而冻死也满足了,这种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壮,又有百折不挠的决心。诗人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令人钦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管他仕途起伏,身处不同境遇,但他始终心怀天下,将百姓和君主的忧患放在心头,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张养浩——“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面对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惨状,但他毫不犹豫地散尽家财,全力救济灾民,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点睛】参考译文:【文本二】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文本三】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百姓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朝廷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乡里的贫困人家,然后登上车子赴任,一路上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不曾回家住过,只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懈怠。最终他因此得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百姓,悲哀得如同失去了父母。(2024年青海省)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9、这首诗中,诗人用“"“"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2分)10、小语的爸爸创业失败,心情沮丧。小语引用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安慰爸爸。请你说说小语引用这两句诗的用意。(2分)【参考答案】9、冰塞川雪满山10、示例: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信念。小语引用这两句诗,希望爸爸身处逆境时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定信念,振作精神,相信终有一天能够走出困境,迎接美好未来。(2023年青海西宁)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0、曲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2分)11、请从感官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10、

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②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

11、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表现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2022青海)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诗的颔联用

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及个人的命运。(2分)11.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信念?(2分)【参考答案】10.风飘絮

雨打萍11.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坚定信念。(答出两点即可,2分)(2021青海)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的情感。(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分析】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胸怀。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这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杯浊酒难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久戍边关功业未成,归家遥遥无期。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复杂情感。(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呜、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者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诗句中的“泪”一词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感情。(2020青海)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需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峨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养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1.“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词中“蛾眉”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2分)12.词作最后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结,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答案】四面楚歌女子【解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借用项羽“四面楚歌”这一典故,表明自己终于冲破了家庭束缚。“蛾眉”是美女的代称,在这里指女子。【考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12.【答案】“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解析】“青衫湿”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暗示眼泪打湿了衣服,表达了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难觅知音的失意,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刚踏上革命征途时的担心和忧虑。【考点】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这是秋瑾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上片写她曾被束绰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中,如今突破家庭来缚,实现了“求自主”的愿望;下片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在走向革命道路前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2019青海)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⑴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⑵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0.⑴“可怜白发生!”。(1分)⑵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愤慨(一腔悲愤)之情。(2分)(共3分)(2018青海西宁)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闲来垂钓碧溪上,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话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答:

(2)简要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答:

【参考答案】10.(1)运用典故或借典故抒情言志。(1分)(2)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思想一定能实现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2分)(共3分)(2017青海西宁)已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1.下列对此诗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司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的无边的离愁别绪。C.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的龚自珍。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12.你认为这首诗的事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2分)(2017青海)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0.⑴好在运用拟人手法,“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赋于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⑵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受苦受难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2016青海西宁)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2.下列对此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B)A.《武陵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避难时所作,反映了女词人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情感。B.作品由景而情,从神态举止到内心波澜,写得真率自然,跌宕起伏,词风凄婉劲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C.国破、家亡、夫逝是女词人愁绪产生的原因,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载不动许多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D.词人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欲抑先扬,把她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生动真切。1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新颖奇特,请你品一品。(可从修辞、写法等方面品析)(2分)【参考答案】13、词人巧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化虚为实,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2016青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13.全诗中,诗人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2分)【参考答案】12、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13、由被贬的愤懑、惆怅、忧伤到遇到朋友后的豁达、乐观。(2015青海)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11.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_____________

12.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参考答案】11.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2分)12.“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2分)(2014青海)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2.词人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引出对昔日军旅生活的回忆,接着依次描绘了、演奏军乐、和战马奔腾,霹雳弦惊的战争场景。(2分)13.下列对辛弃疾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将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富有浪漫色彩。B.词最后一句已变悲壮为雄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C.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形象鲜丽、生动。D.词中“天下事”是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参考答案】12.分麾下炙(或“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点兵(或“沙场秋点兵”)13.B【解析】“可怜白发生”一句是说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化为泡影,包含着许多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所以应为变雄壮为悲壮,B项的表述不正确。(2013青海)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11.从全词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片重在,下片重在。(2分)12.词中哪一句既暗示暮春节令,又描绘了宁静、祥和、美好的乡村景色?试作简要赏析。(2分)【参考答案】11.写景叙事(2分)12.“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可见其观察之细微,体物之真切。(2分)(2013青海)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1.这首诗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2分)12.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1. 描绘了泰山商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须答出两方面)12.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意思接近即可)(2012青海)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诗中表现诗人辛勤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0.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2)是指诗人辞官归隐田园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1分)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迷失自我。(1分)(2012青海西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0.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下列问题。(3分)(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诗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1分)(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在诗中的本意是什么?后人运用此句的比喻义又是什么?(2分)答:本意:比喻义:【参考答案】(1)运用典故(2)本意:诗人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自己被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从而抒发了诗人被贬二十三年的身世之感。比喻义:后人用此诗句是指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2011青海西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从词中的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2分)A:B:(2)词的末尾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答:【参考答案】8.(共3分)(1)A“醉里挑灯看剑”;B“梦回吹角连营”(每空l分,共2分)(2)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身先老(白发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意思相同即可,1分)(2010青海西宁)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这首七言律诗的作者是。(1分)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参考答案】10.文天祥(1分)11.这两句诗阐明作者台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体现文天祥的民族气节。或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答出“以死明志的决心”即可得2分)(2009青海)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C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是“断肠人”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采用静景描写,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感人。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2)这首小令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1分)(2009青海西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题目中的“乐天”指的是谁?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