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1.下表为中国黄河流域早期器物纹饰的发展历程,这一变化反映出()

时间特点仰韶文化纹饰生动形象、灵动活泼,直接来源于真实事物。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纹饰大量采用几何图案,设计感强,简约大方。商朝纹饰精致繁复,威严神秘、古朴庄重,造型庞杂,神秘庄重,高度几何化。

A.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B.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嬗变C.纹饰社会功能的转变D.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2.据考证,商代国王自称“余一人”或“一人”,其下有辅佐商王的尹或相;尹或相之下又分别设有负责管理王室事务的“多宰”“小臣”,负责管理神衹事务的巫、祝、卜等,负责管理耕作的小籍臣和负责管理军事的多马、多亚、多射、师、旅等。这集中反映了商代()

A.国家机器比较完备B.官僚政治相对成熟C.集权体制有所发展D.社会分工更加完善(★★★★)3.下面是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的部分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反映出先秦时期()

思想家思想主张老子提出“以道莅天下……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以道治国,实现“无为而无不为”荀子主张“仁政”,实现“其耕者乐田,其战士安难,其百姓好法,其卿相调议”韩非子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A.百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C.士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D.士阶层垄断了思想文化(★★★)4.在柬埔寨东南部波萝勉省的波赫墓地,发现一些铜碗和铜盘。这些铜碗和铜盘不仅形制与越南莱宜墓地以及中国岭南汉墓所出同类器相近,而且铜碗的铅同位素比值与泰国考山考遗址出土的汉朝铜镜非常接近,相关数据具有中国西汉铜器的特征。这体现了汉代()

A.南方经济发展较迅速B.铜器制作工艺臻于成熟C.边疆治理体系的完善D.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5.上林苑是西汉最重要的皇家苑囿,扬雄《羽猎赋》中写到:“宫馆台榭,池沼苑囿,林麓薮泽,财用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不夺百姓膏腴榖土桑柘之地。”晋《三辅故事》中记载:“武帝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这反映出,西汉()

A.皇家苑囿具有经济功能B.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C.地主田庄经济发展迅速D.苑囿中农业的专业化特征(★★★★)6.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7.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主要反映了()

A.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B.南方丝织技术水平提高C.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D.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8.宋代士大夫很少参与剧烈的户外运动,像唐代社会风行的打毽、狩猎、拔河等活动不再受青睐,一些益智类游戏(如弈棋)成为被普遍接受和推崇的休闲项目。唐宋士大夫这一休闲生活的变化缘于()

A.选官制度的变革B.主流思想的演进C.文官地位的变化D.商品经济的发展(★★★)9.宋代,新官上任最长半年内仍可带“新授”等字样,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强调:今后原地方僚属若犯赃罪,路级长贰上任未满百日,州级长贰上任未满一月,因其尚未熟悉新工作,就不必追责,以便展开工作规划。这项举措()

A.有利于稳定地方治理秩序B.容易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C.完善了古代官员选拔制度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0.从近年的考古发现来看,辽夏金政权辖境都有大量宋钱出土。宋人张方平曾说:“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享。”苏辙也称:“北界(辽)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国铜钱。”这种现象()

A.扩大了交子的流通范围B.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往C.造就了长期稳定的政局D.促进了城镇经济的繁荣(★★★★)11.现存明代沿海全图几乎均为“海上陆下”式,体现了明人“内夏外夷”的制图观。清后期,为精准刻画海疆地理讯息,制作了区域图集,海图方位多呈现为“上北下南”,并延续至今。海图绘制方位的变化是由于()

A.沿海疆域政区的变化B.日益严峻的海防形势C.海疆认知的逐步深化D.海图测绘水平的提高(★★★★)12.乾隆四十年至乾隆六十年(1775—1795),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出口货物和白银的价值为3150万两白银,而对华进口的货物总值为5660万两,贸易赤字为2510万两。这种现象()

A.反映中国对全球化的积极参与B.加快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C.推进了赋税制度的根本性调整D.得益于我国远洋贸易的发展(★★★)13.受日本史书影响,清末历史教科书认为鸦片战争仅是清朝中西交流事件中的一次纷争。民国建立后,中学教科书对于鸦片战争的叙述,增加了批判清政府腐败无为、增强公民意识的内容,并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进行了论述。这说明()

A.社会性质的变化影响历史叙事B.近代历史教育逐渐发展C.南京国民政府更重视鸦片战争D.研究立场决定历史走向(★★)14.《资政新篇》提出,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需施以“三宝”教育:宗教道德教育为“上宝”;火船、火车、连环枪、量天尺等为“中宝”;文学艺术、诗画美术为“下宝”。这表明《资政新篇》()

A.体现了对国家出路的新探索B.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启发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15.1886年初,李鸿章在《遵议维持商局疏》中提出:“轮船招商局之设以与外洋轮船相争衡,故此呈请免北洋三口出口税二成……所有本届商局轮船运漕不再区分扣减,亦不扣海运局公费。”这一主张有益于()

A.保护中国航运业的利权B.遏制外国资本在华输出C.增强清政府的军事实力D.改变政府财政收入结构(★★★)16.1900年,英国媒体积极鼓动政府发动对华战争。英国的一份报纸发文称:“如果我们的力量与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完全相称,那么我们就能得到所需要的喘息机会。很明显,我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在战前就被忽视了。”据此可知()

A.社会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列强在华的利益分配存在矛盾C.维新变法得到了西方舆论同情D.英国在华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17.1863年,清政府因教案与法国交涉,请求美国公使蒲安臣推荐一部权威的国际法著作,蒲安臣即推荐惠顿的《万国公法》,并安排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与文祥等4位总理衙门大臣商议翻译。次年,经总理衙门批准,由北京崇实印书馆印行300部,颁发各省督抚备用。这表明()

A.中国学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B.清政府关注国际交往规范理念C.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得以确立D.封疆大吏的主权意识逐渐增强(★★★)18.下表示意宣统元年(1909年)东三省议员选举的选民统计数据。据下表可知,清末东北地区()

省份人口总数(人)选民(人)奉天1213330352679吉林558003015362黑龙江20287764652

A.代议制民主得到了初步确立B.政治参与的主体范围有所扩大C.近代民主制的社会基础薄弱D.政治改革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19.到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资本总额达16.72亿美元(不包括庚子赔款),比1902年的8.13亿美元(不包括庚子赔款)增长了一倍多,平均每年的投资增长额为7000多万美元。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A.中国新式生产方式推广迅速B.中国民族工业面临严峻的发展环境C.列强侵略阻碍中国社会发展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先生曾说:“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

A.批判传统文化的奴性思想B.引进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C.塑造自由平等的国民意识D.为建立共和国做思想准备二、材料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较为成熟的锁具是中国仰韶文化时期的木质锁。自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铜质锁,其设计趋于复杂,有的还有机关,锁具制造业蓬勃发展起来。东汉时,金属锁普遍开始制造和使用。东汉末年,锁具外形开始出现有鱼、兽等动物造型,材质也从青铜发展到铁、银、金或者黄铜,制作工艺愈加精巧。汉代簧片锁制造技术世界领先,后世不断改进,形成120余类不同款式,还出现文字密码等特殊技术,锁的装饰性也日益突出,出现了首饰锁等。中国古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与祝愿。——摘编自徐瑛姑《中国古代锁具的发展源流》等材料二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生产的簧片锁传入西方,近代西方在此基础上逐渐发明叶片锁、弹子锁等。清末,近代西方锁具开始传入中国。近代以来,中国所使用的锁具类型十分丰富。从结构上看,既有本土发明的簧片结构锁、文字密码锁,也有西方传入的叶片锁、弹子锁、套芯转筒锁等一系列锁具。从造型上看,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如湖南地区的“虾尾锁”和西藏地区的“阶梯锁”等。然而,中国传统锁具最终被西方弹子锁取代,走上机械化生产道路。近代西方锁具的传入,使得国人逐渐开始注重锁具的安全性能。——摘编自蔡世贤、吴致远《近代中国锁具变革及其成因——以开埠后的上海为例》(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锁具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锁具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3)综上,说明中国锁具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形成自上而下的考课制度,即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丞相、三公考核郡国守相;尚书考核列卿;御史中丞考核刺史;郡国守相考核县令、丞、尉;县令长考核乡三老、啬夫。考课内容重在考课官吏的政绩,同时又包括考课官吏的才能品德。汉代考课一般是每年一小考,称为“常课”,三年一大考,称为“大课”。考核采用会议形式,公开举行评议,逐级汇总,最后由丞相总再上奏天子。根据政绩,汉代考课制度实行赏罚分明,赏有增秩、迁官、赐爵;罚有降体、贬职、免官,违法犯罪者依法治罪。——摘编自戴苏林、赵厚廷《汉代官员的上计考绩制》材料二唐代,考课制度有了很大发展。根据“四善”和“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考核结果分为九个等级。在考课程序上,被考者先由地方读仪初评,各部门依此制作考簿,报送尚书省,由考功司作出审核和评出考第,尚书省在此基础上制作新的考簿,交由皇帝裁定。考核核定后,吏部发给应考者考牒,作为考课凭证。唐代在考课方面制定了一些法律,如《考课法》《唐六典》《唐律疏议·职制律》等。在实际运行中,考第等级中制定的最高的几个标准形同虚设。唐后期,随着中央权威的衰弱,出现了各部门按官职高下确定考等的现象。——摘编自路欣《唐宋文官考课制度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考课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考课制度发展的表现及弊端。(★★★)2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客观条件。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形式与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儒家学说为骨干的意识形态,为文明成长繁荣创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