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作业指导书TOC\o"1-2"\h\u11633第一章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3300991.1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概念 3249421.1.1质量的定义 320561.1.2质量管理 3288991.1.3质量管理体系 337841.1.4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382981.1.5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 429501.1.6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 41119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4237381.1.7质量方针的制定 4303711.1.8质量目标的制定 5155931.1.9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分类 5305351.1.1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步骤 61297第三章组织结构和职责 6142601.1.11目的 650481.1.12原则 6194781.1.13组织结构设计内容 613241.1.14目的 774371.1.15职责分配原则 738211.1.16职责分配内容 7173951.1.17权限分配 78037第四章资源管理 836331.1.18目的 8113481.1.19人力资源配置原则 821821.1.20人力资源配置方法 8116701.1.21人力资源配置要求 8146271.1.22目的 9284681.1.23设施设备管理原则 9102501.1.24设施设备管理方法 9319641.1.25设施设备管理要求 93866第五章产品实现 10148971.1.26目的和范围 1060511.1.27职责和权限 1057861.1.28设计流程 10311001.1.29设计控制 101131.1.30目的和范围 11122741.1.31职责和权限 1168491.1.32生产过程 11233061.1.33服务提供 1146061.1.34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 11225031.1.35目的和范围 1239191.1.36职责和权限 12126321.1.37产品交付过程 1218991.1.38产品交付控制 1220951第六章测量、分析和改进 13187101.1.39测量过程的目的和范围 13272651.1.40测量设备和工具的管理 1342831.1.41测量过程控制要求 13242711.1.42测量过程监控 13209271.1.43数据分析的目的和范围 13171761.1.44数据分析方法 13111341.1.45数据分析要求 14113031.1.46评价和反馈 14284301.1.47持续改进的目的和原则 14164821.1.48持续改进的途径 1410851.1.49持续改进的实施 14162181.1.50持续改进的反馈和推广 1412136第七章内部审核 1568501.1.51目的 1518161.1.52范围 15215251.1.53内容 1580821.1.54目的 15113801.1.55范围 15255181.1.56内容 15247171.1.57目的 1635151.1.58范围 16144621.1.59内容 162109第八章管理评审 16133341.1.60目的 16321891.1.61策划内容 1776521.1.62策划要求 17225381.1.63实施流程 17255861.1.64实施要求 18129601.1.65输出内容 18192281.1.66输出要求 188452第九章持续改进和风险管理 18313341.1.67目的 18290231.1.68范围 1814731.1.69持续改进策略 1852841.1.70目的 1971871.1.71范围 19248151.1.72风险识别 19231801.1.73风险评估 19184551.1.74目的 1960201.1.75范围 20188151.1.76风险应对 20326711.1.77风险监控 204868第十章文件和记录控制 20176571.1.78目的 206111.1.79范围 20187431.1.80职责 20196341.1.81流程 21314401.1.82目的 21177811.1.83范围 21108701.1.84职责 2184071.1.85流程 21125411.1.86文件和记录的保管 22154531.1.87文件和记录的维护 22第一章质量管理体系概述1.1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概念1.1.1质量的定义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求的能力。它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交付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质量是组织发展的核心要素,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1.1.2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指在组织的整个运营过程中,通过对质量要素的识别、控制、改进和持续优化,实现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求的活动。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四个方面。1.1.3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组织的整个运营过程中,为实现质量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过程、文件和资源。它涵盖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过程控制、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要素。1.1.4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指导组织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性文件。国际标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采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我国等同采用此标准,制定为国家标准GB/T19001。第二节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和意义1.1.5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1)满足顾客需求: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提高顾客满意度。(2)提高组织效率:通过规范管理,提高组织内部运作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3)持续改进: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识别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组织的整体绩效。(4)增强竞争力: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组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1.6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1)规范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为组织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管理规范,有利于组织内部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2)提升品牌形象: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可以展示其良好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形象。(3)促进国际合作: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广泛应用,有助于组织在国际市场上的合作与交流。(4)满足法律法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帮助组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产品或服务的合规性。(5)增强员工素质: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员工培训和能力提升,有助于提高员工素质,为组织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第一节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制定1.1.7质量方针的制定(1)质量方针的定义:质量方针是指企业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关于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总体意图和承诺。(2)制定质量方针的原则:(1)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2)体现企业对质量的重视和追求;(3)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传达;(4)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3)制定质量方针的步骤:(1)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市场需求等;(2)组织讨论,征求各部门及员工的意见;(3)形成初稿,提交给最高管理者审批;(4)发布并传达给全体员工。1.1.8质量目标的制定(1)质量目标的概念:质量目标是指企业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具体、可衡量的成果。(2)制定质量目标的原则:(1)符合质量方针的要求;(2)具有挑战性和可实现性;(3)具体、明确,易于测量和评价;(4)与企业的其他目标相协调。(3)制定质量目标的步骤:(1)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明确质量目标的方向;(2)结合企业实际,确定具体质量目标;(3)制定实现质量目标的措施和计划;(4)对质量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及员工的职责。第二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1.1.9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分类(1)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顶层文件,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结构、职责权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内容。(2)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指导企业各部门及员工进行质量管理的具体操作文件,包括质量管理过程、控制程序、作业指导书等。(3)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具体作业过程或活动编制的详细操作指南,包括操作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等。(4)记录文件:记录文件是反映企业质量管理活动实施情况的文件,包括各类表格、报告、记录等。1.1.1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步骤(1)明确文件编制的目的和范围: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文件编制的目的、适用范围和内容。(2)搜集相关资料: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法规、企业内部管理规定等资料,为文件编制提供依据。(3)编制文件:按照文件编制模板和规范,编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4)审核和审批:对编写的文件进行内部审核和审批,保证文件的合规性、完整性和有效性。(5)发布和培训:发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保证员工熟悉和掌握文件内容。(6)实施和监督: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保证文件的落实。(7)持续改进:根据企业发展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不断对文件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三章组织结构和职责第一节组织结构设计1.1.11目的组织结构设计旨在明确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高组织效率,实现公司目标。1.1.12原则(1)合理性原则:组织结构设计应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保证各部门、各岗位的设置与公司战略目标相匹配。(2)系统性原则:组织结构应具有系统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相互支持、协同工作,形成有机整体。(3)灵活性原则:组织结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公司业务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4)精简高效原则:在保证组织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1.1.13组织结构设计内容(1)公司层面:设立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高层管理岗位,明确其职责和权限。(2)部门层面:根据公司业务特点和战略目标,设立相应部门,如质量管理部、研发部、生产部、销售部等。(3)岗位层面:根据各部门职责,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第二节职责和权限分配1.1.14目的职责和权限分配旨在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高工作效率。1.1.15职责分配原则(1)权责一致原则:保证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相匹配,实现权责分明。(2)分级管理原则:按照公司规模和业务特点,合理划分管理层次,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3)专业化原则:根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特点,合理分配职责,提高专业水平。1.1.16职责分配内容(1)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战略规划、经营方针、决策重大事项等。(2)监事会:负责对公司财务、经营等方面进行监督,保证公司合规运营。(3)总经理: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公司日常经营活动,落实董事会决策。(4)质量管理部:负责建立和维护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工作。(5)研发部:负责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工作。(6)生产部:负责组织生产,保证生产过程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7)销售部:负责市场拓展、客户服务等工作。1.1.17权限分配(1)董事会:具有决策公司战略规划、经营方针等重大事项的权限。(2)监事会:具有对公司财务、经营等方面进行监督的权限。(3)总经理:具有组织、协调、指挥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权限。(4)各部门负责人:具有本部门内部管理、人员调配、资源分配等权限。(5)各岗位人员:根据岗位职责,具有相应的操作权限。第四章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配置1.1.18目的为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本节旨在明确公司人力资源的配置原则、方法和要求,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1.1.19人力资源配置原则(1)合理配置: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合理配置各类人才,保证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2)优化结构:注重人力资源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的优化,提高整体素质。(3)培训提高: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员工成长。(4)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1.1.20人力资源配置方法(1)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明确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策略。(2)招聘选拔:按照岗位需求,通过招聘、选拔等方式,选拔合适的人才。(3)培训与发展: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员工提供晋升和发展机会。(4)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1.1.21人力资源配置要求(1)岗位职责明确: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为员工提供清晰的工作方向。(2)人员配置合理:根据岗位需求,合理配置人员,保证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3)人才梯度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梯度,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二节设施设备管理1.1.22目的为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本节旨在明确公司设施设备管理的原则、方法和要求,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1.1.23设施设备管理原则(1)安全第一:保证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预防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2)预防为主:加强设备维护保养,预防设备故障,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3)经济合理: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设备运行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4)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设备管理流程,提高设备管理水平。1.1.24设施设备管理方法(1)设备选购: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功能优良、价格合理的设备。(2)设备安装与调试:按照设备安装规范,保证设备安装质量,进行设备调试,满足生产需求。(3)设备维护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运行良好。(4)设备维修: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维修,减少设备停机时间。(5)设备更新改造:根据生产需求,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设备功能。1.1.25设施设备管理要求(1)设备管理制度完善: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保证设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2)设备档案齐全:建立设备档案,详细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运行状况、维修保养情况等。(3)设备操作规范:制定设备操作规程,培训员工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能。(4)设备安全防护措施到位:加强设备安全防护措施,预防发生。(5)设备运行状况监测:定期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觉并解决设备问题。第五章产品实现第一节产品设计和开发1.1.26目的和范围本节旨在明确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具体流程和要求,以保证产品设计符合顾客需求、法律法规要求及企业标准。本节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设计和开发活动。1.1.27职责和权限(1)设计部门负责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具体实施。(2)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产品设计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查。(3)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其他相关部门应参与设计过程中的评审和验证。1.1.28设计流程(1)设计策划:设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顾客要求、法律法规等制定设计计划,明确设计任务、设计目标、设计周期等。(2)设计输入:设计部门收集并整理设计输入资料,包括市场需求、顾客要求、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3)设计输出:设计部门根据设计输入进行产品设计,输出产品设计文件,包括图纸、技术要求、工艺文件等。(4)设计评审:质量管理部门组织设计评审,对设计输出进行审查,保证设计符合要求。(5)设计验证:设计部门对设计进行验证,保证设计满足功能、功能、安全等要求。(6)设计确认:设计部门对设计进行确认,保证设计符合顾客要求。(7)设计更改:设计部门对设计进行更改,保证设计持续优化。1.1.29设计控制(1)设计变更控制:设计部门应对设计变更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变更合理、有效。(2)设计文件控制:设计部门应对设计文件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文件齐全、准确、及时更新。(3)设计评审和验证控制:质量管理部门应对设计评审和验证过程进行监督,保证过程合规。第二节生产和服务提供1.1.30目的和范围本节旨在明确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要求,以保证生产过程符合产品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及法律法规要求。本节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和服务提供活动。1.1.31职责和权限(1)生产部门负责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具体实施。(2)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查。(3)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其他相关部门应协同完成生产和服务提供任务。1.1.32生产过程(1)生产准备:生产部门根据生产任务,做好生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人员培训、设备调试、物料准备等。(2)生产实施:生产部门按照生产计划、工艺文件等要求进行生产操作,保证生产过程稳定、高效。(3)生产控制:生产部门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保证产品质量。(4)生产检验:质量管理部门对生产过程进行检验,保证产品符合质量要求。(5)生产交付:生产部门将合格产品交付给销售部门,保证产品按时交付给顾客。1.1.33服务提供(1)销售服务:销售部门负责提供产品销售服务,包括产品咨询、报价、合同签订等。(2)售后服务:销售部门负责提供产品售后服务,包括产品安装、调试、维修、培训等。(3)服务质量提升:销售部门应不断收集顾客反馈,改进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1.1.34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1)生产计划控制:生产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能力等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保证生产任务顺利完成。(2)采购控制:采购部门应根据生产需求,合理采购物料,保证物料质量。(3)生产过程控制:生产部门应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保证生产过程符合要求。(4)服务质量控制:销售部门应加强对服务过程的监督,保证服务质量。第三节产品交付1.1.35目的和范围本节旨在明确产品交付的具体要求,以保证产品顺利、准时、安全地交付给顾客。本节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交付活动。1.1.36职责和权限(1)销售部门负责产品交付的具体实施。(2)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产品交付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查。(3)生产部门、物流部门等其他相关部门应协同完成产品交付任务。1.1.37产品交付过程(1)订单处理:销售部门接收顾客订单,对订单进行审核,保证订单内容准确无误。(2)交付计划:销售部门根据订单需求,制定产品交付计划,明确交付时间、交付地点等。(3)交付准备:物流部门根据交付计划,做好产品包装、运输等准备工作。(4)产品交付:物流部门按照交付计划,将产品安全、准时地送达顾客指定的地点。(5)交付确认:销售部门与顾客进行交付确认,保证产品交付顺利完成。1.1.38产品交付控制(1)订单控制:销售部门应对订单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订单准确、及时处理。(2)交付计划控制:销售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交付计划,保证交付顺利进行。(3)交付过程控制:物流部门应对产品交付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产品安全、准时送达。(4)交付确认控制:销售部门应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保证交付确认准确无误。第六章测量、分析和改进第一节测量过程控制1.1.39测量过程的目的和范围测量过程旨在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和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本节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测量活动。1.1.40测量设备和工具的管理(1)测量设备和工具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定期校准和检定,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2)对测量设备和工具的使用、维护、保养等进行规范,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1.1.41测量过程控制要求(1)制定测量计划,明确测量对象、测量方法、测量频次等。(2)采用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3)对测量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和处理,以支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1.1.42测量过程监控(1)对测量过程进行定期监控,评估测量设备和工具的准确性、可靠性。(2)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第二节分析和评价1.1.43数据分析的目的和范围数据分析是对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旨在发觉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和改进机会。本节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数据分析活动。1.1.44数据分析方法(1)采用统计技术,如控制图、散点图、直方图等,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运用逻辑推理、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点。1.1.45数据分析要求(1)数据分析应遵循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避免主观臆断。(2)分析结果应具有可追溯性,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1.1.46评价和反馈(1)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2)对发觉的问题和改进点,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并及时实施。第三节持续改进1.1.47持续改进的目的和原则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要求,旨在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顾客需求。持续改进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关注顾客满意度。(2)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决策和改进。(3)激发员工参与,营造全员参与的改进氛围。1.1.48持续改进的途径(1)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手段,发觉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和改进点。(2)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改进活动。(3)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如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推动质量改进。1.1.49持续改进的实施(1)制定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目标、措施、责任人和时间表。(2)对改进过程进行监控,保证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3)对改进结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1.1.50持续改进的反馈和推广(1)对改进结果进行反馈,使全体员工了解改进的成果。(2)推广改进经验,将改进成果应用于其他领域和过程。(3)激励员工积极参与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良好氛围。第七章内部审核第一节内部审核策划1.1.51目的内部审核策划旨在保证内部审核工作的有效开展,及时发觉和纠正质量管理体系的不符合项,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1.1.52范围内部审核策划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部门和过程。1.1.53内容(1)确定内部审核的周期、频次和范围,保证审核覆盖所有部门和过程。(2)确定内部审核员,并对其进行培训、考核,保证其具备相应的审核能力。(3)制定内部审核计划,明确审核时间、地点、审核员、受审核部门等。(4)制定内部审核检查表,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列出需审核的要素和证据。(5)确定内部审核的依据,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第二节内部审核实施1.1.54目的内部审核实施旨在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其符合预定要求。1.1.55范围内部审核实施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部门和过程。1.1.56内容(1)内部审核员按照内部审核计划,对受审核部门进行现场审核。(2)审核员通过交谈、观察、查阅文件等方式,收集证据,对照审核依据进行评价。(3)审核员对不符合项进行记录,并与受审核部门沟通,确认不符合项的事实。(4)审核员撰写内部审核报告,报告应包括审核过程、发觉的不符合项、审核结论等。(5)审核报告提交给公司管理层,由管理层对不符合项进行评审。第三节内部审核报告和纠正措施1.1.57目的内部审核报告和纠正措施旨在对内部审核过程中发觉的不符合项进行跟踪和整改,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1.1.58范围内部审核报告和纠正措施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部门和过程。1.1.59内容(1)审核员根据内部审核结果,撰写内部审核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审核目的、范围、依据;b.审核过程及发觉的不符合项;c.审核结论及建议;d.审核员签名、日期。(2)内部审核报告提交给公司管理层,由管理层对不符合项进行评审,并制定纠正措施。(3)纠正措施应包括以下内容:a.不符合项的描述;b.纠正措施的实施部门、责任人;c.纠正措施的完成时间;d.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4)纠正措施实施后,审核员应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保证不符合项得到有效整改。(5)内部审核报告和纠正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存,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依据。第八章管理评审第一节管理评审策划1.1.60目的管理评审策划旨在保证管理评审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持续改进组织的管理水平。1.1.61策划内容(1)确定管理评审的周期: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管理评审的周期,保证管理评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2)制定管理评审计划:明确评审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评审议程等,保证管理评审的顺利进行。(3)确定评审输入:收集并整理评审所需的各类信息,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管理体系文件、内部审核报告、顾客满意度调查结果、过程绩效指标等。(4)确定评审输出:明确评审输出的内容,包括评审结论、改进措施、责任分配等。(5)确定评审方法:根据评审内容,选择适当的评审方法,如会议评审、文件评审等。(6)确定评审人员:根据评审内容,选择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人员担任评审员。1.1.62策划要求(1)保证策划内容的完整性、合理性和可行性。(2)评审计划应与组织的发展战略和年度工作计划相协调。(3)评审输入应真实、准确、全面,能够反映组织的实际情况。第二节管理评审实施1.1.63实施流程(1)召开管理评审会议:按照评审计划,组织召开管理评审会议,会议应包括以下环节:a.宣布会议议程、目的和重要性;b.评审输入的汇报和讨论;c.评审输出内容的讨论和决策;d.确定改进措施和责任分配;e.总结会议成果,形成会议纪要。(2)审核管理评审结果:管理评审结束后,对评审结果进行审核,保证评审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3)实施改进措施:根据管理评审结果,组织相关部门实施改进措施,持续改进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1.1.64实施要求(1)保证评审会议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与会人员的积极性。(2)评审过程中,要注重沟通与协调,保证评审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3)评审结果应真实、客观、公正,为组织的决策提供依据。第三节管理评审输出1.1.65输出内容(1)评审结论: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评价,包括体系的有效性、符合性、适宜性等。(2)改进措施:针对评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提出的具体改进措施。(3)责任分配:明确改进措施的实施责任人和相关部门。(4)评审报告:整理评审过程和结果,形成管理评审报告。1.1.66输出要求(1)输出内容应真实、准确、全面,能够反映管理评审的成果。(2)评审报告应格式规范,文字表述清晰、简洁。(3)评审报告应及时提交给组织高层管理者,为决策提供依据。(4)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应进行跟踪和检查,保证改进效果。第九章持续改进和风险管理第一节持续改进策略1.1.67目的本节旨在明确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策略,保证组织在质量、效率和顾客满意度等方面不断提升,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1.1.68范围本节适用于组织内部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对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工作的实施和监控。1.1.69持续改进策略(1)强化质量意识:通过培训、宣传和沟通,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使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关注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2)数据驱动: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找出问题和改进点,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3)流程优化:对现有流程进行梳理、优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4)创新思维: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建议,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竞争力。(5)内外部反馈:充分利用客户反馈、供应商反馈和内部审计等途径,发觉潜在问题,及时进行改进。(6)持续学习:鼓励员工参加培训、学习和交流,提升个人能力,为组织持续改进贡献力量。第二节风险识别和评估1.1.70目的本节旨在规范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保证组织能够及时发觉和防范潜在风险,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1.1.71范围本节适用于组织内部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对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的实施和监控。1.1.72风险识别(1)识别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全面收集风险信息。(2)识别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法律法规风险等。(3)识别周期:定期进行风险识别,至少每年一次。1.1.73风险评估(1)评估方法: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2)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发生时间等。(3)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第三节风险应对和监控1.1.74目的本节旨在规范风险应对和监控的措施,保证组织能够有效应对潜在风险,降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风险。1.1.75范围本节适用于组织内部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对风险应对和监控工作的实施和监控。1.1.76风险应对(1)制定应对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2)实施应对措施:将应对措施分解到各部门和岗位,明确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宝塔内外丝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亮化工程项目申请报告
- 劳务提成合同范本
- 2021-2026年中国防砸安全鞋市场深度评估及行业投资前景咨询报告
- 2025年中国披头巾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热冷轧板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大型风力发电机叶片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小学解方程思维能力提升训练500题
- 小学解方程能力提升计划书500题
- 科技助力学校安全防灾减灾的科普之旅
- 2025年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建材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企业合伙联营框架协议模板(2篇)
- 中国电信行业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水幕喷淋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 门楼施工方案
- 2024年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考试真题
- 小学生拗九节课件
- 《感冒中医治疗》课件
- 研发费用管理制度内容
- 压力容器设计委托书
- 《眉毛的基本技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