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五单元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_第1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五单元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_第2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五单元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_第3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五单元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_第4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五单元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清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民族危机: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救亡图存:农民阶级发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戊戌变法,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1)经济侵略: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经济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传统思想:“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2)思想主流: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概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3.认识仁人志士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学习目标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及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史实。2.理解林则徐等开明人士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3.感悟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责任担当精神。4.核心概念:鸦片战争、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知识点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项目列强中国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经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军事热兵器,战斗力强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以冷兵器为主要武器外交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英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闭关自守,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激化世界形势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透析教材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图片《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提示中国的国际处境: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文明的巨大差距,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知识点二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导火线:虎门销烟。(3)经过①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②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4)结果(5)影响: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2)经过(3)结果3.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2)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解历史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透析教材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思考:“亚罗号”事件为什么会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提示原因: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等条约并未满足英国等列强的侵略需求,英国等列强需要寻找借口扩大侵略权益,“亚罗号”事件为其提供了借口。图解历史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易错辨析1.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2.《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3.《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目的的条款是“协定关税”。(×)知识点三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2.表现人物著作内容及地位林则徐译著《四洲志》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供对外交涉时参考魏源编著《海国图志》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畬撰著《瀛寰志略》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响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问题思考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思想?提示“师夷之长技”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制夷”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仿效和肯定,它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主题一两次鸦片战争穿鼻洋海战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激战的画面解读该图描绘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交战的场景,从画面中明显可以看出英国近代海军比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水师更具优势,其本质是工业文明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的影响材料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注:手工业)和政治结构,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解读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满族王朝的声威”“财政、社会风尚、工业(注:手工业)和政治结构”等,结合所学进行回答。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中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说明。提示观点: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双重影响(或鸦片战争对中国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政治:破坏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设性:加速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崩溃,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力量的产生和发展。经济:破坏性: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建设性: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外交:破坏性:中国朝贡体系逐步被条约体系取代;建设性:中国由闭关自守走向对外开放,外交逐步近代化。历史解释——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主题二开眼看世界《瀛寰志略》材料一——摘自徐继畬《瀛寰志略》所载地球图(局部)材料二康有为曾说,见《瀛寰志略》后才“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梁启超也称:“当时中国士大夫之稍有地理知识,实自此始。”——摘编自岳亮《〈瀛寰志略〉:在中国发现世界》解读本题为史料价值类题目,一要注意区分史料类型,二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史料的价值。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瀛寰志略》的创作背景并说明其史料价值。提示背景:鸦片战争;西学东渐;个人努力;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价值: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研究19世纪中期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手史料;对于研究欧美等国的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历史解释——开眼看世界2.历史解释——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转变知识体系学科术语1.工业革命后,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4.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迈出了重要一步。学术前沿不平等条约体系制度包括两层含义。①“例外法则”:这些条约所提供的法规和各项权利,使列强在华特权得到了保护;②“内化为中国权势结构的一部分”:它打破了“天朝体制”,通过条约体系,列强在中国建立了皇权之外的“准统治权”。——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解读不平等条约体系表明晚清统治者牺牲国家主权,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天朝上国观念深厚,近代主权意识淡薄,不明国家利益所在。教材补遗协定关税的深远影响长时间的“值百抽五”低税率,刺激了外商纷纷来华牟利,国家经济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就连外国驻华公使阿礼国也不禁感叹说:“哪个国家有像中国这样低的外贸税率呢!”中国关税完全失去了保护民族经济、促进国内工农业发展的作用。——摘编自姚海琳《中国海关史话》解读中国的“低关税”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快了自然经济的瓦解;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感悟与思考记录点滴心得培养历史学科素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晚清时期有很多官员认为,中英贸易不仅使英商获利巨大,更是让英国获得了茶叶、大黄等不可或缺的物资,否则这些“食肉类的蛮夷”将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认识反映了()A.明清时期小农经济高度发达B.清政府在中英贸易中居主导地位C.中英两国饮食习惯存在差异D.清部分官员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晚清的一些官员对外国人认识不足,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故选D项;材料虽然说明了英国需要中国的茶叶、大黄,但这与小农经济是否发达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英国对中国的茶叶、大黄有需求,不足以说明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居“主导地位”,排除B项;仅通过“茶叶、大黄”不能说明中英的饮食习惯具有差异,排除C项。2.(2022·衡阳高一期末)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扩展商业范围的要求,说明英国意在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1833年,获取战争赔款、割占中国领土、控制中国海关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3.(2023·江苏学业水平考试)下边两则史料均指向同一历史现象。这两则史料分别属于()A.图像史料、文献史料B.民间器物、地方史志C.音像史料、实物史料D.历史遗址、口述回忆答案A4.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一规定破坏了中国的()A.司法主权 B.关税主权C.领土主权 D.领海主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可知,中英双方协定关税严重损害中国关税主权,故选B项。5.(2023·陕西学业水平考试)第一次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也引发了中国一批仁人志士转变观念,开始观察、了解“天朝大国”以外的世界。下列属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有()A.黄宗羲、林则徐 B.林则徐、魏源C.魏源、李鸿章 D.李鸿章、康有为答案B6.徐继畬在其1848年出版的《瀛寰志略》中介绍:都城有公会所(按:指议院),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按:指上议院和下议院)。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说明徐继畬()A.主张效仿英国君主立宪制B.率先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C.对西方民主制度有所了解D.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文献记录了当时英国议会的职能分工以及运作的流程,这体现了徐继畬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效仿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率先突破华夷观念,排除B项;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排除D项。课时精练[分值:59分]1.(2023·太原高一上期末)1838年,黄爵滋上奏:“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这一现象()A.引发了鸦片战争 B.激化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闭关锁国 D.促进了中外贸易答案B解析黄爵滋上奏所提到的现象是银贵钱贱,这是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的,增加了百姓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故选B项;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之间的矛盾,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排除A项;鸦片战争使得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改变,排除C项;银贵钱贱的现象,并未促进中外的正常贸易,排除D项。2.(2024·海口高一月考)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严令外国烟贩限期将所存鸦片造具清册,尽数交出,并具结保证不再私运鸦片。英美等国鸦片贩子被迫陆续交出鸦片237万多斤,6月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这说明林则徐()A.依照法律落实禁烟措施B.坚决维护民族利益C.注意巩固东南沿海防御D.禁烟获得民众支持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列强向中国偷运大量鸦片危害中华民族利益,林则徐在虎门进行销烟,可见他坚决维护民族利益,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林则徐禁烟措施的法律依据,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巩固东南沿海防御的行动,排除C项;民众是否支持此事,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3.(2023·龙岩高一上期末)如图是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画面。1839年11月,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在广州虎门口外穿鼻洋击败英军,伤英舰一艘,史称“穿鼻洋之战”。由此可以说明()A.中国民众自发袭击英军B.鸦片走私损害了中国利益C.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活动D.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必然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的将领打败了英军,说明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活动,故选C项;抵抗英军的是政府力量而非民众自发,排除A项;鸦片走私损害了中国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中信息反映了1839年中国军队对外来侵犯之敌的抗击,不能说明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排除D项。4.《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破坏了中国的()A.领土主权 B.司法主权C.关税主权 D.贸易主权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列强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取领事裁判权,这严重损害了中国司法主权,故选B项。5.(2023·汕头高一下期末)据《粤海关志》载,19世纪60年代以前,广东省内的蔗糖大部分汇聚于广州出口或转往内地。之后,粤东的糖不再经广州而是汇集于汕头出口外国或内地,汕头成为与广州并存的两大糖业销售中心。这一变化的背景是()A.广州丧失外贸中心地位B.东南沿海民族工业的兴起C.西方对蔗糖的需求增长D.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汕头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成为糖业销售中心,故选D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东逐步丧失外贸中心地位,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东南沿海民族工业兴起,排除B项;西方对蔗糖的需求并不会直接影响汕头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6.(2024·浙江浙南名校高一联考)条约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某条款规定“向来洋药、铜钱、米谷、豆石、硝磺、白铅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与该条款相关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答案B解析材料中条约内容实际上是清政府准许鸦片以“洋药”的名义出口到中国,只要照章纳税即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的内容,故选B项。7.(2023·芜湖高一上期末)下表为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表。这反映出()年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186152111864633118735813117A.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C.中国海关日益走向近代化D.清政府已经抛弃华夷观念答案B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的数量逐年增加,英国人数增加最多,说明清政府的关税主权不断受到列强的侵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故选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项;材料强调近代海关的半殖民地化,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得不出“抛弃华夷观念”的结论,排除D项。8.(2023·昆明高一下期末)1842-1850年清朝官员的860件涉外防务奏折中,只有2件奏折希望朝廷“防维”“逆夷”和“借江宁为战场”,其余普遍主张“羁縻”“抚夷”最终即可实现“四海晏然”。材料说明()A.国人维护主权意识强烈B.中国尚未开眼看世界C.官员普遍关心国家存亡D.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题干显示1842—1850年间,清朝官员普遍采用“羁縻”“抚夷”等传统处理对外关系的办法来对待近代列强的侵略,说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选D项;题干的主语是“清朝官员”,不能说明国人维护主权的意识强烈,排除A项;题干时间为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魏源已开眼看世界,排除B项;题干主旨并非官员普遍关心国家存亡,排除C项。9.(2023·南京高一上期末)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积极开设译馆,组织人员搜集西洋文献、各国消息情报、地理知识,汇编成《四洲志》。林则徐此举()A.获得了广州军民广泛支持B.超越师夷长技以制夷范畴C.提供了对外交涉时的参考D.旨在仿行西方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林则徐此举拓展了国人视野,增进了对西方国家的了解,提供了对外交涉时的参考,故选C项;“广泛支持”说法错误,排除A项;“超越”说法错误,仍属于师夷长技以制夷范畴,排除B项;林则徐没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排除D项。10.(2024·淄博高一阶段练习)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C.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D.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人的著作传播了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等地理知识,推动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阔了人们的国际视野,故选D项;“师夷长技以求富”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A项;近代国家意识是通过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确立的,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排除C项。11.(2023·浙江台金七校高一上期中)下表为1839年中英贸易中中国方面进出口商品货值统计表(单位:西班牙银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进口商品货值出口商品货值鸦片13354030茶叶9317992印度棉6563124生丝2052288杂货(主要是手工制品)4116873杂货1669644珠宝751455珠宝8974776A.中英贸易结构存在巨大隐患B.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C.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D.加速英国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鸦片的大量进口导致财富外流,降低军队战斗力,印度棉和手工制品的进口会冲击传统经济结构,珠宝大量出口也会导致财富外流,所以中英贸易结构存在着诸多隐患,故选A项;鸦片贸易是违背国际公约的,更不能互补经济,排除B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材料所处阶段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D项。12.(2023·恩施高一下期末)下表为18世纪末至1849年中国国内的银钱比价变化表。对该变化分析正确的是()时间18世纪末1838年1842年1849年白银1两1两1两1两铜钱1000文左右1600文1700余文2350余文A.源于西方的工业品在华大量倾销B.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C.清廷的对外战争赔款是主要原因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加剧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白银价格不断上涨,铜钱不断贬值,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严重,故选D项,排除C项;此时期西方工业品在华遭到了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无法大量倾销,排除A项;白银外流和铜钱贬值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13.(2023·河北卷,6)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的惯例,这说明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对外关系,并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试图挽救国家颓势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在华势力范围的信息,得不出“扩大”的结论,排除C项。14.同治年间,清政府在给英国公使阿礼国的节略中明确提出:中外“且亦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窒碍难行者,无论不能勉强”。据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A.放弃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B.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增强C.强调改革政治制度的意图D.反对与列强协商解决问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通过国际法对照不平等条约,认识到国家主权遭到严重侵害,开始萌生近代国家主权意识,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改革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反对与列强协商解决问题,排除D项。15.(2022·北京卷,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