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其次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描述与分类: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区分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区分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2.说明与论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重要缘由在于特有的包涵性。3.预料与选择:发挥中华文化的作用,促进中华文化包涵发展。4.辨析与评价:包涵性是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唯一缘由。1.政治认同:帮助学生充分相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加民族骄傲感、自尊心、自信念。2.科学精神:能够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3.公共参加:让学生主动投身于各民族的文化沟通之中,成为文化沟通与传播的使者。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1)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显明而独特。(3)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2.科学技术(1)地位: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记。(2)特点:注意实际运用,具有好用性和综合性。(3)作用:体现中华民族生命力、创建力。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成因(1)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2)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2.区域文化间关系:相互沟通、借鉴、汲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判一判](1)自然环境确定文化的特性。()(2)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趋同。()(3)我国的科学技术始终处于世界的前列。()(4)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意实际运用,具有好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5)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提示:(1)×(2)×(3)×(4)√(5)×三、中华之珍宝,民族之傲慢1.中华各民族文化(1)地位: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中华民族的傲慢。(2)关系: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且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绚丽的中华文化。(3)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剧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合力。2.包涵性(1)内容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沟通中汲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主动成分。(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沟通,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中华文化的力气: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建力和凝合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建华蜜生活的强大精神力气和不竭力气之源。[连一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创设情景]材料一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二人转“似乎一个天真、活泼、调皮、灵活、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美丽,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二人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黑土地上热喧闹闹地始终走到今日,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材料二荆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显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材料三少数民族的歌舞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我国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创建了大量千姿百态、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探究任务]1.(说明与论证、科学精神)“东北二人转”文化和荆楚文化差异的缘由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提示:(1)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②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2.(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上述材料中的三种文化间的关系如何?提示:①都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绚丽的中华文化。③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都是中华民族的傲慢。3.(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怎样?提示: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调。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剧烈认同感和归属感。4.(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荆楚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涵性。请问什么是包涵性?包涵性有何意义?提示:(1)包涵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文化的包涵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沟通,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探究总结]1.比较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是中国人民勤劳、才智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建力的生动体现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显明而独特注意实际运用,具有好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地位呈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憧憬和美妙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记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显明而独特的风格,呈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憧憬和美妙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记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意实际运用,具有好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①缘由:我国幅员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关系: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沟通、借鉴、汲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中华之珍宝,民族之傲慢(民族性)①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绚丽的中华文化。②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都是中华民族的傲慢。③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剧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合力3.正确相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①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显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区域文化构成,呈现出文化的“多元”化。(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①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特性。(3)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探讨中常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4.正确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分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联系两者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涵性(2024·天津卷)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靠于传统建筑的爱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思维建模]审设问学问:未限事务:“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角度:印证审材料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性园林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审选项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正确;园林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体现了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②正确;传承的文化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所以③说文化的传承依靠于传统建筑的爱护不正确;④的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定答案A1.“甜粽子、咸粽子哪个更正宗?”成了端午期间网友的热议话题。总的来说,南方人更偏爱咸粽子,北方人则青睐甜粽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A.独特性 B.区域性C.整体性 D.民族性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信息的实力,南方人和北方人口味不同,表明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B符合题意。]2.白局是南京的传统说唱曲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白局融合了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用南京方言演唱,用胡琴、酒盅、碟盘伴奏,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很有地方特色。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从肯定层面体现了()A.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记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C.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精华D.中华文化具有先进性B[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记,不是传统文化,A说法错误;白局的演唱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B符合题意;只有传统的文化才是精华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除C;中华文化有精华有糟粕,不都具有先进性,D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包涵性[创设情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开放包涵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限制他国经济命脉、变更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加。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探究任务]1.(预料与选择、公共参加)说明在“一带一路”倡议上应当持有的合理看法。提示: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同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敬重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包涵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要坚持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坚持兼收并蓄,在文化沟通中汲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主动成分。2.(预料与选择、科学精神)坚持上述看法对中华文化发展有何主动意义?提示:促进中华文化旺盛、发展、再创辉煌。[探究总结]1.图解中华文化的包涵性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涵性(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沟通、借鉴与融合。(2)中华文化的包涵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汲取、借鉴,而是中华文化汲取、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3)不仅中华文化具有包涵性,但包涵之久、包涵之深、包涵之广是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具有的,或者说,为中华民族所“特有”。(4)包涵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缘由之一,而非唯一缘由。(5)推断中华文化包涵性的常见标记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完备结合、融入、借鉴等。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冬奥宣扬片中京剧的翻跟头与空中技巧的翻腾转体、太极拳中的推手和冰壶的推出,外国友人争抢饺子的筷子与冰球赛场上的球杆等中国文化符号与冰雪运动的完备切换,让宣扬片更加时尚,也更加温情,也让世界更加熟识中国形象。材料表明()①文化创新增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②对待传统文化必需坚持正确的看法③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涵性④体育让各国增加对彼此的文化认同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思维建模]审设问学问:未限事务:材料角度:表明审材料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冬奥宣扬片中京剧通过不同的镜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宣扬片更加时尚,也更加温情,也让世界更加熟识中国形象”审选项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冬奥宣扬片中京剧通过不同的镜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宣扬片更加时尚,也更加温情,也让世界更加熟识中国形象”体现了文化创新增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涵性,①③符合题意;②强调了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材料强调了中西文化的沟通;④中的“文化认同”表述不科学定答案B1.“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但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中华文化在学术思想上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这两段文字最能够体现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历久而不衰而有时代性B.具有包涵性,兼收并蓄而富有活力C.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独具特色D.具有地域性,多元一体而各有特色B[“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在学术思想上也是多元的”,体现了具有包涵性,兼收并蓄而富有活力,故B当选;A、C、D不符合题意,均解除。]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融合,并借鉴汲取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涵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相互融合C[依据材料分析,京剧汲取、借鉴多种剧种而成,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涵性,C符合题意,A、B不符合要求,D表述肯定化。]1.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成因: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2)关系:相互沟通、借鉴、汲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应用示例:用于分析各区域文化差异的缘由和关系)2.中华之珍宝,民族之傲慢(1)地位: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中华民族的傲慢。(2)关系: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且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绚丽的中华文化。(3)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剧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合力。(应用示例:用于分析各民族文化的关系)3.包涵性(1)内容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沟通中汲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主动成分。(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沟通,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应用示例:用于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缘由;用于分析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措施)4.中华文化的力气: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建力和凝合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建华蜜生活的强大精神力气和不竭力气之源。(应用示例:用于分析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缘由)中国茶业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茶艺与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可以说,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糅合了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芳香而甘醇。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以茶会友是中国人高雅的消遣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以茶代酒,更是现代人交际的高尚之举。中国茶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以后,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渐渐形成一个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世界东方茶文化圈。信息提取学问对接中国茶文化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华文化源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理公司居间合同
- 技术支持服务与合作框架协议
- 购物中心场地租赁合同
- 入股合伙人协议书
- 皮革买卖合同
- 企业生物科技研发战略合作协议
- 2025上海玻璃购销合同5篇
- 学会购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 Unit 5 The colourful(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代办电瓶车车牌照委托书
- 水泥-水泥的技术性质(建筑材料)
- 机械制图(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培训的情景模拟和现场演练
- 10000以内加减法混合竖式题
- 小学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11-等一等-会更好-教学设计
- 包装盒的工艺
- 2024年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课件:曝光三要素
- 保密办保密工作述职报告范本
- 新课标理念下三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