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5/13/wKhkGWewCBiADJmGAAJ24CEHHGM911.jp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5/13/wKhkGWewCBiADJmGAAJ24CEHHGM9112.jp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5/13/wKhkGWewCBiADJmGAAJ24CEHHGM9113.jp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5/13/wKhkGWewCBiADJmGAAJ24CEHHGM9114.jp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5/13/wKhkGWewCBiADJmGAAJ24CEHHGM91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更与创新课程标准学习重点核心素养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旺盛,相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更和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概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更,理解其演化趋势。分析选官制度变更的缘由,相识评价其选官制度变更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说明驾驭汉代内外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内容。归纳汉至唐中枢机构变更的因素,相识其变更特点及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说明概括汉至唐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及特点。理解汉至唐赋税制度变更的缘由,分析其变更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影响历史说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学问点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曹魏时,创立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化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2)随着士族的没落,这一制度无法接着。【概念阐释】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的制度。东汉末年,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为“中正”,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考察并评定为九等(九品),再由政府按等选用,依品授官。后来,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限制政权的工具。2.科举制(1)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起先采纳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唐朝: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允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心集权。(4)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持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构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史料实证】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变更史料一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史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史料三科举是一种由中心确定标准、确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解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说明权力,即自行说明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心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汉代的察举制及其选官标准。(2)史料二是九品中正制及其选官标准。(3)史料三反映了科举制及其影响,说明科举制由中心确定统一标准,自上而下地确定取舍。[思索]eq\a\vs4\al((1)依据史料一分析汉朝是如何选拔官吏的。)提示汉代通过察举制来选拔人才,以品德和才学为标准。eq\a\vs4\al((2)史料二体现的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提示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eq\a\vs4\al((3)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有何变更?意义如何?)提示变更:统一的选官标准、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意义:加强了中心集权。eq\a\vs4\al()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化趋势(1)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渐渐发展到以才学为主。(2)选拔方式从举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3)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允、客观。(4)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主动作用,后期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学问点二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协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形成①隋文帝时,中心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②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详细政务。(2)影响①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特殊提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三分,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掌分明;肯定程度上节制君权。【史料实证】汉至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心最高机关,依旧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安排,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朝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割相权。(2)史料二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工作流程,留意图中三省六部的各自职责和工作流程的箭头指向。[思索](1)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化,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提示演化:汉武帝设中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假如唐朝打算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心从决策到详细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提示中书省草拟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安排提交工部,由工部详细实施。eq\a\vs4\al()汉唐时期中枢机构演化的特点(1)相权不断减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①两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中朝减弱丞相的权力。②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①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汉朝又创立了中外朝制度。②魏晋至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并完善健全,对后世影响深远。学问点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的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夫担当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肯定的徭役。【概念阐释】均田制北魏至唐中叶的一种土地制度,该制度对农夫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安排土地和奴婢。作为中国封建政府的重要土地制度之一的均田制,在历史的长河中历时约三百年。3.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夫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概念阐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1)区分:均田制是土地安排制度,租庸调则是赋税政策,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2)联系:租庸调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取代。4.唐中后期:两税法(1)缘由: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干脆支配的土地日益削减,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实施: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影响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变更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史料实证】唐代赋税制度的变更史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共调随乡土产绫绢施各二文,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史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赐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间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住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纯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欲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摘自《旧唐书·卷118》[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及特点。(2)史料二反映了唐代两税法的有关内容。[思索]eq\a\vs4\al((1)依据史料一归纳出该税制的四个特点。)提示按丁征税;以实物税为主,或实物地租;纳绢代役,称为庸;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2)史料二所反映的税制在哪些方面比史料一所反映的税制进步?提示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征税合理,放松了对农夫的限制;贵族、官僚、行商均要征税,扩大了纳税面,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eq\a\vs4\al()对两税法的评价(1)作用①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开官吏乱摊派的可能。②变更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唯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夫的人身限制。③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夫负担。④两税法依据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允。⑤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记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2)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峻,激化了阶级冲突。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很多苛捐杂税,农夫负担更加沉重。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允,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削减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它是古代中国中心官制成熟的标记。历朝皇帝通过变更中心官制,使相权不断减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赋税制度的变更,反映了国家对农夫人身限制的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的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两税法把中唐极端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在肯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是实行中的弊病也很多。1.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赐予肯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心。这样做法表明当时()A.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B.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C.国家留意所察举官员的素养D.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特别严峻解析:选C。由材料中政府对被察举的人员先授官试用,合格才能举荐中心可知,当时国家对官员素养的重视,故C项正确。2.王定宝在《唐摭言》中提道:“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化。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该材料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A.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淌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同等D.有效地加强了中心集权解析:选B。由材料中平民通过科举制发迹,显贵之家依靠科举制持续其地位可知,科举制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通道,有促进社会阶层流淌的作用,故B项正确。3.“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协商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驾驭。”据此推断“他们”是()A.中朝成员 B.三省长官C.宰相 D.监察官员解析:选A。依据“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交给近臣驾驭”等信息可知,“他们”是中朝成员,故A项正确。4.下面为秦朝和唐朝的中心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中心机构的决策更科学B.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C.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D.都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解析:选B。就两张图对比而言,唐朝的机构设置更加全面,因此无法得出秦朝中心机构的决策更科学的结论,故A项错误;秦朝三公九卿制和唐朝三省六部制,都通过分权来强化皇权,避开相权过于集中,故B项正确;唐朝不缺乏监察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图片体现的是中心权力的划分,不涉及地方,故D项错误。5.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得到玄宗认可。这反映当时()A.三省体制逐步形成B.决策权审议权分别C.制度变革提高效率D.中枢体制发生质变解析:选C。三省体制逐步形成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决策权、审议权就已经分别,且题干未提及这一点,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机构变革,有利于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机构变革是对三省六部制的优化,并没有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6.公元755年,唐朝政府所能限制的户口总数为8914705户,人口52919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限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933174户,人口16990386人。为此,唐朝政府实行的主要措施是()A.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B.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C.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D.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解析:选A。材料唐朝政府所能限制的户口削减,是因为安史之乱后,政府的在籍户口因战乱和割据而大幅削减,为此唐朝政府实行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税制改革,实行两税法,以财产多少为征税标准,以增加收入,故A项正确。教材答疑·名师指津1.教材P39“学思之窗”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持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提示科举制度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心集权。2.教材P40“思索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更说明白什么?提示国家对农夫的人身限制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3.教材P41“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学问,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相识。提示两税法保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但地主想方设法地把赋税转嫁到农夫身上,使农夫的负担更加沉重。4.教材P41“学习拓展”提示略。(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B。“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表明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2.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心集权的加强解析:选C。材料“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表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六世名德,海内冠冕”说明当官的依据是门第出身,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选官依据门第,故C项正确。3.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同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限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解析:选D。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允公正肯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4.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心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渐渐降低的趋势解析:选B。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心机构的演化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没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故A项不正确。C项说的是现象不是本质。D项题干并未涉及。5.《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干脆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A.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削减了皇帝决策的失误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解析:选C。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减弱了相权,不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故A项错误;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但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强调三省六部制的干脆作用是削减失误,故B项错误;“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强调三省分工明确,削减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记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D项错误。6.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依据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解析:选B。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工部主管工程建设,故选B项。7.下表是780年唐朝起先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9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夫的限制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选C。杨炎的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肯定程度上减轻了广阔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C项正确。8.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夫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解析:选C。依据材料“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可知,由向人征税改为向地征税,农夫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依据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特别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心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级公司信贷-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司信贷》押题密卷7
- 部门成立申请书
- 文艺委员申请书
- 提高响应速度的页面加载策略
- 质检员申请书
- DB2203-T 9-2024 政务服务首问责任制工作规范
-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物理试卷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 高考百日誓师动员大会
- 2025江苏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事业单位招聘8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北京东城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真题
- 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三章第三节《数据分析报告与应用》说课稿
- 2024新人教版初中英语单词表默写版(七~九年级)
- 体育科学急救知识
- 复工复产质量管理工作
- 2025年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限公司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敏捷项目管理》课件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