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七校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期中)历史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七校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期中)历史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七校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期中)历史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七校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期中)历史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七校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期中)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七校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的历史表明,凡是专制主义皇权加强的时候,往往也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和国家统一比较巩固的时候。”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秦汉皇权加强体现一定的历史进步性B.治理思想的完善促进治理能力的提高C.民间舆论与王朝政治的互动得以延续D.中央集权的深化反映社会的现实需要(★★★)2.据《汉书·宣帝纪》记载,黄龙元年(前49年)诏云:“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勿)相乱。”这说明,当时()

A.官员监察制度统于中央B.国家对官员考核的重视C.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官员选拔制度逐步完善(★★★)3.《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大明律》编成时,明太祖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据此可知,中华法系强调()

A.礼法结合B.伦理教化C.律例合编D.维系秩序(★★★)4.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面有关科举考试的诗句与历史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诗句历史结论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B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科举选拔标准存在缺陷C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科举取士有年龄限制D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读书人政治地位提升

A.AB.BC.CD.D(★★)5.中国古代某朝“掌浮图氏(佛教)之教,兼治吐蕃之事”的机构应是指()

A.秦朝典属国B.唐朝鸿胪寺C.元朝宣政院D.清朝理藩院(★★★★)6.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主张在中央实行“议郎”制度,要求以府县为范围,约每十万户中公举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士”充当“议郎”,这些“议郎”不仅可备皇帝顾问,而且还可以“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康有为这一主张

A.沿袭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理念B.奠定了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C.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共和”理论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7.北京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组织机构是“文官考试事务处”,于考前3个月成立,考试结束后撤销。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正式设置与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平级的考试院,“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的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这一变化说明中国近代文官考试()

A.管理民主化B.选拔公平化C.立法细致化D.制度规范化(★★★)8.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法令管制对外贸易,收回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等。这些法令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求同存异”(★★★)10.如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部分)。这一变化反映出()

宪法表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条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A.立法工作重在完善法律体系B.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C.法治建设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1.据统计,2003-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以上。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GDP增长率达19%,增长速度为全国第一。这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是()

A.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事业加快发展B.维护了国家的集中统一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12.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现象()

A.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B.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C.反映了封建关系的变革D.激化王权与教会势力的矛盾(★★★)13.18世纪美国人的思维中,普遍抱有“权力和自由二元对立”的思想。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

A.形成了两党交替执政的格局B.完善了国会的立法体系C.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D.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14.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建立了英、俄、普、奥、法联合称霸的,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又称“均势体系”。该体系()

A.带来了欧洲的永久和平B.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C.开创了国际会议的先例D.扩大国际法应用范围(★★★)15.1876年郭嵩焘赴英考察时记载,“西洋律法,凡死刑以上,刑司延请绅士十二人公议之。……乃集讼师具事状,详录供词以授之十二人,其名曰纠里(陪审团)。纠里会议有参差,……刑司因复申论其所疑者,再交之。议毕,……科定罪名。”该记载反映出西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三权分立B.程序公正C.保护个人财产权D.无罪推定(★★★)16.19世纪之前,英国外交一直由贵族和社会精英主导,外交官录用和晋升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或家庭关系决定的。到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建立准入制度,通过竞争性考试,来录用和招募外交官。这一转变()

A.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B.标志着英国外交制度成熟C.适应了英国王权强化的需要D.说明文官的阶级差异消失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中世纪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三个方面的发展逐渐更改了忠诚的这一尺度。一个发展是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另一发展是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最后一个发展是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这些发展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基础。——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材料二法国大革命播下了近代民族主义的种子,而后法国进行了一系列对外侵略和扩张,将大革命的成果以战争的形式向外输出,加速了欧洲其他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19世纪20-40年代,地域广泛的欧洲民族运动连绵不断,大批民族国家在欧洲应运而生。民族国家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迅猛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极度膨胀,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先前争取本民族正当利益的进步性,日益蜕变为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欧美列强逐步走上了武力拓展市场、把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其殖民地的道路。与此前后,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应激型”民族主义逐渐兴起。但是,相比于欧美列强,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的发展要缓慢得多。——摘编自李詹《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蜕变和亚非拉“应激型”民族主义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民族主义传播的特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奕䜣上奏说“该外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对其“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种种非分要求,“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1881年,清朝驻外公使曾纪泽曾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并“争辩良久”。他认为:“诚能深通商务之利弊,酌量公法之平颇,则条约不善,正赖此修约之文,得以挽回于异日,夫固非彼族所得专其利也。”——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旧中国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废除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清理外国在华资本及其他财产;采取适当方针处理外国在华宣传机关、文教事业和宗教事业。同时,按照《共同纲领》的“先谈判后建交”原则,即在对方明确表示承认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国民党集团断绝“外交”关系,承诺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前提下同愿与新中国建交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实际的建交磋商。——摘编自沙健孙《1949—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的政策和策略》(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统治者外交理念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2)指出与近代外交相比,新中国初期外交理念的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国民法典》是第一部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代表的是自由资本主义,自1804年颁布实施以来,距今已逾两百年发展历史,是当今世界上施行时间最长的一部民法典,开创了近代民法历史;《德国民法典》则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时代产物,自19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以来,距今也超过了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两国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的体现着大陆法系的立法特点和主要原则。——摘编自杨昕燃《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比较》材料二1902年,清廷下令修订现行律例,要求“按照(与列强)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此后七八年间,颁行了《公司律》《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编成了《刑事诉讼律草案》和《民事诉讼律草案》等。1906年,清廷改革官制,仿西方“三权分立”之意,明确大理院“专掌审判”。1907年,命在京师和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在省会及商埠等地分设地方审判厅和初等审判厅,于各审判厅内增设相应的检察机构。清政府力图在形式上模仿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司法组织,名曰“司法独立”,实际上审判大权仍操之于皇帝和地方大员手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近代化视角分析清末司法改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