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诗鉴赏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1页
羁旅诗鉴赏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2页
羁旅诗鉴赏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3页
羁旅诗鉴赏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4页
羁旅诗鉴赏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羁旅诗鉴赏1/59什么是羁旅诗?

古代,诗人们或因为山长水阔,或战乱频仍,或久戍边关、或宦游不归、贬官异地;长久漂泊在外,滞留异乡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心中所感触发对遥远故乡眺望,对温馨家庭憧憬,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2/59

这些感情是人类亘古相通,轻易引发共鸣,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上“能阅读浅易古代诗文”要求,所以羁旅诗备受命题人青睐。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异乡艰难,漂泊无定辛劳,对故乡和亲人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期盼与向往。3/59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中国古典诗词天空中,羁旅行役类诗歌是一个刺眼夺目标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漂泊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雨雪风霜,依然响彻在我们耳畔。4/59①感念亲情之深,表示对亲人热爱与思乡之情。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蜀道后期》张说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清江引•秋怀》张可久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王勃羁旅之人怀有什么样情感呢?5/59②叙写羁旅之苦,漂泊哀伤、生活潦倒抒发内心孤独、凄凉之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盂浩然《宿建德江》6/59③抒发独居异乡、怀才不遇孤独寂寞、幽怨愤慨文人失意之情。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杜甫《登高》7/59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故乡亲人之情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因兵役终年戍边,是羁旅行役诗,也可归为边塞诗8/59熟悉羁旅诗常见意象:望月怀远:人生圆满、缺憾,情感无奈,时空永恒,思乡思亲;“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伤痛。鸿雁传书: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9/59寒蝉:悲凉;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挫折;落花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10/59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轻易勾起旅途艰险联想和满腔离愁别绪。如“落照沧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一个鸟,成为一个象征意义上鸟了。

11/59柳

“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风俗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留恋、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思念。“柳”各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无限牵挂。五柳先生“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深刻程度。12/59船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思绪。杜甫诗中“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3/59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飘零景象,咏叹身世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形象。14/59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来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难过之楼。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珍惜,如“故人”;15/59其它常见词语:表现“漂泊”之感意象,如浮萍、飞蓬、孤雁、飘蓬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后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桑梓:故乡,表现怀乡之情。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难过之楼。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关山:指遥远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声音常见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16/59常见还有:

日暮、暮霭、暮钟、落日、夕阳(斜晖)、暝色、圆月(残月、明月)、浮云、辰星;流水、西风(秋风、晓风)、寒山、青山;落花、杨花、梧桐、芭蕉、芳草、浮萍;飞蓬、老树、枯藤天涯、海角、长亭、古道、茅店、高楼、危楼、客船、孤帆、故园、孤灯(残灯)……17/59挖掘关键信息

关键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归”等就是解读诗歌钥匙。有时特殊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清明、寒食、七夕、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主要节日,经常引发旅人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和高适《除夜作》,元代词人魏初《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生日。18/59常见术语:景:萧条冷落、萧瑟悲凉、暗淡凄寒、幽寂清冷情:羁旅愁绪、孤独寂寞、凄凉哀伤、幽深乡思、满腔离愁别绪19/59羁旅思乡诗突出特点之“手法”1、惯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渲染衬托、虚实结合、对比、联想想象、比喻、拟人、白描等。2、两种特殊表现手法需要强调:①乐景衬哀情。②侧面(从对方入)落笔。20/59《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21/59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2/59羁旅行役诗鉴赏方法1、明确作者选取意象,写了哪些景,含有什么特点2、结合诗人境况,分析一直关键词语,把握诗人感情?3、诗人是怎样把个人情感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23/59一、(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6分)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作用。(2分)

奔走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故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以处处翱翔沙鸥衬托作者孤独漂泊。

诗句大意: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如旧,而我这渡客却添了新愁绪。夕阳易逝,岁月催人老,两岸青山冷眼看着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难以承受对故乡思念,我破旧不堪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风尘。旧日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都不知漂泊何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呆,伤感着离别与孤寂。

沙鸥起衬托作用24/59鉴赏对照

沙鸥,是诗人们常惯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诗人张弼渡江之时,想到自己奔走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故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故而“吟对沙鸥一怆神”。一“怆”字写出了张弼无限客愁。

参考答案:张弼用沙鸥处处翱翔来衬托自己孤独漂泊。

25/59意象及作用概括扬子江头:如旧风波:西飞白日:南去青山:孤枕不胜:敝裘:点明事情发生地点衬托“客愁新”象征时光易逝衬托诗人一路北行离乡越来越远衬托浓浓思乡之情衬托羁旅生活漂泊无依本诗表示思想感情奔走忙碌,时光易逝,思念故乡羁旅漂泊,孤独感伤之情26/5927/59二、(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怎样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阙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请简明说明。(2)简明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心情。诗歌大意:秋天时阴时晴渐渐到了黄昏,变得满庭院凄冷无比,久久伫立静听寒声,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夜深人静,只身独处室内,见孤灯熠熠,形影相吊。在这难耐羁愁中,他只能以酒消愁,然而“酒已都醒”而愁未醒,又怎样消磨这漫漫长夜呢?28/59意象及作用概括秋阴向暝鸿雁寒声云遮雁影人去寂静孤灯照壁酒醒点明季节与时间,奠定基调衬托诗人内心凄凉感伤之情表示家书无托悲情衬托孤独情感衬托孤独情感悲伤之人最怕清醒之时,表示难以排遣羁愁乡思之情29/59(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环境浸透了主人公凄清之感,夜半寂静冷落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孤独感。补充:鸿雁寒声衬托凄凉感伤之情,云遮雁影表示家书无托悲情(1)此词以时光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次序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凄切孤独感(这一句作答案是“答非所问”!)。简明说明以下: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次序为线索来写。30/59深入鉴赏:

上片写黄昏时羁愁。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萧杀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触媒体。此句点明羁旅在外季节──秋季,时间──黄昏,天气特点──时晴时阴,奠定了诗歌抒情基调。“变一庭凄冷”,将词人感情突现出来。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络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同时将自然与人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在“凄冷”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久久伫立,静听寒声,可见人之心寒与孤寂。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况味。“云深无雁影”一句,提醒读者,词人不但在满庭凄冷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这无影雁声更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下片写深夜羁愁。过片“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旅居时间推移。地点已由庭院转入室内。人去”二字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一盏孤灯微光把自己影子投射粉壁上。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酣醉之中呵。可悲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31/5932/59三、(09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6分)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沧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歌。(1)诗人为何“厌听棹歌声”?(2分)(2)请从“景”与“情”角度,赏析本诗颔联。(4分)杪:[miǎo]

1.树枝细梢。2.指年月或四季末尾:岁~。月~。秋~。33/59蒹葭34/59“暝色蒹葭外,沧茫旅眺情”。蒹葭沧茫,这让我们想起了《诗经·蒹葭》篇中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中对水中伊人思慕和追寻成了后世诗人心中一个永恒情结。这伊人并不专指情人,也能够是家人、朋友,有时还指皇帝,而更多时候指则是诗人心中理想。只有理想才真正具备这种因可望不可即而成为人们永恒追求特征。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古人喜欢有残断意象来传达心中无奈和绝望,如“残月”、“笛声残”、“梦断”、“肠断”等等。残雪本是天气转暖春将至信息,应该是喜讯,而诗人却有家不能归,不但不能归,就连传书大雁都断绝了。诗人希望和绝望尽在其中了。“新月带潮生”一句,使我们很轻易想起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痕迹很显著。明月与蒹葭一样,都是蕴含相思意象。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么行旅何日是尽头呢?35/59意象及作用概括蒹葭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江水小舟棹歌象征心有所恋象征希望与失望寄托相思之情(寓情于景)衬托绵绵不尽相思之情(寓情于景)表现行旅状态反衬相思之苦36/59(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借景抒情,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久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示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在组织答案时,要包括几个方面内容:一是赏析“景”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利用表示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示技巧下“景”;四是写出诗中所表示出来“情”。【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情感主要经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终一联写自己感觉。37/59四、(09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感改变?请作简明分析。(5分)38/5939/5940/5941/59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写出水面平缓、水流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孤寂与落寞。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凉意。“欲变秋”“欲”字,正表现出天气改变动态。从景物描写能够感到,此刻旅人心境也由原来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一丝淡淡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时候,忽见岸边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42/59意象及作用概括悠悠江水风紧云轻欲变秋凭楼红袖以景写情(或寓情于景)江水迟缓悠远,表现诗人平静孤寂之情景中含情,天气改变表现诗人情感改变衬托此时诗人凄凉心境一反衬,凭楼女子闲适反衬诗人孤迥二衬托,凭楼女子远眺江面,等行者归来,正抚慰了诗人孤迥心。43/59(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期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愈加浓重(或红袖悠闲和客心孤回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凄凉,深入触发了诗人思家之情)。

(1)首先描绘水流悠长、江面清寂。另首先以景写情,衬托出游子思归孤寂心情。44/59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6分)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对本诗颔联高度赞赏,说它“状难写之景如在当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从“景”和“情”角度鉴赏颔联。(3分)

(2)尾联写梦中出现故乡春天美景有什么作用?(3分)45/59拂晓起床,车马铃铎已叮看成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寒霜。枯败槲叶,落满了荒山野路;淡白枳花,照亮了驿站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波折池塘。46/59“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铃声才响,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情态。“悲故乡”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倍加思乡之情折磨内心痛楚。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这里,诗人用感情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早行图:雄鸡啼鸣,抬头啄开了新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月光伴伴随早行人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店前木板小桥上,已经留下行人依稀可见足迹。经过诗人这么一词一景致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详细化罢了。47/59“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节令是在早春。早春之中“早行”,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信心和力量;同时,“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旭日将升感人景象,于是我想起了昨夜梦境。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跃嬉戏,落满那漂亮波折池塘,大约我不日也将见到家中亲人了吧?!这两句诗表示含蓄。它原来是指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情怀,然而,诗人却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满”塘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言外之意。这么,就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完美构思局面,深入突出了早行原因,展示了诗人归心似箭强烈心情。

48/59(2)梦中故乡景色与旅途上景色形成鲜明对照,衬托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相互补充。(大意对即可)(1)颔联利用白描手法,分别描写了鸡叫声、茅店、月、人迹、板桥、清霜等景物,渲染了清晨天气阴凉,道路辛劳难走,抒发了游子羁旅愁思。49/59六、(06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代称。⑴这首诗第二句中“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⑵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明分析。(3分)

。50/59远书:表现思亲情绪归梦:表现思乡情感空床:衬托孤独情感素秋:渲染萧瑟气氛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寓情于景,青苔与红树在雨中寥落月色下愁苦,渲染凄迷气氛,诗人移情于景,正写出了自己浓浓思亲之情51/59(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气氛,表示了悲愁,孤寂和思亲情感。从其它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但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正确寂寥清冷气氛,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人无法承受“素秋”清冷凄凉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示效果。(假如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2/59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初冬夜饮①杜牧淮阳②多病偶求欢③

,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注:①会昌二年(842),杜牧四十岁时,受当初宰相李德裕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

②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一再切谏,屡次被流放。③“偶求欢”“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⑴本首诗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来?(4分)

⑵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例子,给予点评。(4分)梨花一堆雪:比喻,写出贞洁之景析题:主旨,即思想感情析题:“炼字炼句”,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