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问题研究与对策作业指导书TOC\o"1-2"\h\u17076第一章三农问题概述 334951.1三农问题的历史演变 3164621.1.1古代三农问题的形成 3107571.1.2近现代三农问题的演变 3295151.1.3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问题 386801.2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 3239941.2.1农业生产现状 3241841.2.2农民生活现状 4240801.2.3农村发展现状 4160021.2.4农村改革现状 44458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417962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166212.2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5249082.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531532第三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6301493.1土地确权与流转 6168293.2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 6115863.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评估 613403第四章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7231094.1农村金融服务现状与问题 7118594.1.1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7149704.1.2农村金融服务问题 7122924.2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8103914.2.1创新金融产品 8321894.2.2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887944.3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建议 8261824.3.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8274944.3.2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8304094.3.3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87177第五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 9202235.1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990105.2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 981375.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915651第六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0285816.1农村基础设施现状与问题 10114266.1.1现状概述 10234446.1.2主要问题 10129776.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11136.2.1规划原则 11248596.2.2规划内容 11224776.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 1116246.3.1资金来源 11278436.3.2资金筹措策略 119617第七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1123927.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与问题 11173607.1.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 11129947.1.2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12234537.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12277537.2.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 1247607.2.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 12261787.3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完善 12268327.3.1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 12143197.3.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1261207.3.3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3232767.3.4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宣传教育 1318504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13326268.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3135448.1.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3147448.1.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13231688.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13205538.2.1政策法规建设 14299838.2.2政策措施 1412788.3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路径 14264768.3.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1488158.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4166868.3.3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14208788.3.4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141734第九章农村社会治理 14285509.1农村社会治理现状与问题 14106869.1.1现状概述 14134689.1.2存在问题 15252519.2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15151329.2.1创新治理理念 15242479.2.2创新治理体系 15119689.2.3创新治理机制 1521219.3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15287189.3.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1599069.3.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555019.3.3优化治理手段 16151729.3.4激发村民参与活力 1614314第十章三农问题对策研究 162731410.1综合性对策研究 161641610.1.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63243910.1.2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61170510.1.3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161076610.2区域性对策研究 163172310.2.1东部地区 161867310.2.2中部地区 17524510.2.3西部地区 17293110.3政策建议与实施策略 17544010.3.1完善农业政策体系 172895110.3.2加强政策实施监管 173111210.3.3创新政策实施方式 17第一章三农问题概述1.1三农问题的历史演变1.1.1古代三农问题的形成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在古代,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封建时期的土地制度,使得土地分配不均,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形成了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结构。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生产技术落后,抗灾能力弱,导致农业产量不稳定。农民生活方面,由于赋税沉重、徭役繁多,农民生活贫困。1.1.2近现代三农问题的演变近现代以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三农问题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农民土地权益得到了保障。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1.1.3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农村改革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1.2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1.2.1农业生产现状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农业生产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业生产资源紧张等。1.2.2农民生活现状我国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不足。1.2.3农村发展现状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就业渠道有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低;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民生保障不足。1.2.4农村改革现状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但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缓慢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推动农村改革取得更大成果。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问题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对于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以下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我国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业产值较低,农民收益有限。(2)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3)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后加工能力不足。我国农业产后加工能力较弱,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针对以上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农业。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渔业,提高农业产值。(2)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力培训、资金投入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加强产后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2.2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存在以下问题:(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相对较少,科研人员数量和素质有待提高。(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3)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接受程度有限。为解决以上问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2)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3)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2.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以下问题:(1)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农村产业之间融合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2)政策支持不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制约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3)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影响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融合程度。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三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3.1土地确权与流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土地确权与流转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土地确权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启动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了农村土地的权属关系,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土地流转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防止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侵权行为。3.2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保护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对农村土地按照规划用途进行管理,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如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耕地保护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耕地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耕地保护,如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守耕地红线等。同时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查处力度,保证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3.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评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评估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改革政策的评估,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据。要评估土地确权与流转政策的实施效果。这包括土地确权工作的完成情况、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程度等方面。通过评估,可以发觉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为完善政策提供参考。要评估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这包括耕地保护制度的执行情况、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程度、生态环境的改善状况等方面。通过评估,可以找出政策实施中的不足,为加强耕地保护提供依据。要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影响。通过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可以调整政策方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评估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不断优化改革政策,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更大成效。第四章农村金融服务创新4.1农村金融服务现状与问题4.1.1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但是受制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金融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农村金融服务仍存在以下特点:(1)金融服务覆盖率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相对较少,部分偏远地区甚至没有金融机构网点,导致金融服务覆盖率较低。(2)金融产品单一。农村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种类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金融需求。(3)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如支付结算、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4.1.2农村金融服务问题(1)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需求大,但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信贷投放相对较少,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2)农村金融风险防控能力较弱。农村金融市场风险识别、评估和防控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风险暴露较高。(3)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农村金融服务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小,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4.2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4.2.1创新金融产品(1)丰富农村信贷产品。针对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开发适合农村地区的信贷产品,如农产品收购贷款、农业设施贷款等。(2)推广农业保险。加强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降低农民生产风险。(3)创新支付结算产品。开发适用于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工具,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便利性。4.2.2创新金融服务模式(1)优化金融服务流程。简化农村金融服务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2)推广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服务,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3)加强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链融合。推动金融机构与农业产业链企业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4.3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建议4.3.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体系。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2)提高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力度,降低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经营成本。4.3.2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1)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加强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付结算效率。(2)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4.3.3提高风险防控能力(1)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控,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2)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第五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5.1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也是缓解农村人地矛盾、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1)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逐年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转移方向多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拓展。(3)转移方式多样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包括外出务工、就地转移、返乡创业等多种形式。(4)转移速度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5.2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培训内容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需求。(2)培训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培训机构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效果不佳。(3)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资金来源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培训需求。(4)培训体系不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指导。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设施。(3)增加培训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4)构建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5.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促进政策。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就业率。(2)职业培训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3)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发展。(4)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其合法权益。(5)劳动力市场政策。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为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村劳动力对政策的知晓度。(2)完善政策体系,保证政策实施的连贯性和稳定性。(3)加强部门协同,形成政策合力。(4)注重政策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措施。第六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1农村基础设施现状与问题6.1.1现状概述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教育、卫生等多个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6.1.2主要问题(1)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农村地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投资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项目进展缓慢,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资金闲置现象。(3)规划不合理: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4)管理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质量、安全问题。6.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6.2.1规划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农民的原则,满足农民需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6.2.2规划内容(1)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顺序。(2)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名称、规模、投资来源、建设周期等。(3)加强项目论证,保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6.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6.3.1资金来源(1)投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2)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支持。(3)社会资本: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和贷款,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3.2资金筹措策略(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完善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创新融资模式,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4)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5)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第七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7.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与问题7.1.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2)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就医负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4)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主要包括农村五保供养、特困供养等。7.1.2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尽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部分农民仍处于保障空白状态。(2)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3)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7.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7.2.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1)坚持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原则,保证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兼顾农民利益与社会效益。(3)坚持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同时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7.2.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1)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2)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3)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4)加强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关爱农村特殊群体。7.3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完善7.3.1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1)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得到满足。(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7.3.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水平。7.3.3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摸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2)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7.3.4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宣传教育(1)提高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认识,增强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宣传,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知晓率。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8.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8.1.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仍然面临诸多问题。(1)水资源污染: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养殖业废水排放等原因,导致农村水体污染严重。(2)土壤污染:农药、化肥残留、工业废弃物堆放等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3)森林植被破坏:部分农村地区过度开发,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4)生物多样性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部分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8.1.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2)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足。(3)环保意识淡薄:农民环保意识相对较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8.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8.2.1政策法规建设(1)制定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和部门职责。(2)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保证政策实施到位。8.2.2政策措施(1)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2)加强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3)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4)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8.3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路径8.3.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2)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空间。8.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加大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2)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8.3.3提高农民环保意识(1)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2)建立农村环保志愿者队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8.3.4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模式(1)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2)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第九章农村社会治理9.1农村社会治理现状与问题9.1.1现状概述我国农村社会治理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完善,治理体系日益健全;(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3)农村社会治理手段不断创新,法治建设逐步加强;(4)农村社会治理效果逐渐显现,社会秩序稳定。9.1.2存在问题尽管农村社会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以下问题:(1)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治理能力不足;(2)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3)农村社会治理手段单一,缺乏创新;(4)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5)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村民参与度不高。9.2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9.2.1创新治理理念(1)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农民需求,提高农民福祉;(2)强化法治思维,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3)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多元化。9.2.2创新治理体系(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治理能力;(2)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3)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手段,丰富治理方式;(4)构建农村社会治理多元参与格局,形成共治合力。9.2.3创新治理机制(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理协调机制,实现部门协同;(2)完善农村社会治理考核评价机制,保证治理效果;(3)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激励机制,激发治理活力。9.3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9.3.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1)提高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提升治理能力;(3)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民主监督机制,保障村民权益。9.3.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籍管理工作培训
- 专业分享:计算机二级试题及答案2024年
- 2024年5月份装配式装修技术应用专项委托合同范本
- 体外碎石合同标准文本
- 安全红线碰培训
- 众筹企业合同范例
- 《学弈》文言文赏析7篇
- 专业照明配送合同标准文本
- 主角与配角高三作文(6篇)
- -即景半命题作文五年级【4篇】
- 膀胱癌部分切除护理查房
- 2025年北邮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 2025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2.4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课件
- 2025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七年级道法下册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人教海南版 2025年春)
- 《腕管综合征》课件
- 施工方案编制要求做到
- YY/T 0109-2024医用超声雾化器
- 2024年涉密人员考试试题库保密基本知识试题含答案
- 2024年退股事宜洽谈备忘录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