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转型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8400字_第1页
《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转型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8400字_第2页
《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转型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8400字_第3页
《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转型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8400字_第4页
《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转型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84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转型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7451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转型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14(一)数字经济文献梳理 1567(二)制造业文献梳理 318035(三)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文献综述 65396(四)文献评述 716038参考文献 8(一)数字经济文献梳理国内外有关数字经济的探索经历了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以及数字经济的探索阶段。数字经济方面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数字经济的概念内涵与数字经济指标测度两方面。关于数字经济方面的研究和讨论首先是从国外开始。DonTapscott(1996)在阐述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普及化之后的经济体制新势态时《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希望和危险》首次提出“数字经济”这一术语,但并未对“数字经济”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互联网深入发展带动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也推动新一代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捆绑与融合。数字经济时代逐渐建立与形成。美国商务部率先提出“数字经济”这一概念并刻画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态。自此以后,不同国家、不同研究机构纷纷提出相应的“数字经济”概念,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这种抽象的经济变革进行描绘(沈运红、黄桁,2020)。日本通产省于1997年5月开始使用“数字经济”这一名词,并尝试归纳总结这一新型经济业态的基本特点:(1)借助网络实现经济系统中的人员、物品、资金、信息的非物理移动(2)借助电子渠道完成合同签署、价值分配、资产积累的全过程(3)信息技术的更新与迭代(4)信息技术与生活、社会、经济等紧密链接,电子商务活动繁荣。俄罗斯将“数字经济”视为信息技术与当前经济模式融合后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韩国也认同“数字经济”的本质是经济活动这一观点,但更强调信息通信产业的基础地位。法国则从更宏观的行业视角界定数字经济,认为数字经济是一个包含多种行业的集合,电信行业、互联网行业等都归属这一行业集合。英国从更为独特的投入产出视角对“数字经济”的本质进行挖掘,定义数字经济是“数字化投入之后的经济产出”(田丽,201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3)主张,数字经济是建立在电子商务活动基础上的商品与服务贸易。随着数字经济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形式更加多样,有关数字经济的探讨逐渐超越技术层面的范畴,越来越深入数字经济的本质。它被视为一场基于因特网的具有丰富创新内涵的技术革命(PaulMiller,2001),是一种驱动新经济的动力,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包括数字产业化(信息通信产业)、产业数字化(传统产业在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之后在质量效益层面的飞跃)、数字化治理(利用数字技术驱动治理方式变革,实现多元化治理)以及数据价值化(包含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数据资本化)四个方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G20杭州峰会公报./.《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希望和危险》G20杭州峰会公报./.有关数字经济测度的研究则更加多元化。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将数字经济测度方面的研究划分为国民经济核算、增加值测算、相关指数编制研究和构建卫星账户研究等。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增加值测算方面,Machlup(1962)和Porat(1977)首次尝试测算知识经济以及信息经济增加值,建立Machlup-Porat方法,奠定后续研究的基本框架。随着数字经济在各产业的融合扩张并由此带来的提质增效作用增强,更多的国际组织、国家政府统计机构、企业单位、学者参与到测算数字经济发展的队伍中。对后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和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测度研究。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在完成对数字经济范围的界定之后,借助供给使用表测算数字经济增加值以及总产出等规模(Barefootetal.;BEA,2019);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结合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测度框架与澳大利亚发展实际,从增加值和数字经济贡献度两个方面测度当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ABS,2019)。在国内,基于Machlup-Porat方法架构,国内学者测算了中国2002—2005年数字经济规模(康铁祥,2008);许宪春、张美慧(2020)借鉴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和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方法进行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衡量,并将实验结果同美国与澳大利亚对比。林宇豪、陈英葵(2020)采用多指标多原因的MIMIC模型度量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李晓钟、吴甲戌(2020)从基础设施、应用水平及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三个维度对数字经济加以研究。除此之外,一些知名咨询企业和政府研究部门也参与到数字经济测度的研究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对数字经济的测度经历了一个自我发展过程,起初的测度主要围绕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在各个经济部门中的应用,2017年基于投入产出表首次测算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总量。2019年将“数字经济”这一概念扩展到更大的范畴,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三个维度综合预测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梳理国内外学者有关数字经济测度的研究发现,尽管各国际组织、国家政府统计机构和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当前研究仍存在两方面的不足,首先,数字经济统计范围缺少明确界定;其次,有关数字经济测度方法仍有待深入探究。制造业文献梳理虽然学术界对转型升级概念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对其内涵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有的学者分别从转型与升级两个维度进行单独的考量。范正伟(2011)认为转型与升级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转型倾向于解释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即由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升级却更加强调产业内部的升级或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徐晓红和李璐(2015)则认为产业间的升级与产业内部的升级亦不能一概而论,产业间的升级反应特定产业在总体经济系统中的占比的相对变化,而产业内部的升级则是指运用技术创新之后企业在质量和效益方面的提升。郭新宝(2015)基于发展模式和产业链视角出发认为转型主要是指发展模式的改变,即从依靠人力资源和投资推动转变到依靠创新和品牌推动的发展模式;而升级是指产业链的升级,即从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移。冯新星和田小燕(2016)也深度剖析二者的本质区别,认为产业转型是指产业进行根本性变革,而产业升级则是指技术水平、附加值、生产能力从低级向高级的变迁。另一些学者将产业转型和升级视为同一事物进行整体考察与研究,认为此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杨颖(2010)认为,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包括转变发展方式,还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蒋兴明(2014)的研究视角更为全面,他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来源于生产要素、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四个维度的合力提升。胡迟(2015)指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要实现数字化要素、技术、理念在制造业行业的融合发展,也要平衡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强调经济系统中各重要组成成分的联动关系。在制造业结构变迁方面,孙福全(2006)提出将产业结构变迁过程划分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演进和高度化演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基于当前产业现有状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结构等条件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强调产业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则是指产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意味着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干春晖,2011)。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并不总是协同发展,傅元海(2016)等学者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猜想,他基于动态面板模型所作的研究表明,无论全国还是区域层面,二者协同性都较弱。“价值链”概念是由国外学者Michael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的,他从企业角度对价值链进行了描述。Gereffi(1996)结合产业升级态势,将该理论进一步发展,形成“全球价值链”理论(GVC)。他认为全球价值链理论下的产业升级是技术创新驱动引起全球产业在价值环节上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的转换。Gereffi将产业升级细化为四个部分:产品部分、经济活动部分(包括产业链中的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部门内部分(制造部门、服务部门等),部门间部分。Humphrey、Schmitz(2000)介绍了产业价值链升级模式,包括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等四种类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Pietrobelli(2009)提倡发展中国家要积极拥抱全球化,通过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知识等,形成价值链中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国家整体产业的升级。但越来越多国家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受阻,制造业方面“低端难留,高端遇阻”的困境是典型的表现,如何避免我国制造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过程中被排挤替代,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对此我国学者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梁运文、劳可夫(2010)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认为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离不开国家“创新驱动”传导机制的完善,也离不开国家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所作的努力。钱书法(2013)基于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展开讨论,研究发现价值链升级依赖分工、创新等多种因素,国内“需求”拉力与自主创新“推力”的合力能够实现价值链的巨大跃迁。也有学者从更微观的视角出发探究提升企业在价值链位置的方法和路径,例如刘川(2015)认为单个企业可以从生产设备的更新与改造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实现。国内外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衡量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可笼统的归为两种类型,分别为单一指标法、综合评价法。单一指标法是选择一种指标衡量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法。单一指标可以是三次产业赋权数(徐德云,2008)、全要素生产率(王志华、陈圻,2012;李捷等,2017)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徐晓红、李璐,2015)也可以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值之和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王志华、董存田,2012)。综合评价法则是从多维度全面地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不同导致综合评价体系有巨大的差异。李子伦(2014)从人力资本、技术进步、资源指标评价产业结构升级状况。孙理军、严良(2016)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测度制造业转型升级绩效。干春晖(2011)等人提出将产业结构变迁过程划分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演进和高度化演进,分别对其进行指标量化。聂国卿、郭晓东(2018)则选择用制造业创新以及产品创新两个指标刻画当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状况。有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也是制造业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是从内生和外生两个方面来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部要素包括(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不容忽视,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使人力、技术的发展同产业结构相匹配,制造业升级才能实现(Banister、Cook,2011;涂颖清,2011;)。(2)技术创新与科技投入。技术被视为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金碚,2011;姚正海等,2013)。技术创新通过改变生产效率与资源消耗,间接作用于产业(刘伟、蔡志洲,2008)。为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唯有实现技术的赋能,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优势(3)数字化。Elias等(2019)认识到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数字化的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观点,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除此之外,企业内部技术、产品、功能、价值(Humphrey、Schmita,2000),以及企业创新(潘为华,2019)也会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也有部分研究从外部寻找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仲云云(2018)在分析制造业产能过剩时提出,影响制造业升级重要因素是市场、环境、行业状况和资本投入。任志成和戴翔(2014)认为贸易自由化为提升出口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并由此触发产业整体的结构化升级。王如玉等(2013)通过分析中国1997至2007年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发现,中国的制造业存在地区差异,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产业增长能力。\t"0:8081/kns/brief/knet"刘圣香、刘芳芳(2015)采用VAR模型,分析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生产服务业业、企业规模和制度创新会对制造业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左鹏飞(2017)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所作的研究表明,科研能力、金融发展、城镇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明显。于斌斌(2015)学者则利用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建立了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驱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效应释放的重要因素。除了上述探讨的因素以外,产业转移(周世军、周勤,2012)、产业集聚(洪娟、廖信林,2012)也能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促进或者抑制作用。在完成内外部影响因素的梳理后,吴进红、吴青蔚(2013)则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展开研究,提出市场供求状况、技术水平以及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国内制造业发展;同时,一个国家所处的国际市场环境、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国际贸易政策决定了该国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格局中的位置。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文献综述数字经济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信息经济”概念的发展与延伸。因此有关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影响探讨最初都是围绕“信息经济”或者“信息化”展开的。左鹏飞(2017)发现制造业结构升级本质上是从低利润、低技术水平、低资本的产业模式过渡到高利润、高技术创新产业模式的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缩短演化过程(徐鑫、刘兰娟,2014),因此信息化可以显着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左鹏飞,2017)。除了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具有高度的渗透力和创新力,使产业边界更加模糊(何枭吟,2013)。我们需要以积极的姿态拥抱数字机遇,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邵培仁,2003)。但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并不总是正向的,二者呈现出一种“倒U形”的关系,意味着存在风险拐点(谭清美、陈静2016)。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与其他产业的高度融合,研究大多用“互联网+”这一概念描述经济系统中的各类变化。互联网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最基础的生产力,对产业发展方式转型调整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王林生,2016)。对制造企业而言,互联网打通了信息传输链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供应链环节并实现制造企业之间的协同(王娟,2016)。互联网不仅有利于制造业的集聚,还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产业的价值链攀升(石喜爱、季良玉等,2017)。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学者们也更多的用“数字经济”一词来研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大多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数字经济促进了数字基础设施建立,数字技术升级进一步加速了各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系列反应推动实现产业转型(吴勇毅,2018)。数字经济逐渐从消费领域渗透至制造业领域,主要通过创新能力,产业链质量,供应链网络以及服务化水平等四个方面作用于制造业发展(赵西三,2017)。沈运红、黄桁(2020)对区域经济的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数字化产业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创新科研水平都能积极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文献评述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发现:数字经济方面,国外对于数字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尤其在数字经济的内涵以及测度方面,奠定了后续研究的基础。伴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相关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学者们结合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实际,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企业产业两个视角、内部外部两个维度探究数字经济对于企业创新、价值链、产业转型、产业间协同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国内有关数字经济的研究建立在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研究的重点在于运用理论来剖析数字经济对于产业或者社会的影响,在实证研究方面比较欠缺。制造业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于制造业升级的研究视角则比较趋同,大多数学者都是站在工业发展模式和价值链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本质就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是从价值链低端朝价值链中高端的跃迁。但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内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预测制造业升级的方向或影响因素,而借助实证分析方法验证这一猜想的研究同国外研究相比明显较少。在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因素方面,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企业个体内部的技术创新或数字改造,对于外部数字化大环境的讨论则明显较少。而在这类文献中,学者们更容易从数字经济的单个关键要素入手,很少从系统的角度考察数字经济发展赋能整体制造业转型升级。多数研究不深入不全面,缺乏多层次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建立一个综合指标,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剖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关系方面,已有研究的论断与结论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大部分的学者都倾向于认为数字经济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加速渗透,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如何全面反映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的作用机理尤其是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作用关系的系统研究还存在一定缺陷。基于此,本文通过将制造业转型升级分解成制造业合理化和制造业高度化,更细致的考察数字经济作用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表现,借助模型分析数字经济究竟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何种影响。参考文献[1]焦勇.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从价值重塑到价值创造[J].经济研究参考,2020(14):113-118.DOI:10.16110/ki.issn2095-3151.2020.14.011.[2]余东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与动力机制[J].产业经济评论,2020(01):13-32.DOI:10.19313/10-1223/f.2020.01.002.[3]李春发,李冬冬,周驰.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商业研究,2020(02):73-82.DOI:10.13902/ki.syyj.2020.02.008.[4]魏艳秋,和淑萍,高寿华.“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效率研究——基于DEA-BCC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7):195-202.[5]左鹏飞.信息化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6]TapscottD.Thedigitaleconomy:Promiseandperilintheageofnetworkedintelligence[M].NewYork:McGraw-Hill.1996.[7]沈运红,黄桁.数字经济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2008—2017年面板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3):147-154.[10]OECD.InterconnectedEconomies:BenefitingfromGlobalValueChains.OECDPublishing,2013.[11]田丽.各国数字经济概念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7(40):101-106+112[12]PaulMiller,JamesWilsdon.DigitalFutures-AnAgendaforaSustainableDigitalEconomy[J].CorporateEnvironmentalStrategy,2001,8(3):275-280.[1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R],2020.[14]Machlup,F.TheProductionandDistribuiotnofKowledgeintheUnitedStates[M].NewJesr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2.[15]Porat,M.TheInformationEconomy:DefinitionandMeasurement[M].Washington,D.C.:U.S.DepartmentofCommerce,1977.[16]Barefoot,B.,D.Curtis,W.Jolliff,J.R.Nicholson,andR.Omohundro.DefiningandMeasuringtheDigitalEconomy[R].BEAWorkingPaper,2018.[17]BEA.MeasuringtheDigitalEconomy:AnUpdateIncorporatingDatafromthe2018ComprehensiveUpdateoftheIndustryEconomicAccounts[EB/OL]./system/files/2019-04/digital-economy-report-updateApril-2019_1.pdf,2019[18]ABS.MeasuringDigitalActivitiesintheAustralianEconomy[EB/OL].https://.au/websitedbs/D3310114.nsf/home/ABS+Chief+Economist+-+Full+Paper+of+Measuring+Digital+Activities+in+the+Australian+Economy,2019.[19]康铁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J].当代财经,2008(03):118-121.[20]许宪春,张美慧.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0(05):23-41.DOI:10.19581/ki.ciejournal.2020.05.013.[8]林宇豪,陈英葵.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要素流动视角下的空间计量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20(09):172-175.[21]李晓钟,吴甲戌.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区域差异[J].国际经济合作,2020(04):81-91.[22]范正伟.从速度中国向幸福中国转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3-28(A3).[23]徐晓红,李璐.合肥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四角”16市的比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2):14-17.[24]郭新宝.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特征研究[J].矿山机械,2014,42(06):1-4.[25]冯新星,田小燕.江阴市城镇化水平与流通业发展研究[J].时代金融,2015(20):49.[26]杨颖.新产业区理论与湖北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56-58.DOI:10.13660/ki.42-1112/c.010662.[27]蒋兴明.产业转型升级内涵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2):43-49.[28]胡迟.制造业转型升级最新成效的分析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5(20):3-34.DOI:10.16110/ki.issn2095-3151.2015.20.001.[29]孙福全,李纪珍,顾淑林,陈浩,彭春燕,万劲波.如何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J].中国科技论坛,2006(05):3-7.[30]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6(05):4-16+31.[31]傅元海,叶祥松,王展祥.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J].经济研究,2016,51(08):86-100.[32]MichaelE.Porter,N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M],Beijng,HuaxiaPress,2002:75-325.[33]Gereffi,G.,”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48,1999,pp.37-70.[34]EliasCrim.AreDigitalAssetsRealMoney[J].AmericanPrinter,1997,220:84[35]Humphrey,JandSchmitz,H.”GovernanceandUpgrading:LinkingIndustrialClusterandGlobalValueChainResearch,”IDSWorkingPaper,No.120,InstituteofDevelopmentStudies,Brighton:UniversityofSussex,2000.[3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