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充中学高2024级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3题,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人类社会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社会分工体系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工业化时代标准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为继。新时代的发展迫切呼唤教育面对新产业、新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化为能力培养型教育,对于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也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在培育劳动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而不仅是教授具体的生产技术,并根据变化了的劳动形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手段,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文化技术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劳动教育,构建起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随着内容的日渐丰富和理念的日益更新,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特征。(摘编自杨玉春《科学把握劳动教育新特征》)材料二:每逢周六,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都会准时推出非遗“云”上系列课程,在“名家进校园·公益云课堂”劳动专场与学生们见面。这堂面向全国直播的“云”端非遗课,不仅高村中学学生爱上,而且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粉丝”,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课”。线上教学期间,该校推出了一系列非遗课程,既为单一的网课学习增添了额外的乐趣,又促成“家庭总动员”活动的开展,还促使家庭劳动从日常劳动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可谓一举三得。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该校招募了17位具有非遗老手艺、热爱公益事业的非遗传承人加入课程团队,实现了“名家主播带课”。这些非遗传承人中,有高龄的乡村手艺老师傅,也有进行非遗创新的隔代年轻师傅。他们齐聚“云”端,捕捉生活之美,贯穿传统节气文化,给乡村带来一场有“烟火气”的劳动教育。(《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非遗进入“云”课堂》)材料三:从“花饽饽”的历史、作品的寓意讲起,到虎年“虎头”饽饽的制作流程……近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尝试了一次直播课,邀请山东省“花饽饽”非遗传承人林荣涛,在“名家进校园·公益云课堂”劳动专场做“花饽饽”直播,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还有“鲅鱼水饺”“虾酱菜团”“瓤子饼”“锅煽海蛎子”……一道又一道热腾腾、香喷喷的菜品,伴着非遗传承人的一双巧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超高人气。(4月19日《中国教育报》)校园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惯常路径,除了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再就是让学生参加必要的劳动实践锻炼,比如到田地插秧或者收割庄稼等。但是,常规劳动教育存在明显不足之处。即便是劳动实践,也往往只是老师带领与引导学生参加劳动生产活动。问题是,大多数老师因为平日专注于教书育人,并未专门从事某一类劳动。带领学生参加劳动,教师自己也是在体验,并非熟练劳动能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对某一项劳动操作要领未必能很好掌握,动作不一定规范,效果不一定理想,劳动动作恐怕也谈不上优美。换句话说,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老师,也多半不能将劳动的技能、美感表现或传达出来。其实,劳动既有艰辛的一面,也有审美的一面。劳动的审美既有劳动过程以及动作姿态之美,也有劳动创造出的成果之美。只有将满腔热情与创意手法合二为一的劳动者,才能在劳动时,给世间呈现一种别样的美。那些传统美食非遗传承人巧手烹制出传统美食,在调动学生味蕾的同时,更是让莘莘学子大开眼界,见识非遗传统美食丰富多样、五彩缤纷和奇妙无穷之美,从而引导孩子们了解、欣赏传统美食,进而尝试动手制作美食。这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劳动习惯。山东威海文登区高村中学邀请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教学生烹调美食,开展一场场极具“烟火气”的劳动教育,这启示我们:劳动教育也要推陈出新、另辟蹊径,不断拓展新的局面,让学生愿意学、快乐学,并在学习中感受劳动之美和劳动产品之美。每个地方都有不少非遗项目以及非遗文化传承人,这既是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是非常珍贵的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吸引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又可使非遗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创新开展。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视为“劳动教育+”模式,各地不妨多一些这样的探索,促使劳动教育开展得更加活泼、更加有趣、更有烟火气和更有成效。(摘编自涂启智《将非遗融入劳动教育,值得借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时代劳动教育同样教授具体的生产技术,不过更重视培养新时代劳动者应该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B.高村中学的“名家进校园·公益云课堂”招募的师资力量都是具有非遗老手艺的新老非遗传承人。C.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校园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D.劳动的美有劳动过程以及动作姿态之美,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之美。非遗传承人烹制美食属于劳动之美。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新时代劳动教育随着其内容的丰富和理念的更新,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特征。B.之所以说高村中学的“云”端劳动教育具有“烟火气”,与这些“云”课堂有烧煮食物散发出的生活气息有关。C.学校老师如果是某一项劳动操作的熟练劳动能手,就有可能将该项劳动的技能、美感表现或者传达出来。D.所谓“劳动教育+”模式是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与互联网必然存在关联。3.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将非遗融入劳动教育”的一项是()A.兰州市中山小学迎来一场别具特色的艺术盛会——“聆听泥土的声音——非遗大讲堂之泥哨制作”。B.城关区金塔路小学打造了掐丝珐琅、织染、泥塑、皮影等12个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劳动实践工坊。C.甘肃省积石山县关家川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在“思源非遗教室”里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民歌。D.南京街第九小学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分年段设计了制作月饼、包饺子、包粽子等不同难度的挑战项目。4.新闻评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请举例分析材料三是怎样辩证讨论“劳动教育”话题的。5.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新时代劳动教育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作用。【答案】1.B2.D3.C4.①文章肯定了校园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接着指出落实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对学校常规劳动教育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②文章从“劳动既有艰辛的一面,也有审美的一面”,来对劳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艰辛”的一面基于常识,故略讲,“审美”的一面,受关注比较少,故详说。5.①国家层面:可以为构建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提供条件,顺应新产业、新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②受教育者层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感受更全面的劳动之美。③更新内容层面:更新的内容如果是像“非遗”这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薪火相传。【解析】【导语】三则材料共同聚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创新形式。材料一通过理论分析强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转型需求,指出其发展的复杂性和综合特征。材料二则以具体实例展示了非遗文化融入在线课程,突显了其在现代教育中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的作用。材料三用直播的实际课堂体验,展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技能传授,更是文化传播与审美教育的结合。这些材料整体上对劳动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体现了教育与文化的深度融合。【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招募的师资力量都是具有非遗老手艺的新老非遗传承人”错误,根据材料二“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该校招募了17位具有非遗老手艺、热爱公益事业的非遗传承人加入课程团队”可知,是17位非遗传承人,不见得所有师资都是非遗传承人,选项过于绝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这种模式与互联网必然存在关联”错误,依据材料二的新闻事件和材料三的新闻评论来看,开展的“云课堂”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有关。但是“劳动教育+”模式不一定都要开设“云课堂”,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非遗大讲堂之泥哨制作”有非遗概念,“制作”具有劳动教育的性质,所以本项属于“将非遗融入劳动教育”。B.“掐丝珐琅、织染、泥塑、皮影等12个以非遗文化为主题”有非遗概念,“劳动实践工坊”具有劳动教育的性质,所以本项属于“将非遗融入劳动教育”。C.学习“花儿”民歌,是为了传承非遗文化,属于审美教育范畴,不属于劳动教育范畴。所以本项不属于“将非遗融入劳动教育”。D.“月饼、饺子、粽子”三种传统食品制作属于非遗文化,“学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具有劳动教育的性质,所以本项属于“将非遗融入劳动教育”。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根据原文“校园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知,文章肯定校园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根据原文“但是,常规劳动教育存在明显不足之处。即便是劳动实践,也往往只是老师带领与引导学生参加劳动生产活动”可知,落实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这可概括出对学校常规劳动教育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根据原文“劳动既有艰辛的一面,也有审美的一面”可知,对劳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根据原文“劳动的审美既有劳动过程以及动作姿态之美,也有劳动创造出的成果之美。只有将满腔热情与创意手法合二为一的劳动者,才能在劳动时,给世间呈现一种别样的美”可知,文章详细讲述了“审美”的一面,“艰辛”的一面基本是忽略未讲。【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在培育劳动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而不仅是教授具体的生产技术,并根据变化了的劳动形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手段……构建起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可概括出“可以为构建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提供条件”;根据材料一“新时代的发展迫切呼唤教育面对新产业、新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可概括出“顺应新产业、新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根据材料三“让学生愿意学、快乐学,并在学习中感受劳动之美和劳动产品之美”“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吸引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可概括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感受更全面的劳动之美”。根据材料三倒数第二段“每个地方都有不少非遗项目以及非遗文化传承人,这既是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是非常珍贵的教育资源”“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吸引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又可使非遗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可概括出“新的内容如果是像‘非遗’这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薪火相传”。(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节选)铁凝我妹妹是个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看起来这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子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喏恩嗒噢……”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安然眼睛看着别处,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好了,你看都到家了,我希望你唱着歌上楼。”“唱哪个?”安然脸上出现了片刻的阴转晴。“就是那个‘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我听着《温柔的歌唱》,心直往下沉。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我故意安慰她勇敢地迎接考试,其实我怎么能忘记,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她害怕评选,刚才在街上那一阵阵欢乐,是忧郁的欢乐吗?……韦婉是安然的班主任,小学毕业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没想到在这儿碰见。你在等人吧?”夜晚,走在林荫道上,我和她站了个对面。“啊。”她显得热情地答应了一声,“你也等人?”“不,我一个人出来走走。”我说。接着就是有问有答地把小学时的同学都扼要地谈论了一遍,然后把话题转到安然身上。“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也许我用词严重了一些,但消防知识里有句话叫‘防患于未燃’。”“到底怎么啦?”我有些沉不住气了。“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怎么说呢,比如……”韦婉说到这里烦了一下,“比如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她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对,问题就在这儿。”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一刹那,韦婉像忘记了我的存在,丢下我就走了。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然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渴望。生活在向她微笑,青春正朝她奔涌过来,我的安然,难道她的代名词只能是“永远的夹克衫”么?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我真漂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也许正是这些毫无顾忌的坦率,使我仍然觉得她像个小男孩儿。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想到了消防队。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的心突然一沉。安然有一天举回一张成绩单,我的心才算稍平静。成绩单是这样的:数学97,语文99,物理95,化学87,政治99,历史97,体育86,总分760.现在,她穿着红衬衫歪在沙发上,正一面啃桃子,一面翻着一本外国画册。“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我说。“我又怎么啦?”安然用两个指头捏着桃核问。我斟酌片刻,终于更明确地提示了她一下:“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哈!”她发出了一个怪声,怪声里所包含的意思远非几句短话能说清。“别冲我这样,我是真话。”我说。“这衣服怎么啦?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学校有反映。”“说是奇装异服吗?不就是红泡泡纱吗?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噢,非得穿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哈!”她又来了那么一声,她把如今多见的那种又长又尖的领子叫狗舌头。“你们哪天评选?”“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别穿,太红!”我声音很低,但很果断。“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她竟然哼哼着唱起来。我感到她正斜着眼角在看我。我没抬头。临睡时,我把她脱下来的红衬衫洗干净挂好,然后走到她床边说:“明天别忘了穿。”“唔。”安然翻了个身,把脸埋在枕头里。……“三好学生评选”,安然落选了。(文本有删改)【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铁凝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3年第2期。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曾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款式别样、颜色鲜艳,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显得刺眼和不朴素。B.班主任韦婉对于安然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看法,折射了80年代初社会环境里的一些价值观念、行为标准。C.姐姐为了能让妹妹顺利评上“三好学生”,提醒妹妹“这阵儿老实点”和最好不要再穿那件红衬衫,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D.本文是以少女为主角的小说,它出自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之手,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展现了时代青春,充满人性之美。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故事情节由姐姐安静进行讲述,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姐妹情深的感情。B.本文采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安然的形象,展现其人格魅力,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C.本文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刻画安然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时,就抓住了她的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D.姐姐安静在听了班主任韦婉“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防患于未燃”的建议后“心突然一沉”,为下文安然落选“三好学生”作了铺垫。8.小说中的安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作品中的物象往往寓意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有何象征意义。【答案】6C7.B8.①青春亮丽,爽朗坦率。她爱和人辩论,爱大声地笑。她穿上姐姐买的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家人宣布“我真漂亮!”②爱好广泛,敢于尝试新事物。她喜欢快节奏的音乐、黄梅戏、冷饮、游泳、读短篇小说、集邮等,模仿唱歌,惟妙惟肖。③学习努力,年少立志。各科考试成绩好,立志做翻译家。④颇有主见,坚持自我。姐姐劝说她不要穿“没有纽扣的红衬衣”,她坚持自己的想法。9.①“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姐姐安静给妹妹安然买的新式衬衫,象征着青春的激情与希望。②“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③安然坚持穿着“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象征着一种追求独立自我的人格精神。【解析】【导语】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通过姐姐安静的叙述,展现了妹妹安然青春洋溢、个性鲜明的形象。在1980年代初的社会背景下,安然的红衬衫象征着个性和自我表达的渴望,反映出少年对美、自我和自由的追求,同时也凸显了社会观念与个人表达之间的冲突。小说情节流畅,语言生动,通过安然与姐姐及班主任的互动,深刻反映出时代变革带来的价值观碰撞。【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C.“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错误,姐姐安然一方面从内心里认同妹妹的观点和行为,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担心妹妹的处境,体现了姐姐对妹妹的爱护。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错误,本文塑造安然的形象有语言描写“我真漂亮!”,有神态描写“脸上出现了片刻的阴转晴”“正斜着眼角在看我”,没有出现“肖像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她穿上姐姐买的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家人宣布“我真漂亮!”她的一系列爱好和行为都是青春活泼的表现,可见她青春亮丽,爽朗坦率;当“我”说“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时,安然先是发出了一个怪声“哈!”然后“这衣服怎么啦?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一连串的发问、质疑……可见她爱和人辩论。②她爱好广泛,敢于尝试新事物。她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她模仿能力很强,模仿唱歌,惟妙惟肖。③学习努力,年少立志。文中说“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可见她从小有志向,学习认真,成绩突出。④颇有主见,坚持自我。姐姐劝说她不要穿“没有纽扣的红衬衣”,她先是一连串质问“这衣服怎么啦?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然后说“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她坚持自己的想法,我行我素,不理会别人对她穿衣的评价,并且坚持要选举时穿。【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小说物象意义的能力。①“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姐姐安静给妹妹安然买的新式衬衫,和传统衣服区别很大,颜色和样式象征着青春的独特气息:创造力,红火、炽热、希望。②“非得穿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可见“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穿着,而“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则是突破了庸常,别具一格的衣服,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③安然没有听从“我”的建议,即使知道有来自学校的反对,依然坚持穿着“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无惧因此落选,象征着一种独立的自我人格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顷之,征著作郎,不就。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文本二: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会有四方之事,诸侯①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序》)【注释】①诸侯,指地方长官。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以亲老A家贫B起C为D州祭酒E不堪F吏职G少日H自解I归。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撰写,缀辑,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词义不同。B.事,侍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事”词义相同。C.去,在文中指离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的“去”字词义相同。D.寻,寻找,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中“寻”词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因为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不久就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历任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B.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一开始命令公田全部种秫谷,后来在妻儿的请求下才决定一半种秫谷一半种粳。C.陶渊明好酒,每当朋友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都会喝醉,感觉非常舒适快意,有时即兴尽情弹琴吟咏,在优美动听的琴声中将欢乐推向极致。D.在叔父的帮助下,陶渊明最后选择到彭泽县去做官,是考虑到当时社会动荡,彭泽县离家较近,且公田之利足够酿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2)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陶渊明辞去彭泽令的原因。【答案】10.BEG11.D12.C13.(1)(王弘)就派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邀请他。(2)地方长官把爱惜人才作为美德。叔父因为我家境贫困(就把我举荐上去),于是我被任命在小县城(做官)。14.①不想为了微薄的俸禄丧失尊严。②本性任其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③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很急迫。【解析】【导语】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隐士诗人,他以不羁的性格和特立独行的生活态度著称。文中展现了他拒绝仕途荣耀,坚持田园生活的理想。陶渊明因家境贫困而一度出仕,但始终无法忍受世俗的束缚,最终选择辞官归隐,体现其追求内心自由的高尚情操。他的作品以真率自然、飘逸冲淡的风格广为后世称赞,代表了中国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为亲人衰老、家道贫穷,便出仕做州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不几日便辞官归田。“以亲老家贫”,是做官的原因,“亲老家贫”是宾语,单独成句,所以应该在B处断开;“起为州祭酒”,“州祭酒”是宾语,所以应该在E处断开;“不堪吏职”是动宾短语,“少”意即“不久”,是时间,放在下句句首,所以应该在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撰写,缀辑;/通“嘱”,嘱托。句意:知识渊博善于作文章。/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B.正确。都是“侍奉”。句意:不谄媚长官。/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C.正确。都指“离开”。句意: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怀念家乡,同时担忧被谗言中伤或害怕被人讥笑。D.错误。词义相同,均为“不久”。句意: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优美动听的琴声中将欢乐推向极致”错误,由原文“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知,陶潜生性不懂音律,只是抚琴应和,琴声并不优美动听。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于是、就;“赍”,携带;“要”,通“邀”,邀请。(2)“以……为……”,把……当做;第二个“以”,因为;“见……于……”,表被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可知,他不想为了微薄的俸禄丧失尊严。②根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可知,他本性任其自然,很难改变,为了填饱肚子而违背自己的志向出仕,感到官场拘束,身心都感到痛苦。③根据“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可知,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很急迫。参考译文:文本一: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作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不久,被征召为著作郎,没有上任。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州上任职,很敬仰陶潜,后来亲自到陶潜家里。陶潜称说有病,没有见王弘,后来对别人说:“我生性不媚世俗,因为生病得以保持清闲,幸而不是高洁志趣慕取声名,哪里敢把王公的驾到看成是荣耀呢!”王弘经常派人窥伺他,暗中得知他准备去庐山,就派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邀请他。陶潜碰到有酒喝,就在旷野的亭中取饮,高兴得忘记了往前走。王弘这才出来和陶潜相见,于是高兴地宴饮了整整一天。陶潜的亲朋好友有喜欢多事的,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也不推辞。每次喝醉了,就非常舒适快意。陶潜不经营产业,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他曾经说夏季安闲无事,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吹来,自己觉得是羲皇时代的人。陶潜生性不懂音律,但是收藏有一张素琴,琴上系弦的绳子和标记都不完整,每当有朋友聚会,他就抚琴应和,说:“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不用弹出弦上音!”陶潜在宋元嘉年间去世,当时六十三岁,所有文集都流行于世。文本二:我家境贫困,靠耕田不足自给。恰巧遇到四方勤王的大事,诸侯大臣都以广施惠爱作为美德。我的叔父见我家境贫困,就举荐我任职于小县县令。这时讨伐桓玄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心里也害怕出远差。彭泽县离家只有百余里路程,公田里种植的粮食,足够酿酒,故而就向叔父谋求这个官职。到任后不久,很怀念家乡,便有归去的心愿。为什么呢?我本性真率,无法改变。饥饿寒冷虽也令人感觉痛切,但违背自己的意愿则更使我心身交病。先前曾在官场里应酬周旋,那都是为了嘴巴肚子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为平生的抱负未能实现而深感惭愧。本指望干完一年就整好衣服乘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赶快奔赴吊丧,于是自己请求免去了职务。自仲秋到入冬,任职一共八十多天。因这件事顺遂了心愿,而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中①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注】①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chān):探测、察看。④御:进用,饮、喝的意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和颔联,通过写鸟鸣、花开,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水路,描绘了一幅春意浓郁的田园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农事的热爱。B.颈联描写燕子识旧巢,旧主人翻看新日历,暗示时光更替,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满心期盼。C.尾联写:面对美好的田园春光,想到作客在外的人,他们无缘享受这一切,不由得为之惋惜和惆怅。D.诗中人们在春天感召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人们的精神面貌有如一片春意欣欣向荣,显得健康、饱满。16.本诗颔联与杨万里《插秧歌》的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都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请分别简要赏析。【答案】15.B16.①《插秧歌》首联以“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②《春中田园作》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错,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而不是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主题的能力。①《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在这插秧时节,一家人无论男女老幼,一齐来到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抛”“接”“拔”“插”,人人各司其职,不敢稍有懈怠。这头两句诗,运用“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通过不同人的不同动作描写,活现出一派繁忙紧张的劳动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②《春中田园作》“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2)诗人常常在诗歌中运用借代的手法,委婉地表达心中的感情,《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3)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两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①.故不积跬步②.无以至千里③.青青子衿④.悠悠我心⑤.狗吠深巷中⑥.鸡鸣桑树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跬、至、衿、悠悠、吠、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节假期在当下已经成为人们在忙碌一年后休息调整的一个长假,①,这是为什么呢?假期后,人们更易感到疲惫,主要和睡眠质量下降有关。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有两个“罪魁祸首”。②,大多数人在春节期间会因为兴奋而熬夜,破坏了日常的作息规律,影响身体的休息,从而导致疲惫;二是暴饮暴食、入睡困难,暴饮暴食会加重胃的负担,③,身体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中国节日,人们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很多人都会精心准备丰富的美食。而这些美食比日常饮食的糖分、油脂含量都要高,人们大快朵颐会进一步加重胃的负担。当然,除了睡眠质量下降这一原因之外,人们也会因出行、待客等,使身体处于忙碌劳累状态,这些都会让人容易感到疲惫。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但假期后人们更容易疲惫②一是作息规律被打乱③影响睡眠质量19.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很多人都会精心准备丰富的美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的回答“人们更易感到疲惫,主要和睡眠质量下降有关”可知,前文的问题是为什么假期后人们更容易疲惫,故补写内容可为“但假期后人们更容易疲惫”。第二空,根据前面说的“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有两个‘罪魁祸首”和后文“二是……”可知,此处是说第一个原因;再根据“破坏了日常的作息规律,影响身体的休息”分析,此处是说春节过后作息规律混乱,故补写内容为“一是作息规律被打乱”。第三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分析的是睡眠质量下降的原因,由后文“身体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可知,该空的意思是暴饮暴食影响了睡眠的质量,故补写内容为“影响睡眠质量”。【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1)语序不当。“是最重要的传统中国节日”中,“中国”是表示领属关系的定语,应该放在最前面,修改为“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2)结构混乱。“人们为了……,很多人……”中途易辙,可删掉“人们”,让“很多人”作该句的主语。(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秋季来故宫参观,你或许会注意到不少区域种有紫薇。紫薇树皮平滑略带灰色。紫薇花花序造型优美、花瓣繁密、花色丰富,其从初夏可以一直开到晚秋,成为夏秋时节紫禁城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紫薇树除了外形优美,与紫禁城内的景致(
A)外,其历史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紫薇花与紫薇星有所关联。紫微星是古人对北极星的称呼。古人经过长期观测,认为紫微星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为天帝的居所,因此紫微星也被称为“紫微宫”。紫薇花与紫微星相关联的记载,较早的可见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书中载,西晋时期,民间园圃杂草滋生、狐狸兔子频频出没;朝中官员认为此象出现,是因为触犯天宫中的紫微星,如不制止,都城洛阳很可能被毁,于是皇帝下令在全国园林中广栽紫薇花,以压制这种不祥之兆。宋代刘敞在《答黄寺丞紫藏五言》中称,紫薇“名与星垣同”“应是天上花”,亦反映古人对紫薇花、紫微星的理解。紫薇花还与古代宫廷官职有所关联。唐代的中书省设在皇宫内,为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主官为中书令。唐玄宗开元时期,中书省曾改名为“紫微省”。相应的,唐代宫中广植紫薇花。明代周祈在《名义考》中分析认为:中书令掌佐天子执政,与天宫中“藩臣匡卫”之星功能相似,因而作此改名。所谓“藩臣匡卫”,即古人认为紫微宫周边有星星环绕,它们被视为藩臣,用于护卫天帝的安全。唐代诗人杜牧曾在中书省任中书舍人,掌传宣诏命,古人有时会将紫薇与紫微混用,因此,他又被称为“紫薇舍人”“杜紫薇”。紫薇花陪伴紫禁城走过了一岁又一岁,一团团(
B
)丰富了紫禁城的色彩,也飘散着历史的芬芳。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第5段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表达效果相同的一项是()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笋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B.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C.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22.该文段中多处引用典籍,试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A相得益彰B姹紫嫣红21.D22.(1)引用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关于民间园圃荒芜的记载,和帝广栽紫薇花压制不祥之兆的故事,是为了证明紫薇花与紫薇星有所关联,增强历史的厚重感。(2)引用宋代刘敞《答黄寺丞紫藏五言》中诗句“名与星垣同”“应是天上花”,体现了古人对紫薇花与紫微星之间联系的认识,增添文学色彩。(3)引用明代周祈《名义考》解释了唐代中书省改名为紫微省的原因,以及诗人杜牧在中书省任职的经历及他被称为“紫薇舍人”“杜紫薇”的事实,表明紫薇花与古代宫廷官职相关联,展示了紫薇花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处,结合“成为夏秋时节紫禁城中一道靓丽风景”可知语境说的是紫薇树外形优美与紫禁城内的景致相互映衬,两者的长处都显现出来了,故填写“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得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B处,结合“丰富了紫禁城的色彩”可知语境应填写紫薇花的色彩丰富,故可填写“姹紫嫣红”。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中的引号,表特定称谓。A.表示讽刺或否定;B.表示引用;C.表示强调;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1)引用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关于西晋时期民间园圃杂草滋生、狐狸兔子出没的记载,以及皇帝下令广栽紫薇花以压制不祥之兆的故事,为紫薇花与紫微星的关联提供了历史依据,增强了历史传承的厚重感,也为紫薇花的象征意义提供了生动的背景。(2)引用宋代刘敞《答黄寺丞紫藏五言》中的诗句“名与星垣同”“应是天上花”,体现了古人对紫薇花与紫微星之间联系的认识,呼应了段首“紫薇花与紫薇星有所关联”的观点,增添了文学色彩,使论述更加生动和形象。(3)引用明代周祈在《名义考》中的分析,解释了唐代中书省改名为“紫微省”的原因,以及引用唐代诗人杜牧在中书省任职的经历及他被称为“紫薇舍人”“杜紫薇”的事实,是为了说明紫薇花与古代宫廷官职的关联,呼应了段首“紫薇花还与古代宫廷官职有所关联”的观点,使结构更加严谨;同时,显示了紫薇花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了论述的深度和广度。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面对“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我听过一个较为巧妙的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对于“阅读的意义”,你有怎样的体验、思考和认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
浅谈读书的好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往今来,读书的好处为人们所重视,有人“学而优则仕”,有人“满腹经纶”走上“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道路……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读书的好处在于增加了我们做事的成功率,改善了生活的质量。三国时期的大将吕蒙,行伍出身,不重视文化的学习,行文时,常常要他人捉刀。经过主君孙权的劝导,吕蒙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从此手不释卷,成为了一代儒将,连东吴的智囊鲁肃都对他“刮目相待”。后来的事实证明,荆州之战的胜利,擒获“武圣”关羽,离不开吕蒙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他的韬略离不开平时的读书。由此可见,一个人行事的成功率高低,与他的对读书,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近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鲜花和掌声面前,一代伟人没有迷失方向,自始至终对读书保持着热枕。牛顿的话语告诉我们,渊博的知识能让我们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读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不乏对读书,对知识缺乏认知的人,《今日说法》中我们反复看到农民工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最终讨薪无果;屠户不知道往牛肉里掺“巴西疯牛肉”是犯法的;某父母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身心,也将自己送进了班房……对书本,对知识的零解读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他们奔波在讨薪的路上,当他们面对高墙电网时,幸福,从何谈起?高质量的生活,从何谈起?读书,让我们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读书,让我们感知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无奈;读书,让我们感悟到“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读书的好处在于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它填补了我们人生中的空白,让我们不至于在大好的年华里无所事事,从书本中,我们学会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汲取成长所需的营养。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充分认识到读书对改善生活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主要分析阅读的“表象”是:似乎是记住书的内容(所以有人会有“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私人借款合同范本
- 建设工程合同争议民事答辩状
- 定制保姆照顾老人合同范本
- 企业关键岗位员工保密及竞业禁止合同
- 短视频制作合同合作协议范本
- 员工离职赔偿合同模板
- 2025年碳化硅超细粉体项目发展计划
- 4《机械摆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 购灯合同范本
- 承包酒席合同范本
- 小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口算题(共300题)
- GB/T 25945-2010铝土矿取样程序
- GB/T 16604-2017涤纶工业长丝
- GB 18451.1-2001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要求
- PDCA患者健康教育-课件
- 苹果主要病虫害防治课件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能培训专题方案
- 高速公路隧道管理站专业知识竞赛试题与答案
-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节目播音主持》课件
- 2015 年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试卷
- T∕CCCMHPIE 1.3-2016 植物提取物 橙皮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