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45-065-201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_第1页
DBJT45-065-201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_第2页
DBJT45-065-201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_第3页
DBJT45-065-201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_第4页
DBJT45-065-201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2018广西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施行日期:2018年07月01日各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局),各有关单位:DBJ/T45-065-201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该标准于2018年4月24日发布,自2018年7月1日起实2018年4月24日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桂建标(2016)7号)和建议反馈给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云景路69号,邮政编码:530029)。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黄钟晖谢雄耀张世荣梅国雄 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53基本规定 265.1一般规定 26 6.1一般规定 6.3整体稳定性验算 412 7.1一般规定 4 6 7.7锚杆(索)设计 8.1一般规定 8.2放坡施工 8.4排桩施工 8.5地下连续墙施工 8.7锚杆(索)施工 8.8内支撑施工 8.9支护结构质量检测 9地下水控制 9.2隔水 9.4降水 4附录D桩墙支护结构增量法计算 附录E监测项目代号和图例 1 2 2 5 4GeotechnicalInves 4.3GeotechnicalPhysical&Mechanic 214.4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Achievements 2 5HorizontalLoad 5.2StandardValueof 275.3StandardValueofHorizontalResistanc 316StabilityofExcavatio 33 36.2StabilityAnalysisofKickingResistance 33 366.4StabilityAnalysisofU 386.5StabilityAnalysisofSe 67DesignofRetainingandProtectionStructure 44 47.2DesignofSupport 7.3DesignofSoilNailingWallandCompoundSoilNailing 7.4DesignofSoldi 7.5DesignofDiaphragmWall 7.7DesignofAnchor(Cable) 907.10DesignofCombinedSup 7.11DesignofDouble-Row-Piles 7.12Designoffoundationtreatment 8.3ConstructionofSoi 8.4ConstructionofSold 8.5ConstructionofDiaphra 8.9TestingofRetainingandProtecti 11.4ImpactPreventionofExcavationonS 12.7MonitoringAchievement 8AppendixAGeotechnicalClassificationTableof AppendixCElasticFoundationBeamMethodfo AppendixDIncrementalCalculationMethodofPileWal AppendixECodeandLegendofMonitoring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ListofQuotedStandards 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规范建筑基坑支护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工作,保证基坑工程的安全及满足周边环境保护要求,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绿色环保,制订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一般地质条件下临时性建筑基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1.0.3建筑基坑工程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规模、周边环境保护要求、主体结构类型以及施工条件,并结合工程经验,合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检测和监测。1.0.4建筑基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和符号2.1.1基坑工程excavationengineering为挖除建(构)筑物地下结构处的土方,保证主体地下结构的安全施工及保护基坑周边环境而采取的围护、支撑、降水、加固、挖土与回填等工程措施的总称,包括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2.1.2基坑支护retainingandprotectionforexcavations为保护地下主体结构施工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采用的临时性支挡、加固、保护与地下水控制的措施。2.1.3支护结构retainingandprotectionstructure支挡或加固基坑侧壁的承受荷载的结构。2.1.4基坑周边环境surroundingsaroundexcavations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既有建(构)筑物、道路、地下设施、地下管线、岩土体及地下水体等的总称。2.1.5水土合算totalstressapproachforlateralearthpressure合并计算作用于围护墙体与土体界面处的水压力和土压力。2.1.6水土分算effectivestressapproachforlateralearthpressure分别计算作用于围护墙体与土体界面处的水压力和土压力。2.1.7放坡开挖slopedopencutmethod基坑内侧形成斜向边坡的挖土方式。3由随基坑开挖分层设置的、纵横向密布的土钉群、喷射混凝土面层及原位土体所组成的支护结构。土钉墙与预应力锚杆、微型桩、旋喷桩、搅拌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复合型支护结构。由分离排列的桩式结构或连续排列的墙式结构与坑内支撑或坑外拉锚组成的支护结构。沿基坑侧壁排列设置的支护桩及冠梁所组成的支挡式结构部件或悬臂式支挡结构。沿基坑侧壁排列设置的由前、后两排支护桩和梁连接成的刚架及冠梁所组成的支挡式结构。分槽段用专用机械成槽、浇筑钢筋混凝土所形成的连续地下墙体。亦可称为现浇地下连续墙。水泥土桩相互搭接成格栅或实体的重力式支护结构。由杆体(钢绞线、普通钢筋、热处理钢筋或钢管)、注浆形成的固结体、锚具、套管、连接器所组成的一端与支护结构构件连接,另一端锚固在稳定岩土体内的受拉杆件。杆体采用钢绞线时,4亦可称为锚索。设置在基坑内的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构件组成的用以支撑挡土构件的结构部件。支撑构件采用钢材、混凝土时,分别称为钢支撑、混凝土支撑。利用主体地下结构的全部或一部分作为内支撑,按自上而下并与基坑开挖交替进行的施工方法。2.1.18基坑土体加固soilimprovement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软弱土层采用压浆、高压喷射注浆、深层搅拌等方法来改良土质条件的方法。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土体中某一范围的颗粒随渗流水而发生的移动现象。在渗透水流作用下,无黏性土体中的细小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中移动,以致流失;随着土的孔隙不断增大,渗透流速不断增加,较粗的颗粒也相继被水流带走,最后导致土体内形成贯通的渗流通道,产生涌水泛砂的现象。2.1.21地下水控制groundwatercontrol为保证支护结构、基坑开挖、地下结构的正常施工,防止地下水变化对基坑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所采用的截(隔)水、集水明排、降水、回灌等措施。用以减少或阻隔地下水通过基坑侧壁与坑底流入基坑和防止基坑外地下水位下降的幕墙状竖向截(隔)水体。用排水沟、集水井、泄水管、输水管等组成的排水系统将地表水、渗漏水排泄至基坑外的方法。在基坑内(外)埋设井管,利用机械设备抽水,在井管周围形成降水漏斗,使地下水降低、达到满足工程要求的降水方法。常用的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深井井点降水等。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量测和监视工作,并进行及时预警和反馈。2.2.1土的物理力学指标a——土的压缩系数;c'——土的有效黏聚力;Cok——土的黏聚力标准值按土层厚度的加权平均值;Ccq——土的直剪固结快剪黏聚力;Ccu——土的三轴固结不排水黏聚力;Ck——土的黏聚力标准值;Cs——土的直剪慢剪黏聚力;Cuk——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标准值;Cuu——土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黏聚力;6Cc——土的压缩指数;Cs——土的回弹指数;e——土的天然孔隙比;E₅——土的压缩模量;Eur——土的回弹模量;Gs——土颗粒比重;k——土的渗透系数;kh——土的水平向渗透系数;kv——土的竖向渗透系数;OCR——土的超固结比;St——土的灵敏度;Pc——土的先期固结压力;qu——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γ——土的重度;γ'——土的浮重度;Ycs——水泥土墙体的重度;Ym——土的重度按土层厚度的加权平均值;Yw——地下水的重度;p——土的密度;φ'——土的有效内摩擦角;φok——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按土层厚度的加权平均值;79cq——土的直剪固结快剪内摩擦角;φcu——土的三轴固结不排水内摩擦角;9s——土的直剪慢剪内摩擦角;φuu——土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内摩擦角;w——土的含水量。2.2.2土压力系数和材料系数E-支撑结构材料的弹性模量;G——墙身及土体自重;kA——地基土的水平向基床系数;kv——地基土的垂直向基床系数;K₀——静止土压力系数;Ka——主动土压力系数;Kp——被动土压力系数;KB——弹性支座的轴向弹簧刚度;KH——土体的水平向压缩弹簧刚度;Kv——土体的垂直向压缩弹簧刚度;m水平向基床系数沿深度增大的比例系数。2.2.3作用、作用效应和承载力C-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支护结构位移或建筑物基础、地面沉降的限值;Eak——墙后主动土压力合力标准值;Epk——墙前被动土压力合力标准值;8Ewk——作用在围护墙上的净水压力(坑内外水压力差值)标准值;fy——钢管或钢筋受拉强度设计值;Mk——作用标准组合的弯矩值;Nk——作用标准组合的轴向力标准值;Pok——静止土压力强度标准值;Pak——主动土压力强度标准值;Ppk——被动土压力强度标准值;Pwk——承压含水层顶部的水压力标准值;qk——地面超载标准值;Ra—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Rk——极限承载力抗力标准值;Sa—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k——作用标准值的效应或作用标准组合的效应;Tk——支撑及锚杆等支点力标准值;Vk——结构构件剪力标准值;Oak—支护结构外侧计算点自重及附加荷载作用产生的土中竖向应力标准值;opk——支护结构内侧计算点的自重产生的土中竖向应力标准值。2.2.4几何参数B——基坑宽度;F——基坑面积;H——基坑开挖深度;H;——潜水井深度;H₄—潜水含水层的厚度;9H₃—相邻基础底面以下的围护墙体深度;L——基坑长度;Lb——帷幕进入不透水层的深度;L——沿基坑周边布置降水井的总长度;lg——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长度;b——围护墙宽度;D-开挖面距离软土等特殊土层的距离;ha——围护墙嵌固深度;haw基坑外地表距离地下水位距离;hpw—基坑内开挖面距离地下水位距离;△hw——基坑内外的水头差;S支撑构件的水平间距;zr—坑外潜水面至自然地面的距离;Za——墙后主动土压力作用点至墙底的距离;ZG双排桩、桩顶连梁和桩间土的重心至前排桩边缘的水Zp墙前被动土压力作用点至墙底的距离;θr第i个土条在滑弧面中点处的法线与垂直面的夹角(°);αr第i条滑弧中点的切线和水平线的夹角(°)。2.2.5计算系数Nq、Ne——地基土的承载力系数;β——与支撑松弛有关的折减系数;Yo——支护结构重要性系数;YF——作用基本组合的综合分项系数;3.0.1基坑支护设计应规定其设计使用期限,除有特殊要求外,均应按设计使用期限不少于一年的临时性结构进行设计。3.0.2根据基坑周边环境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程度及其与基坑的距离,按表3.0.2的规定,基坑环境保护等级应分为一级、二级、三表3.0.2基坑环境保护等级工程影响分区I区Ⅲ区建筑、其它采用天然地基的重要建(构)筑物、总管、综合管廊等重要建(构)筑物或设施、其它需特殊保护的建(构)筑物一级一级二级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桩基础的建(构)筑物等一级二级市政管线,强电管线,其它建(构)筑物二级注:1主要影响区(I区)为基坑周边0.8H(含)范围内;次要影响区(Ⅱ区)为基坑周边0.8H至2.5H(含)范围内,可能影响区(Ⅲ区)为2位于轨道交通设施、文物保护建筑、重要管线等环境保护对象周边3.0.3基坑支护设计施工时,应综合考虑基坑周边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基坑开挖深度等因素,按表3.0.3的规定确定基坑支护的安全等级。对同一基坑的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基坑支护的安全等级。表3.0.3基坑支护的安全等级开挖深度一级二级三级I类I类I类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三级三级一级二级二级二级三级三级三级三级三级注:1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I类(复杂)——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存在尚未固结完成的填土,稍密及以下圆砾、砾砂、砂土层,软塑~流塑黏性土,且地下水位在基底以上不易疏干,对基坑工程有较大影响;存在其它对基坑工程安全不利的不良地质条件;Ⅱ类(较复杂)——除I、Ⅲ类以外的其它情况;Ⅲ类(简单)——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存在密实圆砾、砾砂、砂土层,硬塑~坚硬黏性土,且地下水位在基底以下或易于疏干。2基坑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时,基坑支护的安全等级应按一级3.0.4基坑变形的设计控制指标应根据基坑环境保护等级确定,可参考表3.0.4取值。当基坑周围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控制指标。一级二级3.0.5支护结构设计应根据基坑支护的安全等级确定结构重要性系数Yo,一级、二级及三级分别不应小于1.1、1.0及0.9。3.0.6基坑工程设计应具备下列资料: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基坑红线图、基坑周边现状地形图;3基坑周边相关建(构)筑物、管线等环境调查资料;4建筑总平面图及主体工程地下建筑、结构资料等。3.0.7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基坑使用要求及基坑规模等因素,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3.0.8基坑工程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基坑支护的方案比较和选型;2基坑稳定性验算;3支护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4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技术要求;5地下水控制方案;6基坑土方开挖要求;7支护结构施工要求;8基坑监测及检测要求。3.0.9基坑支护应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计算和验算要求,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验算:1)基坑稳定性验算包括基坑抗倾覆稳定性、整体稳定性、坑底抗隆起稳定性、抗水平滑动稳定性、抗渗流稳定性和抗承压水2)所有支护结构构件均应进行承载能力计算,支护结构构件稳定性验算可根据本规范各章要求进行。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和验算:1)支护结构的计算变形应满足支护结构正常使用和基坑环境保护要求所对应的变形控制指标;2)土体变形应满足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及道路正常使用所对应的变形控制指标;3)支护结构作为主体结构一部分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验算支护结构构件的裂缝宽度,满足限值规定。3.0.10支护结构、基坑周边建筑物和地面沉降、地下水控制的计算和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1)支护结构构件或连接因超过材料强度或过度变形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符合下式要求:式中:ro——支护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本规范第3.0.5条的规定S₄——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轴力、弯矩等)设计值;Ra——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对临时性支护结构,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式中:YF——作用基本组合的综合分项系数,按本规范3.0.11规Sk——作用标准组合的效应。2)坑体整体滑动、坑底隆起、挡土构件踢脚、锚杆与土钉拔动、支护结构倾覆与滑移、基坑土的渗透变形等稳定性计算和验算,均应符合下式要求:式中:R——抗滑力、抗滑力矩、抗倾覆力矩、锚杆和土钉的极限抗拔承载力等土的抗力标准值;Sk——滑动力、滑动力矩、倾覆力矩、锚杆和土钉的拉力等作用标准值的效应;K-稳定性安全系数。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由支护结构的位移、基坑周边建筑物和地面的沉降等控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应符合下式要求:式中:Sa——作用标准组合的效应(位移、沉降等)设计值;C-支护结构的位移、基坑周边建筑物和地面的沉降的3.0.12支护结构重要性系数与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的乘积(γ₀Sa)可采用下列内力设计值表示:剪力设计值VM=YoYFMkN=roYFNk式中:Mk——按作用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值(kNm);Vk——按作用标准组合计算的剪力值(kN);Nk——按作用标准组合计算的轴向拉力或轴向压力值3.0.13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应考虑下列2地面超载与施工荷载。坑外地面超载取值不宜小于20kPa;3影响区范围内建(构)筑物荷载影响;4邻近基础施工的影响;5临水基坑应考虑水流、波浪荷载等;6温度等其它作用。3.0.14基坑工程施工前应完成以下技术资料的准备工作:1周边环境资料,建(构)筑物评估等文件;2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图;3支护结构专项施工方案;4土方开挖与地下水控制方案;5环境保护技术方案;6技术、质量、安全保证措施与施工应急预案;7监测方案。3.0.15基坑工程开挖施工宜连续进行,使用时间不宜超过一年或不超过设计使用年限,超期使用应专项论证。3.0.16基坑监测等级应根据基坑支护的安全等级、基坑环境保护等级要求,宜按表3.0.16规定确定,并结合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进行调整。一级二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二级一级二级3.0.17基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监测信息对设计与施工进行动态的调整。对重要的基坑工程宜利用反馈信息进行再分析,检验校核设计与施工参数,指导后续的设计与施工。4.1一般规定4.1.1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可结合主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同步进行,如有特殊情况,可单独进行专项岩土工程勘察。勘察方案应由勘察单位根据设计技术要求、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基坑支护安全等级及环境保护等级、可能采用的支护结构类型、施工工艺,结合主体工程和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要求综合确定。4.1.2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基坑开挖影响和可能设置支护结构范围内的岩土层分布、地下水条件及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满足基坑设计和施工的要求。施工开挖揭露地质条件存在重大变化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应进行施工勘察。4.1.3在基坑设计前应开展环境调查,以获取相关资料作为设计和施工的依据。4.2岩土工程勘察4.2.1基坑工程勘察范围、勘探点布置及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场地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满足基坑稳定性验算及岩土工程评价的需要,并符合以下规定:1基坑外宜布置勘探点,其范围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一倍;当需要采用锚杆时,基坑外勘探点的范围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两倍;当基坑外无法布置勘探点时,应通过调查取得相关勘察资料并结合场地内的勘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2勘探点应沿基坑边布置,其间距宜取15m~25m;当场地存在软弱土层、暗沟或岩溶等复杂地质条件时,应加密勘探点并查明其分布和工程特性;3基坑周边勘探孔的深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2倍;基坑底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或承压含水层时,勘探孔深度应穿过软弱土层或承压含水层。4.2.2勘察取样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不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应不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2基坑工程每一侧边的控制性勘探孔不应少于2个;3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试样和原位测试数据均不4.2.3场地地下水勘察应包括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的性质、分布、渗透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径流、排泄条件、水位年变幅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腐蚀性等。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采取地下水控制措施,且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察。4.2.4岩溶发育场地,应查明基坑范围及影响地段的各种岩溶洞隙和土洞的分布、形态、规模、埋深,岩溶充填物性状和地下水特征,对基坑设计、施工和岩溶的处理提出意见和建议。4.2.5软土分布场地,应查明软土的分布规律、成因类型,下卧硬土层或基岩埋藏及起伏变化情况;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三轴压缩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并结合地区经验确定。4.2.6膨胀性岩土分布场地,应查明其分布特征及工程特性,评价其对基坑工程的影响。4.2.7红黏土分布场地,应查明红黏土的分布、厚度、状态、裂隙发育特征。当红黏土中分布土洞、软弱土时,应查明土洞的成因、形态、规模和下伏岩溶发育情况;红黏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三轴压缩试验、直剪试验,并结合地区经验确定;评价土体干湿循环过程胀缩的影响,提出基坑开挖时宜采取的保湿护坡或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必要时,可根据土性条件,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扁铲侧胀试验等;2黏性土和粉土采取原状土样,砂土和碎石土采取扰动样,进行室内试验;3黏性土除测定常规物理性质指标外,尚应根据土的固结状态和计算工况,测定抗剪强度;4粉土、砂土、碎石土应进行颗粒分析试验,提供土的颗粒级配曲线。4.3.2广西区内各地区可依据本地区经验,制定岩土层体系划分参考表及提出主要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南宁地区岩土层体系划分可参考附录A,主要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可参考附录表B.0.1选取,各类软弱面抗剪强度可参考附录表B.0.24.3.3各土层的透水性指标宜根据室内渗透试验、现场水文地质试验和地区经验综合分析确定。4.4岩土勘察成果4.4.1基坑工程勘察应分析基坑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综合分析评价基坑影响范围内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提供有关计算参数和建议,岩土工程评价内容包括:1基坑支护安全等级;2基坑边坡的局部稳定性、整体稳定性和抗隆起稳定性;3坑底和侧壁的渗透稳定性;4支护结构和边坡可能发生的变形;5降水效果和降水对环境的影响;6开挖和降水对邻近建(构)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4.4.2勘察报告应阐明场地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土层的渗流条件,分析评价产生流砂、管涌、坑底突涌等工程地质问题的可能性。4.4.3勘察报告应分析评价岩溶等不良地质及膨胀土等特殊性岩土对基坑工程的影响。4.4.4勘察报告应对基坑工程支护类型及计算参数、地下水控制方法、基坑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及处治措施,以及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提出建议。4.4.5勘察报告应附下列图件:6其它成果图表,如水文地质试验成果图表、地下障碍物分布图等;4.5.1基坑环境调查范围应根据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类型、地质复杂程度、基坑工程规模、基坑施工影响范围等综合分析确定,宜搜集或调查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且不应小于2.5倍开挖深度范4.5.2环境调查的内容、方法及成果资料应符合现行相关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的要求,可利用摄影、录像、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4.5.3环境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类型、权属单位、使用单位、管理单位、使用性质、建设年代、设计使用年限、地质资料、设计文件、变形要求、与工程的空间关系,周边既有建(构)筑物与路面沉降、裂缝等相关影像资料和原始数据等。4.5.4地上建(构)筑物应重点调查上部结构形式、基础形式与埋深、持力层性质,基坑支护、桩基或地基处理设计、施工参数,沉降观测资料等。4.5.5地下建(构)筑物及人防工程应重点调查平面图、结构形式、顶板和底板标高、工程施工方法以及使用、充水情况等。4.5.6地下管线应重点调查管线的类型、平面位置、埋深、铺设方式、材质、管节长度、接口形式、介质类型、工作压力、节门位置等。4.5.7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铁路应重点调查下列内容:1地下结构调查应包括结构的平面图、剖面图,地基基础形式与埋深,隧道断面形式与尺寸、支护形式与参数,施工方法。2高架线路调查应包括桥梁的结构形式、墩台跨度与荷载、基础桩桩位、桩长、桩径等。3地面线路调查应包括路基的类型、结构形式、道床类型,涵洞与支挡结构形式以及地基基础形式与埋深。4.5.8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应重点调查下列内容:1路基调查应包括道路的等级、路面材料、路堤高度、路堑深度;支挡结构形式及地基基础形式与埋深。桩基或地基加固设计等。4.5.9文物建筑等保护性建筑应重点调查文物建筑的平面位置、名称、保护等级、结构形式、地基基础形式与埋深等。4.5.10水工构筑物应重点调查构筑物的类型、结构形式、地基基础形式与埋深、使用现状等。4.5.11架空线缆应重点调查架空线缆的类型、走廊宽度、线塔地基基础形式与埋深、悬高等。4.5.12地表水体应重点调查水位、水深、水体底部淤积物及厚度、防渗措施,河流的流量、流速、水质及河床宽度,河床冲刷深5水平荷载与抗力5.1.1土压力和水压力计算、土的各类稳定性验算时,水、土压力的分合算方法及相应的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类别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土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时,黏性土、黏质粉土的土压力计算,土的滑动稳定性验算应采用固结快剪强度指标Ccq、9c或三轴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ccu、Pcu,砂质粉土、砂土、碎石土的土压力计算应采用有效应力强度指标c'、φ'。2当土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黏性土、黏质粉土的土压力可采用水土合算,土的滑动稳定性验算可采用总应力法。对正常固结和超固结土,应采用固结快剪强度指标Ccq、Qcq或三轴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Ccu、9,对欠固结土,宜采用有效自重压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c、。3地下水位以下的砂质粉土、砂土、碎石土,应采用水土分算,土压力计算、土的滑动稳定性验算应采用有效应力强度指标c'、φ'。对砂质粉土,缺少有效应力强度指标时,也可采用直剪固结快剪强度指标Ccq、9cg或三轴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cu、Pc代替;对砂土和碎石土,有效应力强度指标c'、ø'可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和水下休止角等综合分析选取。水压力可按静水压力计算;当有地下水渗流时,宜按渗流理论计算水压力和土的竖向有效应力;当存在多个含水层时,应分别计算各含水层的水压力。5.1.2水平荷载与抗力分布模式可根据支护结构的类型、入土深1当进行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计算时,宜采用附录C弹性支点法或附录D弹性支点荷载增量法所规定的水平荷载与抗力模5.2水平荷载标准值1)对于地下水位以上或水土合算的土层Pak=cakKa-2ck√K。Ppk——计算点处被动土压力强度标准值(kPa);Oak支护结构外侧计算点自重及附加荷载作用产生的σpk支护结构内侧计算点的自重产生的土中竖向应力2)对于水土分算的土层2对静止地下水,水压力(ua、up)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式中:rw——地下水的重度(kN/m³),取yw=10kN/m³;h 基坑外侧地下水位至主动土压力强度计算点的垂直距离(m);对承压水,地下水位取测压管水位;h水位为准;hwp——基坑内侧地下水位至被动土压力强度计算点的垂直距离(m);对承压水,地下水位取测压管水位。兰5.2.2当综合考虑地下水渗流及承压水等因素,采用水土分算原则计算水压力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不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时,作用于支护结构上主动侧的水压力,在基坑内地下水位以上宜采用静止水压力三角形分布模式,在基坑内地下水位以下宜采用矩形分布模式(图5.2.2-1),但进行稳定性验算时,内外静止水压力不可抵消,宜采用图5.2.2-1三角形分布模式,地下水具有承压性时,△hw应计入承压水头;开挖面图5.2.2-1静止水压力分布模式2当基坑内外地下水未完全隔断且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时,支护结构上的水压力应采用如图5.2.2-2(a)所示分布模式,其中AB间的水压力按静水压力线性分布确定,B、C、D、E各点的水压力按图5.2.2-2(b)的渗流路径由直线比例法确定。地下水具有承压性时,图中△hw应计入承压水头。图5.2.2-2考虑渗流的水压力分布模式(a)支护结构上的水压力分布模式;(b)——直线比例法确定水压力5.2.3当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时,支护用静止土压力进行复核验算。静止土压力系数宜采用现场原位试验或室内Ko试验确定,在无试验条件下,可按下式估算:5.3.1当采用弹性支点法计算时,排桩、地下连续墙等桩墙式支式中:p₅——支护结构嵌固段的分布土反力(kPa);ka—土的水平反力系数,对多层土,按不同土层分别取vA——分布土反力计算点的挡土构件水平位移值(m)。分别取值(kN/m⁴);z——计算点距地面的深度(m);h₀——计算工况的基坑开挖深度(m)。2土的水平反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宜按桩的水平荷载试验式中:m土的反力系数的比例系数(kN/m⁴);c、φ——土的黏聚力(kPa)、内摩擦角(),按本规范5.1.1条的规定确定,对多层土,按不同土层分别取值;件嵌固段处的实际水平位移小于10mm时,可取5.3.2排桩的单桩土反力计算宽度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圆形桩bo=0.9(1.5d+0.5)(d≤1d——桩的直径(m)。式中:b——矩形桩的宽度(m)。3按式(5.3.2-1)~式(5.3.2-4)计算单桩土反力计算宽度时,当计算值大于排桩间距时,应取排桩间距作为计算宽度。6基坑稳定性6.1一般规定6.1.1桩墙式支护、重力式水泥土墙、复合土钉墙和放坡开挖基坑应按如下要求进行基坑稳定性验算:1桩墙式支护基坑的稳定性验算内容应包括:整体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坑底抗隆起稳定性、抗渗流稳定性、抗承压水稳定性,悬臂式支护结构可不进行坑底抗隆起稳定性验算;2重力式水泥土墙基坑的稳定性验算内容应包括:整体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坑底抗隆起稳定性、抗水平滑动稳定性、抗渗流稳定性、抗承压水稳定性,其中整体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和抗水平滑动稳定性应符合本规范第7.6节相关规定;3复合土钉墙基坑的稳定性验算内容应包括:整体稳定性、坑底抗隆起稳定性、抗渗流稳定性、抗承压水稳定性,其中整体稳定性和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应符合本规范第7.3节相关规定;4放坡开挖基坑应验算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对多级放坡尚应验算各级边坡的稳定性,应符合本规范第7.2节相关规定。6.1.2本章各项稳定性验算中土的抗剪强度指标,除特别指明外,应符合本规范第5.1.1条的规定。6.2抗倾覆稳定性验算6.2.1悬臂式支护结构抗倾覆稳定性应按式(6.2.1)进行验算(图式中:Eak——坑外侧各土层水平荷载标准值的合力(kN);Epk——坑内侧各土层的水平抗力标准值的合力(kN);2a——合力Eak到支护结构底的距离(m);zp——合力Epk到支护结构底的距离(m);KRe——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悬臂式支护结构分别不应小于1.25、1.2及1.15。6.2.2单支点支护结构抗倾覆稳定性应按式(6.2.1)进行验算(图6.2.2),但式中z。,zp分别为合力Eak和Epk到支点的距离。6.2.3对于多支点支护结构,应按式(6.2.3)验算绕最下道支撑或锚拉点的抗踢脚稳定性(图6.2.3)。式中:Eak——最下道支点至支护结构底间的水平荷载标准值的合力(kN);Ek——坑内侧各土层的水平抗力标准值的合力(kN);。——最下道支点至支护结构底间的坑外水平荷载合力2,—坑内水平抗力合力作用点至最下道内支点的距离KRT——抗踢脚稳定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支护结构分别不应小于1.25、1.2及1.15。6.3整体稳定性验算6.3.1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验算宜采用瑞典条分法按式(6.3.1)验算沿最危险圆弧滑动面的稳定性(图6.3.1)。q——第i条土条处的地面超载标准值(kN/m),对位于坑内的土条一般取qki=0;n——划分土条的个数;b,——第i条土条的宽度(m);△G₁——第i条土条的自重标准值(kN);不考虑渗流作用时,坑底地下水位以上取天然重度,坑底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当考虑渗流作用时,坑底地下水位与坑外地下水位范围内的土体重度在计算上式左边(滑动力矩)时取饱和重度,在计算上式右边(抗滑动力矩)时取浮重度;θ——第i土条弧线中点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a₁——第i条滑弧中点的切线和水平线的夹角(°);c₁——第i条土条滑动面上土的黏聚力标准值(kPa);φ;——第i条土条滑动面上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Sx,;——第j层锚杆的水平间距(m);R,;——第j层锚杆在最危险滑动面以外的锚固段长度计算的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与锚杆杆体受拉承载力标准值(kN)。对悬臂式、双排桩支挡结构时不考y、——计算系数,可按0.5sin(θi+αi)tanφ取值,此处,φ为第j层锚杆与滑弧交点处土的内摩擦角;KRz——圆弧滑动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对于桩墙式支护体系,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不应小于1.35、1.3及1.25。均值(kN/m³);H——基坑开挖深度(m);ha——支护结构嵌固深度(m);9k——坑外地面超载标准值(kPa);N₄、N——地基土的承载力系数,根据围护墙底的地基土特性ck——支护结构底地基土黏聚力标准值(kPa);Pk——支护结构底地基土内摩擦角标准值(°);KRL—抗隆起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分别不应小于1.8、1.6及1.4。6.4.2当支护结构底以下有软弱下卧层时,支护结构底面以下土体抗隆起稳定性尚应按式(6.4.1)验算软弱下卧层,但式中的Yml、Ym₂应取软弱土层顶面以上土的重度(图6.4.2),ha应以基坑底面至软弱土层顶面的土层厚度D代替。96.4.3锚拉式支挡结构和支撑式支挡结构,当坑底以下为软土时,尚应按式(6.4.3)验算以最下层支点为转动轴心的圆弧滑动稳定性(图6.4.3)。b,——第i土条的宽度(m);y'——土的浮重度(kN/m³);rw——地下水重度(kN/m³); 6.5.2当坑底土体存在相对弱透水的隔水层,隔水层以下地下水为承压水,且未用截水帷幕隔断坑内外水力联系时,坑底隔水层以上土体抗承压水稳定性应按式(6.5.2)进行验算(图6.5.2)。式中:KRY——抗承压水稳定性安全系数,取值不应小于1.1;h,——承压含水层顶面至坑底间各土层的厚度(m);P——承压含水层顶部的水压力标准值(kPa);7支护结构设计7.1一般规定场地条件、施工季节、进度要求、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障碍物的分布、地下结构的特点以及可能采用的施工手段,选择单独7.1.2选用。表7.1.2常用支护结构适用条件和不宜使用条件结构主要适用安全等级1施工场地满足放坡条件3基坑底位于地下水位以1淤泥和流塑土等松软土层2地下水位高于开挖面且墙二级1允许土体有较大位移3已经降水或止水处理的3基坑周边有需严格控制土体位移的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4基坑周边不允许土钉施工结构主要适用安全等级重力墙二级1填土、可塑~流塑黏性土、粉土、粉细砂及松散的中、粗砂2开挖深度小于7m,允许1周边无施工场地2基坑周边有需严格控制土体位移的建(构)筑物和一级二级1悬臂开挖深度小于8m2基坑底位于地下水位以1周边环境对位移有严格水控制措施桩一级二级当锚拉式、内撑式和悬臂式排桩不适用时,可考虑采用双排桩控制措施墙一级二级1止水要求严格的支护工程7.1.3基坑支护应根据地质条件变化、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要求等条件分段设计。7.1.4桩墙式支护结构内力、变形与支点力的计算宜根据施工过程按本规范附录D的增量法进行计算;也可按附录C弹性支点法等其它能考虑施工过程的可靠方法进行计算。7.1.5空间受力复杂的基坑可采用三维数值计算方法进行辅助7.2放坡支护设计7.2.1放坡开挖的边坡高度和坡度应根据经验,按工程类比的原则分析确定。对于土质均匀良好、地下水贫乏、无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环境简单时,土质边坡的坡高及坡率允许值可参考表7.2.1表7.2.1土质边坡允许坡高及坡率允许值6中密65-5654S≤0.5(稍湿)5654中密、密实的建筑垃5注:1表中碎石土的充填物为坚硬或硬塑状态的黏性土;对于砂土或充填为砂土的碎石土,其边坡坡率允许值应按自然休止角确定;2稍密杂填土和未经压实的素填土的坡高不宜大于3m。7.2.2在边坡保持整体稳定的条件下,对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边坡,当无类似工程经验时,岩质边坡的允许坡高及坡率允许值可根据边坡岩体类型及岩石的风化程度,按表7.2.2取值。边坡岩石类别允许坡高(m)中风化8中风化867.2.3放坡高度大于表7.2.1和表7.2.2中的允许坡高值的边坡,应采用分级放坡并设置过渡平台,并应验算边坡整体和各分级的稳定性。对于土质边坡宜按圆弧滑动条分法验算,岩质边坡宜按由软弱夹层或结构面控制的可能滑动面验算。7.2.4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坡率允许值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分析1土质边坡;2坡顶边缘存在外加荷载;3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岩质边坡的岩层层面或主要节理面的倾向与边坡开挖面倾斜方向一致,且两者走向的夹角小于45°。土质边坡或易于软化的岩质边坡应在坡顶、坡面、坡脚和平台设置排水系统,在坡顶外围设置截水沟;坡面宜采取连续挂网、后抹水泥砂浆或喷射混凝土等保护措施,且设置泄水孔(图7.3土钉墙与复合土钉墙设计7.3.1土钉墙应包含以下设计内容:1根据工程类比和工程经验,设计土钉墙结构各部分尺寸和材料参数,包括:1)土钉的直径、长度、间距、倾角;2)土钉杆体、注浆材料等。2整体稳定性分析;3当基坑底面下有软土层时应进行坑底抗隆起稳定性验算;4当土钉墙与截水帷幕结合时,应进行抗渗流稳定性验算;5土钉抗拔承载力计算;6坡面设计与构造规定;7变形分析预测;8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7.3.2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应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验算时宜考虑土钉、预应力锚杆、截水帷幕、微型桩等构件的作用,且应考虑开挖过程中各不利工况。整体稳定性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宜按下列公式进行验算(图7.3.2):KRz=KRzo+n₁KRzI+n₂KRz₂+n₃KRz₃+η₄KRz₄(7.3.2-1)式中:KRz——整体稳定安全系数,对应于基坑支护安全等级二、三级时分别取1.3、1.25,施工阶段最不利工况验算时乘以0.9系数;KRz——分别为土、土钉、预应力锚杆、截水帷幕、微型桩(i=0、1、2、3、4)产生的抗滑力矩与土体下滑力矩之比,抗滑力矩与下滑力矩之比的最小值宜通过搜索不同圆心及半径的所有潜在滑动圆弧确定;n,——分别为土钉、预应力锚杆、截水帷幕、微型桩(i=1、2、3、4)产生的抗滑力矩组合作用时的折减系数,按本规范第7.3.3条的规定取值;c、φ;——第i个土条在滑弧面上的粘聚力(kPa)及内摩擦角l₂——第i个土条在滑弧面上的弧长(m);△G,第i个土条重量,包括作用在第i个土条上的各种附加荷载(kN);θ₁-第i个土条在滑弧面中点处的法线与垂直面的夹角Six.i第j层土钉、预应力锚杆或微型桩的水平间距,间距不均匀时取平均值(m);N;——第j层土钉在稳定区(即滑弧外)的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与杆体受拉承载力标准值(fkAs)的较小值(kN),按本规范第7.3.5条计算;P,;——第j层预应力锚杆在稳定区(即滑弧外)的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与杆体受拉承载力标准值(fkAg)的较小值(kN),按本规范第7.3.5条计算;a;——第j层土钉或预应力锚杆与水平面的倾角(°);θ;——第j层土钉或预应力锚杆与滑弧面相交处,滑弧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9;——第j层土钉或预应力锚杆与滑弧面交点处土的内摩擦角(°); 假定滑移面处截水帷幕相应龄期时墙身水泥土的抗剪强度(kPat,——假定滑移面处微型桩的抗剪强度(取组成桩体材料的抗剪强度标准值)(kPa);A、A,——单位计算长度内截水帷幕、单条微型桩的截面面积7.3.3组合折减系数Ni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锚杆数量增多,材料特性与土钉的差异加大等因素取值应降低;3截水帷幕单独与土钉墙复合作用时,n₃取0.3~0.5。它与截水帷幕工艺形式、排数、龄期、抗剪强度取值及施工水平等因素相关;4微型桩单独与土钉墙复合作用时,η4取0.1~0.3。它与微型桩工艺形式、排数、龄期、与截水帷幕的位置关系及施工水平等因素相关;5预应力锚杆、截水帷幕和微型桩共同复合作用时,折减系数不应同时取上限;6在满足本规范第7.3.2条规定的同时应满足7.3.4基坑底面下有软土层的土钉墙结构应进行坑底抗隆起稳定性验算,在本规范第6.4节基础上,可采用下式验算(图7.3.4):q₂=YmlH+ym₂D+qkb₁土钉墙坡面的宽度(m);当土钉墙坡面垂直时取b₁等于0;1单根土钉或预应力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应通过抗拔试2单根土钉或预应力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也可按式中:dm——第j根土钉或预应力锚杆直径(m);lmj——第j根土钉或预应力锚杆在稳定区第i层土体中的长度(m)。度标准值(kPa),估算时可参考表7.77.3.6单根土钉或预应力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式中:K,——土钉或锚杆抗拔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二级、Nu;——第j层土钉在稳定区(即滑弧外)的极限抗拔承载式中:T——假定第j根土钉或预应力锚杆承受的轴向荷载(kN);a;—第j根土钉或预应力锚杆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p—土钉或预应力锚杆长度中点所处深度位置的侧压力S—土钉或预应力锚杆水平间距,当与相邻土钉的间距不同时,取平均值(m);S—土钉或预应力锚杆排距,当与相邻土钉的排距不同时取平均值(m);P由土体自重引起的侧压力(kPa);P₄——地表及土体中附加荷载引起的侧压力(kPa)。Ea——朗肯主动土压力(kPa);H-基坑开挖深度(m);Ka—主动土压力系数;y——基坑底面以上土层的重度标准值,按不同土层分层厚度取加权平均值(kN/m³)。2坡面倾斜时的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ζ可按(式7.3.7-6)式中:β土钉墙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Pak——基坑底面以上各层土的等效内摩擦角加权平7.3.8单根土钉或预应力锚杆长度可按下列公式初步确定(图nd,∑qsiklm,;≥1.5Tfy——第j层土钉或预应力锚杆筋体受拉强度设计值 7.3.11土钉墙的设计与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土钉墙的坡比不宜大于1:0.2,基坑较深、土的抗剪强度较低时,宜取较小坡比;2土钉倾角宜为5°~20°;3沿筋体每隔1.5m~2.5m宜设一个对中定位支架,土钉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20mm;4土钉的水平和竖向间距宜为1.0m~2.0m,可采用网格或梅花形布置,基坑较深、土的抗剪强度较低时,宜取低值;5土钉筋体材料宜采用单根直径为16mm~32mm的HRB400、HRB500钢筋,亦可采用多根钢筋;6对成孔困难的地层,土钉筋体宜用锚管代替钢筋:1)锚管可采用普通钢管,外径不宜小于48mm,壁厚不宜小于3.5mm;2)锚管内端头宜制成锥形;3)锚管连接宜采用对焊,接头处应拼焊不少于3根且直径不小于16mm的钢筋沿界面均匀分布拼焊,双面焊接时钢筋长度不应小于钢管直径的2倍;4)锚管管壁应在钢管末端范围内设置出浆孔,每个注浆截面的注浆孔宜取2个,且应对称布置;注浆孔的间距宜为200mm~500mm,直径宜为5mm~8mm,出浆孔处可加焊倒刺形等边角钢,靠近锚管外端头1.0m~2.0m距离内不应设出浆孔;7土钉钻孔直径宜为70mm~150mm;8注浆材料宜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强度不宜低于20MPa;图7.3.11土钉与面层的连接1垫块:2螺母;3喷射混凝土;4——钢筋网;5土钉钻孔6上钉钢筋;7钢垫板;8锁定筋;9井字形钢筋10%~20%(图7.3.11(a));2)将土钉筋体通过井字形钢筋网(长300mm,直径不小于长度方向焊上100mm长与筋体同直径的锁定筋(图73)面层受力不大时,图7.3.11(b)所示连接方式可不加锁4)锚管头部应通过加焊加强筋与面层有效连接;5)土钉杆体采用钢筋束时,钢筋束伸出面层长度不宜小于10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不宜小于80mm,设计强度等级不钢筋网间的搭接长度应大于300mm;加强钢筋的直径宜取12土钉墙墙顶应做砂浆或混凝土护面,墙顶和墙脚应采取般不小于40mm,长度为400mm~600mm,间距为1.5m~2.0m。凝土承压板,腰梁的设计及构造应符合本规范7.8条的规定,混1微型桩可采用骨架为钢筋笼、钢管或型钢的小直径钻孔灌注桩,或者在水泥土桩内插入钢筋笼、钢管或型钢,以及在土中打入钢管、预制桩、型钢、木桩、竹桩等多种方法形成;2桩直径宜为100mm~300mm;间距宜为0.5m~1.5m;3桩底伸入基坑底面以下宜大于2m;4桩顶上宜设置通长冠梁,冠梁上可设置预应力锚杆或土钉;5微型桩应与面层可靠连接。7.4排桩设计7.4.1排桩支护应根据基坑深度、土的性质、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及施工场地条件等因素,采用锚杆—排桩、内支撑—排桩、悬臂式排桩或双排桩等结构形式。7.4.2当桩间可能发生漏水时,排桩应采取可靠的桩间或桩后截水措施。7.4.3排桩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1排桩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3支护体系局部和整体稳定性验算;4基底抗隆起、基坑抗渗流稳定性验算;5构造设计。7.4.4排桩结构应根据具体形式与受力、变形特性等采用下列分析方法:1悬臂式排桩、双排桩结构,宜采用附录C中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法进行结构分析;2锚杆—排桩结构,可将整个结构分解为挡土结构、锚拉结构(锚杆及腰梁、冠梁)分别进行结构分析;从基坑开挖至地下结构回筑各工况,挡土结构宜采用附录D中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荷载增量法进行结构分析;作用在锚拉结构上的荷载应取挡土结构分析时得出的支点力;3内支撑—排桩结构,可将整个结构分解为挡土结构、内支撑结构分别进行结构分析;从基坑开挖至地下结构回筑各工况,挡土结构宜采用附录D中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荷载增量法进行结构分析,内支撑结构可按平面结构进行分析,挡土结构传至内支撑的荷载应取挡土结构分析时得出的支点力;对挡土结构与内支撑结构分析时,应考虑其相互之间的变形协调;4对地层变化、基坑不规则时,可采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排桩结构进行整体分析或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支护结构与土进行整体分析;5作用在单根支护桩上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宽度应取排桩间距,土的水平抗力计算宽度应按本规范式5.3.2计算。7.4.5采用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荷载增量法时,应根据基坑各部位的深度、周边环境条件、地层条件等因素,划分设计计算剖面。对任一计算剖面,应按其最不利情况进行设计计算。7.4.6排桩的桩型与成桩工艺应根据桩长、桩穿越土层的性质、地下水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要求等,按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选择。排桩可选用钻孔桩、冲孔桩、旋挖桩、长螺旋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等灌注桩,当基坑较浅或桩身弯矩较小时,也可采用钢板桩、预制桩等。7.4.7在能保证桩顶以上边坡稳定和周围场地施工条件许可时,宜降低桩顶标高,以便于主体建筑地下室进行管线穿越或市政管线敷设。7.4.8排桩支护结构的构件,应按其在施工和使用的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最大内力进行截面设计。内力设计值可按本规范第3.0.12条规定确定。构件的截面计算应遵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等有关规定执行。7.4.9灌注桩的桩径不宜小于600mm,桩间距应根据排桩受力及桩间土稳定条件确定,钻孔桩、冲孔桩桩间净距不宜小于150mm。7.4.10排桩桩间土应采取防护措施,桩间土防护措施宜采用内置钢筋网或钢丝网的喷射混凝土面层。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混凝土面层内置的钢筋网的纵横向间距不宜大于200mm。7.4.11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7.4.12排桩顶部宜设钢筋混凝土冠梁,桩顶纵向钢筋应锚入冠梁内,当为构造型冠梁时,纵向钢筋锚入冠梁的长度宜取冠梁厚度;冠梁按结构受力构件设置时,桩身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冠梁的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钢筋锚固的有关规定;当不能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时,其钢筋末端可采取机械锚固措施。冠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对处于转角及高差变化部位的冠梁应予以加强。7.4.13桩顶冠梁分构造型和支撑型两种:1构造型冠梁宽度(水平方向)宜与排桩桩径相同,冠梁高度(竖向方向)不宜小于400mm;2支撑型冠梁的尺寸应根据计算需要确定,但冠梁宽度(水平方向)不宜小于桩径,冠梁高度(竖向方向)不应小于500mm。当为支撑型冠梁时应满足本规范第7.8节要求;3支撑型冠梁必须进行抗弯及抗剪验算。7.4.14排桩支护结构应在支点标高处设水平腰梁,锚杆或支撑应与腰梁连接,腰梁可用型钢或钢筋混凝土梁,腰梁与排桩的连接可用预埋铁件或锚筋。腰梁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7.8节有关规定。7.4.15排桩支护结构的锚杆和内支撑等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7.7节和7.8节有关规定。7.4.16采用钢板桩、预制桩时,应满足现行地方标准《装配式基坑支护技术规范》DBJ/T45-043的有关规定。7.5地下连续墙设计7.5.1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1墙体的横向承载力和变形计算;2锚杆、支撑、冠梁、腰梁及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3支护体系局部和整体稳定性验算;4基底抗隆起稳定、基坑抗渗流稳定计算;5构造设计。7.5.2地下连续墙结构支点力及嵌固深度设计值ha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要求,兼做截水帷幕时,嵌固深度尚应满足截水要求。7.5.3对同时承受水平和竖向荷载的地下连续墙,嵌固深度设计值应取下列三者中的最大值:1按水平荷载要求计算的支护结构嵌固深度设计值;2按竖向荷载要求计算的支护结构嵌固深度设计值;3考虑墙底截水要求的嵌固深度设计值。7.5.4地下连续墙结构应根据具体形式与受力、变形特性等采用下列分析方法:1悬臂式地下连续墙结构,宜采用附录C中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法进行结构分析;2锚杆—地下连续墙结构,可将整个结构分解为挡土结构、锚拉结构(锚杆及腰梁、冠梁)分别进行结构分析;从基坑开挖至地下结构回筑各工况,挡土结构宜采用附录D中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荷载增量法进行结构分析;作用在锚拉结构上的荷载应取挡土结构分析时得出的支点力;3内支撑—地下连续墙结构,可将整个结构分解为挡土结构、内支撑结构分别进行结构分析;从基坑开挖至地下结构回筑各工况,挡土结构宜采用附录D中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荷载增量法进行结构分析,内支撑结构可按平面结构进行分析,挡土结构传至内支撑的荷载应取挡土结构分析时得出的支点力;对挡土结构与内支撑结构分析时,应考虑其相互之间的变形协调;4对地层变化、基坑不规则时,可采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地下连续墙结构进行整体分析或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支护结构与土进行整体分析。7.5.5采用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荷载增量法时,应根据基坑各部位的深度、周边环境条件、地层条件等因素,划分设计计算剖面。对任一计算剖面,应按其最不利情况进行设计计算。7.5.6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计算应根据不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规定,按本规范第3.0.12条确定支护结构构件的内力设计值。7.5.7地下连续墙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元槽段的平面形状和槽段长度的确定应考虑地质条件、开挖深度、结构受力特性以及周边环境状况等因素,一字形槽段长度一般宜为4m~6m,特殊部位可适当加长;2墙厚应根据计算并结合成槽机械的规格确定,且不应小于3墙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4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构造钢筋可采用HRB400级钢筋,也可采用HPB300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4mm;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宜小于65mm,构造钢筋的间距不应超过300mm;5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对临时性支护结构基坑内侧不宜小于50mm,基坑外侧不宜小于70mm,兼做永久结构时不宜小于70mm;6纵向受力钢筋在受力嵌固段中至少应有一半数量的钢筋通长配置,钢筋笼下端500mm长度范围内宜按1:10收拢;对于仅做截水帷幕的下端素混凝土段,带接头型钢墙幅,应配置施工过程能稳固止水接头型钢的构造筋或桁架筋;7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连接时,预埋在墙内的受拉、受剪钢筋、连接螺栓或连接钢板,均应满足受力计算要求,锚固长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预埋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0mm,并应采用HPB300级钢筋,直径大于20mm时,宜采用预埋套筒连接;8桁架设置应满足吊装时钢筋笼刚度的要求,桁架主筋宜采用HPB300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9钢筋网的每个面都应设置横向骨架筋和剪刀筋,骨架筋和剪刀筋直径宜分别与纵向受力筋和水平分布筋相同;10地下连续墙顶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冠梁,冠梁应符合本规范第7.4.13条规定;11墙体和槽段接头应满足防渗设计要求,单一地下连续墙作为永久结构或与地下室主体结构结合为叠合墙共同受力和防水时,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等有关标准的要求;地下连续墙用于截水时,墙体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宜小于P6;12地下连续墙槽段之间的连接接头宜采用工字钢接头或十字钢板接头,也可采用锁口管接头及冲孔桩接头等;13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浇筑面宜高出设计标高以上500mm~800mm,凿去浮浆层后的墙顶标高和墙体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7.6重力式水泥土墙设计7.6.1重力式水泥土墙可采用由格栅式布置的水泥土桩体与桩间土体或相互搭接形成的实体组成,桩体的平面布置应满足重力式水泥土墙整体工作的要求。7.6.2重力式水泥土墙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挡墙结构的嵌固深度和墙体厚度计算;2抗滑动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和整体稳定性验算;3挡墙墙身正截面承载力验算;4挡墙的平面布置及有关构造设计。7.6.3重力式水泥土墙嵌固深度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嵌固深度计算值ha宜按整体稳定条件采用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确定,可按式(7.6.3-1)计算(图7.6.3),当墙底以下存在软弱土层时,尚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整体稳定性;式中:c,、9i——最危险滑动面上第i土条的粘聚力(kPa)、内摩Ha≥1.2haha=n₀Hδ=c/yH式中:δ——土层固结快剪粘聚力系数;c——土层固结快剪粘聚力标准值(kPa);δ<0.-----<0.-<0.--3当嵌固深度设计值ha小于0.4H时,宜取0.4H。7.6.4重力式水泥土墙沿墙体底面的抗滑动稳定性应按下式验算:式中:G——重力式水泥土墙自重(kN)。当挡墙底部为粉土、砂土或碎石土时,地下水位以下部分的挡墙自重取有效重度计算,地下水位深度取挡墙前后两侧地下水位深度的平均值;Eak——水泥土墙底以上基坑外侧水平荷载标准值合力之和Epk——水泥土墙底以上基坑内侧水平抗力标准值的合力之和(kN);μ—挡墙基底与土体的摩擦系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参考表7.6.4取值。KRH—抗滑动稳定性安全系数,其值不应小于1.2。b7.6.5重力式水泥土墙的抗倾覆稳定性应按下式验算:Eak——水泥土墙底以上基坑外侧水平荷载标准值合力之za—合力Eak作用点至水泥土墙底的距离(m);Epk——水泥土墙底以上基坑内侧水平抗力标准值的合力zp——合力Ek作用点至水泥土墙底的距离(m);b——水泥土墙墙体厚度(m),b宜不小于0.4H;KRQ——抗倾覆稳定性安全系数,其值不应小于1.3。7.6.6重力式水泥土墙的墙厚设计值,尚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正截1压应力验算:式中:Y——水泥土墙平均重度(kN/m³);z——由墙顶至计算截面的深度(m);M=YoYFM。,M。可按其它能考虑施工过程的可fes——水泥土开挖龄期时的抗压强度设计值(kPa)。2拉应力验算:式中:、EakEpki——验算截面以上的主动土压力标准值、被动b——验算截面处水泥土墙的宽度(m);G,——验算截面以上的墙体自重(kN/m);7.6.7重力式水泥土墙的正截面应力验算应包括下列部位:3水泥土墙的截面突变处。7.6.8地下水位高于坑底时,应按本规范第6.5节的规定进行抗对淤泥质土不宜小于0.7,对黏土及砂土不宜小于0.6;格栅长宽比不宜大于2,横向墙肋的净距不宜大于1.8m;2相邻水泥土桩之间的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50mm;3使用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42.5R,水泥掺入比应根据水泥土强度设计要求确定。水泥土搅拌桩的水泥掺入比不应小于18%,对粉土、粉质黏土、粉砂、中砂、松散或稍密粗砂或砾砂及填土的水泥掺入比宜为18%~22%,对流塑-可塑淤泥、淤泥质土宜为20%~25%;高压喷射注浆的水泥掺入比不宜小于30%;4宜在墙顶面设置混凝土盖板,盖板厚度不宜小于200mm,宽度不宜小于墙宽,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水泥土桩体宜通过插筋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