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作业指导书TOC\o"1-2"\h\u22771第一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概述 3286941.1防治服务定义与重要性 3323091.1.1定义 3170081.1.2重要性 3118851.1.3现状 3294701.1.4发展趋势 413054第二章防治服务准备工作 445301.1.5计划制定的目的与意义 45261.1.6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454451.1.7计划制定的主要内容 4209081.1.8培训目的 544831.1.9培训内容 5115931.1.10培训方式 5227231.1.11设备准备 5265951.1.12药剂准备 571721.1.13设备与药剂管理 522671第三章有害生物监测与识别 6245331.1.14有害生物种类 6318111.1.15有害生物习性 654801.1.16监测方法 6120541.1.17监测设备 6249381.1.18形态特征识别 7721.1.19行为特征识别 798031.1.20生态环境识别 7327291.1.21生物技术识别 7220471.1.22综合识别 76511第四章防治技术与方法 7287411.1.23概述 7286401.1.24具体方法 7290371.1.25概述 814351.1.26具体方法 8288621.1.27概述 886411.1.28具体方法 815137第五章防治服务作业流程 878621.1.29前期调查与评估 915401.1.30制定防治方案 9303111.1.31防治药剂与设备准备 9238211.1.32防治服务作业实施 9167951.1.33防治效果评价与调整 9190981.1.34防治人员要求 9192181.1.35防治药剂要求 9309741.1.36防治设备要求 972201.1.37人员安全 10150601.1.38药剂安全 10226871.1.39设备安全 1068941.1.40环境保护 109951第六章防治服务效果评价 1022688第七章防治服务项目管理 1161541.1.41项目管理组织结构 1170341.1.42项目进度控制 12197351.1.43项目质量控制 1316807第八章防治服务环境保护 13205291.1.44概述 1316861.1.45具体措施 1423841.1.46概述 14275411.1.47具体法规与标准 14125061.1.48概述 15231671.1.49具体任务 15307541.1.50具体内容 15314121.1.51宣传方式 157928第九章防治服务信息管理 15130411.1.52信息收集 1698981.1收集内容 16263041.2收集途径 1656741.2.1信息整理 16134672.1分类整理 1682382.2真实性、准确性审核 16250792.3归档保存 16172852.3.1信息传递 16196643.1传递方式 16325113.2传递要求 17139353.2.1信息共享 17157634.1共享平台 1765274.2共享机制 1711884.2.1信息分析 1735005.1分析方法 17321555.2分析内容 1734295.2.1信息应用 17320526.1政策制定 17221306.2技术研发 18322916.3产业发展 1893456.4公众服务 1829188第十章防治服务培训与交流 18155766.4.1培训目的 1888846.4.2培训内容 18155606.4.3培训方法 18285466.4.4平台建设目的 18267826.4.5平台建设内容 19196776.4.6平台管理 19263956.4.7评价目的 19251856.4.8评价方法 19301446.4.9评价周期 19第一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概述1.1防治服务定义与重要性1.1.1定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是指在林业生产与管理过程中,针对林业有害生物(包括害虫、病原菌、杂草等)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有害生物进行监测、预防、控制和治理的一系列服务活动。1.1.2重要性(1)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如不及时防治,可能导致森林资源损失严重,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2)维护生态平衡:有害生物的爆发和蔓延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防治服务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3)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可以降低林业生产成本,提高林业经济效益。(4)保障人类健康:部分有害生物可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有助于降低疾病传播风险。第二节防治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1.1.3现状(1)防治技术不断进步:科技发展,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2)防治体系逐渐完善: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包括监测、预警、防治、科研等方面。(3)防治法规与政策不断完善:我国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与政策,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1.1.4发展趋势(1)生态防治理念日益强化:未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将更加注重生态平衡,采用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防治技术不断创新:科技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将不断更新,提高防治效果。(3)防治体系智能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防治体系,提高防治工作效率。(4)防治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背景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将不断加强,共同应对全球性有害生物问题。第二章防治服务准备工作第一节防治服务计划制定1.1.5计划制定的目的与意义防治服务计划制定是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制定计划,明确防治目标、任务、方法及时间节点,为防治服务提供科学依据。1.1.6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1)科学合理: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防治计划。(2)系统全面:充分考虑防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保证计划内容的完整性。(3)动态调整:根据防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计划。1.1.7计划制定的主要内容(1)防治目标:明确防治工作的具体目标,如降低有害生物密度、减少经济损失等。(2)防治任务:根据防治目标,确定防治任务,如防治面积、防治次数等。(3)防治方法: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4)防治时间:确定防治工作的具体时间,保证防治效果。(5)防治责任:明确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第二节防治服务人员培训1.1.8培训目的通过对防治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防治能力,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1.1.9培训内容(1)防治知识:包括有害生物识别、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等。(2)防治技术:包括防治设备的使用、防治药剂的选择与配制等。(3)防治法规:了解国家及地方有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法律法规。(4)安全防护:掌握防治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人员安全。1.1.10培训方式(1)理论培训:通过授课、案例分析等方式,使防治服务人员掌握防治知识。(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提高防治服务人员的实践能力。(3)考核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保证培训质量。第三节防治服务设备与药剂准备1.1.11设备准备(1)防治设备:根据防治方法,准备相应的防治设备,如喷雾器、无人机等。(2)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有害生物密度、防治效果等,如诱虫灯、测报仪器等。(3)安全防护设备:保证防治服务人员的安全,如防护服、口罩、手套等。1.1.12药剂准备(1)选择药剂: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类和防治方法,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2)药剂采购:保证药剂质量,采购正规厂家生产的药剂。(3)药剂储存:按照药剂储存要求,妥善存放药剂,保证药剂安全、有效。1.1.13设备与药剂管理(1)设备保养:定期对防治设备进行保养,保证设备功能良好。(2)药剂使用: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正确使用药剂,保证防治效果。(3)废弃物处理:对使用过的药剂包装、废弃物等,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第三章有害生物监测与识别第一节有害生物种类与习性1.1.14有害生物种类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软体动物、哺乳动物等。以下为常见的几类有害生物:(1)昆虫类:如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舟蛾等;(2)病原微生物:如杨树溃疡病、松材线虫病等;(3)线虫类:如松材线虫、苹果根结线虫等;(4)软体动物:如蜗牛、蛞蝓等;(5)哺乳动物:如松鼠、野兔等。1.1.15有害生物习性(1)昆虫类:具有繁殖快、适应性强、迁飞能力等特点;(2)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气流、雨水、昆虫等途径传播;(3)线虫类:在土壤中活动,通过寄主植物传播;(4)软体动物:喜潮湿环境,夜间活动频繁;(5)哺乳动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第二节监测方法与设备1.1.16监测方法(1)视觉监测:通过观察有害生物的形态、活动规律等特征进行识别;(2)听觉监测:利用有害生物的叫声、活动声音等特征进行监测;(3)气象监测:分析有害生物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其发展趋势;(4)光学监测:利用有害生物对光的敏感程度进行监测;(5)化学监测:通过检测有害生物分泌物、排泄物等化学物质进行监测。1.1.17监测设备(1)显微镜:用于观察有害生物的微小形态;(2)望远镜:用于远距离观察有害生物的活动;(3)气象仪器:用于监测气象条件;(4)光学仪器:如红外线摄像机、紫外线分析仪等;(5)化学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仪、质谱仪等。第三节有害生物识别技巧1.1.18形态特征识别通过观察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如体形、颜色、花纹等,进行识别。例如,松毛虫体色为绿色,体长约为20mm,具有明显的黑白相间花纹。1.1.19行为特征识别观察有害生物的行为特征,如活动规律、取食习性等,进行识别。例如,美国白蛾具有夜行性,喜食杨树、柳树等植物的叶片。1.1.20生态环境识别分析有害生物发生的生态环境,如土壤、气候、植被等,进行识别。例如,松材线虫病在高温、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1.1.21生物技术识别利用生物技术,如分子生物学、血清学等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识别。例如,通过检测松材线虫的DNA序列,可以准确判断其种类。1.1.22综合识别结合多种识别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识别。例如,在监测过程中,可以同时采用视觉监测、气象监测、化学监测等方法,提高识别的准确性。第四章防治技术与方法第一节物理防治方法1.1.23概述物理防治方法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技术手段。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不污染环境、无药物残留等优点,适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的初期防治。1.1.24具体方法(1)捕捉法:通过人工捕捉、设置陷阱、诱捕等手段,直接消灭有害生物。(2)隔离法:采用隔离网、塑料薄膜等材料,将有害生物与林木隔离,切断其传播途径。(3)热处理法:利用高温对有害生物进行处理,使其失去生存能力。(4)光照法: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源,对有害生物进行照射,破坏其生理机能。(5)声波法:利用声波对有害生物进行干扰,影响其生长、繁殖和取食。第二节化学防治方法1.1.25概述化学防治方法是指利用化学药物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技术手段。该方法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但存在环境污染、药物残留等问题。1.1.26具体方法(1)喷洒法:将化学药物喷洒在有害生物身上,直接杀死或抑制其生长。(2)撒施法:将化学药物撒施在林地,通过接触、取食等方式,使有害生物中毒死亡。(3)灌根法:将化学药物注入树干或根系,通过树体传导,使有害生物中毒死亡。(4)涂抹法:将化学药物涂抹在树干、枝条等部位,防止有害生物侵入。(5)烟雾法:利用化学药物的烟雾,对有害生物进行熏蒸、毒杀。第三节生物防治方法1.1.27概述生物防治方法是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技术手段。该方法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点,是未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发展方向。1.1.28具体方法(1)天敌引入法:将有针对性的天敌引入有害生物发生区,通过捕食、寄生等手段,降低有害生物种群数量。(2)竞争法:利用生物间的竞争关系,将有竞争优势的物种引入,抑制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3)微生物法:利用微生物对有害生物的抑制作用,降低其种群数量。(4)植物源农药法:利用植物提取物或植物源农药,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5)生态调控法:通过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对有害生物的自我调控能力。通过对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保障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第五章防治服务作业流程第一节防治服务作业程序1.1.29前期调查与评估在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作业前,应首先开展前期调查与评估工作。调查内容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范围、危害程度、生态环境状况等。评估工作主要针对防治措施的可行性、成本效益、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1.1.30制定防治方案根据前期调查与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方案应包括防治目标、防治方法、防治时间、防治药剂、防治设备、防治人员等。1.1.31防治药剂与设备准备按照防治方案要求,准备相应的防治药剂和设备。药剂应具备高效、低毒、环保等特点,设备应满足防治作业需求。1.1.32防治服务作业实施(1)根据防治方案,组织防治人员开展防治作业。(2)遵循防治方法,合理布设防治药剂,保证防治效果。(3)对防治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发觉问题及时处理。1.1.33防治效果评价与调整防治作业完成后,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如防治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则进行防治成果总结;如防治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则需调整防治方案,重新开展防治作业。第二节防治服务作业要求1.1.34防治人员要求(1)防治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2)防治人员应遵循职业道德,保证防治作业质量。1.1.35防治药剂要求(1)防治药剂应具备高效、低毒、环保等特点。(2)防治药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1.1.36防治设备要求(1)防治设备应满足防治作业需求,功能稳定、可靠。(2)防治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应符合相关规定。第三节防治服务作业安全措施1.1.37人员安全(1)防治人员作业时,应穿戴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品。(2)防治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保证身体健康。1.1.38药剂安全(1)防治药剂应妥善存放,避免误食、误用等发生。(2)防治药剂的使用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保证人员安全。1.1.39设备安全(1)防治设备使用前,应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设备功能稳定。(2)防治设备使用过程中,应遵循操作规程,防止设备故障引发。1.1.40环境保护(1)防治药剂的使用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遵循环保原则。(2)防治作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破坏自然资源。第六章防治服务效果评价第一节防治效果评价指标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过程中,防治效果的评价是衡量防治工作成效的关键环节。以下为主要的防治效果评价指标:(1)有害生物种群密度指数:通过对比防治前后的有害生物种群密度,评估防治措施对有害生物种群的控制效果。(2)被害率:计算防治前后林业资源被害率的变化,以评估防治措施对林业资源的保护程度。(3)防治覆盖率:衡量防治措施的实施范围,反映防治工作的全面性。(4)防治效率:评估防治措施的实施速度和效果,计算单位时间内防治的有害生物数量。(5)防治成本:计算防治措施的总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以评估防治措施的性价比。(6)生态环境影响:评估防治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非靶标生物、土壤和水资源等的影响。(7)社会经济效益:评估防治措施对林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的贡献,反映防治工作的社会经济效益。第二节防治效果评价方法(1)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和整理防治前后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2)实地调查法:对防治区域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和记录有害生物种群密度、被害率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估防治效果。(3)专家评分法: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根据防治前后的实际情况,对防治效果进行评分。(4)综合评价法:将上述评价方法相结合,对防治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第三节防治效果评价周期防治效果评价周期应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和防治措施的实施周期来确定。以下为常见的评价周期:(1)短期评价:在防治措施实施后13个月内,对防治效果进行初步评价,以指导后续防治工作的调整。(2)中期评价:在防治措施实施后612个月内,对防治效果进行中期评价,评估防治措施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3)长期评价:在防治措施实施后25年或更长时间,对防治效果进行长期评价,以了解防治措施对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通过定期开展防治效果评价,有助于及时调整和优化防治策略,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七章防治服务项目管理1.1.41项目管理组织结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是保证防治服务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以下是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置与职责分配:(1)项目管理领导小组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由项目甲方和乙方共同组成,负责项目的整体决策、协调和监督。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项目目标和任务;确定项目预算和资源分配;审批项目进度计划和调整;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2)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项目实施的主要负责人,对项目整体进度、质量和成本负责。其主要职责包括:组织项目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包括进度、质量、成本等;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保证项目按计划进行;及时调整项目计划,以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化。(3)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项目技术方案,指导项目实施;监督项目技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组织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团队技术能力;协调项目技术与生产的关系。(4)项目财务负责人项目财务负责人负责项目财务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项目财务预算,监督资金使用;审核项目支出,保证合规;分析项目成本,为项目调整提供依据;定期汇报项目财务状况。1.1.42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进度控制是保证项目按计划完成的关键环节。以下是项目进度控制的主要措施:(1)制定项目进度计划项目进度计划应根据项目目标、任务、资源等因素制定,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完成时间。项目进度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2)监控项目进度项目进度监控包括定期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分析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偏差,找出影响进度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3)项目进度调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遇到特殊情况导致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不符,应及时调整项目进度计划,保证项目按期完成。(4)项目进度报告项目进度报告应定期向上级领导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实施情况、进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1.1.43项目质量控制项目质量控制是保证防治服务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以下是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1)制定项目质量标准项目质量标准应根据相关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要求制定,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达到的质量要求。(2)质量检查与验收项目质量检查与验收应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包括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质量检查应按照项目质量标准进行,保证项目质量符合要求。(3)质量问题处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发觉质量问题,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保证项目质量不受影响。(4)质量改进与总结项目结束后,应对项目质量进行总结,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经验教训。同时应根据总结结果对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第八章防治服务环境保护第一节环境保护措施1.1.44概述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是保证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阐述防治服务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以保障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1.1.45具体措施(1)选用环保型防治方法:优先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保型防治方法,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合理规划防治区域: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防治需求,合理规划防治区域,避免盲目扩大防治范围,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3)优化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技术水平,保证防治效果,降低防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4)严格防治药剂管理:加强防治药剂的管理,保证药剂质量,防止药剂泄漏、流失等发生。(5)防治废弃物处理:对防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6)生态修复与补偿:对防治过程中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与补偿,保持生态平衡。第二节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1.1.46概述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是指导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本节主要介绍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以规范防治服务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行为。1.1.47具体法规与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和制度。(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了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等内容,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3)《农药管理条例》:规定了农药的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等环节,保证农药的安全、高效使用。(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明确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责任、任务、措施等,为防治服务环境保护提供了具体要求。(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环境保护标准:规定了环境质量要求,为防治服务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第三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1.1.48概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环境保护意识、推动防治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节主要阐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式。1.1.49具体任务(1)提高防治服务人员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防治服务人员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2)增强社会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3)推动环保技术创新与应用:宣传推广环保型防治方法和技术,促进防治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1.1.50具体内容(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提高防治服务人员和社会公众的法律法规意识。(2)环保知识普及: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使防治服务人员和社会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方法和措施。(3)环保案例宣传:宣传典型环保案例,展示防治服务过程中的环保成果,激发防治服务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环保热情。1.1.51宣传方式(1)开展培训班:针对防治服务人员,定期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培训班,提高其环保意识和技能。(2)利用媒体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知识。(3)举办环保活动:组织举办环保公益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第九章防治服务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防治服务信息管理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章将从信息收集与整理、信息传递与共享、信息分析与应用三个方面对防治服务信息管理进行详细阐述。第一节信息收集与整理1.1.52信息收集1.1收集内容防治服务信息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2)防治服务作业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3)防治服务作业质量、效果及后续跟进;(4)防治服务政策、法规、技术标准;(5)防治服务市场动态、价格、竞争对手情况;(6)其他与防治服务相关的信息。1.2收集途径(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访问相关部门、企业、专家;(3)实地调查、采样;(4)网络搜索、数据挖掘;(5)其他合法途径。1.2.1信息整理2.1分类整理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内容、来源、性质等分类,便于后续分析与应用。2.2真实性、准确性审核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准确性审核,保证信息的可靠性。2.3归档保存对整理后的信息进行归档保存,以便随时查阅。第二节信息传递与共享2.3.1信息传递3.1传递方式(1)口头传递:通过会议、培训、交流等方式传递信息;(2)书面传递:通过报告、简报、邮件等方式传递信息;(3)电子传递: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方式传递信息。3.2传递要求(1)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2)遵循信息传递的保密原则;(3)注重信息传递的互动性,及时反馈信息接收情况。3.2.1信息共享4.1共享平台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4.2共享机制(1)明确共享范围:根据信息性质、涉及部门、使用对象等因素,合理确定共享范围;(2)共享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实现信息共享;(3)共享原则: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信息共享的合法权益。第三节信息分析与应用4.2.1信息分析5.1分析方法(1)定量分析:运用统计学、运筹学等方法对信息进行量化分析;(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母婴用品产品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土地储备开发抵押借款协议
- 代销合作标准合同范本
- 军方保密合同范本
- 2020-2025年中国制剂机械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西部计划自主招募
- 中国物流地产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借用劳动合同范本
- 公司员工聘用合同范本
- 保洁车采购合同范本
- 教师法律法规讲座课件
- 安全性测试方案(完整版)
- 公安基础知识900题库
- 鲁迅呐喊读书分享名著导读
- 第1.1课-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备课课件(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 (沪教牛津版)深圳市小学1-6年级英语单词默写表(英文+中文+默写)
- 初中语文跨学科资源融合教学研究
- 慢病管理课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护理和管理
- 春秋季六年级奥数培训教材全0
- 【实用资料】食物中毒现场卫生学采样PPT
- 抗原 抗原(免疫学检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