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_第1页
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_第2页
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_第3页
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_第4页
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古文阅读27篇+中学文言文4篇

小学古文阅读

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

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

穿。”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什

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氏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D.去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

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

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

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猎。畜(X。)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隆后[3]

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4](z6)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

彷徨(P刍nghu刍ng)嗥吠(hQofei),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

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

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

短文注释:[1]弋:射。[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3]后:后来,以后。

⑷咋:咬。[5]闷绝:窒息。

1.解释加点的字。

2.(1)华隆好弋猎()⑵犬遂咋蛇死焉()

3.(3)二日乃苏()⑷隆闷绝等地()

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①喜欢/爱②于是③才④倒2.家人对狗的举动感到奇怪,于是跟着狗走。

3.①天天跟着主人;②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③华隆僵仆失

去知觉,犬奔走嗥吠,招来家人营救;④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吃东西。

3.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屣।②,贸贸然③

来。黔敖左奉⑷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

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曾子⑥闻之,曰:“微

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摘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②蒙袂辑屣: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

脚步。③贸贸然:眼不明亮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奉:捧。⑤从而谢:黔敖追上

去表示道歉。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⑦微与:小事

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黔敖为食于路()⑵以待饿者而食之()

⑶嗟!来食()⑷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⑸以至于斯也()⑹可去・()

⑺其谢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嗟!来食!

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

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①作成食物②吃③吃④我⑤।这⑥离开:⑦道歉

2.2.⑴喂!来吃!⑵我就因为不吃侮辱性的施舍的东西,才到了这样的地步。

⑶他吆喝你来吃,可以离开,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3.《谈骨气》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4.支公好鹤

支公①好鹤,住冽东②说山③。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

乃镒④其翩⑤。鹤轩翥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

“既有凌霄之姿⑦,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翩成,置使飞去。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支公:支遁,字道林,东晋人,年二十五而出家为僧。他既是名

僧,又是名士。②炎ij(shan)东,冽县之东。③由山,山名,在今绍兴东二百

里。④钱,摧残,伤残。⑤翩(he),禽鸟类羽毛中的硬管,这里用来指羽毛。

⑥轩翥(zhU),振翅高飞的样子。⑦姿,通“资”,资质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人遗其双鹤()

(2)乃反顾翅()

(3)支意情之()

(4)少*时翅长欲飞()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3.“支公好鹤”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送给;⑵看;⑶舍不得;⑷不久

2.2.既然有凌冲霄汉的资质,又怎么肯给人作身边观赏的玩物呢?

3.3.有时,爱并不只是占有,而放飞或不给精神意志的自由套上枷锁才是真爱。

5.南辕北辙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

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

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

而离楚愈迹耳。此所谓南其辕向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

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至IJ。③用:资

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马虽艮,此非楚之路也。()

⑵吾用*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君之楚,奚为北面?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好(2)资用,即路费。

2.(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

(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3.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6.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窥头于牖("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

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

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

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

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L“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o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o

3.这个成语的含义是:o

参考合案.

1.通“旋”,转身

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7.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师旷日:“何④

不炳烛⑤乎?”平公E:“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

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曰中之光,老而好学,

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⑧?”平公日:“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眼睛

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③暮:晚。④何:为什么。⑤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⑥为人臣:做臣子的。⑦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⑧孰与昧行乎:与

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臣闻之()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③盲臣安敢戏其君()④善哉()

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D.何不试之以足

3.翻译句子。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L①听说②好像③怎么,哪里④好2.B

3.①我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呢?

4.说明了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都比不学习好。同时说明越是年轻,学习

越是重要,收获也会更多,成就也会更大。

8.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

曰:“吾忘持度J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日:“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

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

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巳经

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

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2)

(3)(4)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2)

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

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测量⑵到……去,往(3)量好的尺码(4)同“返1返回。

2.(1)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5.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的人。

9.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

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

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③人日:追赶到太阳落

下的地方。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

山北,纵横千里。⑥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

近”。

1.填空。

选文选自,从文体上看属于。

2.翻译下列词语。

逐走:河渭:

3.翻译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

4.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

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的结尾?

6.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

参考答案:

1.《山海经・海外北经》神话2.(1)追赶,赛跑。(2)黄河,渭水。

3.(1)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2)还未赶到大湖,在半路因渴而死了。

4.决心大(或志向远大)或不自量力的人。

5.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

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6.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10.熟读精思(节选)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

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

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金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至乙(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①详缓:仔细从容。②子:通“仔”,仔细。下同。③库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⑤急:要紧。

1.“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的读音为()。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

写一个。

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括号内各填一个字。

4.写出画线句子的大意。

5.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

【参考答案】

1.xian2.示例:予、吾、我等。3.眼、口

4.不等解释,自然明白它的意思。

5.示例: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高

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1L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触:撞到。走:跑。折:折断。因:十是,就。释:放,

放下。

冀:希望。复:又,再。得:得到。为:被,表被动。身:自己。为:

被。

L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兔年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参考答案

7」.①跑②放,放下③希望④自己2.A

8.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9.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想不劳而获,整守成规,

终究不会获得成功。

12.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

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

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

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

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

断了。

1.字义解释。

①执②亦_________③俄有④至

2.句子翻译。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o(寓意多一点)

分十七4・

1.①握,持②也③一会儿④来到

2.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

不出办法来了。

3.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

题化为小问题。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非均匀分段。

(3)我们遇事时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要懂得变通。

13.对牛弹琴

昔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蝶蹑⑨而听。

(选自汉牟容《理惑论》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低头。④故:从前。⑤

耳:耳朵听。⑥鸣:指牛“眸峰”的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起。

⑨踝蹬(diexie):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

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牛蝇的叫声,(以

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乐曲。

1.解释:

①为:_________②如故:___________③呜:___________④奋:___________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参考答案:

LCD给;②像先前一祥;③叫声;④竖起。

2.译文:不是牛没有口尸见,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14.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

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

居焉。

(选自《列女传》)

译文: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

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

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

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

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舍近墓()⑵遂迁居市旁()

2.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3.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参考答案:

1.(1)靠近(2)于是

2.居住的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3.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15.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

之有余。请画地④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

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

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做“祠”。②

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④画

地:在地上作画。

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引酒且饮之(拿;举)B.数人饮之不足(够)

C.我能为之足(的)D.终亡其酒(丢失)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C

2.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故意卖弄会弄巧成拙;真理越出一步会变成谬误。(或:有的人为人处世,总觉

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不顾客观实际,结果把事情办糟。)

16.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u)契(qi)其舟,曰:“是吾剑

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乎!

【注释】

①自一从。②坠一掉落。

③不亦惑乎一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

问句式。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编者是______________O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2»____________

③it____________④求

3.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吕氏春秋嚓今吕不韦

2.①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②指示代词,这儿③急忙立即,匆忙。④寻找。

3.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4.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17.司马光幼时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却了

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画横线的字。

(1)众皆弃去()⑵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这则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

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参考答案:

1.去:离开(2)破:击破,打破

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甚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18.曾子烹彘(zhi)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

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巨。”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

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

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氏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女还②顾反为文杀彘

2.解释加点的字。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

例作简答。

参考答案.

1.C

2.(1)止:阻止⑵遂:于是……就……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依赖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略)言之成理即可。

19.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

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

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

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儡作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偿:报偿D.时人要服如是时人:同乡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译为现代汉语。)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参考答案:

1.A2.凿壁借光

3.三个故事:凿壁借光、佣作求书、匡衡说《诗》(感受略)

20.永之氓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

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

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

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

死。

译文:永州一带的人民都很会游泳。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

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船破了,有一人用尽全力来游却不能和平常一样,

他的同伴说:“你最会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后了?”他说:“我的腰带上系着很

重的钱,因此落后了。”他的同伴说:“为什么不丢掉它?”这个人不做声,摇

着头,过了一会儿,更加往下沉;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大声呼喊道:“你

太愚蠢了!太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了!眼看将要死,还不愿丢掉身上的钱,留着干

什么?“那人又摇头,之后就淹死了。

1.解释加点词:

(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

(3)吾腰千钱•:)(4)有叽益怠()

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2)日: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3)汝愚之甚!蔽之要!

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

参考答案:

1.(1)者K;全部(2)渡(横渡)(3)腰上挂着(4)更加

2.(1)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怎么会落在最后面呀?

(2)(那个人)回答说:“我的腰上挂着许多银子,太重了,因此落在后面

了。”

(3)你真是太愚蠢了!太糊涂了!

3.讽刺那些要钱不要命(嗜财如命)的人。

21.田登作郡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上元:元宵节)

译文:田登担任郡守,他忌讳别人直呼他的名字,触犯的人都遭到了鞭打。(因

登和灯同音)于是全州城里的人都称“灯”为“火”。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

到来,官府允许人们在州的辖区内游览赏玩,官员在州城里贴出告示,说:“本

州照例放火三日。”

1.解释画横线的字:

(1)田登作郡,自述其名。()(2)于是斐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

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参4^考合案.

1.(1)忌讳⑵全,整

2.于是整个州都把灯说成是“火”。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4.示例:专制、蛮横、独裁,不顾老百姓生活的胡作非为的昏官。

22.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

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

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理(yTn)于东海。漳水

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1.填空。

“精卫”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O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参考合案.

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2.持之以恒、艰苦奋斗。

23.携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堰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

矣!予⑥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矣。

注释:①闵(min):同“悯:担心,忧虑。②长(z暗ng)——生长,成长。

③堰(ya)——拔。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⑤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⑥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⑦趋:快步走。⑧往一去,到……去。⑨槁

(ga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1读音是()。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要

参考答案:

1.有个宋国人担忧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

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

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2.yu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24.为学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

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儿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映不

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作者彭端淑C699—1779),清代四川人。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中“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讲述了的故事,告诉

人们做事、求学问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的道理。

参考答案:

1.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学它,那么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学,

那么容易的也变得难了。

2.两个和尚去南海的经验勤奋努力,奋发向上,敢于实践能获得成功

25.女蜗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爆(Ian)^(ya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an)民,蛰

(zhi)鸟攫(jue)老弱。

于是女娟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a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

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

1.读故事我知道女婚以补天,我觉得女蜗是________________的人。

2.用自己的话翻译古文。

参考答案:

1.五色石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

2.在很早很早以前,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

的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部地容载万物。

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水泛滥成灾而不停止。凶禽

猛兽,经常伤害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娟冶炼五色石,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通过“砍断

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通过“杀死

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

滥横流的大水。

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

吸干、被阻止住了,中原地区安定了,凶猛的鸟兽都死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26.吴起守信

昔吴起⑧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

而食。”故人至暮③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

与之④食。起之不食以俟①者,恐②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

欤?欲服三军,非信⑦不可也。

注释:①俟(si):等待②恐:恐怕,担心③暮:夜晚④之:代词,指老友

⑤令:派;使;让,⑥方:才⑦信:信用⑧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1.解释画横线的字。

①苣吴起出()②期返而食()

③其为信若此()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2.翻译句子。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②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什么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L①从前②约定③像④诚信

2.①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

②吴起不吃饭而等老友,足.因为担心自己说话不算数。

3.守信用,以身作则,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

27.那原泣学

那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

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

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

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①.恻:怜悯。②.苟:假如,如果。③.徒:白白地。

④.《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⑤.得:能够。⑥.资:费用。

1.解释国横线的字。

①凡僵学者()②过书舍而泣()

③吾徒相教()④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①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本文中的老师有着怎样的精神?

4.从那原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1.①能够②经过③白白地④想要

2.①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伤感,所以哭泣。

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老师有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4.能够学到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

初中文言文提前练

1.得道者多助①

域②民不以封疆③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④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⑤多助,失道者⑥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⑦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⑧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②域:名词作动词,限制。③疆:边疆“

④威:威慑。⑤得道者:指施行仁政的君主。⑥失道者:指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⑦畔(P粉):通“叛”,背叛。⑧有:要么,或者。

文意我知道: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国去,不能靠封锁边疆来实现;巩

固国防,不能只靠险要的高山和大河;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

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少。

帮助失道者的人少到了极点,他的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得道者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用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

君子要么不发动战争,只要发动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好题练一练:

1.结合全文请说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句子。

2.学完课文你一定有自己的心得,请写下来。

参考答案:

1.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就必然陷于孤立。

2.略

2.陋室铭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④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⑤:,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⑦琴,闻金

经。无丝竹⑧之乱耳,无案牍⑨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

陋之有?

释义:①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②名:成为有名的。

③灵:成为灵异的。④斯、是:均为指示代词,这。⑤鸿儒(h6ngru):这里

泛指博学之士。⑥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人。⑦素:

不加装饰的。⑧丝竹:泛指各种乐器,这里代指音乐。⑨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文意我知道:山不在于高还是低,只要有仙人在此居住就有了名气;水不在

于深还是浅,只要有龙在这里居住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

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苔葬痕迹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

葱,映入竹帘里。平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无学问的人。可

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

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

玄亭。(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

“(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好题练一练:

1.请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陋室第()唯吾德警()

2.如果你是作者,你愿意住在陋室里面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

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馨,原意是指气味芬香,这里引申为品德高尚。

2.略

3.劝学(节选)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②,糅③以

为轮,其曲中规④。虽有⑤槁暴;⑥,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⑦则直,

金⑧就砺⑨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⑩明而行无过矣。

释义:①选自《荀子・劝学篇》,作者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②

中(zh6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